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化”偏误及其矫正

文 李梦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为实现培养目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得到了全面强化。但在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动”的行为下,课堂教学“活动化”出现了诸多偏误,成为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隐忧,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就有必要对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现实偏误、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矫正策略进行深入的探讨。

课堂教学“活动化”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的特征而设计、组织以及实施实际需要的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主要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根据学生、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等特征开展活动,而是设计并实施了名目繁多却没有必要的活动,使得课堂上虽热闹非凡,但活动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简单来说,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就是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被泛化了。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开展各种活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小组讨论、调查探究等活动充斥在课堂教学。

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化”的运用本身无可厚非,但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运用的条件,教师在实施时必须考虑到种种主客观因素,如果超过了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则很有可能适得其反,甚至还会产生一些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就是如此,它超过了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合理限度,不仅对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实施活动的教师也深受其害。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误解,片面理解实践性

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加强化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并且课程实践性的加强是通过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的。显然,这种强调实践性的课程实施完全不同于以往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过程。教师在新一轮课改的指导和影响下,教学理念逐渐转变,教学行为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以及体验性等。在此背景下,活动不仅开始逐渐登上课堂教学的舞台,甚至还成为中心,使课堂教学“活动化”出现了严重的偏误。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新一轮课改只是强调和重视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和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提倡逐步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并没有要求课堂教学不能使用传统讲授法,也完全没有体现出要把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神化的倾向。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滥用活动、把课堂教学的“活动化”与传统讲授法绝对地对立起来、片面地抨击传统讲授法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教师需要辩证地选择和使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化”产生偏误的原因是缺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度思考,导致对某些方面认识不清、理解尚浅。

(二)对课堂教学“活动化”理解不到位,教学设计忽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由于课堂教学“活动化”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再加上缺乏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一方面,在使用时间上,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展,并没有考虑不同的学生、学科以及教学内容是否需要活动以及所需的活动形式;
另一方面,在使用情境上,许多教师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实施时没有考虑教学情境,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是否需要活动以及需要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一知半解。有教师甚至误认为活动开展得越多,课堂教学的效率就会越高。于是,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行其道,探究、对话、交流、展示以及调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让人眼花缭乱。可见,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化”理解不到位,忽视了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存在,造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泛化和滥用。

(三)过度强调课堂教学中活动的作用,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泛化

活动究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什么作用呢?一方面,通过活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
另一方面,诸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形色色的活动组成的课堂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主讲、学生只需认真听的枯燥无味的课堂了。有了体现快乐教学活动的存在,学生形成了学习之乐,同时教师也形成了教学之乐。[1]

活动的确在课堂教学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但是教师也不能因此就过分强调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把活动不加区别地普遍运用到所有的课堂教学中去,从而过多开展活动以至滥用的地步。活动只是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活动有其适用的范围和运用的条件,教师不能对其随意使用,更不能滥用,否则活动不仅不能发挥作用,甚至还会带来诸多的消极影响。课堂教学中活动的泛化会带来一定的活动浅化、碎化以及异化等负面影响[2],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辩证看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既要看到活动的可取之处,更要看到活动力所不能及之处,这才是对待活动的正确态度。

(一)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审视与反思,对其加以准确理解

要矫正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教师应进一步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审视与反思,从而准确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

课程改革试图通过强调课程实践性,改变我国因为长期对学科知识的膜拜所造成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缺失问题。课改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否定讲授法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想通过对课程实践性特征的重塑,逐渐改变过去中小学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现状。课改是事关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的改革,并不是“把一切推倒重来”的革命,也没有提倡教师把传统讲授法完全推翻,使活动处于独尊的地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是采用讲授法,还是活动的教学方式,主要取决于学生、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等特性。

此外,课改试图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过去片面发展学生心智,导致学生知行分离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活动的膨胀、泛滥,是由于教师片面理解课改精神,过分强调学生应在实践中学习所致。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活动,没有讲授,将不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讲授和活动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积极走向多元整合的思维方式,把讲授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要想有效矫正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教师应积极培养多元整合的思维方式,把讲授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

