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刘新波, 张 宇

(江苏科技大学 党委办公室,江苏 镇江 212100)

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指原归属行业部委或央企,在高教体制改革被划归教育部或地方管理的行业背景显著、行业相关学科特色突出、围绕行业需求、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高校[1]。行业特色型高校总数占我国高校总数的一半左右[2]。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型高校约占三分之一;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行业特色型高校约占四分之三[3]。以江苏省为例,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16所高校均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占江苏省以“大学”冠名学校的64%。李曼丽认为,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4]。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得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重要性凸显。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过实施高质量通识教育,可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与行业特质融合发展、同步提升的目标。

目前,学界更多是将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共性要求并对其进行阐释,对通识教育类型层次进行区分的研究不多。专门研究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学术论文仅有20余篇,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通识课程设置、书院制改革等通识教育具体要素的研究,如周南平、卞雅婷针对理工类行业特色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培养行业通识能力、设置特色行业通识核心课、优化教师进修方式、加强课程管理评估等改进对策[5];
第二类是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者对本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理论总结,如孙鑫等人介绍了河海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等[6];
第三类是对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如熊光清指出,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专业单一与需求多元的矛盾突出,他提出应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破解专业单一的难题[7]。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通识教育,既要避自身学科专业局限之短,更要扬行业特色鲜明之长。因此,笔者试图结合行业特色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包含课程体系、培养范式、教育资源等要素在内的系统化、全方位的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的实施路径。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既存在与综合性大学相同的共性问题,又存在因自身学科专业设置面较为狭窄而形成的个性短板。

(一) 通识教育的开展方式“单一化”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首先必须进行顶层设计,从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育养成等方面综合施策,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通识教育。但从诸多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实践看,通识教育的开展方式仅仅停留在课程开设这一单一层面。某些行业特色型高校认为开设通识课程就是开展通识教育,其所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与选修通识课程成为开展通识教育的唯一渠道。如果从“通识教育是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这一定义来看,通识教育的开展方式应该更加多元,对学生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更加全面,例如从培养方式、社会实践、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尝试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如果缺乏系统设计,仅通过课程设置支撑通识教育,就不足以支撑通识教育的全方位开展,难以实现通识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初衷。

(二) 通识教育的价值目标“回退化”

从教师层面看,在强调行业特色背景下,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大多与行业应用相关。对本学科专业自身的宏观性、普及性研究与教学,以及对全行业发展的历史性、概论性研究与教学,反而着力较少。因此,教师在选择开设通识课程时,往往不愿开设专业或者行业概论性通识必修课,而更愿意开设选修课程。在开设选修课程时,教师又将通识选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混淆,很多通识课程成为契合部分教师学术研究方向的选修课程,而并非按照通识教育基础性、普及性、提升综合素质的理念所设计。教师对通识课程的认知偏差使得通识课程易成为碎片化专知识点的灌输。从学校层面看,对通识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停留在对必修课内容的模块设计上,即设置哪些模块,模块之间的关系应如何建构。应在模块内部设置哪些具体课程,这些仍主要依靠教师以自行申报的形式进行遴选。这就导致模块之间虽有逻辑关系,但模块内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逻辑关系,课程开设呈碎片化状态。有学者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碳达峰和碳中和”等代表时代发展特征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8]。在目前通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主渠道的情况下,碎片化的通识课程设置和实践,易于导致通识教育的空泛平庸化、过度专业化和去价值化[9],使通识教育作为“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的价值目标[10]回退到固有的专业知识培养范畴中,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

(三) 通识教育的教学资源“失衡化”

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多是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综合性大学的院系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的,相当于一个学校办了一个“专业”[11]。行业特色型高校本身涉及的学科专业分布不平衡,其学科专业布局主要由行业的学科决定,学科专业布局较为集中,专业细分度更高,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足。行业特色型高校如果缺乏相关学科专业,就难以集聚相关的师资力量,更不可能形成高水平教学团队。一般而言,理工科类行业特色型高校开设文、史、哲类学科专业的相对较少,其通识课程中较少涉及文、史、哲类内容;
以财经、政法、语言等人文社科类为主的高校开设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数量也相对不足,其所能开设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通识课程更为不足。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通识教育,一方面要正视上述问题存在的事实;
另一方面,也要立足自身办学资源的实际,考虑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形成通识教育的独特类型。

(一) 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结合并非是对通识教育的狭窄化

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结合,是否会导致通识教育变成行业教育,从而将通识教育狭窄化?笔者认为并非如此。第一,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就是指在通识教育正常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融合,行业通识教育将作为通识教育一部分甚至是极具特色的一部分而存在,而非将通识教育定义为行业教育,更非以行业教育代替通识教育。第二,行业特色型高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其人才培养整体服务于行业,毕业生就业于行业的占比也最高。行业特色型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行业通识教育,使学生了解行业、热爱行业,恰恰符合通识教育的广泛性、基础性和情感性特征。第三,行业通识教育不等同于行业专业教育,行业专业教育是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嵌入行业需求,其实质是专业技能教育;
而行业通识教育则更多强调对行业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的普及以及对行业学科专业中所必须具备的共性学科专业知识的概述,其着眼点并非专业知识教学,而是具有非专业性和基础性特征的教学。

