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冲突视角下中国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形成的理论依据与实证检验

车思雨,金晓彤,盛光华

(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日益加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推动环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运行,实现“双碳”目标,守护地球家园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在中国社会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环境冲突问题。据生态环境部2021年发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监测的337个城市中尚有40.1%污染物排放超标,丧失使用功能的劣V类水质依然存在,荒漠化土地达到261万km2,以及频发的雾霾、泥石流等,表明中国的环境冲突问题依然严峻。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必须全民积极参与和行动。个体环境友好行为不仅会起到保护环境、减少环境破坏的作用,还可以倒逼企业摒弃污染环境的生产行为,推动企业开展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如何激发中国居民理性、有效地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是在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及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学者虽然对环境友好行为及其促进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1],却鲜少考量到现实经济生活中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冲突对个体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尽管近年来已有学者对环境冲突与个体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关系有过一定推论[2],但对于二者之间的解释机制尚未给出清晰的阐释和验证。环境冲突会给个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个体能否将环境冲突视为一种挑战,让环境冲突成为促进其践行环境友好行为的动力?其内在作用机理又是什么?基于此,该研究拟建构以环境冲突为自变量、环境友好行为为因变量、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为中介变量、人格特质为调节变量的理论模型,通过三个实验来探讨环境冲突对环境友好行为的解释机制,以期为促进中国居民积极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

环境友好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通常指个体在面对环境污染、环境退化等环境问题时,一方面努力不实施危害环境的行为,如不浪费资源、不随意丢弃垃圾等;
另一方面积极实施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如乘坐公共交通出行、倡导绿色消费[3-4]等。环境友好行为是增加人类福祉和群体利益的利他行为,是尊重生态环境、顺应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同时也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5]。因此,如何唤醒居民环境友好行为,让居民能够自主自愿地遵循公民环境行为规范,掌握环境知识,提升环境素养,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各种环保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为促进个体积极地践行环境友好行为,学术界建构了多个理论模型来探究个体环境友好行为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对环境友好行为具有重要解释力的理论模型主要有:Petty等[6]提出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Wigfield等[7]提出的期望价值理论(Expectancy-value Theory)、Elster[8]提出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Ajzen[9]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以及Schwartz[10]提出的规范激活理论(Normative Activation Theory)等。上述理论从不同视角探索了诸如信息加工、个体目标、任务知觉、环境知识、思维方式、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等变量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理,为更好地推动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围绕上述理论,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两个层面对环境友好行为拓展研究。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学者们遵循知、情、意的心理过程展开研究[11-13]。如Harth等[14]验证了气候变化信息对居民践行环境友好行为的促进机制。认为气候变化信息能够促使个体反思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萌发纠正错误行为和践行正确行为的自我意识,产生愤怒、自豪和内疚情绪,促进其践行环境友好行为。在外部情境因素方面,学者们从社会支持、群体规范及企业营销刺激等层面探讨了个体环境友好行为的响应机制[15-17]。如解芳等[18]构建了参照群体对绿色购买意愿作用机制的多重中介模型,认为参照群体所具有的信息性和价值表达性能够传达和彰显绿色感知价值和绿色信任,进而驱动消费者践行绿色购买行为。学术界不断地为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打开新的研究视角,然而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环境冲突如何影响个体环境友好行为的解释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虽然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不断加强,但环境冲突仍有发生。该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不断发生的及潜在的环境冲突如何影响居民环境友好行为,以期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居民积极践行环境友好行为。

2.1 环境冲突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

冲突(Conflict)通常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目标、认知、情感等差异形成的对立、不一致的相互作用状态,肇始于一方感知到另一方对自己关心的事情产生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威胁到自身生存、发展利益时产生的心理状态[19]。冲突造成的利益威胁和生存恐惧最有可能成为驱动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杠杆,会对个体心理、行为动机、行动效率产生较大影响。Opotow等[20]指出环境冲突(Environmental Conflict)是由于人类持续开采环境资源,使得环境资源不断流失和退化,造成环境资源再生受到阻碍所形成的诸如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土地酸化等环境问题给人类带来了猝不及防的影响,与人类活动形成对立态势,并把环境冲突的发生过程归结为:人类活动→环境退化→环境修复受阻→环境冲突。盛光华等[21]认为环境冲突造成的生态破坏也会让个体感知到生存压力,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共生的关系,同时也会激发人们主动采取环境友好行为来应对环境冲突的强烈动机。

