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其实现

牛志强,周柏春

(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1300)

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巩固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念遵循。分析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阐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核心旨趣,研究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推升策略,对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为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将推进共同富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结合的新型战略决策,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安全保障,能够确保共同富裕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关于对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思考,学界的研究存在工具论、目的论、互生论三种观点。基于此,有必要解析“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为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加实质性进展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一是工具论。这一观点主要是从和谐发展对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来探究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明佳睿和宋福范认为,不断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推进共建共享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具体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和途径,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使广大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共建共享指的就是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并且“在这一过程当中,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时回应人民的呼声,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事关百姓民生的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3]从这点看,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在持续保障民生的基础上,全体人民共同拥有和谐的发展环境,共同享有参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权利,从而稳步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4]。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坚持把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作为建设平安中国的总抓手,以此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安全支撑。由此可见,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依托社会和谐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发展路径,也是解决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关于和谐发展问题的根本之策,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建设平安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二是目的论。这一观点则通过强调共同富裕是和谐发展的目标遵循和最终结果来解析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习近平指出,“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不仅体现在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社会发展成果,还表现在分配制度上,张占斌和毕照卿认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同样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6]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而推进和谐发展的必备要素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确保全体人民机会公平、资源公平。对此,陈立生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加快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使广大人民平等共享发展红利。因此,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着力提高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民生保障短板”[7]。从而通过和谐发展促使共同富裕稳步实现。从目的论看,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中“和谐发展”是手段,“共同富裕”是目标,因而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依靠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体。

三是互生论。这一观点从共同富裕与和谐发展互利共生的关系这一角度说明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万海远认为,“推动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它在融合社会阶层、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重大作用,必须要从单纯的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目标,提升到促进社会和谐和防止社会风险的战略高度。”[8]社会和谐发展有利于推进共同富裕,而推动共同富裕对维护社会平安和谐也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保障群众的幸福生活。所以,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维护社会平安和谐的战略支柱,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后盾。袁媛认为,“共同富裕是在政治民主、经济丰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优美等诸多要素”[9]“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10]。即表明了社会和谐与共同富裕互利共生的密切联系。

综上,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与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理论结晶,是反映人民向往平安和谐的制度诉求,充分体现了民众对建设平安中国的强烈期盼。进一步来讲,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体现了“共同富裕”与“和谐发展”互利共生的辩证关系,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为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理论遵循。

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事业相伴而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推动共同富裕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推进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之治”的元素和重要内容。

(一)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强国征程的重要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复杂世情和国情,就如何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稳妥有效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重大历史任务进行了思考,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阐述了可以发挥一切有利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论断。在毛泽东看来,处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伊始的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克服一切阻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消极因素,充分释放最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力量,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的和谐发展,是党领导人民推进强国征程事业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神圣职责和庄严承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致力于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认识,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了丰硕的成就。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发展理念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民众利益的政党,在推进强国征程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民生问题;
另一方面,在同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运动,倡导人民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劳动致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政府采取的上述举措,有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跃升,社会关系愈发和谐,和谐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由此可见,当社会结构和社会力量蕴含的积极因素不断积聚之时,社会和谐发展的程度便也随之加深,共同富裕即可在和谐发展的持续推动之下顺势实现。

(二)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之所以转变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关键方面,是由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决定的。从社会主义本质看,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尽可能地发挥人的无限潜力,推动社会生产力高度化、社会制度成熟化和社会结构完善化。或者说,在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三方面形成共同富裕的和谐化发展。在此逻辑维度,邓小平从社会生产力、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最权威的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社会主义制度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的社会制度,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形成革除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可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释放出旧的社会制度无法企及的能量,达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目标。同时,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消灭一切阻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在社会结构上消除贫富差距,从而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富裕发展成果。邓小平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道路。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人民生产积极性和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发展的活力;
二是设立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沿海城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率先实现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振兴。上述措施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还有力推动了和谐治理的现代化进程。经过改革开放40 余年的建设实践,党和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历史进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初见成效。毫无疑问,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必然要求,并将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对时代主题的积极回应