(二) 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可以推进通识教育的分类发展

在推进通识教育过程中,综合性大学以其完备的学科专业体系为基础,开展了各种探索性的改革,如复旦大学设立将本科新生集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复旦学院,北京大学设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等。目前,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往往是按照通识教育的共性要求开展本校通识教育,甚至照搬一些综合性大学已有的较为完整的通识教育实施模式。这种做法容易造成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通识教育与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现象,甚至可能因自身办学条件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相匹配而形成短板。通识教育不是一种固化的单一的教育方式,应当基于其共性特征,结合不同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办学定位,探索通识教育的不同实践方式。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行业特色型高校主要服务于单一行业,其学科专业围绕行业需求而设置,其培养的人才专业化程度高,其教学资源的覆盖面不如综合性大学广泛。因此,只有将通识教育的共性特征与自身办学实际、行业特色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相结合,才能彰显行业特色型高校自身通识教育的特色,促进通识教育不同类型的形成。

(三) 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行业覆盖面看,行业特色型高校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领域[11],艰苦行业或相对冷门的行业占据的比重较大。这些行业一方面多涉及事关国家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从业人员工作环境艰苦,收入难以与热门专业相比,因此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更高,更需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甘于寂寞的坚守精神和为国奉献、不求名利的家国情怀。许多行业直接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行业的发展带动国家实力的提升,是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一些艰苦行业中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楷模,书写众多感人事迹,这些都是激发学生通过投身行业实现报国梦想的重要动力。在家国情怀的培养手段方面,虽然近年来推进的“课程思政”改革强化了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毕竟只起到辅助作用。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具有统一性,难以针对不同行业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家国情怀教育。因此,应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结合,专门开设独立的通识课程,通过行业的生动案例对学生进行更加鲜活、生动也更具针对性的家国情怀培养,并将通识教育转变为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将通识教育与行业特色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行业认知

通识教育并非是各高校整齐划一的教育。行业特色型高校由于受学科专业覆盖面的限制,在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广度上无法与综合性大学相比。但行业特色型高校长期服务于行业,其所培养的人才就业主要面向行业,深厚而特有的行业文化浸润到行业特色型高校大学文化之中,这是综合大学所不具备的。行业特色型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不能照搬、照抄综合性大学的通识教育,而应当扬长避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教育,以培养具有行业特质的人才。行业教育不同于学科专业教育,通过将行业教育纳入通识教育,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概况的基本认知,有利于学生将专业学习与行业技术发展需求相结合;
可以加深学生对行业为国家发展所作贡献的了解,增强学生的行业荣誉感和情感认同;
可以加深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行业发展前景的了解,尽早为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将行业特色融入通识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行业、热爱行业,而且可以促其乐于投身行业,并将为行业服务作为终身事业。这样既可以达到以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又可以充实通识教育的内涵,形成行业特色型高校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

改进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妥善处理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系统发展通识教育;
另一方面,将通识教育与自身行业特色相结合,彰显行业特色型高校通识教育特色。

(一)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构建通识教育的整体运行机制

1. 创新通识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范式

应将通识教育纳入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结构中进行思考,寻求其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准确位置,逐步由“通识课程”教学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将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其中的全方位、全过程的通识教育培养范式。一是大类培养范式。高校在招生时将相近或相关专业纳入同一大类进行招生,所有相近或相关专业的一年级学生在大类下进行培养,以通识教育为主,学生在之后三年进入专业学院学习,以专业教育为主。在一年级的通识教育中,学生并非完全不接触专业知识,而是开设学理性导论课程,让新生对某一门学科有基础性认识,为后期的专业教育做准备。同时,开设围绕行业精神和行业认知的导论课程,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同感,掌握和了解有关行业的基本概念。二是书院制培养范式。所谓书院制,是“与学院匹配的基于学生生活社区建设和自主发展的制度”[12]64。如果说单一化的通识教育是以课程为主体的通识教育,大类培养模式是从人才培养模式上对通识教育进行变革,那么书院制则是进一步将通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书院制教育即对大类培养或者完全不分专业而进行统一培养的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在住宿上采取混合居住方式进行统一管理,将学生的生活养成内容纳入通识教育。三是精英学院培养范式。在学生中选拔和培养少量行业拔尖人才,其课程内容虽然也以通识课程为主,但相较于普通通识课程,其深度、广度和难度都有极大提高。