为了更加清晰地认识环境冲突,学术界对环境冲突的类型进行了区分。Barrow[22]从地球本身地质差异的角度将环境冲突分为环境容易受破坏区域和环境不容易受破坏区域的环境冲突,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环境冲突、人类宜居地的环境冲突。穆从如等[23]把环境冲突分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环境冲突和环境本身变化所形成的环境冲突。其中: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冲突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本身变化所带来的环境冲突主要是环境脆弱带所发生的诸如火山、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Yang等[24]指出不论环境冲突以何种视角进行划分都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差异,故而依据环境冲突发生时间的长短将环境冲突划分为突发型环境冲突(Sudden Environmental Conflict)和累积型环境冲突(Cumulative Environmental Conflict)。突发型环境冲突是指在局部地区短时间内出乎意料地发生的环境冲突。该类冲突发生频次较低,速度较快,影响范围相对较窄,会立刻呈现出明显的、严重的环境危害,如核泄漏引发的环境冲突。累积型环境冲突是指在多地区长时间有预期发生的环境冲突。该类冲突发生频次较高,速度较慢,影响范围广泛,经过长时间累积才会呈现出严重的环境危害,如汽车尾气长期过量排放引发的酸雨形成的环境冲突。该研究亦采用Yang等[24]的研究视角,从突发型和累积型环境冲突角度出发来探索环境冲突对个体环境友好行为带来的影响。

冲突理论五阶段模型指出,个体在对冲突表示担忧和抵触后→会试图搜寻冲突信息→形成冲突认知→产生解决冲突的行为意图→践行解决冲突行为[25]。同样,当人们面对环境冲突时,也会感受到环境问题带来的困扰,进而会查找相关环境信息,学习环境知识,强化环境情感融入,表现出较强的环境亲近动机,在充分考虑集体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基础上践行环境友好行为。由于突发型环境冲突具有即时性,累积型环境冲突具有延时性,在时间维度上的作用机理不同,对个体实施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亦存在差异。突发型环境冲突在短时间内快速发生,留给个体的反应时间较短,环境危害结果短期难以预料,个体仅能沿用对以往环境冲突的处理方法来应对。而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形成周期较长,对环境的危害更容易预估,个体在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形成过程中可以不断探寻新的处理方法,更有可能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来应对环境冲突。由此可见,累积型环境冲突更容易激活个体应对环境冲突的行动力,促进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据此,该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环境冲突对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有显著影响。

H1b:相较于突发型环境冲突,累积型环境冲突更能够促进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

2.2 自主感的中介作用

自我决定理论(Self-decide Theory)认为增强个体行为动机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26]。相较于胜任感和归属感,自主感(Autonomy)注重个体与周边环境的联结,强调个体对自我意愿的主观感知,是个体在充分了解周围环境信息和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喜好能够作出自由、自愿行为选择时所获得的情感体验[27]。自主感能够成为环保者重要心理需求的原因在于:一是环境知识的普及使得个体面对环境冲突时会有更强的自我意识;
二是生态环境恶化加大了个体生存压力,使个体不得不深入思考环境问题;
三是环境信息的多元化传播不断地催醒个体的环境意识[28]。环保者的自主感被激活时,环保者会自主、自愿地践行各种环境友好行为,如倡导绿色消费、垃圾分类投放、选择低碳出行、节约能源资源、参与环境监督等。

