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力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探析

黄玉贇

(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供电可靠性及电能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1]。基层一线电力工人的工作环境复杂,工作任务重,危险性高。高职院校电力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初期往往不能适应现实工作,导致内心失落沮丧、心理压力加大,影响了个人整体职业发展。基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电力行业的特殊性,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提升高职院校电力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路径进行探究。本文以产教融合的电力人才培养为切入点,对高职院校电力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从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角度出发,结合电力专业的特点,提出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对策和建议。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所需具备的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态度、意志、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可以用来衡量个体是否能胜任某项工作以及是否具备从事该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2]。电力行业的特殊性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心理素质,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加强电力人才职业心理素质的培育具有积极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电力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逐步落实,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带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高速发展,对电力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电力人才相对紧缺、人员素质相对社会需求存在滞后。高职院校要真正实现毕业生素质与岗位要求“零距离”,除了要使学生掌握过硬的技能,还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积极的从业心态。例如,电力线路施工人员长期在户外及高空作业,工作条件艰苦、危险系数高,对从业人员吃苦耐劳的意志力、情绪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处理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电气运行值班员遇到突发事故时,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故障进行分析和处理,且工作需要三班倒,对从业人员的个人精力、抗压能力、预判能力要求较高;
电力营销服务人员不仅要熟悉电力销售的流程,还要随时与用电单位或居民沟通,处理电力销售矛盾,为电力用户提供周到服务,对从业人员的团队合作及人际交往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重视电力人才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使其养成独立、主动、自信的职业态度,对其职业乃至个人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2 有利于电力行业深化产教融合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将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这意味着教学环境将由传统课堂向真实职业环境转变,而职业环境的核心要素是工作场域的文化环境、秩序环境和人际环境,这正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主要关注点。目前高职院校电力类课程实践和实训项目主要以电力岗位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学生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形式不够丰富,不利于职业情感和意志力的培养。因此,按照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系统性的培养和训练,必将促使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与电力企业的合作,例如根据岗位需求共同重构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共建教学实践场所和仿真实训室等,从而促进电力行业产教深度融合。

通过自制职业心理素质调查问卷,对某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大二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状况进行了调研。问卷涉及职业认知、职业态度、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观等4个维度,共发放调查问卷1252份,回收有效问卷1231份,回收率达98%,其中男生1046人、女生185人。采用五级记分,选项包括“非常符合”“ 比 较符合”“不 清 楚”“不太 符 合”“完全不 符 合”,总分越高说明职业心理素质水平越高,通过统计软件SPSS 21.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可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总体平均值为2.575,处于中等水平。在4个维度上进行比较,职业价值观的平均分最高,职业意志的平均分最低。

表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分析结果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电力企业进行调研,最后归纳总结出高职院校电力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主要存在四点问题。

1)缺乏赤胆忠心的职业认同。对电力职业的热爱是电力工匠职前培养的基石[3]。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入校后对“电路基础”等难度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表现出不自信和退缩心理。调研发现,学生在求职时存在尝试心理,对工作岗位珍惜度和职业认同感不强。

2)缺乏臻于至善的职业态度。电力行业的安全风险较高,现场作业的精细化管理要求高,对现场作业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细化、标准化,在细节上体现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4]。虽然学生在校期间已考取有关电力职业资格证书,但部分学生对安全规则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上,未能较好地适应职业工作环境,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书本知识与工作实务有差异的情况时,有时不能认真履行请示、报告等制度,而是仅凭个人判断进行操作,影响操作的规范性,甚至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3)缺乏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电力工匠卓越的工作成绩背后不仅有扎实的技术基础,还有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品杏扎根电网一线,不分昼夜地穿行于高山丘陵、城市乡村之中,发现线路缺陷、隐患并全部消除[5]。当前的“00后”学生从小生长环境比较优越,思想观念与“70后”“80后”相差较大,有些“00后”存在怕吃苦的想法,走上电力一线岗位后,一旦发现与自己的期望值存在较大差距,就会出现适应性障碍,例如输电线路专业学生无法适应高空和户外作业,电气运行专业学生无法适应长期坚守偏远的变电站等。

