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京族民歌中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与生成机制

罗莉莉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1]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41-42“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文化交流、文化互鉴,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

中国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①也有一些资料将“澫尾”称为“万尾”。、巫头、山心三岛,以海洋渔业为主业。中国京族民歌歌曲曲调有30多种,演唱方式有独唱、男女对唱、众唱,兼唱京语、汉语等。越南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也称为“越族”),其民歌主要流传在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北宁、河内、海防等地,有200余种曲调,以京语演唱,其最具代表性的有海防福礼社的情歌、北宁官贺民歌,以男女情歌对唱为主。[3]

民间歌谣都是由当地群众集体创作,通过口口相传在民间广泛传播,是口头文学宝库中重要的部分。这些民间歌谣在被文字记录下来之前,经过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流传,它们不断被增减、修改、再创作,并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烙印。从内容表现上看,中越京族民间歌谣有表现生产劳动、描绘自然风景、歌唱男女爱情、控诉战争灾难和抨击封建迷信等主题,题材多样,内容丰富。

有学者从音乐的专业角度分析京族民歌曲子的节奏与节拍特点、旋律与调式的特点等。例如,刘伟通过对中越京族民歌《过桥风吹》进行分析,在研究《过桥风吹》的起源、演变的基础上,从歌词内容、传播演变、节奏旋律三个方面的对比解读这首民歌,从而认为它在传播的过程中,其艺术内涵在不断增加,艺术形式也在不断地增多,民歌得到更为开放的创新和更好的延续。[4]曹梦星从介绍中越京族民歌的概况出发,以中越京族的代表性情歌《过桥风吹》为例论证京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指出京族民歌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歌曲内容丰富多彩、体裁形式多式多样的特点。[5]1-11

有学者从京族民歌的保护传承与转化发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例如,张小梅以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多学科方法进行立体的考察,探讨中越京族民歌传承的意识、行为方式、现象、特点等问题,提出现代化语境下的中越京族民歌传承发展的构想,即政府和媒体、研究机构和研究者、自媒体推动传承、民间理性的传承、有效保护京族民歌传承人、完善传承机制、学校教育的传承等。[6]王伟超以中国京族民歌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京族民歌艺术传播的现实困境,提出了较为切实有效的传播与传承策略,包含培养京族歌手、对民歌及其传播进行艺术化的加工、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支持、提高受众的参与度。[7]魏素娟认为中国京族民歌是京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华,她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文化生态学理论为视角,分析京族民歌与自然生态、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如何保护京族民歌及其生态提出可行性策略,探讨当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日益引起关注的生态问题。[8]

有学者对中越京族饮食文化或中越京族民歌中饮食文化进行了研究。例如,刘志强对中国南方民族(包括京族)与越南京族吃槟榔的风俗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中国南方民族与越南京族关于吃槟榔的风俗具有相似性,即通过吃槟榔以达到解油、驱虫、除胀、治水肿脚气等症,或者用以美容,或将其作为一种重要果品待客和作为求婚信物。[9]卓玄耀(TRAC HUYEN DIEU)运用田野调查、收集材料、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对广西京族三岛澫尾村的京族在春节中的各种习俗进行研究,并将其与越南民族在春节习俗、祭祀、饮食方面进行比较,以春节期间中国京族饮食和越南京族饮食为视角思考京族文化的保留与融合问题。[10]22-50魏素娟结合具体的民歌歌词介绍了中国京族饮食文化,如通过《谢槟榔歌》介绍京族关于槟榔的文化,详细说明槟榔在京族婚礼习俗中的作用。[8]12-29覃柳姿对越语酒俗语、歌谣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分析了越语酒俗语、歌谣所具有的相互混合、形式多样、版本变异等特点,并通过一些越语酒俗语、歌谣的文化内涵解读让人们初步了解越南人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11]1-38