由于自主感是个体在考虑周边环境和自我意愿的基础上作出的自主自愿选择,当个体面对环境冲突时会意识到自身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结关系,会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需求,会更积极地面对环境冲突,激活其自主感[29]。环境冲突的类型不同,自主感的形成机制亦有所不同。当个体面对诸如化学物质泄漏、极端天气等突发型环境冲突时,由于其属于偶发性环境冲突,个体无法在短时间作出最准确的行为反应,会感觉自己在应对环境问题时有较大的行动压力,难以自由地选择如何应对环境冲突;
当个体面对诸如汽车尾气、雾霾天气等累积型环境冲突时,由于其属于持续性环境冲突,个体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到环境冲突,有一定的反应时间,可以通过查找信息和寻求群体合作等方式创造性地应对预期环境危害。因此与突发型环境冲突相比,累积型环境冲突给予了个体更多的时间和自由选择来应对环境冲突,能够使个体感知到更强烈的自主感。据此,该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相较于突发型环境冲突,累积型环境冲突更能使个体获得自主感。

H2b:自主感在环境冲突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3 环境临场感的中介作用

环境临场感(Environmental Presence)是个体出于获取环境知识的动机和对自然生态的好奇心理,借助媒介将自我投射到非当前所属(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生态环境中去,并与之建立联结,切实感知到其在该生态环境中的自我存在、自我呈现和自我表达,能够在其中获得“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30]。相较于个体对环境冲突的实景观察,媒介环境中传递的相关环境冲突信息更能有效地调动个体认知能力、共情能力,激活个体的环境临场感,使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感知到环境冲突,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冲突作出预判,进而更愿意关心和解决环境冲突[31]。如前所述,由于突发型环境冲突是偶然发生的,如汶川地震,更容易引发个体的关注,个体更愿意借助媒介实时地搜寻突发型环境冲突的信息,了解更多的突发型环境冲突发展态势,会将自我投射到突发型环境冲突的情境中,获得较强烈的环境临场感[32];
而累积型环境冲突发是持续发生的,如汽车尾气,大多都在个体目之所及的区域形成,过度依赖媒介就能独立、实地地被观察到,难以使个体获得环境临场感[33-34]。因此与累积型环境冲突相比,突发型环境冲突更能够使个体获得环境临场感。

已有研究证明,当个体与生态环境发生互动时会产生环境信息敏感性、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等积极情感体验,进而驱动其践行环境友好行为[35-36]。环境临场感作为一种个体对生态环境“身临其境”和“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够更多地激发个体对环境问题的担忧、焦虑等情感,拉近个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意味着拥有环境临场感的个体通过对环境冲突的身临其境感知,更愿意把自己视为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建构出与生态环境共生共存的关系[37]。个体在接触环境冲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运用自身已有的环境知识表达出对环境冲突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亦可以就环境冲突与他人展开交流和互动,并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互动,实现个体对环境问题认知的升华,获得应对环境冲突的群体认同,会让个体更有能力、更有热情去践行环境友好行为[38]。据此,该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相较于累积型环境冲突,突发型环境冲突更能使个体获得环境临场感。

H3b:环境临场感在环境冲突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4 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s)是描述个体人物特点、人物品质和人物状态等方面的人物信息,是能够引导个体形成持久性、稳定性、一致性行为的心理结构,对构建、预判、驱动个体行为具有重要作用[39]。Mccrae等[40]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个体的书信、日记、自传和日常交流的 研 究,提 出 了 人 格 特 质 理 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在生理状态、家庭背景、教育基础等客观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某些持久不变的、独特的性格特征。著名心理学家Betsch等[41]依据个体的行为方式、思维特点将人格特质区分为直觉型(Intuitor)人格特质和思考型(Thinker)人格特质,认为直觉型人格特质是个体在接触事物时依靠直观感觉,不做过多的分析推理,立时形成判断,是依靠个体本身具备的知识、经历做出本能性行为反应;
思考型人格特质是个体在接触事物时会对事物进行系统分析,倾向进行逻辑推理,需要一定时间进行判断,是个体依靠搜寻新信息、学习新知识做出创造性行为反应。同样,个体在面对环境冲突时,由于人格特质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判断和行为反应。

