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机制研究

吕海宁,夏翰林,曲乐

(大连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6)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长期以来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作出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大部署。为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措施作了全面阐述,明确提出“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

近年来,高校对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湖南农业大学着力夯实组织基础,提高教工、学生党支部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常态化群众服务需求收集、办理和反馈机制[1];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机电学院党委成立党员服务中心,组织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认真开展学习帮扶活动,积极开展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切实履行党员责任[2];
南京理工大学通过组建以党员为主的学科服务团队,搭建学科信息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贴近用户的课程嵌入与科研嵌入模式深化服务,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支持作用[3]。高校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过程中,大多聚焦于学生党员党支部服务能力的构建以及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而对“服务党员”这一重要方面关注不够。如何通过“服务党员”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切实增强学生党员的归属感、光荣感、责任感,激发党员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从而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高校党建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当前高校服务党员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服务党员”工作实践,系统阐述针对高校学生党员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服务党员”体系的构建思路。

新形势下,党中央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在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思路指引下,结合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实际,建立服务党员工作机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这对促进高校党建创新发展、加强学生党员组织认同、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所谓服务型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将“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作为自身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以强化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建设路径,实现党组织内部上下连贯服务、外部横向服务群众的科学发展的组织。由此可见,“服务党员”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不可或缺。具体到高校基层党组织,需要以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紧密结合教育特点,把服务主要定位于服务发展、服务师生群众、服务党员三个层面。[4]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不能仅将学生党员定位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是要同时将其作为服务的对象,转变工作作风,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党组织转变。

(二)激发高校党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高校基层单位的政治核心,“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不忘初心、守正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党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而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学生党员群体。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牢固树立“服务党员”理念,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把学生党员也当成服务对象来对待,支持和帮助其实现正当的利益追求,形成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加强学生党员组织认同的现实需要

如果一个组织在正常情况下而非特殊时期,只注重要求组织成员履行义务,而不能在组织成员面临困难时给予必要的关爱和帮助,其成员的归属感必然大打折扣,会较大地影响到成员履行义务的自觉性。[6]高校基层党组织也不例外,必须注重增强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服务能力,不断适应服务需求和发展需求等新变化,以激发和保持先进性。尤其要关注新入学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等群体,同时对品学兼优党员、志愿服务积极党员给予一定激励。当学生党员对党组织形成价值认同,认为个人价值观与组织价值观相匹配,将激发个体归属感和责任感,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高校党委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完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载体、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有较大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党员”层面仍存在认识不够明确、机制尚不健全、形式较为单一等现实问题,影响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服务党员认识不够明确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十七大把“服务党员”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责写入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要“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但在实践层面,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往往只把学生党员作为教育对象,更多强调义务而忽视权利,更多强调学生党员要为群众服务,却忽略了服务学生党员。对服务党员的认识不够明确,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重教育、管理、监督,轻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服务党员机制尚不健全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体系越来越健全,对学生党员个人的考核和评价要求越来越完善,但在服务党员、激励党员等方面的体系建设还不够健全和完善。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起服务学生党员方面的有效约束和评价机制,也没有形成长效服务机制。高校党务工作人员在开展服务学生党员工作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未真正了解学生党员的切实需要以及时提供帮助,导致学生党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主体地位意识淡薄,给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三)服务党员形式较为单一

高校党组织服务学生党员的主要形式大多停留在定期集中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理论学习等传统形式中,普遍特点为政治学习多情感关注少,服务形式及载体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和价值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思想灌输方式已不适应新时代党组织建设,部分活动的设计也不符合学生党员的需要,二者“脱节”导致学生党员参与度低,没有真正“感同身受”。高校学生所处的阶段参差不齐、需求不一,这一差异要求在服务学生党员时要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等量齐观。这些都制约着党组织及党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宏观上需要支部转变工作思路,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党员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微观上需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学生党员,并为其提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为此,应率先推动支部工作“三转变”,激发服务意识,同时以“微联动”“微公益”两大体系增强服务党员的维度和深度。

(一)推动支部“三转变”,激发服务意识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出了重要部署。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一些基层党支部在服务党员工作方面仍存在短板。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服务党员的意识不足。因此要推动基层党支部积极转变工作思想、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激发支部服务意识,提升支部服务水平。

一是党务工作者思想转变。高校全面提高党建质量,离不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则主要依赖于基层党务工作者。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质量的关键在于各党支部负责人,如果对学生党员尊重不够,一味要求学生党员奉献却忽略他们被关心、被重视、被服务的需要,就会造成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影响党建高质量发展。基层党务工作者要转变工作思想,帮助党员去发展个性和特长,在实际工作中关心、重视党员,切实做好服务党员工作。

二是工作重点向服务型转变。高校基层党组织应首先强化支部服务理念的树立,工作重点由单纯注重教育、管理、监督学生党员向教育、管理、监督与服务党员并重转变。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结合支部内学生专业、年级特点,从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党员学习、生活、工作方面的困难,并且不断适应学生服务、发展需求的转变,让学生党员在完成党支部工作安排的同时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三是服务载体向创新型转变。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创新服务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党支部在制订计划时首先要明确以党的政治建设为中心,在此基础上融入服务党员思想。同时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着力创新党建工作方式,精心设计一些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党建活动,积极探索党员作用发挥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党建活动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

(二)建立“微联动”模式,多维服务党员

通过“微联动”健全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工作,加强纵向领导和横向合作,使服务党员工作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广大学生党员不论走到何处都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

