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逻辑

崔景芳 任维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27日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247页。;
在2022年7月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调研时又强调:“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2)《习近平在新疆考察时强调 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好新疆》,《人民日报》2022年7月16日,第1版。基本公共教育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作为政府在教育领域提供的基础性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普惠性、发展性等主要特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既是现代政府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题中之义,亦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要求,更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心理素质的重要路径。

借鉴皮亚杰的心理逻辑,我们认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有着完整的发生传感机制,存在心理上“服务供给—深度感知—情感认同—实践升华”的清晰逻辑框架脉络,即通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持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培育民族共同情感、涵化民族共同记忆、增进交往交流交融、共育共有精神家园,进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实践感知、情感共鸣、心灵依归等心理认同基础。在这一逻辑前提下,对作为直接受众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发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功能,从根本上达到铸牢中华魂的功能和效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将基本公共教育置于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各种举措稳步提升西部地区(3)本文中西部地区指: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广西8个省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等方面取得明显实效,为国民素质整体提升、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顺利实施等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同东部地区(4)本文中东部地区指: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相比,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教育产出等领域,仍存在明显差距(见表1)。因而,探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心理逻辑及作用机理,明晰实现路径,意义至关重要。

表1 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投入、产出情况一览表(5)以上数据来源于2006—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06—202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并根据综合测算得出。因2021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尚未出版发行,统计数据暂引用《2020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目前,学术界对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服务属性(6)桑锦龙:《关于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思考》,《人民教育》2021年第17期,第46-50页。、判断标准(7)刘琼莲:《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及其判断标准》,《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0期,第33-36页。、体系建构(8)邬志辉、杨清溪:《新发展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7期,第26-35页。、政策变迁(9)李政蓉、郭喜:《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政策变迁的演进逻辑——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1期,第205-214页。、财政投入(10)孙涛:《政府责任、财政投入与基本公共教育均等》,《财政研究》2015年第10期,第26-32页。、策略路径(11)薛二勇、李健、单成蔚,等:《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与政策》,《中国电化教育》2019年第10期,第1-7页。、绩效评估(12)罗哲、张宇豪:《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绩效评估理论框架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第132-138页。等有限文章中,也有成果围绕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进行关联研究,这些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拓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明确推进方向。现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大致集中在四个领域:一是立足体系建构进行厘清,探寻其学理阐释(13)严庆:《本体建设与意识铸牢: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路》,《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3-21页。、思想内容(14)青觉:《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思路》,《中国民族报》2020年8月25日,第5版。、价值意义(15)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第1-8页。。二是围绕实践路径进行丰富,主张通过增强国民意识(16)周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学术界》2020年第8期,第5-16页。、完善地方立法(17)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内涵及路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第28-35页。、推进国家治理(18)高永久、邢艺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基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9-27页。、加快边境建设发展(19)徐黎丽、于洁茹:《论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5-14页。等方式实现。三是结合建党百年进行探索,明确核心作用(20)李资源、向驰:《中国共产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作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第1-9页。、探究逻辑缘起(21)王伟、张伦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逻辑缘起、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38-48页。、明晰努力方向(22)郝时远:《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中国民族报》2021年9月28日,第5版。。四是聚焦意识培育进行拓展,通过大力发展民族教育(23)钱民辉、陈婷丽:《民族教育理论范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建构》,《贵州民族研究》2021年第5期,第40-47页。,建设民族语言生态(24)纳日碧力戈:《多民族语言生态:互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0-17页。,增进交流交往交融(25)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第9-13页。,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26)管健、杭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0期,第220-227页。,实现包摄水平更高的心理认同(27)李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构的心理学分析》,《民族研究》2021年第5期,第1-9页。。此外,也有学者依托边疆治理实际提出文化润疆的具体优化路径等。(28)青觉、吴鹏:《文化润疆:新时代新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话语与实践逻辑》,《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第1-12页。这些研究成果无论是理论逻辑的精准把握,还是制度逻辑的规范探寻,抑或实践逻辑的深度应用、历史逻辑的系统梳理等,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概念具化与现实表达。但聚焦西部地区,目前尚缺少由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共享”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识”的心理逻辑研究成果,这为本文的探讨提供了有效切入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9)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正是沿着“四个共同”的路径指引,对共知、共情、共思、共忆、共育精神家园的有效呼应,是凝聚中华民族意志、强化情感依恋依归、缩短民族心理距离的工具载体,对推进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迫且重要。