多元整合思维,指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多元互动统一的思维方式。[3]具备多元整合思维方式的教师,不管是在教育现象的分析上,还是在教育问题的解决上,一般都会从整体、多元的角度出发,其教学观以及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行为不容易走向极端,不会把讲授和活动二者直接对立起来,也不会允许只有讲授或活动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极端情况发生。

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方式适合用在给学生传授确定的客观知识、学生难以把握的高难度知识,以及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的大容量的知识;
活动适合用在给学生传授具有不确定性、存在争议以及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的课堂中。我们在看到二者长处的同时,也不能漠视二者的短处。比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不当,很有可能变成过度讲授。过度讲授危害不小,它是教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障碍。[4]过度讲授不利于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活动虽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过度活动却容易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够扎实等。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对讲授和活动加以恰当运用。

(三)努力厘清课堂教学“活动化”适用范围,针对教学内容精准施策

在课堂教学“活动化”出现严重偏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赋予了活动过高的期望,认为只要开展活动,就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过分夸大了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堂教学“活动化”偏误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为了有效消除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教师应努力厘清活动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条件,针对学生、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等特征精准施策。[5]

首先,不同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比较适合反应快、喜欢表现和表现力强的学生,相对来说,性格外向的学生较为适应。反之,喜欢安静、擅长独立思考的学生容易在“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中陷入不利的处境,他们总是显得有些不合群,表现也总是未达到预期效果,他们的长处可以说是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束缚。因此,教师不应该过分追求课堂教学“活动化”,教学方式应该根据学生需要而异。

其次,不同的学科和教学内容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该针对学科和教学内容精准施策。相对而言,音乐、体育、美术、物理、化学、生物比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课堂需要的活动稍微多一些,尤其是体育学科。而在各个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开展活动,比如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涉及实验操作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发现探究、情景体验等活动。但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与思考。因此,教师不能神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性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方式。

(四)辩证思考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平衡好课堂中的“静”与“动”

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实际开展的活动超过了应该开展的活动,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辩证思考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所造成的。因此,为了有效矫正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偏误,教师应该辩证思考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平衡好课堂中的“静”与“动”,做到动静结合。

教师不仅要看到活动在教学中的正向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活动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6]活动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很有可能会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相比于传统讲授法,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活动,需要比讲授法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效果却不一定比得上讲授法。另一方面,当对话、合作、探究、演讲以及辩论等活动被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时,对教师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如果教师无法有效开展活动,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还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造成教师和学生皆身心疲惫,从而影响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造成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

教师要想实现活动应有的功能和价值,应该平衡好课堂教学中的“静”与“动”,没有静只有动的课堂将会是一片混乱,而没有动只有静的课堂将会像一摊僵化的死水。既有动又有静的课堂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才是理想且完美的课堂。为此,教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科以及教学内容等特性确定教学方式,采取讲授为主、活动为辅或者活动为主、讲授为辅的方式,使讲授和活动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转换课堂教学中的“静”与“动”,避免学生过分活跃或过分安静,让学生处在“静”与“动”相结合的最佳状态中。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化”偏误在课堂教学实践领域危害颇深,亟待矫正。对它的矫正不仅需要教师正确的观念认知和行为实践,还需要健全的评价机制和适当的理论指导作为重要保障,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最大价值。

猜你喜欢 活动化偏误讲授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博览群书·教育(2017年2期)2017-05-16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人民音乐(2017年4期)2017-04-30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4期)2016-05-07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探考试周刊(2016年16期)2016-03-31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语言与翻译(2015年3期)2015-07-18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5期)2014-03-01浅谈数学课堂讲授的时机选择中学理科·综合版(2008年10期)2008-12-04

推荐访问:矫正 课堂教学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