还有学者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探讨中越京族的文化交往与互鉴。例如,陈海丽选取越南河内存在的中国特色民间小吃为考察对象,分析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的传播与嬗变过程: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等因素的影响,饺子、米粉、汤圆等中国小吃在越南影响力的变化、文化内涵的改变、烹饪细节的改变和食品种类的增减等现象。[12]裴国玲(BUI QUOC LINH)探究哈节的传统文化活动和新建文化活动,介绍中越两国京族群众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推动京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越两国京族群众在文化交流中共同努力找回、解码并恢复哈节所流失的文化活动,增进了友谊,增强了传统文化保护意识。[13]1-110裴龙介绍了京族在打鱼捕捞、农耕开垦、商品贸易、风俗祭祀、文化交流等日常生活创造出的丰富多彩又具有海洋特色的民歌文化(哈歌、官贺民歌、唱春等),描述中国广西东兴市江平镇澫尾村及越南广宁芒街市的茶古坊方都有代表参加各自的哈节祭祀仪式活动,在中越友好音乐会上,中越艺术家们都表演了两国的传统音乐等,这些都是中越音乐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表现。[14]

以上的学者对京族民歌、京族饮食文化、中越两国京族的文化交往与互鉴做了不少的研究和论述,但是基于京族民歌分析探讨饮食文化的研究还有待深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民歌中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与生成机制,这有利于中国和越南之间加深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一)海洋文化与稻作文化相融合,体现出勤劳勇敢、智慧非凡的民族品质

中国京族与越南京族生活环境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是沿海,二是以稻谷作为主食。两者在民间歌谣中明显体现出了海洋文化和稻作文化相融合的特征,也体现出了两国的京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非凡的民族品质。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中国京族常见的饮食除了鱼、虾、蟹、沙虫、生蚝、鱼露等渔业产品特色饮食,还有大米这一主食。充满智慧的中国京族还用大米来制作各种美食,如粽子、糯米饭、糍粑、米饼、米粉、粥等。另外,中国京族还种植红薯、甘蔗、瓜果等水果和蔬菜。

月亮公公,下来游荡,我有饭菜,又有鱼汤,有粽有籺,又有槟榔,泡浸蜜糖,未饮先醉,踉踉跄跄,你想睡觉,请上网床,你想回去,搭梯你上,找条索吊,上拉下扛,八哥看见,飞来帮忙。[15]1376

这首儿歌《月亮公公》中的鱼汤、粽子、籺都是具有中国京族特色的美食。籺,又称“风吹饼”“风吹籺”“冰喇”,是用米浆烤制而成的米饼,上面撒上芝麻等佐料,圆形,大如草帽,轻薄得似乎会被风吹走。2016年,中国京族“风吹饼”的传统制作技艺入选中国广西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风吹饼”的制作中有两大工序:柴火蒸煮日晒、炭火盆上烘烤。精湛的技艺吸引着人们想了解其制作的过程。制作“风吹饼”需要提前准备好食材:浸泡好的大米、晾晒的黑芝麻;
优质大米经清洗和浸泡后,打磨成米浆,同时加入少量的盐增味。接下来是两个制作流程:

第一流程为柴火蒸煮日晒。灶台烧柴火,当火旺致蒸布冒蒸汽时,舀一勺米浆慢慢倾倒,然后用平底勺控制好时间均匀铺开第一层浆,盖上蒸笼;
待第一层饼熟至六七成后,就开始了第二层饼的摊制。第二层饼需要在米浆上提前放好芝麻,均匀地覆盖在第一层饼之上。盖上蒸笼,待饼完全熟透后用竹片将它从中间挑起,平整地铺在竹篾架子上;
经过晾晒,其水分得以自然蒸发,呈乳白色。

第二流程也挺考验制作者的功底:在特别旺的炭火盆上,制作者将饼从中心向外均匀地旋转,快速反复地翻面烘烤,从而保证饼面受热均匀,并且不至于烤糊。薄薄的饼,在炭火的烘焙下微微膨胀起来,为了防止烘烤时饼膨胀变形,还用特制的钢棍扁平的一端不断进行按压。当饼的表面从白色变成略微焦黄时,就表示它熟了。

“风吹饼”口感酥脆、米香四溢、略带咸味,是老少喜爱的风味小吃。在以前困难时期,人们赶海时带上相对可以存放较久的“风吹饼”,以此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生活变好了,此具有特色的美食已经深深地留下年代的烙印,成为京族待客和探亲访友送礼的上好风味食品,也成为逢年过节的必备食品。