(一)心理逻辑起点:内化·涵化·外化

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逻辑起点主要体现于精神层面,通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强化情感依恋,增进共情互动,内化相互契合的共同情感;
增强民族荣誉自觉,凝聚国民身份印记,涵化共同联结的记忆思维;
升华个体精神境界,赓续优秀文化传承,外化相互共育的精神家园;
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互嵌耦合。

内化相互契合的共同情感。其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作为西部地区各族群众普遍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推动青少年由个体认知上升为群体认知,由群体认知上升为国家认同,进而产生深度的情感依恋。高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过程又带来更高的认知体验,助推各族青少年群体在实际获得中提高共情力,将自身学业发展、本民族的发展与国家富强及民族振兴紧密联系起来,进而转化生成高度的契合感,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产生共情。其二,服务水平的改善带来了满意的感知,也是内容共情的重要方面。在西部地区,通过教育服务的优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教育以及学生群体间的近距离互动,强化满意感知、社会互嵌,助推青少年群体对国家政策形成正面的共同印象与心理评价,形成强烈的共情互动和情感沉淀,提升家国认同和归属自觉。

涵化共同联结的记忆思维。其一,中华民族在融合血缘、地缘和精神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形成中华文明的最深层次记忆,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鲜明和厚重底色。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社会有机互动、与经济发展有机互联的共同记忆加深了不同民族青少年群体间的情感相通、血脉相连,使青少年群体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其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手段,有效保障起点公平、机会均等,这加强了各民族群众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并在加强内部凝聚力、建构族群共识中树牢正确的民族观。

外化相互共育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也即精神寄托、情感归宿,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助推西部地区各族青少年群体共育精神家园。其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既是价值判断、实践活动,亦是个体生活体验、精神境界升华过程。通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使各族儿童和青少年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的受教育程度;
通过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生活技能、储备良好知识,提升个人境界,使个体拥有更多的生活或职业选择。其二,长期的教育使各族青少年学生培育手足相亲、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塑造文化共同体意识,强化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形成聚合力强、认同度高的情感外化表达,共同守护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特别是通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文化功能,使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感受先进文化带来的深度影响,将精神追求、精神标识内嵌于发展全过程,增强更深层次文化认同,延循优秀文化基因,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聚合精神动力。

(二)心理逻辑连接:均等化·标准化·可及性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形成族际间的平视观照,助推多元一体、全民一体,塑造更为稳定的民族心态;
标准化提供场域上的共同基准,以标准尺度优化服务供给,防止供给不均、克服市场失灵,筑牢共同发展的互信根基;
可及性弥合群体间的现实差异,以现实获得的“教育共享”达成统一的“群体共识”。三者在心理逻辑层面发挥着桥梁与纽带作用,通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价值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均等化形成族际间的平视观照。其一,在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过程中,确保西部地区青少年受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并不因民族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水平高低而遭到边缘化,从心理上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有效克服身份焦虑。同时,通过教育功能强化巩固最稳定、最根本的民族心态,转化为共同团结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政权安全意义非凡。其二,在西部地区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本身即是推进人口国民化的身份确认过程,强化本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员的认同,深刻认识到自身教育发展是在“一体”之下的发展,助推各族青少年群体以平等促均等,以均等强认同,使全民一体、多元一体成为最大的群体共识。

