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王晓丹,张军生

(1.大连大学 文学院;
2.大连大学 人文学部,辽宁 大连 116622)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深处,构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共中央 国务院于2019年11月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多次论及学生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最主要的对象,而高校则承担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使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使命。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在助力其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使其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报国之志,从而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的新时代接班人,在时代大潮中有所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但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大肆涌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进步,给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双重的影响。在其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资源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并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冲击,这也对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学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客体,其本应将爱国作为自己成长发展重要的精神动力,将爱国内化为自己情感价值观中的重要一环,但如今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却存在着一些实际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因此,基于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现实困境,深入探索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化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针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向辽宁、北京等地多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计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7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96%。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在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总体向好的形势下,也不乏些许值得反思和改进之处。

(一)高校层面

1.教育模式僵化。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要通过生动鲜活、亲切质朴的方式让爱国主义精神入脑入心、牢牢扎根。[1]据调查数据显示,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常见的三大传统形式包括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总的来说目前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僵化。约有40%的学生表示其对学校开展的此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缺乏兴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大多采用简单灌输和填鸭式教学的课堂模式以及形式化的红色主题活动。从此类教育理念的效果上来看,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仅仅使学生了解了“爱国”“爱国主义”这几个概念,但在什么是“爱国主义”的内涵和为什么要爱国等问题上,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疑惑之处。由此看来,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不仅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特点,也不利于引发大学生的共鸣,同时也不利于最大程度上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指导作用。

此外,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此类教学形式常常出现教师简单说教灌输、学生囫囵吞枣式接收的弊病。高校开设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不但没有激发起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反而在无形中助长了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逆反情绪。

2.教育理念落后。首先,目前大多数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相关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频率较低且形式较为单一,教育的模式稍显僵化和单一。大部分的高校只在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要的纪念日时举行爱国主义红色宣讲、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较为传统单一的实践活动。我国高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主体,应该担负起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责任。但据调查研究显示,在高校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其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还停留在表面,形式化倾向较为严重。高校并未对大学生进行深层次的爱国教育和培养。同时大部分的高校在进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代表的思政课授课时,将授课的中心侧重于为学生讲授期末考试内容,相关的时事政治内容较少提及,这就导致目前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了一批能够高分通过考试,却对时事政治、国家政策方针并不熟悉的学生。

此外,爱国作为一种需要经过长期积淀的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其教育工作断不可一蹴而就。目前,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上过于急功近利,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化工作仅寄希望于课堂教学和形式化的红色宣讲,期望以此获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却忽视了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信念培养和实践相统一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3.教育影响缺乏连贯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2]我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之前的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参观爱国教育基地、观看爱国主义系列电影等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进入大学之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大学生便少有机会参与到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根据教育学原理可知,不论是知识或信念,都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强化,才能够得以稳固和不动摇。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工程,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急剧变化、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虽然传统教育方式的教育效能降低,但高校不能因此而减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高校应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通过科学理论引领、主体能力激发、网络技术运用和教育资源整合等途径,[3]持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二)学生层面

1.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可度不高。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助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衡量一门课程好坏的标准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教学性评价,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评价。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要求高校时刻将学生的发展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和认可度放在首位。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授课时应时刻将对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高校所进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兴趣。46.15%的学生将对爱国主义教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归为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教育效果不佳,10.42%的学生认为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并没有充分挖掘学校自身及周边地区的红色资源,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此期间,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忽视了大学生的参与度,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可度和满意度并不高。

2.部分大学生缺乏知行合一意识。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效不显著的另一大表现便是学生未能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调查数据显示,超50%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虽教会了自己理性爱国,但总体效果一般。另有15.63%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爱国教育实践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没有起到很大的教育效果。同时,在问及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目的时,超60%的学生选择了党团集体活动。由以上数据可知,部分当代大学生并未真正将爱国主义内化为其价值观的一部分。现存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只是学生们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远离生活的形而上学,也并非要求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授课时,要将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升到空中楼阁的高度,而是要将爱国主义真正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两层皮”现象,以使爱国主义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部分。

