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支持农业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关系演化逻辑

肖湘雄 冶林扣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潭 411105;
贵州省高校乡村振兴研究中心,贵州 安顺 561000)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简称CSA)是农业领域的一种新理念,指由具有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社区,与生产者共同建立经济伙伴关系、提供相互支持,创造一个更本地化和更公平的农业市场,力求提供新鲜、优质的食品,并分享粮食种植的风险和收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1],具有生产健康农产品、减轻环境污染、促进产销互信、提高尊重自然意识四种功能[2]。CSA模式起源于1971年日本以有机生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为目标的Teikei运动[3]。中国CSA模式发展的雏形是香港嘉道理基金会资助建立的广西柳州市“土生良品展览馆”,第一个最具典型性的CSA业务农场是2008年石嫣博士与国仁城乡科技发展中心的管理人员一起创办的小毛驴市民农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中,构建起能够分担粮食生产风险的城乡互助体系,CSA正符合这种战略导向,并逐步成为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条“绿色通道”[4]。

有关CSA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主要是CSA的发展模式、信任机制、社区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等[5]。其中,在关于CSA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割裂、生产逻辑的倒置是阻碍CSA模式发育的主要原因[6]。这是因为,CSA的核心是生产者和消费者脱离工业化农业、重建当地粮食经济的自觉行动[7]。在这个过程中,CSA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比常规的农业模式更加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但二者缺失信任[8],而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是信任食品供应体系以及内在于体系之中的相关主体,而不是信任单纯的食品[9]。另外,常规的生产方式制约了农户生产的绿色转型,消费者的参与度也不高[10]。针对此,学者们主张从整体上创造一个与绿色生产相契合的环境,并通过与消费者的频繁互动策略来重构消费者信任,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公平互信的关系[3]。总的来说,CSA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探索二者之间的共生演化对促进该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CSA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共生关系究竟是如何演化的?演化过程中二者的共生效益如何变化?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从共生理论视角对CSA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关系的演化逻辑进行分析。本文在阐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梳理二者共生关系演化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二者共生演化的Logistic动态模型,并分析二者在不同共生关系中的均衡点和稳定性条件。以此为依据,为促进CSA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共生关系机理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一种相互关系[11]。在行为方式上,共生关系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并经过反复博弈,最终向协同进化、共生共演的对称性互利共生演化[12]。在CSA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并不是零和博弈的关系,而是合作博弈,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这种合作是生产者与消费者就各自的最大利益与最大妥协达成的共识,也是二者共同利益的契合点。依据共生理论,CSA中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化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展开合作博弈,按照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价值共创的原则搭建起良性互动的新路径,形成“在地化”的共生关系。如果生产者不维持有机种植保障农产品质量,消费者无法获得优质的生态农产品,那么,消费者就不会支付较高的价格来购买农产品,生产者就无法获得丰厚的利润。

(二)共生关系演化动力

1.共生意识

共生意识是CSA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理性行为的导向标,是二者形成共生关系的内在驱动力。已有研究表明,参与CSA的生产者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消费者对新鲜安全的当季农产品也有着强烈的需求和关注[13]。这是因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和偏好结构呈现高度多样化。共生意识的形成对这种需求和偏好做出了回应,生产者与消费者渴望通过共生意识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而现代社会发展的多元性、异质性和价值相对性也强化了人们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共生意识。CSA的核心理念是在分担内在风险和潜在收益的基础上重新架构农民和都市居民之间共担风险、共享收益、公平互信的关系[14],形成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参与意识。这种参与意识与当下农产品的生态环保理念相匹配,以鲜明的直接性、本地性、健康性满足了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激发了消费者直接从农业生产者购买农产品的意愿,为共生关系的演化提供了柔性力量。