标准化提供场域上的共同基准。按照共同内群体认同原理,“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越高、差异性越低,越容易形成共同内群体。”(30)王俊秀、周迎楠、裴福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基于共同内群体认同理论》,《民族学刊》2021年第5期,第17-23页。其一,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不同群体成员之间的文化认同感,既为共同发展、全面进步提供量化考核指标,又使青少年群体获得的教育服务保持在大致均等的标准之上,助推共同性的提升。其二,标准化作为技术支撑手段,体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普及性、可及性效益,是保障长久、稳定可期的衡量尺度,推动青少年群体增强相互信任,强化认同根基。同时,以标准化增进青少年的群际交流互融互促,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使西部地区民众不因地域广阔而割裂紧密联系,不因生活方式不同而阻隔文化交流,不因风俗习惯差异而相互排斥对立。其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有效克服供给随意化倾向,推动政府以更强责任心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规避市场失灵风险,这对增强官民互信、培育共同情感、构建善治政府等具有积极效应。

可及性弥合群体间的现实差异。其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可及性既是推进服务内容落地的重要保证,亦是弥合差异性的重要手段,在效果上具有分配正义的显性化特征,有助于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塑造统一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例如,义务教育的精神形塑使西部民族地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青少年在幼小心灵里播下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园的种子,有效克服不同文化相互分化、彼此排斥的倾向,增强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守护,形成根本一致的利益维系和统一共进的价值追求。其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可及性作为合和共生的载体工具,通过共学、共事、共乐、共居等,释放长久且稳定的目标导向、信念教育、思想熏陶等,使差异性在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三交”中得到持续整合,消减差异性的负面影响,强化共同体的发展存在,有效增强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的共情力、凝聚力、向心力。

(三)心理逻辑功能:互嵌·濡化·归聚

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逻辑功能在于通过春风化雨的教化解决好“嵌而不互”问题,实现心灵契合、情感相通;
通过群体感知和互渗交往发挥群际接触的最大效应,增进“实质濡化”;
通过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凝聚情感寄托,推动教育成果共享,在共治参与、共识认同中实现“人心归聚”,最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一是防止“嵌而不互”。其一,在西部地区发展过程中,由于“胡焕庸线”的现实因素影响,虽然各族群众在场域空间上交织互嵌,但不可避免地出现“嵌而不互”的现象,也即“形嵌而神不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能有效克服此问题。通过基本公共教育的互动引导,推动青少年群体在朝夕相处中加深情感交流,在深度的互嵌感知中强化“五个认同”意识。其二,发挥青少年群体纽带作用,由个体影响家庭,由家庭影响群体,由群体带动族际互动,进而由族际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通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文化传播功能,持续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和辐射力,推进西部地区民众实现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同。同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拓展互嵌的时代功能,西部地区中小学校布局向中心校集中的模式,亦可理解为各族青少年群体人际交往的扩大过程,助推其在感知良好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增进心灵契合、达成认同共识。

二是增进“实质濡化”。其一,实质濡化过程依赖于期许满足与实践获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作为稳定的情感连接纽带,具有增强各族群众情感交往的社会功能和现实意义,其基于利益满足、情感认同的交往具有强烈的积极性、主动性特点,体现民众的殷切期盼和良好愿望,并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推动各族群众增强满意的感知度。同时,通过青少年群体这一桥梁和纽带,助推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增进彼此了解意愿,加强互渗交往行为,维系凝聚共同情感,稳步提升其整体归属性获得。其二,按照群际接触理论的逻辑,“频繁的接触有利于消除群际偏见和消极刻板印象”(31)姜永志、白红梅、李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促进机制及实现路径——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7期,第212-218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目标和价值均赋予了其较强的社会接触,幼有所育加强了幼儿之间的亲密接触,学有所教联通了青少年之间的互动交流,内嵌的文化功能涵化互渗各族群众之间的共同记忆思维等,这些举措均是在频繁而紧密的各族群众接触互动中所实现,逐步消除群际偏见与刻板印象。