中国京族群众在春节、端午节、冬至等节日也会吃粽子,中国京族春节常做的粽子是用又长又大的粽叶,把浸淘好了的糯米、绿豆、红蓝草、猪肉等一起包成方中带圆的大粽,俗称“砧板棕”,放到锅头或大瓦缸里煮熟。在端午节、冬至常吃的是三角粽,是用冬叶或笠竹叶包的有馅料的三角粽。红蓝草猪肉馅粽子是过冬至必不可少的当地美食,其也是三角粽,通常可制作甜、咸两种口味的粽子。

制作三角粽前,糯米、红豆、小米提前一晚泡发。糯米通常一分为二,一碗是糯米混合红豆,另一碗是糯米混合小米,馅料都是猪肉碎和红蓝草碎末,适量盐拌匀。食材准备好后,开始用两片或三片粽叶放在手心,将粽叶旋转,在其三分之一处折成圆锥形漏斗,在漏斗中先放入一些红豆糯米,再放红蓝草猪肉馅,继续填充红豆糯米。接着将上端多余的两片粽叶尖端折回来盖住上面的米,用手捏好尖角,然后用粽叶的尾部包好粽子,不留缝隙,最后用绳子绑紧,以防里面的食材在蒸煮的时候掉出来。锅放粽子叶,或竹垫防止粘锅,依次放入粽子;
加入凉水没过粽子,煮熟后拿出晾凉既可以食用。

“靠海吃海”,营养丰富的鱼汤是京族人的家常菜。鱼汤的制作首先是水中加入姜葱,水开后放入小鱼,放入西红柿,再放入少许花生油。熬出来的鱼汤味道也很鲜美,肉质也很鲜嫩,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有健脾养胃的作用。此外,鱼汤因有丰富的胶原蛋白,而具有美容效果。

《京族喃字史歌集》唱道:“终年红薯芋头粮,荒月更是苦难尝。”[16]24“有时捞回鱼虾多,新鲜难卖腌鱼露,自古山心‘鲶汁’好。”[16]49-50红薯、芋头等杂粮也是中国京族常见的食物。过去生活困难时,人们以红薯、芋头、玉米或配稀粥充饥;
现在日子好起来了,人们的生活物质丰裕,红薯、芋头等杂粮起到康养的作用。在《京族喃字史歌集》回忆澫尾村发展历程时,提到的红薯、芋头、鲶汁,都是属于中国京族人民常见的食品。中国京族群众喜欢“甜”食,“甜”让人联想到“笑容甜”“甜到心间”,其寓意是“美好”“幸福”。红薯甜汤,是招待客人的甜品之一;
糯米糖粥也是重要节日必备的美食。糯米糖粥,顾名思义,就是把糯米淘洗熬成粥,然后加糖;
通常是在春节、中元节、中秋节、哈节连同糯米饭一起祭祖,是京族人普遍喜爱的甜食。鲶汁又称“鱼露”“鱼汁”,因为气候炎热,中国京族群众除了吃甜粥,还会煮食海鲜粥等其他粥。海鲜粥会加几滴鲶汁,粥味十足鲜甜,香气浓郁。此外,中国京族的多数菜肴都会以鲶汁为调味品,鲶汁本身是京族人每年3至6月用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以代替食盐等调味品。因为腌制的过程已经放了食盐,所以不熟悉鲶汁的人如果把鱼露和盐巴一起放入菜肴中,就会使得食物偏咸。

越南京族是农耕民族,也是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粳米、糯米,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有米粉、春卷等;
也吃玉米、木薯、马铃薯等杂粮;
常吃的肉类主要有海产品、猪肉、牛肉、鸡肉等;
常吃的蔬菜有空心菜、白菜、黄瓜、南瓜等。越南京族喜欢生吃青菜,喜欢以鱼露、酸醋和鲜柠檬汁、辣椒等作为蘸料。他们的饮食习俗自然也体现在歌谣里:

Em tôi buồn ngủ buồn nghê/Buồn ăn cơm nếp cháo kê,thịt gà,Buồn ăn bánh đúc,bánh đa,Củ từ,khoai nướng cùng là cháo kê.

