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M盾构下穿杭深铁路高架桥梁施工的加固方案研究

邹振兴

(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福州 350000)

随着城市化规模与交通网的扩大,盾构法施工技术在城市地铁的建设当中应用已屡见不鲜。此外,TBM盾构从既有铁路工程下方穿越的案例同样也不断增多。因TBM盾构掘进将毫无疑问地使临近既有铁路桥梁周边土体扰动变形,进而导致铁路桥梁桩基、桥墩和桥台隆起或沉降。一旦TBM盾构施工引起的铁路桥梁桩基、桥墩和桥台等变形超过其承载极限,将引发铁路轨道结构发生扭转、弯曲变形等后果,对既有铁路的安全和运营带来重大安全隐患,严重情况下将引发列车脱轨、人员伤亡等重大安全事故[1-3]。

新建滨海快线(下称F1线)枕峰山隧道位于F1线祥谦站—首占站区间,为双洞隧道,现阶段设计时速为140 km/h,远期预留160 km/h提速空间。枕峰山隧道左右线隧道长度分别为1 525.175 m、1 528.573 m。隧道采用单向上坡,坡度为22.7‰,共设置2处联络通道。隧道主要采用TBM法施工,洞口局部地段采用铣挖法、矿山法施工。

杭深铁路在我国属于国铁Ⅰ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干线,设计时速为250 km/h,采用碎石道床。隧道下穿其桥梁段,临近桥墩基础为直径1.5 m灌注桩,桩底标高为3.641 m。桩基础与隧道水平间距约为6.805 m;
承台顶部标高为21.190 m,杭深铁路高架桥桥面标高35.483 m。两者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F1枕峰山隧道与杭深铁路高架桥平面位置关系图

隧道采用2台TBM盾构施工,隧道平面整体呈东西走向下穿杭深铁路大顶山大桥,交角约79°,交叉段快线区间左线里程为ZDK27+101.847~ZDK27+145.923,右线里程为YDK27+107.623~YDK27+145.923。下 穿 处 铁 路 里 程 桩 号 为:K889+606.743~K889+766.743(1~3号墩)。区间左线隧道与杭深铁路1#桥墩桩基水平净距约为54.38 m,与杭深铁路2#桥墩桩基水平净距约为6.06 m;
右线隧道与杭深铁路2#桥墩桩基水平净距约为9.22 m,2#桥墩桥下净空约7 m,与杭深铁路3#桥墩桩基水平净距约为48.85 m,区间隧道结构顶部与地面竖向净距约10.27 m。

TBM盾构侧穿杭深铁路铁路桥桩基,桩基础与隧道水平最小间距约为6.06 m,若施工过程操作不当,有可能对桩基周围土体产生扰动,打破原有桩基与土体的受力状态,在桩基与土体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受力平衡状态时,桩基可能会有细微的位移,进而影响杭深铁路的正常运行。因此,结合本工程案例的实际情况,提出袖阀管+钢花管注浆、隔离桩加固及袖阀管注浆+钢花管注浆+隔离桩3种加固方案。

3.1 袖阀管+钢花管注浆加固方案

为降低区间盾构施工过程中对杭深铁路线的影响,核心穿越区域采用垂直及水平注浆加固,隧道范围内采用袖阀管+钢花管注浆加固,采用间距1 m×1 m梅花形布置;
隧道范围1 m外采用钢花管注浆加固,采用间距2 m×2 m梅花形布置。平面加固范围为隧道两侧5 m,剖面加固范围上至隧道以上5 m,下至中风化岩层。加固体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0.8 MPa。注浆管管径为89 mm,壁厚4.5 mm,注浆材料采用普通硅酸盐单液浆,水灰比1∶1,注浆压力为0.5~2.0 MPa。如图2所示。