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创造性变革,是对时代主题发生转变的积极回应。进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生产力、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从世界范围看,一方面,高新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一轮科技革命来势迅猛;
另一方面,由贫困引发的社会动荡长期存在,国际秩序面临严峻挑战,部分国家发展陷入停滞。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有了新的思考和判断,跳出了国富必霸的传统思维桎梏。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走扩张主义和殖民主义道路,更不会给世界造成混乱。”[12]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我国需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作为重心环节,应对世界和时代的加速演变。第一,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搞好党群关系。第二,把我国同世界的命运紧密联系。积极参加全球治理行动,贡献出更多体现和谐发展理念的国际合作项目,倡导建立和谐、共享、开放的国际新型体系。实现和谐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更重要的方面是立足时代主题,应民众所需,结合社会发展变迁分析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衍生的时代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同时必须兼顾发展和环境、公平和效率、民主和法治,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和谐发展,不断应对瞬息万变的时代走向。

(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的和谐发展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赋予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新的思想精髓。习近平明确指出我国将在物质、精神、生态等社会领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阐明了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需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人与社会的全方位进步。一方面,人民物质生活殷实,居住环境优美;
另一方面,人民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关系和谐,奉献意识强烈。这无疑更加透彻地指明了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施策方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3]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既是对“不平衡不充分”的解答,也是对“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支撑。为了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到建设美丽中国,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从严治党,从决胜脱贫攻坚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构建形成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立体体系,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在继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共同富裕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上,融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共同富裕的经典论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进程的发展规律而形成的战略决策。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赓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发展理论,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平安中国的价值追求。

(一)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突出安全发展

和谐是不同个体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良好状态。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体现了各个社会成员之间和睦融洽、尊重包容的友好关系,是建设平安中国的安全发展。建设平安中国是全体人民至关重要的安全防线,也是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首要之义。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消除对抗和战争、分歧与隔阂、冲突与对立,营造和平稳定、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一直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恰恰为解决这个阻碍人类发展进步的棘手难题提供了重要参照。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积极推动建设平安中国,不断巩固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深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习近平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4]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繁荣稳定的基本保障。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安全发展,不仅可以消除威胁国家安全的风险隐患,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需求也日益强烈。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进而建设平安中国,正是满足这一需求的应有之义。

(二)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突出有序发展

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对于推进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极为关键,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序发展。在维护公平正义方面,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促进收入分配制度规范化;
在公共管理方面,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推动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在此过程中,党和政府“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5]。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生活普遍富有,社会普遍和谐。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涵盖了以共享和共建为主要特征的五大新发展理念。从实质看,这是对新发展阶段下高质量发展范式的内容界定,该理念强调在共建共享的发展框架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奠定了思想前提。在民生保障方面,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聚焦脱贫攻坚。我国国土面积广阔,人口基数大,减贫脱贫任务艰巨,党和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使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项重大举措”[16]。在党和政府科学谋划和精准施策下,我国的脱贫攻坚使命如期完成,我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和谐社会变革,全面展现了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社会治理意义和实现“中国之治”的和谐理念。

(三)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突出均衡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很多其他方面。推动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实质上是推动社会各领域建设的综合性发展,同时为国际发展战略贡献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担当。习近平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实现全球范围平衡发展”[17]。由此可见,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尤其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着重强调经济、文化、政治、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发展是实现这两种关系和谐稳定的必要前提。或者说,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以上两种关系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全领域综合发展的缜密体系。这个体系囊括了社会各方面领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体现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总而言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社会也实现了全面均衡发展。也就凸显了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义。从这一点来看,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既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落实各项发展事业全面推进的有力举措。

随着党和国家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日益凸显,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9]党和政府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统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把推动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摆在了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崭新视角。