对直觉型人格特质而言,个体主要依靠自身直觉作出快速的行为反应,信息加工过程较短、数量较少,偏好搜索片段式的信息线索,因此会更愿意关注发生概率较低、影响范围较小的突发型环境冲突。同时,具有直觉型人格特质的个体倾向通过联想来认知事物并作出感性行为判断。当个体遇到突发型环境冲突时,会通过联想来判断突发型环境冲突的状况,会将自身投射到突发型环境冲突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感知到较强的环境临场感,并通过环境临场感驱动环境友好行为。对思考型人格特质而言,个体会依靠自身的逻辑和推理作出行为反应,信息加工过程较长、数量较多,偏好搜索系统、全面的信息线索,因此会更愿意关注发生概率较高的累积型环境冲突。同时,具有思考型人格特质的个体倾向通过分析事物并作出理性行为判断,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探究累积型环境冲突产生的前因后果,通过其所获得的自主感来应对累积型环境冲突,并驱动其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据此,该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4a:相较于思考型人格特质,直觉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突发型环境冲突对环境临场感的影响,并通过环境临场感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H4b:相较于直觉型人格特质,思考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累积型环境冲突对自主感的影响,并通过自主感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理论模型见图1。

图1 理论模型

3.1 实验设计

实验一旨在验证环境冲突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即验证假设H1a和H1b。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环境冲突:突发型vs.累积型)组间设计。以我国普通城乡居民为调研对象,将被试随机分为突发型环境冲突组和累积型环境冲突组,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2021年3月,课题组采用问卷星平台收集数据,完成在线问卷调查。2021年5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课题组委托四川省成都市等城市、湖北省汉川市沉湖镇等乡镇的志愿者发放纸质问卷,并以照片的形式回收,完成实地问卷调查。共回收316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5%。其中,突发型环境冲突组为156份,累积型环境冲突组为160份。

实验一、实验二、实验三研究中环境冲突事件的选取,依据2020年生态环境部颁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应急管理部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灾害事故信息,并同环保界专业人士访谈,最终确定了突发型环境冲突的关键词是重度污染、突发爆炸、强对流天气、阶段性干旱等,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关键词是汽车尾气、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等。使用八爪鱼数据统计软件,在百度资讯平台上抓取了中国新闻网、人民资讯、全康环保、用心生活的小东、九派新闻、身边24小时等20家媒体报道的突发型环境冲突新闻数据481条,累积型环境冲突新闻数据484条。人工筛选后形成突发型环境冲突词云图(图2)和累积型环境冲突词云图(图3)。依据词云图,实验一以文本形式确定了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为 “长期、持续的汽车尾气排放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对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深远影响”;
突发型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为“某机动车运载的发烟硝酸突然爆炸造成了瞬态局部严重污染,给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

图2 突发型环境冲突词云图

图3 累积型环境冲突词云图

3.2 实验过程

先向被试介绍突发型环境冲突与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定义,再请两组被试分别阅读突发型环境冲突和累积型环境冲突实验材料并进行7点李克特量表打分,1分为突发型环境冲突,7分为累积型环境冲突。随后填写环境友好行为的7点李克特量表量表。环境友好行为量表参考Evans等[42]的研究,包括“我经常与亲朋好友讨论环保问题”“我是分类投放垃圾的”“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会自带购物袋”“我经常关注媒体报道的环境问题”“我经常参加政府及民间环保团体举办的环保活动”“我在蚂蚁森林种了树”6个题项。最后,请被试完善个体统计信息。

3.3 实验结果

首先,对环境友好行为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友好行为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00,大于可接受标准0.70,表明环境友好行为量表具有良好信度。

其次,对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进行操纵检验。结果表明:突发型环境冲突材料得分M突发型=2.01,t=49.970,p<0.001;
累积型环境冲突得分M累积型=5.95,t=139.098,p<0.001。据此判定实验材料选取成功。

最后,验证环境冲突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对环境冲突进行编码(突发型环境冲突=1,累积型环境冲突=2),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突发型环境冲突相比,累积型环境冲突更能够促进被试践行环境友好行为,M突发型=3.70,M累积型=5.60,t=-29.321,p<0.001。假设H1a和H1b得到验证。