三是实现“人心归聚”。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是政治社会化、情感交融度、文化融合度、心理调适度的综合体反映,对善治政府构建、遏制极化效应具有显著效果。其一,在西部地区边远农村牧区、大漠草原腹地、崇山峻岭之间,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能够做到“不落一人、不漏一户”,这一宏大民心工程在回应不同个体、不同民族的利益观照中达到“从心而治”的社会效果,持续凝聚起不同群体的情感寄托,有效构成各族群众交往的稳定社会心理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注入强劲动力。其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关注西部地区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不少城市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健全常住地供给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制度,为流动人口放开落户限制、提供随迁子女就学等,助推其在城市安家落户,推进农牧民工“市民化”,缩短各群体之间的心理距离,进而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

基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逻辑及其作用机理,须从物质基础的共同感知、精神家园的共育守护、供给优化的共情验证、认知思维的共通互联等心理感知度最强的方向入手,以“从心而治”的路径优化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具言之,就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持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有机统一、互渗作用,以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全方位获得感,形成并持续强化心理上的同频共振、情感共鸣,进而高质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提高供给水平,奠定共同感知的物质基础

公共产品的供给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优化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须完整、准确、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成果夯实共同感知的物质基础。

一是在财力投入上加强中央统筹。“政府有责任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32)让·巴蒂斯特·萨伊:《供给的逻辑》,黄文钰、沈潇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52页。,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既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党和政府性质宗旨的有力体现。中央政府应加强统筹调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资金足额到位。深化东、西部地区协作帮扶模式,设立帮扶目标、明确帮扶内容、跟踪帮扶效果、健全考评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国“一盘棋”。

二是在人力投入上完善保障措施。加大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人力投入,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依托西部地区师范类高校,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通的专业型人才。落实关心关爱机制,健全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吸纳更多高校优秀毕业生投身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事业。坚持政策帮扶,将考研、考公等优惠政策适度向边境牧区、基层一线教师倾斜,构筑“引、育、选、管、用、留”为一体的人才工作格局。同时,注重解决其职称评聘、婚恋交友、子女教育、住房医疗、老人赡养等现实问题,使优秀教师在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中沉得下去、留得下来。

三是在物力投入上注重精准优化。在西部地区合理布局学校设置,改善办学条件,使各族青少年学生就近入学。开展基本公共教育精准化项目投入,加大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建设项目投入,确保在教育硬件上实现均衡发展。加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资源统筹调配,推动东部地区高质量基本公共教育分校在西部地区落地,力争在软件服务上有质的改善。此外,做好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等全链条监督,严防基本公共教育项目实施中的权力寻租问题,保持惩治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领域腐败问题的高压态势。

四是在技术投入上进行数字赋能。“数字技术不仅能给政府和社会赋予强大的治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平台化让政府和社会实现高度协同。”(33)曾渝、黄璜:《数字化协同治理模式探究》,《中国行政管理》2021年第12期,第58-66页。对于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而言,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保障平台,一方面使青少年群体感受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教学便利,激发其认知国家科技水平、致力科技报国强国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覆盖面广、服务半径大、时空距离远、人力资源投入少等优势,强化对基本公共教育的动态服务、实时监测,形成线上线下同步发力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共育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

基本公共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共育精神家园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先导性作用。

第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基本公共教育全过程,内嵌并服务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重构进程。通过师资培训、课程优化、教学互动、社会实践等,做好教育引导、文化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稳定发挥其文化软实力功能,使西部地区青少年在教育服务获得中增强国民意识、明确身份定位。将传统学校教育与新媒体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活性、穿透力和辐射力,引领带动青少年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形成共识。

第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34)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第1-6页。。因此,须注重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教育、实践引领,发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文化功能,使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在行使文化权利过程中,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上升到对国家文化制度、方针政策的深度认同,强化其“文化自觉”,进而在延循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中守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第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将爱国主义置于极其重要位置,注重引导西部地区青少年从中华传统“大一统”思想理念中汲取历史文化营养,培养深厚的家国一体情怀。把强化“五个认同”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创新基本公共教育形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涵,以实质濡化功能增进精神上情感共鸣,使青少年群体在叠合、互渗、交融过程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归属性认识。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深邃意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实质是教育资源再分配、利益满足再整合、共识认知再凝聚的过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解决好西部地区青少年“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与大我、民族和世界”(3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2年5月11日,第2版。等思想困惑问题,引导其始终将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就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三)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涵化公平正义的共同情感