弟弟/妹妹要睡啦,想吃糯米饭和小米粥;
想吃模子糕和烙饼,还有甜薯、红薯、小米粥。[17]8

这首越南京族歌谣中提到的糯米饭、小米粥、模子糕、烙饼、甜薯、红薯是越南京族的日常美食。糯米可制作多种食品,如木鳖果糯米饭、粽子和春卷等。木鳖果糯米饭是一道越南京族春节餐桌上的主食,主料是木鳖果果肉和糯米,配料是椰奶、适量的糖等,通过蒸制而成,色泽鲜红诱人。越南京族春节也包粽子,主要是用芭蕉叶包裹的。粽子包有糯米、绿豆、猪肉和胡椒粉,粽子的外形呈四方形,另外使用横竖两根竹篾扎起来,外形像田地,代表祈福新年五谷丰登的意思。炸春卷是越南非常著名的一道美味菜肴,春卷的皮是糯米做的,薄如蝉翼,洁白透明。其里面馅料成分较多,或是将肉与洋葱、胡萝卜、香菇、木耳切碎,然后与鸡蛋、调料混合在一起;
或是豆芽、粉丝、鱿鱼丝、虾仁、葱段等做成的馅。备好的馅料用米皮卷起来,放入油锅中火慢炸至金黄,蘸鱼露、酸醋、辣椒等佐料。地道的春卷酥脆而不腻。

越南京族会将大米制作成薄饼、模子糕、鸡肉河粉、扁米饼等。其中,越南薄饼是越南著名的街头小吃之一,主要制作原料为大米,米浆调好后摊薄蒸熟成饼,然后晒干,想吃的时候就把饼拿出来烘烤酥脆后吃,或水煮变软后当粉条吃,更薄一点的薄饼沾水变软后可以做春卷皮。模子糕,也是越南饮食中常见的食物。泡好的大米研磨成浆,倒入锅中翻搅煮熟,煮到粘稠,然后倒入模具中固定成型。模子糕口味不一,可咸可甜;
吃法多样,可热吃可凉拌。另外,越南鸡肉河粉久负盛名,粉是以大米为原料,当地农家养的土鸡保证鸡肉的口感,配上精心熬制的秘制的高汤,口感清爽不腻,一丝清甜味;
调味料根据顾客的口味而选,有越南柠檬、鱼露、辣椒酱等。有的越南鸡肉河粉还配有肉丝、蛋丝、木耳丝、葱丝、香菜丝,料足爽口。从2018年起,越南将每年的12月12日定为越南米粉日,除了越南鸡肉粉,还有越南牛肉粉等。越南还有一种特色的米是扁米,呈现淡青色,越南扁米饼的主要原料就是这种绿色扁米。扁米与少量水搅拌,加热,加糖和少量柚子花油;
包裹的馅料通常是绿豆、白色的椰肉丝。扁米饼呈正方形,包上青色的芭蕉叶,绑上红色的竹篾。一般婚礼上都有扁米饼,是越南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喜饼。

越南虽然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但其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捕捞业和海洋养殖业也得到发展,其渔业产品也丰富:鱼、虾、螃蟹、蚌、蚬等。越南京族人日常食用鱼体现在下面这首民歌:

Muốn ăn cơm trắng cá mè,Thì về làng Quỷnh hái chè với anh,Muốn ăn cơm trắng cá rô,Thì lên làng Quỷnh quẩy bồ cho anh.

想吃白(米)饭鲢鱼,就回景村与哥采茶;
想吃白(米)饭鲈鱼,就到景村为哥挑担。①中文译文由课题组成员覃柳姿、黄铮铮翻译。[18]

这首民歌提到白米饭、茶,还提到了鲢鱼、鲈鱼,这是地理位置给予当地人的馈赠。除了多种类别的食用鱼,鱼露也是越南京族烹饪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常用来代替食盐。

(二)以茶文化、酒文化、槟榔文化为代表,体现了热情好客、注重礼节的民族性格

在中越京族的民间歌谣中,茶、酒、槟榔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充分体现出热情好客、注重礼节的传统。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的饮食习俗中都少不了茶。中国京族喜爱的茶为清茶、槟榔茶;
越南京族喜爱的茶为绿茶、莲花茶、白玉茶、蜂蜜茶、龙眼茶、人参茶等。中越京族不仅自己日常喝茶,而且在招待客人或者是一些节庆、结婚等重要节日,也会以茶来盛情款待客人。中国京族有《饮茶歌》,这是在受到主人的敬茶后,客人接茶时唱的歌:

口喝香茶感谢茶,感谢主人山岗采回来。感谢茶袋和茶壶,感谢主人煲茶斟茶巧安排。主人热情款待我,怎样报答这深情厚爱?无茶无酒怎能醉?无缘无故怎会来?[15]1352

越南京族没有《饮茶歌》,可是茶也经常出现在他们的歌谣里:

Ai lên chợ Thái buôn chè, Để tôi buôn ấm ngồi kề một bên,Chè ngon nấu với ấm bền,Chè ngon được nước,ấm bền được lâu.