1.制度保障与工作支持联动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推进服务党员体系建设中,首先要依据本支部内学生党员的特点及工作实际抓好制度体系标准的建设,使服务党员有章可循。一是要尊重学生党员主体地位及政治权利,如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
二是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法规为基本依据,推进党务公开,推行学生党员旁听学校党组织会议等制度,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院(系)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三是要不断拓宽学生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充分发挥党员参与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积极性。其次,要完善必要的工作支持,保障服务党员成效。一是选好配强学生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思想引领和学习带动作用,做好整体规划与指导;
二是配备专兼职学生负责人,可在学生党员群体中择优选拔一名或多名负责人,负责具体服务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三是完善硬件配备与经费保障,要为服务党员活动开展提供必要的场所、资料及设备等硬件条件,完善服务党员专项经费、补助等经费保障,支持服务工作正常开展。

2.线上服务与线下平台联动

网络是意识形态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多利用线上平台开展思想教育、拓展学习资料,信息传递路径单一。新形势下应创新“互联网+”党建工作模式,利用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服务党员的维度,更好地服务党员。为学生党员就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线上讨论方式,对学生党员的困难、需求提供线上反馈版块,以此不断提高服务党员工作的时效性。

在线上服务党员的同时,还需依托线下服务党员工作平台,上下联动健全党内互助服务机制。搭建如“党员空间”等形式的服务党员平台,细化基层党支部服务职能,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中保障学生党员作为被服务对象寻求帮助时有平台、有反馈、有成效。高校服务学生党员平台应重点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建立若干个服务党员空间,例如学风建设、困难帮扶、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为党员提供学习、活动、交流、互助的场所,使之成为党组织关怀党员的重要平台。

3.组织帮扶与评估约束相联动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在组织层面积极帮助学生党员,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机制和激励制度,为切实服务好学生党员提供内在驱动力。要主动关心党员、帮助党员、服务党员,及时关注学生党员的心理健康,帮助化解不良情绪,使学生党员时刻体会到组织的温暖。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学生党员所处阶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具体帮助。建立院(系)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党员教师联系学生党员制度,从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角度进行经常性谈心谈话,通过谈话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并帮助解决。

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党员的过程中,评估机制不可或缺。一是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服务评价制度,将组织评价、个人评价与被服务者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真实全面,约束服务党员工作落实落细落地。二是应根据组织实际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引导基层党组织及学生党支部注重服务实效,努力在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可在适宜范围内给予一定政策倾斜或荣誉奖励,也可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选树典型,发挥榜样力量。以此为其他基层党组织提供借鉴,进而改善本支部服务党员工作方式,促进服务党员工作的及时更新、因势而新。

(三)拓展“微公益”渠道,深度服务党员

通过“微公益”深化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工作,拓宽服务党员深度。从学生现实需要出发,提供多种服务形式,逐步实现“服务党员”工作的校内外衔接,帮助学生党员提高党性修养,逐渐树立奉献意识、提高奉献能力,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服务党员有广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7]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学生处于校园与社会衔接的关键阶段,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学生党员时还应拓宽服务广度,将志愿奉献作为党员责任担当教育的发力点,为学生党员积极创造志愿服务机会。党支部应发挥平台优势,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面向特殊群体子女、自闭症儿童和贫困山区学子等开展志愿服务。此外,还应利用好关键时间节点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在服务中践行所学、增长阅历,进一步提高学生党员的奉献精神,以点带面形成良性氛围,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过渡。

2.党员服务有力度

高校基层党组织在服务党员过程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党员更系统地开展服务,从被服务者向有力服务者转变。学生党员之间的生态位重合度较高,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更容易掌握同龄人的情绪状态,理解党员心理需求,并给予切实可行的帮助,同时发挥自身先进性进行意识形态引导,使关怀服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8]一是强化朋辈教育,形成党员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相结合的“教学相长”模式。高校基层党组织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等大力开展翻转课堂教育活动,使学生党员既是理论学习的受益人,又是理论知识的传播者,更加坚定了学生的理想信念。二是建立学生党员联系班级制度,以此增强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发挥学生党员联系组织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生党员深入班级,了解班级整体的思想动态,针对各班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思想工作,对家境困难、成绩落后的学生进行有效帮扶,并定期向党支部汇报。

3.流动党员有温度

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指因出国(境)、毕业等情况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而本人脱离学校时间较长的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指出,高校党组织对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的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应当继续履行管理职责。但在实际过程中,这部分学生党员群体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构建配套服务体系,积极为学生流动党员群体提供服务。一是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切实为流动党员做好服务。引导流动党员提高政治认识,按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主动自觉接受党的教育和监督。二是完善流动党员网络信息系统。利用网络不受地域限制的优势,有效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依托网络信息系统,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经常性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毕业生党员对组织关系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流动党员可以了解党建知识、组织关系转接程序、个人党费交纳等信息,以及现阶段如何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监督和帮扶。三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召开流动党员会议,引导毕业生党员离校后主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并定期同流动党员进行交流,结合其思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进行帮助。通过一系列举措使流动党员也能同其他学生党员一样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建立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机制是推进服务型党支部建设、促进高校党建创新发展、加强学生党员组织认同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支部通过“微联动”“微公益”体系构建,可以有效丰富服务学生党员的形式,完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但是体系建设永远都只有“进行时”而没有“完成时”。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将服务党员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持续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发展,使其满足党组织自身发展以及时代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服务型学生党员党组织清华党组织公开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09-19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中国煤炭工业(2019年5期)2019-11-04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当代陕西(2018年6期)2018-05-22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2期)2017-01-15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5期)2015-11-30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学习月刊(2015年16期)2015-07-09

推荐访问:基层党组织 党员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