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花卉装饰在紫砂壶造型中的融合应用——作品“菱花壶”的创作理念与文化释义

吴雨泽

(宜兴 214221)

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素来有着独特且深厚的研究,所谓“禅茶一味”便是由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引发的对于自身与生活的反思与感悟,也是智慧勤劳的中华民族对于生活给予无限热爱的真实反映。紫砂壶作为一种茶具,因其越宿不馊、隔热透气性好及不易走味的特点,在喝茶人乃至文人之间广受追捧。同时,作为茶文化的优质载体之一,紫砂壶似乎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使命。

紫砂壶的造型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由龚春所设计的“供春壶”开启了紫砂壶创作的先河,后时大彬、李仲芬等将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推向规范化、工艺化,再由陈鸣远、惠孟臣等对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进行了拓展延申,赋予了紫砂壶更多的创作可能性。陈曼生的“曼生十八式”更是将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推向了顶峰,也为后世的紫砂壶造型创作奠定了基调。从历史发展的层面来说,紫砂壶设计历经了产生、发展、规范、精进、拓展、延申几个过程,而在这些过程中,紫砂壶也由单纯的工艺品汇入了更多的文人气息,极富艺术格调。时至今日,紫砂壶的制作在工艺不断精进的同时,造型与装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以紫砂壶中的花货为例,在蒋蓉创制的“青蛙莲子壶”问世之前,紫砂花货的创作外形更多的是对传统光素器的外形补充,且传统光素器对花货紫砂壶的整体创作影响极深,但是这种依附于有限造型的创作方法必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陷入瓶颈,这是由以茶壶结构为主的传统紫砂器具本身固有的天然界限所决定的。在此之后,紫砂花货逐渐改进,出现了以造型主题与紫砂壶结构相融合的塑造方式,拓展了器型塑造表现的边界,将形态装饰与茶壶结构融合,紧密地将两者融合起来,这也为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与技术支撑。

“师法自然”既是中国人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是中国的文人及画家对艺术创作的至高理解。菱花这一花卉在自然中并不少见,其美丽、淡雅的外观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精妙“设计”。不少文人在作品中也对菱花进行了描写刻画,如简文帝在《采菱曲》中的:“菱花落復含,桑女罢新蚕。”郁达夫在《车过临平》中写道:“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此外,在不少文物、生活用具中同样有对菱花的描绘,且更为具体,将菱花作为一种装饰花纹进行应用,例如菱花镜、菱花盘等,这些器具的装饰取材于真实的菱花,根据其造型进行仿制刻绘,在保留器具使用功能的同时,增加了物品本身的装饰美感,这些资料也为后人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艺术参考价值与人文历史价值。

谈及“再设计”这一概念,即是对过去的设计进行重新的审视与思考,在之前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优化,以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曾表达过“少就是多”的艺术观点,在笔者看来,这一点在当今依旧适用,简单的东西往往更能够承载庞大的信息,依据这一观点,结合前人所提供的文化成就以及装饰经验,融入当下的审美认知与技术发展,我们可以将菱花的形象进一步进行浓缩提炼,在保留外观形象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对其进行信息筛选,将多余的对于装饰不具参考意义的部分剔除,追求简单、凝练的视觉艺术效果,将文化贯穿于最简易的造型之中,完成对于菱花的“再设计”。

作品“菱花壶”(见图1)的创作是文化内涵与工艺技术融合的体现,也是结合了传统紫砂壶器型设计与诸多设计理念的综合考虑。首先,紫砂壶创作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其实用性,实用性是一切实用器具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倘若一把壶没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也就丧失了本身存在的意义。其次,从设计角度来看,作品的造型与装饰皆需遵循简洁原则,简洁之美既能够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体验,也能够反映出传统中华文化中对于生活美的精神追求,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展示器具的功能性。以宋代审美为例,宋朝素来以简唯美,宋代家具之所以流传至今仍备受赞叹,与其简单实用的功能设计分不开,同时简洁的装饰恰恰是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力承载,繁琐的装饰如清代固然有其华美精妙之处,但是在文化及信息的反映与传递方面反而更加定向且直观,缺少了给人思考的空间。相反,越是简洁明了的装饰则越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认同。综合以上所述,考虑到紫砂壶本身是一件具有实用性的工艺品,因此以上两点为作品的创作奠定了主要基调,作品“菱花壶”的设计理念既存在对功能性的考量,也不乏对审美的思考,两者的巧妙融合让紫砂壶的创作迸射出不一样的火花。

图1 菱花壶

从实用性方面考虑,“菱花壶”的制作整体采用了传统紫砂壶器型中广口、压盖、一弯嘴的设计作为茶壶的功能主体。首先,广口的设计便于倾倒茶叶,也便于清洗,且能最快且最大程度地发挥茶叶本身的香气;
其次,压盖的设计则是为了配合广口的壶身,在满足器型饱满的视觉需求的同时,减少开关盖时出现的茶叶附着的情况,为冲泡与倾倒过程提供更简单、更便利的使用体验;
另一方面,一弯嘴在紫砂壶的造型设计中是最简洁,同时也是出水最为流畅方便的一种,与壶身部分的配合恰好能同时实现简单且实用的造型和功能需求;
壶把的部分做了指部下压的处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人的手,实现使用中更加平稳端放;
壶钮部分做了加高处理,有利于使用过程中的拿起与放置。

从装饰审美的角度出发,“菱花壶”壶身部分采用了菱花造型与壶身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表现,菱花作为一种装饰图案与壶身紧密结合,在满足功能性的同时,为整个作品的外观提供了极强的审美功能以及装饰性。通过借鉴菱花的外观以及参考多种文化及器具中对菱花的表现方式,最终对“菱花”这一装饰元素进行了简化、提炼与“再设计”,突出装饰美与工艺美的结合,壶盖及广口的双线设计与壶钮相互呼应,让壶身整体在视觉呈现上显得更为圆润饱满,壶嘴、壶把部分棱形的外观极具造型张力,则为圆润柔美的壶身增添了几分阳刚之气,整件作品的设计在视觉表现上让受众更为舒适亮眼。

从文化承载与信息传递方面来看,菱花有事业兴旺、大富大贵之意,并且菱花作为一种我国的传统花卉,对其外观之美的描绘体现了智慧的中国人对于文化、审美的欣赏与表达。通过装饰与造型的结合,让受众在感官层面通过触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受体会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既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递,也是一种文化内涵的承载,目的在于让使用者通过体验后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多的理解与感悟。

坚持创新,提供新颖的设计思路,为紫砂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每一个紫砂工作者必备的素养。只有勇于尝试才能不断突破,通过理论化、技术化的知识吸收,才能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把紫砂事业不断推向更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菱花紫砂壶紫砂 论“四方菱花壶”的艺术特征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封面人物天工(2021年2期)2021-03-03论紫砂壶“菱花提梁”的艺术审美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10期)2019-12-18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10期)2019-12-18顾景舟洋桶紫砂提梁壶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6期)2019-06-02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6期)2019-06-02大美紫砂,无声的艺术——论紫砂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6期)2019-06-02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年6期)2019-06-02

推荐访问:紫砂壶 释义 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