谁去太街贩茶,让我卖茶壶坐在一旁。好茶用好壶煮,好茶靠水,好壶长久。①中文译文由课题组成员覃柳姿、黄铮铮翻译。[19]114

这首歌谣是一首情歌,歌中的“好茶”和“茶壶”指代青年男女,歌中提到了泡茶一定要用好茶壶,不然多好的茶都浪费了,以此来暗喻在男女感情生活中,一定要找到遇到对的人,那样的爱情才会美好而温暖。

除了茶,酒也是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重要的饮品。在《京族喃字史歌集》里,酒和茶经常一起出现,如美酒酽茶待乡亲[16]57,饮酒喝茶各人爱[16]191,饮酒醉在清闲时[16]228,龙茶贡烟真风流[16]228,酒茶待客吃饱欢乐[16]266。越南京族的名酒有红桃酒、云乡酒、宝达酒等。中国京族“一般不喝烈性酒,主要喝啤酒或自酿的糯米酒等”[20]32。酒既是他们待客的佳品,也是祭祀的必需品。例如,中国京族歌谣《敬酒歌》,是中国京族哈节期间哈妹祭祀时所唱的,酒在这是祭祀用的,即:

美口琼浆酌满杯,先敬神灵后敬官,祝你好运又清闲,阴扶阳护世当官。[21]26

越南京族歌谣里,酒是待客用的:

Bắt con cá lóc nướng trui,làm mâm rượu trắng đãi người bạn xa.

抓条鱼儿烤炙,准备白酒待远方好友。②中文译文由课题组成员覃柳姿、黄铮铮翻译。[11]1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及的中国京族儿歌《月亮公公》中提及的食物“槟榔”也经常出现在越南京族歌谣里。例如:

Con mèo mà trèo cây cau,Hỏi thăm chú chuột đi đâu vắng nhà,Chú chuột đi chợ đường xa,Mua mắm mua muối giỗ cha con mèo.

小猫爬上槟榔树,老鼠不在家,老鼠去了远处的集市,买回鱼露和盐巴祭奠老猫。[17]19

槟榔是一种棕榈科乔木,适宜在亚热带地区生长,人们栽培槟榔,咀嚼槟榔干燥成熟的种子,能够提神醒脑,除积消肿,同时槟榔还具有杀虫、行气、截疟的功效。越南京族人喜欢嚼槟榔,嚼到无汁的时候才把槟榔渣吐出来。嚼槟榔时,味蕾感觉先清凉后微苦,刺激神经,容易成瘾。槟榔受到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的喜爱,具有着重要、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槟榔在越南京族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容小觑:社交礼仪用槟榔来招待,在婚礼、家宴、祭祀、节日的宴席上,槟榔也是必有的点心。正如范宏贵所提及的:越南京族人常常将槟榔作为馈赠礼品,在婚礼、葬礼、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中少不了槟榔,客人来访、商人相见也常以槟榔相待。[22]嚼槟榔这种饮食文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越南京族人的生活,因此在多首民歌中提及了槟榔。

饮食是精神文明赖以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体现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京族“靠海吃海”,形成和发展了渔业文明,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而且,中越京族将“海洋文化”和“稻作文化”相融合,把谷类食物制作成糯米饭、粽子、米饼等,配上五谷杂粮(红薯、玉米等)、蔬菜和水果,营养更均衡健康,这些又属于农业文明,与稻作文化息息相关。茶、酒、槟榔的食用不仅是中越京族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更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礼仪传统和文化传统,表现出热情好客、注重礼节的礼仪文化特色。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中国京族主要居住在广西东兴市江平镇的澫尾、巫头、山心三岛,濒临北部湾,地处亚热带,全年气候湿润,雨量充足,海产丰富。渔业是中国京族的传统产业,同时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种植业、盐业和手工业生产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渔业涉及的海洋生产方式有捕鱼虾、挖沙虫、撬生蚝、摸螺、抓蟹等。京族地区男女分工和地位略有不同: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内。男子主要从事渔业生产,如海上拉网,海边采用“高脚罾”捕捞、虾蟹笼捕抓虾蟹等,这些都属于京族男子捕鱼的本事。女子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和料理家务,或者从事一些比较轻松的生产活动,如采蚝、摸螺、洗贝等。一些海歌是渔民在生产的过程中即兴创作出来的,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如:

