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集聚研究

李炳超,袁 永,王子丹,郑芬芳

(1.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广东 广州 510033;
2.广东省科技创新监测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33)

创新资源集聚是世界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高度集聚的创新资源形成复杂的协同创新网络并形成创新生态系统,为开展深层次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深层次科技创新反过来也会促进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使之成为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的汇聚地。

目前创新资源集聚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热点。在资源类型方面,Yang等[1]研究发现创新要素集聚有利于促进知识扩散、提升生产力水平;
Fu等[2]、汪海霞等[3]从人才的维度论证了人才集聚能够带来创新产出能力提升。郭小婷[4]分析了创新平台对区域企业技术进步的溢出研究。李万等[5]认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充当了不同的创新主体角色,并发挥各自的异质性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有效集聚和“集合”创新的作用。创新人才、企业、平台、资金等是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在资源集聚影响因素方面,张宓之等[6]分析了浙江11个地市创新要素空间急剧模式的演进机制。易定红等[7]分析了人才、劳动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机制。同时,创新资源具有异质性[8-9],不同创新资源集聚对创新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同[10-11],这需要不同作用机制发挥集聚影响力。在区域创新资源集聚方面,赵星等[12]分析了中国城市创新集聚空间演化情况;
郝永敬等[13]分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情况;
胡海鹏等[14]评价了珠三角九市创新要素集聚能力;
杜常春[15]分析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雄安新区创新型人才集聚情况。目前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集聚的研究有待深入,因此本文聚焦创新平台载体、企业、高校院所,以及体制机制等影响创新资源集聚的因素,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集聚现状及问题,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和澳门2个特区,以及珠三角九市。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7 000万,GDP1.6万亿美元,地域面积5.6万km2,在全球四大湾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从创新资源集聚情况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批集聚创新资源的重大平台载体,集聚了一批拥有高端创新资源,但仍存在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的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形成、集聚创新资源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数量不足、与港澳之间的创新要素流动阻碍还有待进一步打破等问题。

(1)拥有一批集聚创新资源的重大平台载体,但总量仍然偏少。美国拥有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斯坦福直线加速中心等重大创新基础设施,日本拥有国家级强磁场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目前,国家在大湾区布局建设有国家超算中心、国家基因库、动强流重离子加速器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有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重大创新合作平台,拥有国家级实验室2家,省级实验室9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0家。但与世界知名科技创新中心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实验室的总体数量偏少,世界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平台缺乏,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也少于北京、上海等科技创新中心,无法通过重大创新平台充分汇聚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资源[16]。

(2)集聚了一批拥有高端创新资源的主体力量,但世界知名企业和高校仍然偏少。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世界知名龙头企业,《2021全球独角兽榜》显示,2021年全球涌现了1 058家独角兽企业,其中中国独角兽企业以301家位列全球第二。粤港澳大湾区独角兽企业有70家,其中深圳32家、广州30家、香港7家、东莞1家,远低于北京的91家和上海的72家。创新型企业21家,其中深圳15家,广州5家,珠海1家。财富中文网发布的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6家上榜企业,其中香港9家,深圳9家,广州5家,佛山2家,珠海1家。国际知名科技创新中心均拥有全球顶尖高校,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的2022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排名前10名的高校中有5所在美国、4所在英国,中国大陆11所高校进入前200名,其中中山大学排名第159名。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分别排名第22、27、43、48名。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高校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速发展。

(3)创新资源集聚的统筹协调和流动机制初步形成,但部分政策障碍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国家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广东省已成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香港设立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澳门设立了融入国家发展工作委员会,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创新资源跨境流动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逐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包含广东省内多个地市,以及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受制3个关税区和三地检测、服务等标准不一致,创新资源跨境流动还存在不少障碍,如试验品跨境运输需要报关、跨境联合开展科研的配套政策还不够便利、科研物资过境成本较高。信息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互联网环境与香港、澳门特区不完全一致。职业(专业)资格特别是准入类职业资格均以三地各自的法律法规作为设立依据,内地与港澳分属3个法域,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差别较大,职业资格互认有待进一步推进[16]。

率先开展深层次自主创新,加强颠覆性技术创新,实现技术创新弯道超车是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而集聚和优化高端创新资源是前提与核心关键。

(1)促进内地各市协同推进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在省级层面涉及科技、发改、工信、教育、人设、住建等多个部门,部分平台、项目和园区以地市为主,涉及不同地市。要进一步发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作用,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各地市之间形成建设合力,协同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创新主体布局等创新资源集聚与优化配置,有序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实现各地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另外,建议实施颠覆性技术创新计划,进一步优化创新资源集聚和优化配置,研究制定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政策,采取长期培育、动态调整、小额起步、逐步加码的动态加码式财政科研项目支持方式,鼓励企业联合包括港澳在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集聚资源合力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

(2)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优势互补及创新资源流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发展各具特色,香港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广州教育优势较为突出,深圳拥有大批创新型企业,东莞具有先进的制造工厂,其他城市都有优势特色产业和创新优势,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创新发展整体,目前建设发展协同效应尚未发挥,如香港的科技资源未能很好地到内地转化,广州和深圳2个核心创新城市之间合作不紧密等,亟需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在科技工作和资源配置方面形成一体化格局。建议:一是推进大湾区内地沿线城市创新发展优势互补。广州和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核心城市,在进一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受限于土地、租金、人力资源成本等,而东莞、珠海、中山等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建议大湾区相关地市加强与广深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相关创新资源流动意向信息,在土地、人才、资金、环境等方面做好创新资源外溢承接准备工作,推进更多广深外溢创新资源在珠三角其他城市落地。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内地与港澳的创新资源流动和科技合作。要在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香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督导委员会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工作委员会的沟通协调,支持粤港澳三地科研机构和市场主体直接开展合作,探索更加便捷的科研资金跨境拨付使用机制;
推动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港澳开放共享;
进一步发挥港澳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粤港澳科研机构等研发主体的优势,鼓励其广泛参与科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支持港澳科技成果到内地转化,鼓励港澳高端人才携科技成果到内地创新创业;
加快推进粤港澳三地职业资格互认;
探索完善“一地两检”、粤澳新通道的“合作查验”通关模式,降低科研用品通关成本。

(3)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平台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建议:一是统筹各地力量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以深圳为核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港澳、广州、东莞等地科技创新资源,以光明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中子科学城、深港合作区为主要承载区,建设世界一流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聚一流创新人才团队等高端创新资源,开展高水平多学科重大研究活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平台。二是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行机制,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培育发展高价值专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采用市场化的薪酬制度,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监管评估。三是优化完善实验室体系,探索建设世界一流管理机制。争取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更多国家实验室,推进省实验室建设,推进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支持国家实验室和省实验室探索实施政府直接管理运营、政府委托大学或研究机构管理运营、大学或研究机构直接管理运营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
探索实行目标任务合同制,明确年度绩效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最大限度赋予实验室自主权,激发创新活力。

(4)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单靠自身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的格局,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建议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加强与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的对接沟通,中央与地方共同谋划部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顶层设计,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一步完善省院合作机制,加快引入中国科学院系统高端创新资源特别是大科学装置在大湾区集中布局,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在粤转化。二是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与发达国家及创新型国家的合作,积极开展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人员往来交流等工作。加强与亚洲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与有关国际组织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引进全球高端创新资源。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实验室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大湾区城市大洗牌房地产导刊(2021年12期)2021-12-31大湾区的爱情故事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编读往来今日中国·中文版(2019年8期)2019-08-23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电竞实验室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消费导刊(2018年20期)2018-10-19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推荐访问:集聚 科技创新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