3.部分大学生参与动机不足。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在接受特点上与先前的学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以“0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具有特点的新事物,对现实热点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在表达个人意见时更加自由开放。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不喜欢被禁锢于传统的课堂模式、实践活动形式之中。近90%的学生呼吁学校采用党政媒体微信公众号、综艺节目、电影和电视剧等与时俱进的新教育方式。而如今传统单一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使得部分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其相关活动缺乏兴趣和参与动机,且对爱国主义教育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研究显示,大约有9.9%的学生认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当前社会状况脱节,只是一种形式化的“面子工程”,自己没有主动参加此类教育活动的意愿。此外,在参加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活动的频率上,仅有约36.46%的学生表示自己会经常参加。有近50%的学生认为参加学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并非是因为对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感兴趣,反而认为参加相关的活动是一种被动的行为,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和班级下发的任务或是为了获得一定的创新学分。

新时代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需要根据当前的时代特征,结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全方位多角度出发,不断探索,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一条最适宜的实践路径。

(一)活化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强化课堂教学与其它形式的交流融合,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从而活化爱国主义教育模式。《纲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4]针对现阶段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教育模式僵化的情况,首先,要从思政课堂出发,牢牢抓住高校思政课这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不断进行思政课改革,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要突出爱国主义的重要地位,加大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比重。

其次,在抓住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基点的同时,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加强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文学作品,尤其是“红色经典”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红色经典”所蕴含的丰富故事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可以使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故事情节的震撼,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激发起其自身的爱国情怀。通过“红色经典”作品导读会、书展、大学语文教学等方式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僵化的教育模式“舒筋活血”,激发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二)更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兴教育模式相结合,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高速发展的当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做到革故鼎新、标新立异,积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摘掉教育方式滞后的帽子。

首先,高校应加强爱国主义网络内容建设,守好爱国主义网络思想阵地,高校师生要克服互联网的驳杂内容对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高校要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及其传播特性进行充分的了解,提升运用新兴媒体的能力和水平。新兴网络文化在给传统文化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高校应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浪潮,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包装传统文化,打造新时代爱国主义的网络文化精品。用现代技术包装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其平易近人的语言、诙谐幽默的风格也在无形之中将爱国主义渗透进文化作品之中,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高校目前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进行革新,做出一定的改变。高校对教育方式进行革新,这不仅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其次,高校也应关注学生群体在互联网当中出现的不理性爱国现象,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为学生从根源梳理“爱国”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何为理性爱国,消除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误读及理解偏差。

(三)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当代青年人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其在宣扬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纲要》指出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5]高校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创建工作。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可以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高校要做到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两手抓,从不同层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高校要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深入挖掘本地区的红色资源,将爱国主义厚植于校园文化中。

同时,加强对校园精神环境的建设,合理规划利用校园宣传栏、教学楼走廊等地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此外,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周的作用,开展宣传学校先进模范人物活动,用榜样的示范力量感召大学生加深爱国主义信念,也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情景剧大赛、红色影视展映会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这不仅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还能为校园文化注入正能量,从而为学生创建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使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染,在无形中强化大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拉近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心理接受上的隔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参与动机。

此外,高校也要结合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对信息接收敏感等特点,抓好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哔哩哔哩等新兴传播媒体阵地,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兴趣并增强其对爱国主义的理解。此外,高校也不可忽视红色宣讲等传统教育模式,要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堂教学、红色宣讲等传统模式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方式进行有机融合,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诠释爱国主义思想,让爱国主义思想深深扎根大学生的内心,从而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四)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联系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纯依赖于学校教育,在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万万不可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以学校教育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协同作用。通过学校和社会融合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

目前,高校所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课堂授课和课外实践所占的比重并不均衡,课外实践边缘化倾向严重。课堂授课和课外实践作为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缺一不可的存在,其在教育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化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学习层面,最重要的是要将所学理论付诸爱国主义实践之中。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加上课外实践的强化,大学生才能慢慢将爱国内化为自己价值观体系内的一部分。因此,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理论教学层面,更要重视强化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广泛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化课堂所授知识,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深入感受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加深个人的体悟与理解,强化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行合一。

同时,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在无形中也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强化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各部门的协同联动,有效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探索构建全方位、常态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协同机制,形成同向同行、有机衔接、效果叠加的整体效应。政府应努力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纪念碑、爱国主义博物馆等教育载体的投资和建设力度,深入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发出一套适合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产品。新闻媒体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时代楷模、先锋模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发挥先进人物的精神导向作用,全社会要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火炬(2013年12期)2013-07-24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图书馆界(2013年6期)2013-03-11

推荐访问:新时代 困境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