4.1 实验设计

实验二旨在验证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的中介效应,即验证假设H2a、H2b、H3a、H3b,并再度验证H1a和H1b。实验采用单因素两水平(环境冲突:突发型vs.累积型)组间实验设计。以中国普通城乡居民为调研对象,将被试随机分为突发型环境冲突组和累积型环境冲突组,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2021年6月,采用问卷星平台收集数据,完成在线问卷调查;
2021年8月,课题组委托广东省广州市等城市、江苏省东台市东台镇等乡镇的志愿者发放问卷,并以照片的形式回收,完成实地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52份,有效回收率为 94.3% 。其中,突发型环境冲突组的调查问卷269份,累积型环境冲突组283份。依据实验一预实验中的词云图,实验二拟通过图片对环境冲突进行操纵。突发型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为反映郑州遭遇突发暴雨袭击情境的图片;
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刺激材料为反映2013年10月河北省张北县城北207国道附近杨树林干枯死亡的图片。

4.2 实验过程

与实验一相同,先向被试介绍两种环境冲突的定义,再请被试分别阅读突发型环境冲突和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并进行7点李克特量表打分。随后填写环境友好行为量表(同实验一),并增填自主感、环境临场感量表。自主感量表参考涂科等[27]的研究,包含“我为应对环境冲突所做的事情与我想做的是一致的”“我觉得我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应对环境冲突”“在应对环境冲突过程中,我觉得我不必听从别人的指导”3个题项。环境临场感量表参考孟陆等[43]的研究,包含“我能联想到环境冲突发生时的情境”“我能感知环境冲突的存在”“我感觉我能为环境冲突贡献一份力量”“我感觉我跟环境冲突是相互关联的”4个题项。

4.3 实验结果

首先,对自主感、环境临场感和环境友好行为量表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自主感、环境临场感和环境友好行为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1、0.853、0.787,说明量表信度良好。

其次,对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进行操纵检验。结果表明:突发型环境冲突材料得分M突发型=2.03,t=67.523,P<0.001,累积型环境冲突得分M累积型=5.00,t=155.920,P<0.001,二者差异显著。据此判定实验材料选取成功。

最后,检验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与突发型环境冲突相比,累积型环境冲突更能使被试获得自主感M累积型=5.16,M突发型=2.88,t=-49.234,P<0.001,假设H2a得以验证。与累积型环境冲突相比,突发型环境冲突更能使被试获得环境临场感M突发型=4.37,M累积型=2.51,t=56.261,P<0.001,假设H3a得以验证。按照Hayes等[44]提出的Bootstrapping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选择model 4,在95%置信区间下进行5 000次抽样。结果表明:自主感的中介效应为0.212,置信区间为(LLCI=0.055,ULCI=0.363),说明自主感在环境冲突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H2b得以验证;
环境临场感的中介效应为0.500,置信区间为(LLCI=0.329,ULCI=0.650),说明环境临场感在环境冲突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假设H3b得以验证。实验结果见图4、图5。

图4 自主感的中介作用

图5 环境临场感的中介作用

5.1 实验设计

实验三旨在验证人格特质的调节效应,即验证假设H4a、H4b;
为拓展研究的外部效度,再度验证假设H1-H3。实验采用2(环境冲突:突发型vs.累积型)×2(人格特质:直觉型vs.思考型)组间实验设计。以我国普通城乡居民为调研对象,随机将被试分为A、B、C、D共4组,其中A组为突发型环境冲突/直觉型人格特质组,问卷为219份;
B组为突发型环境冲突/思考型人格特质组,问卷为242份;
C组为累积型环境冲突/直觉型人格特质组,问卷为209份;
D组为累积型环境冲突/思考型人格特质组,问卷为219份。将被试随机分为突发型环境冲突组和累积型环境冲突组,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2021年9月,采用问卷星平台收集数据,完成在线问卷调查;
2021年11月,课题组委托吉林省长春市等城市、山东省广饶县大王镇等乡镇志愿者发放问卷,并以照片的形式回收,完成实地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889份,有效回收率为93%。实验三依据词云图提供的文本数据,突发型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为15 s台风天气视频;
累积型环境冲突的实验材料为15 s生活垃圾污染视频。人格特质参考贾巧娜等[45]的研究,直觉型人格特质的实验材料为“我不太知道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也不太清楚近年来人口的增长状况;
我感觉目前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需要改进人口政策。”思考型人格特质的实验材料为“我清楚我国人口的基本状况,了解近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我预计我国很快会出现老龄化和少子化状况,我国必须重新调整相关人口政策。”

