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课“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崔 浩

(商丘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根铸魂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在整合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创新智慧课堂背景下混合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频共振”和相互联动的教学模式[1]。

(一)较强的理论性和多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近几年,高校陆续引进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青年教师,这些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但缺乏教学经验,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足。这些教师在讲课时,注重讲理论,不能很好地把现实和热点问题融入课堂理论讲授中,出现理论讲授与时事热点脱节的问题,教学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还没有真正实现把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课堂”,实践教学开展较少,甚至流于形式,这也是理论与现实脱节的一个方面。从2017年起,商丘工学院以四门思政课主干课程为依托,以“四个杯”大赛为形式,开展了思政课“四课四杯”实践教学,即“育德杯”《思想道德与法治》学生讲思政课大赛、“铭史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舞台剧大赛、“铸魂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辩论赛、“腾飞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微视频大赛。这种“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多变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课堂的时限性和思政课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众所周知,一堂思政课一般都是100分钟(2小节课),在课堂时限性内,如何把内容讲清、讲深、讲透、讲精;
如何使课程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这是摆在高校思政人面前的一大难题。

存在这一难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高校聘用的兼职教师在讲思政课时,理论深度不够,缺乏知识体系和框架,很难把握各门思政课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二是多数青年教师对公共思政课教材内容了解不深,重难点把握不准确。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若按部就班地把教材里所有内容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结果教师累,学生也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从而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2]。

(三)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去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之间的矛盾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足之处就是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没有被重视的感觉,难以在情感上、思想上与教师产生共鸣,学生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难以保证,教育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以教师主讲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缺少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无法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导致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教育内容的思想性与去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之间矛盾的产生[3]。

解决上述矛盾就要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模式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和多元考核方式,构建“混合式课堂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互联互动的课程教学体系,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致力于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现实脱钩、知识与能力脱钩、过程与结果脱钩的问题,提高其实践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一)思政课教学过程要做到“三不变”

1.理论教学内容不变

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是思政课教学的“纲”。教师通过理论的阐释,把思想“引”出来,把价值“引”进去,使学生化知识为德行,化德行为信仰。教师务必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精,深入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四史”理论,讲清楚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而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不变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变。思政课教师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素”和“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从而践行教书育人初心和使命。

3.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不管世界局势多么复杂多变,不管世情国情怎么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不能变,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新时代青年的初心和使命不能变,这是思政课固有的责任、担当和使命[4]。

(二)思政课教学模式要突出“三变”

1.理论教学模式和方法要灵活多变

思政课不仅要把理论讲深、讲透,还要讲好,讲出实效,讲得“有意思”“有意义”,使学生愿意学、学得好、学得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变”。针对“00后”的学生,学校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研讨法、讨论法,参与式和探究式、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频共振”及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他们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实践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把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课堂”的重要途径。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多数高校以校外实践教学形式为主。后疫情时代,高校可以积极探索校内实践教学,如商丘工学院以思政课程为依托,以“四个杯”大赛为形式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3.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要更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慧课堂越来越受学生的青睐,智慧教学模式也广受学生欢迎。在此背景下,各种各样的教学平台层出不穷,如雨课堂、智慧树、超星等;
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如翻转课堂、慕课、云班课等。这些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能够有效地辅助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一)创新思政课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和智慧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形式,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混合式学习。正如何克抗教授提出的:“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优化和整合思政课混合式课堂教学条件和环境。学校教学条件和环境是混合式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多媒体硬件设施陈旧、网络卡顿以及教师对网络教学平台缺乏操作经验、各模块不熟悉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优化、整合和培训。

目前,混合式课堂教学条件和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多层次性、差异性的特点。就线上学习资源而言,一些拥有雄厚师资和财力的名校所推出的慕课或网络公开课,既能满足本校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还能对社会学员和其他高校学生开放。而一些师资相对薄弱、研发团队薄弱、网络资源匮乏、多媒体硬件设施陈旧的高校,在开展混合式课堂教学时却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网络教学平台成熟、网络资源条件和环境较好的高校积极扶持和帮助,从而优化和整合其混合式教学平台资源,这样也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化以及高等教育的社会化。

创新思政课混合式课堂教学的考核方式。混合式教学的模块是多样化的,这种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必然是多维度的。线上学习情况作为学生总评成绩考核的一部分,由在线学习资源的运营平台提供大数据依据,教师或课程组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其在线学习情况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线下学习考核可分为专题课堂表现、课程作业、阶段性测验、期末考试、分组研讨展示汇报等多个模块,多维考核综合方式,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在获得一个好成绩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

(二)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

近年来,高校积极探索和创新由校外转向校内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这是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个方向。如商丘工学院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模式,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以校内为主,通过多部门联动配合,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管理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该高校思政课“四课四杯”大赛,是指以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为载体,以“四个杯”大赛为形式的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并融入第一课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所构建的“大思政课”教学模式,既要通过课堂讲授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还要通过在校内举办大赛的方式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实效性、针对性,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力培养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已成为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特色和品牌。

(三)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是新时代的呼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一种自觉行为,以提高思政课的“香味”,共同守好我们心灵上共有的“家园”,自觉担当起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源头和活水,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动力源,能够增添思政课教学的“味道”,必定会给学生提供一份丰富的有滋有味的“营养精神大餐”。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主线,以 “四门”思政课主干课程为载体,从不同角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契合点,针对性地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信。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教师要主动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教师要树立自觉运用优秀传统文化授课的意识。

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多角度和全方位拓宽融入途径。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四门”主干课程特点和性质,可以分别设置“中华优秀传统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革命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等4个专题。

强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实践教学环节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思政课“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高效的思政课堂。有效实施混合式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优化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升了学生的到课率、参与率、抬头率和点头率。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大思政课”格局,积极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思政课“金课”,让思政课教学在创新和改革中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几点思考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