图2 注浆加固平面布置图

3.2 隔离桩加固方案

为降低区间TBM盾构施工过程中对杭深铁路线的影响,于既有杭深铁路大顶山铁路桥2#桥墩四周设置隔离桩进行保护。隔离桩与杭深铁路线大顶山铁路桥2#桥墩桩心最小水平净距5.36 m,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共70根,桩径为φ1 000 mm@1 500 mm,桩长以进入中风化岩不小于1 m控制,且不得小于6 m,挖孔桩孔径1.3 m,经计算,孔深6.8~15.4 m不等,钢筋笼最长15.2 m,质量为0.908 t,设计混凝土总量为519.1 m3,混凝土强度为C30,抗渗等级为P6。人工挖孔桩顶部由冠梁连接整体,桩头钢筋锚入冠梁内,冠梁设计尺寸1.1 m(宽)×0.8 m(高),总长107 m,顶标高与杭深铁路大顶山铁路桥2#墩承台顶平齐。

首根桩基开挖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层,并抽取10根桩进行试桩,以保证干作业的环境。此外,选3根桩进行效果检测,检测合格后再进行下一步大面积施工;
同时,严格根据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采用分级分层开挖,开挖一层支护一层,每层层高不超过1 m,且必须待上层护壁达到一定强度后方可开挖下层,如图3所示。

图3 人工挖孔桩平面布置图

3.3 组合加固方案

为降低区间TBM盾构施工过程中对杭深铁路的影响,采用方案一+方案二组合方式,即核心穿越区域隧道范围内采用袖阀管+钢花管注浆加固,以及在既有杭深铁路大顶山铁路桥2#桥墩四周设置隔离桩进行保护。

根据TB 10621—2014《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标准和相关规范,结合《F1线祥谦站—首站站区间TBM隧道段》设计说明,并根据南昌路局辖区的城际铁路穿越铁路相关经验,此次评估采用的变形控制标准如下:桥梁周边地表沉降:控制值隆起+10 mm,沉降-20 mm;
桥梁墩顶结构沉降:3 mm;
相邻墩台差异沉降:2 mm;
桥墩水平位移:3 mm;
桥墩纵向位移:3 mm。

5.1 计算模型

F1线枕峰山隧道和杭深铁路高架桥相互关系及计算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F1枕峰山隧道和杭深铁路高架桥相互关系及计算模型

5.2 参数选取

根据地勘报告中的地质参数及TB 10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并参考类似工程,进行了力学计算参数的取值。各层厚度根据地质纵断面图选取,具体参数见表1。

表1 相关材料力学参数

5.3 模拟过程

按“右线TBM隧道先施工、左线TBM隧道后施工且右线隧道领先左线隧道不少于100 m”的原则对左、右线隧道TBM掘进施工对杭深铁路高架桥梁的影响进行了连续的数值仿真模拟,并着重对以下5种工况进行研究分析。

工况一:右线TBM掘进到达杭深铁路高架桥前方;

工况二:右线TBM掘进穿过杭深铁路高架桥;

工况三:右线TBM掘进到达杭深铁路高架桥,左线完全通过;

工况四:左线隧道掘进穿过杭深铁路高架桥;

工况五:左线隧道完全通过。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

5.4.1 地层位移分析

在F1枕峰山隧道左右线TBM施工过程中,各方案地层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纵向位移最大值如图5所示。可知,在无加固措施的情况下,隆起、沉降位移值均超过控制值(隆起+10 mm,沉降-20 mm),不符合要求。此外,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均在控制值以内,方案二比方案一对土层沉降控制效果好,但方案一比方案二对土层隆起控制效果优,且两者均临近控制值。可见,两种单独方案虽有一定效果,但均不建议推荐。

图5 土层最大位移图

最为理想的是方案三,可知随着枕峰山隧道TBM掘进施工的进行,土层竖向位移处于一个不断递增的过程,当隧道开挖结束时,应力释放到稳定阶段,出现了开挖面最大竖向沉降为2.889 mm,最大隆起为2.570 mm;
土体会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最大水平位移1.820 mm;
周围的土体会产生轴向方向的位移,最大水平位移1.878 mm。因此,方案三对土层位移控制甚好,为本次工程优选推荐方案。