南海无边浪叠浪,渔民出海捕鱼忙;
鱼网抛起似浪涌,大鱼虾蟹捕归仓。京家胸怀宽似海,迎风斗浪意志坚;
辛勤换得大丰收,吃穿不愁年过年。[23]

该民歌体现了京族渔民勤劳勇敢、具备丰富的捕捞技巧经验,通过辛苦的劳作换来了大丰收。众所周知,出海是一件具有较大风险的事情。因此,渔民出海前,除了关注天气、准备好渔具渔船,还会向镇海大王、祖先等神灵祈福,希望平安并满载而归。

越南京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从越南最北端的同文高原到最南边的海滨金瓯角的平原、山区、海岛都有分布,其居住地多高温多雨,多属热带季风气候。越南京族也是以农业、渔业等为生产劳动方式。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越南京族产业结构也多元化,即农业、海洋渔业捕捞、水产品养殖、旅游业等。越南海产品开发主要以刺网捕捞为主,辅之拖网捕鱼、钓具捕鱼等的传统捕鱼方式,还有引进的海底拖网,声、光捕鱼技术等。

以下这首民歌就提到了传统的渔业捕捞方式——捕捞前筑坝,用渔具捕鱼:

Đắp đập thì có be bờ,Sóng gió chả có,sao lờ tôi trôi?Con cá nó ở trong lờ,Nước thì mặc nước, đợi chờ lấy nhau.

筑坝则有扩堤,无风浪为何渔具动?鱼儿在渔具中,不顾流水,等待相许。①中文译文由课题组成员覃柳姿、黄铮铮翻译。[19]190

越南出海捕鱼同样也具有不确定因素的风险,渔民希望逢凶化吉,所以也向海神祈福,鲸鱼被当地视为海神,越南海边多个村庄都有设立“鲸鱼庙”。

越南是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越南京族有着悠久的水稻种植的历史,红河平原和九龙江平原是越南最大的两个平原,拥有着历史悠久的稻作文化。越南学者陈国旺在《越南文化探究与思考》中谈到越南的饮食文化时将越南人日常的饮食基本构成总结为“饭+蔬菜+鱼”的模式。[11]12在越南炎热的气候中人们喜欢生吃青菜,并且配上鱼露和酸辣酱,开胃易消化。此外,越南京族的一些歌谣反映了稻作生产经验。例如,越南京族歌谣“Nước,phân,cần,giống”[24]167(一水,二肥,三勤快,四种子)反映了稻谷生产最重要的四种要素;
再如“Gió đông là chồng lúa chiêm,Gió bắc là duyên lúa mùa.”[24]167(东风是夏稻的丈夫,北风是季稻的姻缘)。②中文译文由课题组成员覃柳姿、黄铮铮翻译。越南京族到了播种插秧的时候,要根据夏稻还是季稻采取不同的方法。夏稻插秧在年末,那时天冷,秧要很久才生根,因此秧苗要深插;
季稻在天热时插秧,因此浅插,这样稻子早青且早有穗。从上述两句歌谣我们也可以知道,东风对夏稻很重要,北风对季稻很重要。

中国京族这方面的歌谣比较少。其原因之一是很早时期,由于缺少优质稻田,京稻的大米产量极其有限。《京族海岸·京族卷》提到“京族三岛属于冲积岛这一天然的地理形态,决定了岛上土壤含沙量极大,碱性也很大,加上淡水稀少,岛上人以前很少种植水稻”[25]26。原因之二是种植稻谷的历史较短,中国京族人民是在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影响下开始学会种植水稻。为了增产增收,中国京族人民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填海造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稻谷生产也成为仅次于渔业的第二产业。生产方式决定了他们的饮食结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京族产业结构由渔业过渡到以渔业为主、农业为辅,目前呈现出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在饮食结构方面,中国京族也和越南京族大致相同,他们的主食为大米饭;
肉类主要为“鱼”(“鱼”在这里是一个总称的概念,包括鱼、虾、蟹、螺、生蚝等水产类产品);
蔬菜则包括一切家种和野生的青菜、瓜类、菌类。但中国京族因为受中国传统烹饪习惯的影响,蔬菜一般采用炒、蒸的烹饪方式。同时,由于居住地理位置气候相对炎热,中国京族创造出粥、粉、饼、甜品等更多美食烹饪方式。