2.共生效益

共生效益是CSA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理性行为的出发点,是二者形成共生关系的直接驱动力。传统农业模式中冗余的沟通链条和中间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既剥夺了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又压缩了生产者的利益空间,最终生产者只能获得微薄的经济利益,消费者也买不到优质的农产品。相反,调查显示,CSA模式中大部分生产者所获得的经济收益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15],且社区成员对所在社区具有较强的社会依恋和自然环境依恋[16]。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通过本地化的直销形式节省长距离运输所造成的流通成本,并通过配送服务使外部利益内部化,CSA将农产品的大部分利润保留在生产者手中。第二,通过拓宽居民生态旅游的选择范围、发展农园的休闲功能[14],CSA开拓了新的利益空间。第三,CSA在种植前签订协议,生产者必须种植高质量的有机农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

(一)研究假设

在种群生态学中,Logistic模型是一种描述种群增长规律的函数关系。本文引入Logistic模型,构建与之相对应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关系演化的动态模型,并分析CSA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在不同共生关系中达到均衡点的条件。在构建模型之前,先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
CSA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都是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假设2: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演化过程服从Logistic成长规律,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积极参与影响双方的产出效益。一方的行为对另一方的规模起抑制或促进作用,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共生关系。

假设3: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规模变化表示二者的产出效益,规模越大表示其产出效益越高,且产出效益存在一个峰值K。正常情况下,规模越大,K值越大。

假设4:当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为模型均衡点,此时生产者与消费者规模大小保持不变。

(二)模型构建

模型构建过程是构建CSA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关系演化的Logistic动态模型的过程。生物学中,Logistic模型的初始微分形式可以表示为:

(1)

其中,y表示某一周期的种群规模,r表示种群的自然增长率,k表示种群资源与环境容量所允许的最大值,y/k表示自然增长饱和度,(1-y/k)表示自然增长饱和度在既定条件下对产出水平的阻碍作用,即种群中可利用的最大空间中未使用的部分。

类似地,根据上述假设与非线性微分方程,用i=1表示生产者,i=2表示消费者,构建CSA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独立存在时的动态演化模型,具体表示为:

(2)

其中,y1、y2分别表示生产者、消费者的产出水平,r1、r2分别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自然增长率(r1>0、r2>0),y1/k1、y2/k2分别表示自然增长饱和度,即产出效益占各自所能够产出的最高水平的比例,(1-y1/k1)、(1-y2/k2)分别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产出效益中尚未产出部分在最大产出效益中所占的比例。

CSA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演化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共生效应。因此,根据生产者与消费者独立存在时的Logistic模型,在式(2)中分别引入共生系数和来表示共生效应的大小。当生产者与消费者形成共生关系时,二者的共生演化模型可以具体表示为:

(3)

其中,表示生产者集群对消费者集群的共生效应,(y2/k2)表示生产者集群对消费者集群的影响程度;
表示消费者集群对生产者集群的共生效应, (1-y1/k1)表示消费者集群对生产者集群的影响程度。

这时,可以用、的取值范围来表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如表1所示),从而推导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演化的内在规律,以比较不同共生关系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集群的产出效益。

表1 的取值范围与对应的共生关系

(三)模型分析

在CSA模式实际运行中,共生关系的演化动力促使生产者与消费者展开长期合作,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寄生关系基本不存在,而主要体现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下面根据、不同的取值范围,重点分析生产者与消费者在偏利共生、互利共生和独立存在三种不同共生关系演化中的均衡点和稳定性条件。

1.偏利共生关系

在偏利共生关系中,强调不损害一方利益而另一方受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共生系数一个小于零,另一个等于零。一方由于自身特点与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处于优势之中,另一方处于劣势,优势方获得全部的共生效益。

其中,当α>0、β=0时,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是以生产者为主的偏利共生关系,共生效益全部由生产者获取,这时模型可以表示为:

(4)

对上式求解,得到均衡点P1(k1+αk1,k2)。

当α=0、β>0时,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是以消费者为主的偏利共生关系,共生效益全部由消费者获取,这时模型可以表示为:

(5)

对上式求解,得到均衡点P2(k1,k2+βk2)。

2.互利共生关系

在互利共生关系中,强调实现公共收益且不减少任何一方的利益,共生系数α和β均小于零,生产者与消费者均能从共生中获益。当α>0,β>0且α≠β时,二者表现为非对称性互利共生关系;
当α>0,β>0且α=β时,二者表现为对称性互利共生关系。由此可见,CSA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关系对称与否取决于共生系数的取值范围。下面进行平衡点及稳定性条件分析。