5.4.2 杭深铁路高架桥桥墩位移分析

在F1枕峰山隧道左右线TBM施工过程中,各方案桥墩竖向位移、水平位移、纵向位移和相邻墩台差异最大值如图6所示。可知,在无加固措施的情况下,桥墩水平和纵向位移未超过控制值(3 mm),符合要求,但桥梁墩顶结构、相邻墩台差异位移值均超过控制值(-3 mm,-2 mm),不符合要求。此外,方案一、方案二和方案三均在控制值以内,但方案二比方案一对墩顶结构、相邻墩台差异位移控制效果好,且两者相邻墩台差异沉降均临近控制值。考虑到工程的复杂性及施工精度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工程安全,两种单独方案均不建议推荐。

图6 桥墩最大位移图

最为理想的是方案三,可知,桥梁墩顶结构最大沉降为1.733 mm,符合桥梁墩顶结构沉降小于3 mm的控制要求;
相邻墩台差异最大为1.26 mm,符合相邻墩台差异沉降小于2 mm的控制要求;
各墩台顶部水平位移最大值为0.392 mm,符合桥墩水平位移小于3 mm的控制要求;
各墩台顶部纵向位移最大值为0.078 mm,符合桥墩纵向位移小于3 mm的控制要求。因此,方案三对杭深铁路高架桥桥墩位移控制甚好,为本次工程优选推荐方案。

5.4.3 杭深铁路高架桥桥桩受力分析

通过计算分析,随着F1枕峰山隧道TBM盾构掘进的进行,各方案应力最大变幅如图7所示。可知,杭深铁路既有高架桥桩的轴力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无加固措施情况下轴力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方案一和方案二。考虑到工程的复杂性及施工精度等实际情况,为保证工程安全,两种单独方案均不建议推荐。

图7 桥墩受力最大变幅图(单位:mm)

方案三桥墩产生的最大轴力为678.8 kN,桥墩轴力变化幅度较小,几乎没有变化。高架桥桩的剪力也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无加固措施情况下剪力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方案一和方案二,方案三桥墩产生的最大剪力为151.64 kN,桥墩剪力变化幅度较小,几乎没有变化。此外,杭深铁路桥桩的弯矩一样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无加固措施情况下弯矩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方案一和方案二,方案三桥墩产生的最大弯矩为454.93 kN·m,桥墩弯矩变化幅度较小,几乎没有变化。

本文以枕峰山隧道TBM下穿杭深高铁高架桥梁施工为工程背景,分析所采取的不同措施的加固效果,主要结论为:

1)TBM盾构下穿铁路高架桥梁提出3种施工加固方案,分别对方案一:袖阀管+钢花管注浆加固;
方案二:隔离桩加固方案;
方案三:袖阀管+钢花管注浆加固+隔离桩预加固方案的设计做详细介绍,并对既有桥墩结构受力变形影响及桥梁周边地表沉降变化进行分析。

2)利用MIDAS/GTS软件进行三维模拟,分析3种加固方案的加固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单独采用袖阀管+钢花管注浆加固方案和单独采用隔离桩的加固效果有限;
同时设置袖阀管+钢花管注浆加固和隔离桩的加固方案能很好地控制周边地表沉降、桥墩竖向沉降、水平位移、纵向位移及墩台的差异沉降,加固效果较好,本工程推荐该加固方案。

3)综合考虑现场的具体情况、现场施工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及作业空间等因素,并结合杭深铁路大顶山特点,明确施工工艺试验、过程控制要点和监控量测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措施,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可以对本文提出的3种预加固方案在实际工程中灵活选用,确保桥梁安全。

猜你喜欢 高架桥桥墩盾构 某高架桥水上钻孔灌注桩施工及质量控制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5期)2021-11-05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1期)2021-07-28桥墩加固方案分析研究山东交通科技(2020年1期)2020-07-24基于ABAQUS自复位桥墩与现浇桥墩性能对比四川建材(2020年2期)2020-03-14新型盾构机刀圈用6Cr5Mo2V钢力学性能研究模具制造(2019年7期)2019-09-25福州高架桥上的“红色飘带”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拆除高速路特别健康·上半月(2017年10期)2017-09-22小净距盾构隧道开挖相互影响分析中国工程咨询(2015年9期)2015-02-25低周反复荷载下高速铁路桥墩损伤评估中国铁道科学(2014年6期)2014-06-21桥墩附近流场分布及对通航船舶的影响中国航海(2014年1期)2014-05-09

推荐访问:盾构 加固 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