(一)价值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宝贵历史经验。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完善民生基本保障体系,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根本之策。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中的“和谐”一词,强调的是社会治理能力强、群众幸福指数高、民生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其中,民生保障体系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共同富裕与和谐发展密不可分的逻辑关联。“民生保障体系并不是独立于国民经济体系之外的偶然存在,而是内生于国民经济体系的性质和发展过程的。”[20]换句话说,民生保障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强民生保障体系建设,是党和政府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始终兼顾社会治理和改善民生,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牵涉民生问题的社会关键领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注重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人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这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把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摆在了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重要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优质教育和稳定就业的需求空前扩大,确保人民接受优质教育,实现稳定就业,增加工资收入,是保障民生、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必然举措。一方面,党和政府从幼教、小学、中学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入手,加强教师干部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更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而实现高质量稳定就业;
另一方面,党和政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为创业困难人员提供物质帮助,充分发挥人才潜能,增强劳动者的社会归属感。这些举措激发了推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和谐发展的内生动力,社会凝聚力和人民幸福感皆有了大幅度提升。

(二)主体遵循: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也是我国推进各项事业的根本政治保证。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职能,而且亟需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实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作用的逻辑理路,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充分展现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始终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因此,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要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建设平安中国、实现“中国之治”,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强有力领导。打赢三大攻坚战、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行动、筹划“十四五”开局,表明了党和政府坚持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彰显了党领导共同富裕事业的坚定信心,开启了深化党的全面领导格局的新局面。从本质看,“坚持党的领导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大政治优势和根本政治保证。”[21]坚持党的强力领导,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持续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贯穿着鲜明的和谐发展理念,而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发展的基本要义。从这一点看,维护公平正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和谐发展,用公平正义协调和谐发展,用党的领导保障和谐发展,体现了公平正义、和谐发展和党的领导三者的内在联系。同时,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充分表明,只有发挥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作用,才能确保共同富裕高质量和谐发展朝着正确方向接续推进。

(三)政策遵循:坚持分配体制机制创新

调节收入分配是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一环,也是夯实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根基的关键一招。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控制社会收入分配比重,加强分配体制机制创新。收入分配格局不平衡和不协调的问题是制约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窠臼。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指出:“要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22]。习近平对收入分配工作高度关注,持续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深化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并将这项工作作为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优化社会收入分配比重,建立健全社会公共政策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兜底保障制度体系,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发挥三次收入分配制度效能,坚持将发展与改革两手抓,确保发展和改革工作更高质量、更具效率。可以说,坚持分配体制机制创新对维护公平正义和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为此,习近平强调:“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3]调节收入分配不仅要顾及低收入群体,而且要控制好高收入者比重,不断充实扩展中等收入者数量。经过党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人民群众收入分配格局焕然一新,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壮大,党群关系进一步稳固,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新型收入分配结构。党和人民取得的成就,夯实了推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和谐发展的经济基础。

(四)过程遵循: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前提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前所述,制约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突出难点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因此,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从而逐步破解发展不协调问题是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有效举措。“为了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应该加快步伐、集中力量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把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摆在共同富裕问题的重中之重。”[24]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是一个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夯实和谐发展成果的过程。进一步看,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还需全面激活社会发展潜能,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加强科技迭代创新方面尽可能满足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方面,要“以要素自由流动、打破垄断、消除壁垒,实现人尽其才、释放城市群发展的微观活力,壮大城市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最终带动区域平衡协调发展”[25]。在此基础上放宽落户条件,提高落户待遇,加大力度促进城市和地区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第二,在加强科技迭代创新方面,要聚焦产业链更新换代,抓住“卡脖子”难题,突破制约城市和地区发展的关键一环,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坚持走科技创新道路,在坚持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综上所述,只有逐步消除城市和地区之间的发展隔阂,才能够充分促进人才与资本的科学流动,最大限度发挥城乡和地区发展潜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确保共同富裕高质量和谐发展最终实现。

共同富裕和谐发展是实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大战略决策。从其意义属性看,坚持推进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全体人民对美好富裕生活的满足感,还可以有效促使共同富裕向着更高水平的层次持续迈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思路创新指引。更为重要的是,共同富裕和谐发展作为一种新战略、新理念、新模式,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保障民生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发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湘潮(上半月)(2022年7期)2022-12-06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2022年8期)2022-11-21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推荐访问:和谐发展 逻辑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