5.2 实验过程

先向被试介绍突发型环境冲突、累积型环境冲突、直觉型人格特质、思考型人格特质的定义,再请A、B、C、D四组被试分别阅读相应的实验材料并进行7点李克特量表打分。随后请被试填写环境友好行为量表(同实验一)、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量表(同实验二)。最后请被试完善个体统计信息。

5.3 实验结果

信度检验。对自主感、环境临场感和环境友好行为量表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自主感、环境临场感和环境友好行为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47、0.836、0.932,说明上述量表具有良好信度。

操纵检验。首先,进行环境冲突的操纵检验。结果表明:突发型环境冲突M突发型=2.29,t=90.593,P<0.001,累积型环境冲突M累积型=4.73,t=133.947,P<0.001,二者差异显著。其次,进行人格特质的操纵检验。结果表明:直觉型人格特质M直觉型=2.14,t=92.341,P<0.001,思考型人格特质M思考型=4.79,t=143.483,P<0.001,二者差异显著。据此判定实验材料选取成功。

调节作用检验。首先,以自主感为因变量、环境冲突和人格特质为自变量进行双因素单变量ANOV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冲突主效应显著,F(1,887)=5 867.62,P<0.001;
人格特质的主效应显著,F(1,887)=42.04,P<0.001;
环境冲突和人格特质的交互效应显著,F(1,887)=4 976.84,P<0.001。以环境临场感为因变量、环境冲突和人格特质为自变量进行双因素单变量ANOVA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冲突主效应显著,F(1,887)=2 696.5,P<0.001;
人格特质的主效应显著,F(1,887)=177.8,P<0.001;
环境冲突和人格特质的交互效应显著,F(1,887)=6 220.45,P<0.001。其次,参照Hayes等[44]的Bootstrapping检验方法,在PROCESS程序中,选择model 7,在95%置信区间下,以环境冲突为自变量、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为中介变量、人格特质为调节变量、环境友好行为为因变量进行5 000次随机抽样。结果表明:在直觉型人格特质下,环境临场感在环境冲突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置信区间为(LLCI=1.771,ULCI=2.315),效应量为2.053,假设H4a得到验证,即直觉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突发型环境冲突对环境临场感的影响,并通过环境临场感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在思考型人格特质下,自主感在环境冲突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置信区间为(LLCI=-1.606,ULCI=-0.776),效应量为-1.190,假设H4b得到验证,即思考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累积型环境冲突对自主感的影响,并通过自主感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有中介的调节作用,实验结果如图6、图7所示。

图6 人格特质对自主感的调节作用

图7 人格特质对环境临场感的调节作用

6.1 研究结论

该研究从环境冲突发生的现实情境出发,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环境冲突对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考察了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人格特质的调节作用,得出如下结论:①环境冲突能够有效驱动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表明环境冲突对促进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累积型环境冲突能够给予个体更多的反应时间去了解和认识环境冲突带来的影响,去寻找更多合作伙伴来应对环境冲突,所以相较于突发型环境冲突,累积型环境冲突更能促进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②环境冲突正向影响个体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且突发型环境冲突更容易唤醒个体的环境临场感,累积型环境冲突更容易唤醒个体的自主感。自主感与环境临场感在环境冲突影响环境友好行为中起到中介作用。即当个体面对累积型环境冲突时,会感知到自身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结关系,激发出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愿望,感知到较强的自主感,进而驱动其践行环境友好行为;
当个体面对突发型环境冲突时,会激活其对突发事件的关注,驱使其借助相关媒介来搜寻突发型环境冲突的信息,并将自我投射到突发型环境冲突中,获得较强烈的环境临场感,进而驱动其践行环境友好行为。可见,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是有效驱动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③人格特质在环境冲突通过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的中介作用影响环境友好行为的过程中起调节作用。思考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累积型环境冲突对自主感的影响,并通过自主感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直觉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突发型环境冲突对环境临场感的影响,并通过环境临场感对环境友好行为产生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意味着个体的人格特质不同,在面对环境冲突时激发的情感也不同,践行环境友好行为的心理作用机制也不同。