2.建设通识教育“基础+拓展+实践”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全面发展,解决的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问题。如王济干建构了大学生核心素质全人模型[13],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策略。通识教育的内容一般涵盖以下方面:第一是价值观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社会责任和道德品质;
第二是身心健康教育,包括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第三是学科常识教育,即不同学科门类背景的综合导论和具化层面的基础性、普及性知识,并基于新文科、新工科、新理科等理念,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
第四是基本技能教育,包括外语、计算机、创新创业等技能,在新时代则特别要强化人工智能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科技技能的普及。根据通识教育的教育内容构建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类。第一类是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这类课程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心理、体育、军事、外语、计算机等,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共必修课程,其作用是确保学生的身心素质获得全面发展,能够满足社会和职业需要。第二类是通识教育拓展课程。这类课程包括不同学科门类的基础性课程,如人文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类等。基础性课程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还能帮助学生明晰所学专业在学科门类与知识谱系中的位置,以探寻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点。学科门类的基础性课程并不等同于学科专业课程。它强调通用性和普及性,既可以作为通识课程,又可以作为本学科门类及具体学科专业的专业教育前置准备。对于此类课程,还可以继续进行系统设计,如李曼丽、李会春等借鉴原耶鲁大学校长雷文(Richard C. Levin)对美国通识课程模式的分类,将通识课程归纳为分布必修、自由选修、核心课程、名著课程四类[12]25-28。第三类是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对于人格养成和社会实践而言,其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贴近现实生活去实践、体验和感悟,以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上述课程体系为基础,行业特色型高校应进一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明确通识课程的必修课、选修课分类,避免教师开设课程的随意性。换言之,所开设课程必须具备学科门类综合性、引导性、基础性和普及性特征,如此才能将其作为通识课程予以开设,以避免教师将自身学术兴趣置于通识课程之中,防止通识课程的专业化。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同时制定通识课程的准入制度,确保通识课程的可控性。此外,应鼓励教师将社会实践、仪式性活动纳入实践教学课程,进一步拓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避免通识课程局限于教师坐而论道的课堂教学。

3.整合通识教育教学资源

行业特色型高校要解决学科专业门类不全、师资力量不足等通识教育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应秉持共享理念,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深入挖掘网络课程资源。当前,慕课与线上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丰富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尝试通过翻转课堂等手段倒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这也是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方式之一。第二,邀请校外专家开设通识课讲座。这一方式既节约了单独引进通识教育专职教师的人力成本,又可以通过名家名师讲堂提升通识课质量。第三,同区域高校的通识课程互认。目前,同一城市或相邻城市均有多所高校,通识课程为各校必开课程,行业特色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同区域高校之间学科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资源,在不干扰正常教学资源配置前提下,相互承认学生已完成的通识课程学分。第四,行业大学联盟内的行业通识课程互认。行业特色型高校之间一般都建有大学联盟,行业通识课程可供联盟内高校共享,且可以通过联盟的平台相互协同,减少相同课程重复开设,提高办学效益。

(二) 行业特色型高校应当推动通识教育的行业特色化

1. 行业思政元素与通识教育聚合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通识教育,应当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出发,打通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壁垒,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通识课程,使思政元素成为通识教育的亮点。第一,构建“通识+行业+思政”的课程体系。将行业的支撑作用、行业服务国家所作出的贡献作为通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递行业家国情怀的通识课程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第二,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强化思政教育资源要素的聚合关联效应,从行业发展史角度比较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差距,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发展尤其是行业发展的伟大变革;
将行业特色及最新成果融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让学生从行业技术发展中感受国家发展的磅礴动力。着重将“青藏铁路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工匠精神”等与不同行业紧密相关的精神谱系内容充分运用到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通识教育中去,形成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互相促进的良好效果。

2. 行业特色与通识教育贯通

通识教育的核心功能是培养和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行业特色型高校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当符合行业需求。第一,建设行业概论核心课程。行业是一个整体,由许多与行业紧密关联的学科专业所支撑,因此更需要让学生了解行业概况,明确自身所学学科专业在行业中所处位置及与上下游学科专业之间的关联。行业概论课程既可以按一门独立课程的方式进行专门建设,也可以邀请不同学科专家围绕行业从各角度切入,通过系列讲座方式进行建设。在大类培养中,可将行业导论、行业科技知识等课程列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使一年级新生在开始专业学习之前能够对行业有基本了解与整体认知。第二,开设“行业+”特色通识课程。行业特色型高校也存在与行业关联度不大甚至没有关联的学科专业。这些学科专业要发展,就必须寻找与行业特色相关之处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特色。这既是对学生视野的开拓,也是对非行业学科专业与行业交叉融合发展的一种探索。第三,探索行业实践类通识教育。工程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类通识教育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产教融合,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进而推进通识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应在通识教育中强化对大学生企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引导,组织大学生进入行业企业进行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和实习,通过现场体验增强学生对行业的直观认知,使其感悟行业发展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意义。此外,还应在实践类通识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状况,与行业员工进行对接和交流,明了就业前景与行业需求,激励其提升职业发展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关键在于改变以开设通识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主要内容的现状,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且结合自身行业特色作出相应改进。通识教育的核心是通识课程,但要从宏观上将通识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相关联,则必须建立起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培养范式为支撑、教学资源为保障的通识教育整体运行机制,同时充分融合自身的行业特色,打通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行业教育的壁垒,进而形成行业特色型高校独有的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体系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2期)2019-05-28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2期)2017-05-30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探索科学(2017年4期)2017-05-04通识少年“种”石油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通识少年·拿破仑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读者·校园版(2016年17期)2016-08-25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8期)2015-03-01

推荐访问:探析 对策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