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非均等化影响共享获得、情感认同,消解“人心归聚”的效果。“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社会地位的人们。”(36)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96页。因此,应当更多关注城乡、区域、群体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涵化公平正义的共同情感,在西部地区凝聚更大群体共识。

第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衡发展机制。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西部地区需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夯实均衡发展的财力基础,保障“两免一补”、贫困地区营养餐计划等具体服务项目落地。加强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统筹力度,健全补偿投入机制,有重点地将服务资源向农村牧区倾斜,优化城镇学校建设布局,完善城镇优秀教师赴农村牧区轮岗交流制度,健全农村牧区教师队伍定向培养机制,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差距。

第二,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制度机制。随着国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的实施,推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以常住地标准而非户籍标准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享有体系”(37)陈思涵:《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5日,第8版。势在必行。要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西部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积分落户制度,探索“社保缴纳年限(主)+居住年限(主)+要素贡献(辅)+技术贡献(辅)+纳税贡献(辅)”于一体的评价制度体系,推动进城人员便捷落户。注重整合常住地城建规划、教育卫健、公安民政等政府职能部门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全面做好校舍规划、心理疏导、师资培训等基础服务。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重点解决当前流动人口子女上学“一校难求”的问题,防止在“双减”背景下因择校问题形成新的事实不公,甚至造成教育贫困的代际传递。

第三,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监管评价机制。“最成功的公共池塘资源管理也包括监督和执行机制”(38)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资源的未来:超越市场失灵和政府管制》,郭冠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页。,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同样需要多中心治理的有机参与,加强监督机制建设,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健全反馈调适机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坚持职能部门、学校、家庭、社会、行业领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积极吸收各类意见建议,相互调适、渐进提升,有效保障西部地区各族青少年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进而“基于价值的共同领导来帮助公民明确表达和满足他们的共同利益”(39)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三版)》,丁煌译,方兴、丁煌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34页。,加强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行政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人大监督、群众监督等,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确保服务资源物尽其用。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合理设定服务供给考核指标,健全专业化评价机制,吸收公众参与评价,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范围、频次,切实改进提高服务质效水平。

(四)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养共通互联的认知思维

没有共同的语言、共通的文字,难以形成认同、凝聚合力。在西部地区优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将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既是宪法赋予的义务,也是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共享现代文明的基础所在。

第一,思想上凝聚共同认知。大力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是国家事权,是保障各族群众受教育权利、文化权利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对西部地区青少年学生而言,须引导其从维护宪法权威、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的角度客观认识、准确把握,从思想上凝聚“学好通用语言文字、成长成材报效祖国”的共同认知。借助民族地区推普攻坚行动,聚焦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短板弱项,开展送学上门、送教上门等,精准培训提升。创新教育形式,开发青少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推普形式,开展微课、微视以及益智类推普视频,寓教于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用好“互联网+”手段,采取“云”模式等,加快推普步伐,推动思维相通、认知互联。

第二,“教育者优先接受教育”。适应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实需要,加大边境地区、农村牧区教师培训力度,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普通话水平好的又红又专推普工作队伍,在教学相长过程中推动西部地区青少年群体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化解家长、学生推普的思想顾虑,形成思想上的高度认同与情感内化,夯实推普的群众基础。

第三,持续整合资源,构建协同治理的工作架构。将“强国必先强语,强语助力强国”理念落细落实,形成“党委牵头抓总、政府高效履职、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协同配合、舆论广泛支持”的工作格局。注重宣传动员,针对西部地区青少年学生以及家长推普过程的疑难困惑及时回应,答疑释惑;
对推普中的不当言论甚至谣言,及时澄清、消除误解、形成共识。开展动态评估监测,及时跟进调研、发现问题情况、研提对策建议,将推普纳入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重要内容,形成贯通融合的监督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群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4期)2019-09-10“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

推荐访问:共同体 助推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