4)缺乏革故鼎新的价值追求。电力企业不仅是“光明的使者”,而且要成为“美的使者”[6],在强调对规则敬畏的同时,电力工匠更要敢于创新。虽然高职院校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其开拓创新精神还不足,遇到新问题时往往选择安于现状,忧患意识不够强,有的甚至产生“社恐”心理,不愿与人主动交流,拙于向他人表达诉求和寻求帮助,遇到问题常常自怨自艾,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

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开发自身的潜能并获得幸福生活[7]。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就是要用开放的心态,充分发掘他们积极的品质,使他们养成浓厚的职业兴趣、深厚的职业情感,形成坚强的职业意志和积极人格特质,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的进一步发展。

3.1 校企双师共育共培激发学生职业兴趣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校企互聘互兼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要提升校内教师的综合育人能力。由于学校电力专业任课教师大部分为“学校到学校”的工科类高校毕业生,电力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现场实践经验,且主要专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意识不强,职业心理素养的培养往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因此,要进一步推动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加深其对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行业发展趋势等的了解,同时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综合培训,让其了解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学等知识,探索“00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教学方法,在关爱中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感。

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导师制度。企业导师拥有丰富的电力企业工作经验,要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邀请电力企业的技能大师或岗位能手与学生帮扶结对,通过与学生深入谈心交流,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其从业信心。

3.2 校企文化融合融通增进职业情感

将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等精神文化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相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和职业道德。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可从三方面进行。一是精神文化融合,邀请电力行业技术能手、电力工匠等到校做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二是制度文化融合,相比普遍适用的学校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更有个性和特色,更注重培养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电力企业团建、竞争、奖励等管理机制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通过制度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意识。三是物质文化融合,对校园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建设有行业、专业建筑特色的文化标识,让学生对电力行业、企业有更多的直观印象,加深其对即将从事的电力事业的感情。

3.3 校企共筑竞赛平台在技能比拼中磨练职业意志

意志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能够承受压力的大小,培养坚强的意志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近年来,各高职院校有意识地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择业上的指导,虽然这两门课程对职业心理素质内容均有涉及,却各有侧重。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引导和行为培养,职业指导侧重于对就业选择和求职技巧的指导,而对于在从业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约束与自由等各种问题,课程大多仅从理论和概念层面上进行分析,未能结合电力从业人员的职业心理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化和系统性的培养,导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遇到新的难题时仍会产生心理焦虑甚至选择退缩。因此,必须加强学生的抗压能力训练,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应对困难的方式。例如高职院校与电力企业联合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让学生通过赛前备赛训练及参赛磨炼,增强职业自信、团队合作和抗挫抗压能力,并在竞赛中学习企业职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扎实苦干、奋力拼搏的工作作风,激发学生成为优秀电力人才的决心。

3.4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在实践创新中完善职业人格

电力从业人员所需的严谨细致、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品质是在岗位实践中培养和强化的,提前让在校学生体验和经历岗位工作,有利于增强其职业心理适应能力。随着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泛在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涌现,电力行业对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8]。高职院校应紧抓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积极主动对接行业协会,聚焦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电力产业链全环节,借助企业平台和资源共建电力产业学院;
开展“项目化教学”“实战化训练”的实践教学,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其责任意识;
推行创新能力个性化培养项目,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并展示其课外创新实践成果;
通过科技活动、创业活动、社会调查与服务等途径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生−准电力人−电力技术能手”的角色转变。

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长效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资源、平台和空间。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多角度多途径提升产教融合下的高职院校电力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产教心理素质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年12期)2021-12-15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南开管理评论(2021年1期)2021-04-13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山西教育·招考(2020年8期)2020-08-28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2期)2019-09-10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探讨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推荐访问:探析 高职 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