(二)民族文化交往与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和推动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6]441“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26]457“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26]468无论是中国京族的饮食,还是越南京族的饮食,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加强饮食的跨文化交流可促进多文明交流互鉴。

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所居住的地域临近,生活习性接近。在历史上,随着当时中越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国的茶叶、梨、瓷器餐具、锅灶台烹饪器具传出;
越南一些农作物传入中国,如占城稻、甘薯、玉米、薏苡等。这种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使得百姓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越南阮氏王朝时期(1802—1945)发展造船技术,越南的航海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其对外贸易不断加强。此时的中国清王朝虽然未采取积极对外贸易政策,但是中国与越南的贸易仍然有一定的规模。20世纪20至40年代的广西东兴曾是中国与东南亚及美、英、法等国的重要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中国和越南正式建交,从1952年2月两国签订了第一份贸易协定,贸易关系不断加强。改革开放之后,20世纪90年代中越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人民在饮食文化上有了更多的交流与相互的吸收。

当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廊一圈”经济圈的建成,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越两国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由民间自发组织举办的京族“哈节”(越南称之为“亭节”)已经成为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群众相互来往的良好平台。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群众通过民歌加强联系,通过文化交往交流促进彼此的友好往来,促进双方的“民心相通”。在“哈节”上,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群众互相邀请共庆,人们一边听歌赏舞,一边举杯酣饮,吃席有白灼虾、沙虫、春卷、白切鸡、江平炒粉、槟榔等,具有双方饮食交往的缩影。近年来,中越贸易日益紧密。从2017年8月起,我国首列中越班列,成为中国和东盟经贸往来的“直通车”。2021年我国首条直通中越边境口岸的高铁全线开通,大大缩短了两地的运输时间。2021年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继续是越南第一大贸易伙伴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越南仍是中国在东盟的最大贸易伙伴及全球第六大贸易伙伴。[27]农产品、海产品、冷冻食品的贸易促进双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中越农业合作,中国专家在越南进行杂交水稻的试种,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玉米、蔬菜、食用菌、木薯、葡萄、甜瓜等,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中越旅游服务贸易合作,街头巷尾、餐厅、市场参观、美食步行游,都是游客了解双方饮食文化的方便之选。越南旅游企业不仅为外国游客推出了街边美食游路线,还开发了美食烹制培训等旅游产品;
中国京族把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在京族博物馆中,游客可了解到京族的饮食文化发展历程。人们喜爱双方当地美食和特产,这些都表明旅游市场潜力巨大,越南与中国合作,吸引更多双方游客互赴旅游。两国政府和民间都在增强本国本族人民文化认同感的同时,推动不同国家之间饮食文化的交流互鉴。

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的民间歌谣大部分是以生产劳动、自然风景、男女爱情为题材,是人民生活的写照,凝聚了两个民族人民文化艺术的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也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往与合作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本研究通过阐述中国京族和越南京族民歌中饮食习俗的文化内涵,进而从地理位置的影响、民族文化的交往与互鉴分析其生成机制,认识中越京族民歌文化交流、互鉴表现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特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追求,也依然是当代世界的主流。中国和越南之间的京族文化交流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也将促进两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 京族槟榔民歌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艺术家(2022年5期)2022-11-22京族丧葬音乐中的宗教文化研究红河学院学报(2021年4期)2021-11-19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学苑创造·C版(2020年10期)2020-11-065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8年5期)2018-11-09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8年1期)2018-06-226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8年6期)2018-03-05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藤县水上民歌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读书文摘(2017年10期)2017-10-16论京族舞蹈的原生态美学特征大众文艺(2017年12期)2017-07-13

推荐访问:京族 民歌 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