在各个平衡点将方程展开,只取一次项,得到:

(6)

其中,一次项系数矩阵为:

3.无共生关系

(一)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共生理论,构建了社区支持农业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Logistic共生演化模型,求得二者之间共生演化的均衡点及其稳定性条件。研究发现:(1)CSA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二者存在共生关系时的产出效益高于相互独立时的产出效益。在这种共生关系中,一方的存在对另一方的产出效益起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共生关系有利于增加其中一方或双方的产出效益。(2)共生系数决定了生产者(消费者)集群对消费者(生产者)集群的共生效应,决定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关系演化的方向,还决定了二者的产出效益。共生系数越大,产出效益越多。(3)偏利共生关系中,当共生关系处于均衡点P1时,生产者获取全部的共生效益;
相反,当共生关系处于均衡点P2时,消费者获取全部的共生效益。而在互利共生关系中,当共生关系处于均衡点P6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获得相应的共生效益。其中,在对称性互利共生关系中,双方均衡共生,产出效益达到最大。

(二)建议

1.构建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关系

根据研究结论可知,CSA模式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关系影响双方的产出效益,存在共生关系时的产出效益高于相互独立时的产出效益。而且,这种共生关系是一种主要依靠合作机制对接的博弈关系,因为需要依靠主导机构寻找合作方,促进两者建立有效合作[17]。例如,由生鲜农产品推动的CSA体系在信息处于不完全状态时,生产者与消费者都需要投入足够的保鲜努力来保证和彼此的长久合作[18]。因此,要构建以信任为基础的共生关系来增大产生合作剩余的空间。一方面,可以从意识嵌入、效益驱动等内部措施来构建生产者和消费者积极参与、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公平互信的共生关系。CSA本身经营成本较高,共生意识的嵌入和共生效益的驱动有利于产出更多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传承农耕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等外部措施来推动共生关系的构建。农耕文化的流失、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阻碍CSA发展的一部分原因,以此为落脚点可以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更好地促进CSA发展。

2.增大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系数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共生系数的大小决定共生关系演化的方向,也决定二者的产出效益。因此,应该增大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共生系数。具体而言,对于生产者来说,要为其提供充分可观的经济收益来激励其生产行为,保证与消费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对于消费者来说,要为其提供优质健康的有机农产品,满足其行动的基本需求。通过这两种增大生产者与消费者共生系数的方式,可以不断提高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共生度,形成有利于二者发展的强相互依存关系,有效规避信息的不对称、不真实和不完全问题,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3.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均衡共生

研究发现,CSA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二者在共生状态均衡时的产出效益最大。尽管现实中非均衡是常态,但这种常态不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CSA模式的在地性也要求必须发挥均衡共生的优势,构建一个如共生环境般的价值共创系统,使发挥生产者和消费者整合到一起并共创价值[19]。因此,应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均衡共生。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其一,提升生产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激励“学徒模式”,培养新型的农业人才。换言之,就是将生产者的经济收益与消费者的需求标准相联系,实现利益与目标之间的激励兼容,防止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二,通过主体赋能让消费者成为内源性驱动主体,提升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使代理人的激励与委托人的利益协调一致。总的来说,CSA发展要秉承生产者与消费者地位平等的原则,整合主体、资源、环境等各个要素,通过功能的互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均衡共生。

猜你喜欢 均衡点生产者二者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4期)2020-06-03摇曳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40期)2019-12-10交易成本理论在油田企业小修业务自营和外包决策中的应用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年18期)2019-10-152019德国IF设计大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年2期)2019-05-16三级供应链投资模型的评价管理物流科技(2017年9期)2017-10-31交通拥堵均衡点分析华人时刊·中旬刊(2015年7期)2015-10-21中高速经济增长“均衡点”亟待探明中国经济周刊(2014年20期)2014-05-28译经读书(1996年9期)1996-07-15

推荐访问:生产者 共生 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