6.2 理论贡献

该研究的理论贡献主要有:①从突发型和累积型环境冲突的视角探讨了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机制,为驱动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以往研究主要基于个体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刺激两个方向探讨环境友好行为的形成机制,鲜少从现实的环境冲突视角探索环境友好行为。②揭示了自主感、环境临场感在环境冲突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拓展了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的应用范畴,为环境冲突影响环境友好行为提供了新的心理解释路径。③证实了人格特质亦可以在环境冲突影响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进而影响环境友好行为中发挥有调节的中介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人格特质的应用领域,验证了差异化人格特质在环境友好行为领域中的作用机理,拓宽了环境冲突影响环境友好行为的适用边界。

6.3 研究启示

从该研究结论中可以获得如下启示:①多渠道、多维度、真实、客观地向居民披露环境冲突信息,让居民充分认识和了解环境冲突问题。由于环境冲突能够有效地促进居民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所以让居民实时地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环境冲突,知晓环境冲突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助于居民积极践行环境友好行为来应对环境冲突[46]。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及媒体的监督和传播作用,实时地监控环境状况,发布环境冲突信息,警示环境冲突带来的危害,让居民能够正确地认知和判断环境冲突,指导和培养居民掌握更多的环保活动参与技能,提高环保活动参与能力,积极投身到环境友好活动中去。②注重环境冲突信息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方式,确保环境冲突信息传递的流畅性和有效性。思考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累积型环境冲突对自主感的影响,并通过自主感推进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因此,在发生累积型环境冲突时,由于具有思考型人格特质的个体偏好系统化信息加工方式和理性判断,应侧重激活个体的自主感。可采用说明型、比较型、解决问题型等全面性的信息表达方式来呈现累积型环境冲突,激发具有思考型人格特质的个体去自觉、自主地探究累积型环境冲突发生的前因后果,让其深度解读出累积型环境冲突发生的起因、发展过程及可能带来的后果等详尽信息,激活其自主、自愿地践行环境友好行为的自主感,驱使其更加积极、更加有效地参与各种环境友好活动。直觉型人格特质会调节突发型环境冲突对环境临场感的影响,并通过环境临场感推进个体践行环境友好行为。因此,在发生突发型环境冲突时,由于具有直觉型人格特质的个体偏好碎片化的信息加工方式,倾向于感性判断,应侧重激活个体的环境临场感。因此,可采用直观型、想象型、共情型等体验性信息表达方式来呈现突发型环境冲突,让个体通过体验性信息了解到突发型环境冲突的事态进展情况、处置情况及其影响后果,让个体能够对突发型环境冲突情境形成共情,获得身临其境的环境临场感,进而驱使个体更愿意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参与环境友好行为。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该研究尚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首先,该研究从时间维度讨论了累积型环境冲突和突发型环境冲突对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尚可以从地区维度来探讨不同区域产生的环境冲突给居民环境友好行为带来的影响,亦可以从环境冲突诱因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其对个体产生的心理感受和环境友好行为的影响,还可以比较环境冲突对中国和国外居民环境友好行为的区别。其次,该研究证实了自主感和环境临场感在环境冲突与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情感传导机制,对于其他类型的环境冲突是否还存在不同的传导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最后,该研究考察了人格特质在环境冲突影响环境友好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未来可进一步探讨和挖掘监管制度等外在边界条件。

猜你喜欢 环境友好人格特质冲突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现代企业(2022年5期)2022-05-31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环球时报(2022-04-16)2022-04-16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21年1期)2021-07-22“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井冈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食物将成为副产品”:爱尔兰农民创造环境友好型田地英语文摘(2020年12期)2020-02-06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环境友好型阻燃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中国塑料(2015年11期)2015-10-14环境友好型社会文化的法制建设思考大众文艺(2015年4期)2015-07-13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康复(2015年4期)2015-04-10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15年3期)2015-02-28

推荐访问:实证 中国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