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融入”构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研究*

李瑞双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在原有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以专题形式构成的课程内容,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了课程思政目标。教材改革的第一个突破就是确定了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和课程目标,强调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系统学习,应在日常学习、生活等语言实践活动中,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言语经验;打破原有的单篇、单元教学,整合为专题教学,在感知、理解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不断发展与提升语言运用的思维;在文本阅读中发现其中的真善美,提升审美与鉴赏能力,在生活与工作情境中正确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在语文课程学习中,开阔视野,培育工匠精神,进行劳动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参与中,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第二个突破是增加了学业质量的相关要求,突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总体刻画出学业成就的表现。

“课程思政”作为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育人导向。如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培养? 如何突出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当下语文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研究的课题。

我们应以课程思政为主线,促进语文学科育人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指导学生在领悟教学内容基础上,从文学的不同视角,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指导学生从作品的内涵去体悟生活实际,提升文化传承与参与能力,不断推动中职语文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语文教学需要思想教育的引领。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读语言艺术,发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哲思之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语言现象,增强热爱中华文化的思想情感。在语文专题教学中,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价值目标和文本内容有机渗透到语言运用与表达训练之中,指导学生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一)设立融合性教学目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语文课程教学提供目标导向

融合性教学目标的设立应围绕教学与育人两个维度。在教学层面,教师应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应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例如: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表现手法、艺术特色,在小组之间开展学习交流,增强了对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了诗词内容,并能够将诗词中的经典诗句与当代语境相结合,从诗词凝练的语言中感悟到爱国情感、家国情怀和励志图强的民族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分析、鉴赏能力。在育人层面,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做到课程有思政、教师讲育人。应将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会诚恳待人,相互尊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历史责任。

(二)筛选课程内容,使专题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内核。教师在教学中应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脉络,指导学生品鉴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不断涵养和深化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可选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关篇章,将其作为专题教学内容,以《诗经》中的《无衣》为切入点,从粗犷豪放、铿锵有力的语言中,体会秦人英勇无畏、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从《国殇》中体会屈原的刚毅顽强、忠诚无悔的爱国情感;从《满江红》中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和激越悲凉;从《沁园春·长沙》中体会毛泽东主席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豪情。还可选取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展开比较阅读,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国情怀主题在我国文学作品中的发展演变,而且还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从中华经典古诗词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可挖掘的思政资源可谓浩如烟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民族精神与智慧的凝结。自强不息、天道酬勤、锲而不舍的为学之道,厚德载物、真诚守信、仁爱友善的大道至理,在每个学生心中播撒下希望和自信的种子,激发他们珍惜青春时光,在求真求实的人生征程中砥砺前行。精神观念、道德修为、家国情怀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关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不断增加,需要教师引领青年学生激发民族文化的基因,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引导学生既要树立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还要拥有不懈求索的迫切愿望和自信,更要有百折不挠的信念和决心,修养身心,做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中国人。

(二)运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

“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教学环境正在由教师单向传输向师生互动的场域转型。具体来说,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得到了人们广泛的青睐,传统面授与在线学习正在走入我们的教学之中。在挖掘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贵在自然、严谨贴切、画龙点睛,以达到润物无声自然融入的效果最佳,不能为了课程思政,而忽略语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对于线上教学,可以借助钉钉、腾讯会议、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充分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微课教学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既改变了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手段,也易于学生接受,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主题讨论也可根据教学需要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例如,讲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这部作品的篇幅较长,学生在记诵方面具有一定难度。为了便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全诗的内容,教师可将其做成微课,把一系列生动比喻、抽象的音乐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描写,有利于学生在课外自学,反复收看,便于记诵,并开展线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将其作为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应侧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备课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可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将学习任务在课前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学习资料,进行自主阅读学习,然后再把问题带入课堂,师生开展探究讨论。应该看到,多元化答案给学生带来的是独立思考和审美体验,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和目标。

语文教师立足于学科育人,要努力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水平。重视互动、有趣、个性化是搞好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表演,而是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成长。

例如,课内实践活动“婉约豪放话词风”,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根据要求完成课前任务: 查找用经典古诗词填词的歌曲,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词中对“月”“柳”进行描写的经典佳句、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探讨两种词风的物化形象。通过完成上述任务,学生们在课上讨论时就能够谈出: 婉约词和豪放词的词风不同,婉约词风婉转含蓄,在表现手法上注重“言情”;豪放词多为抒情言志,驰骋想象,笔墨纵横,表达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课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让学生举例说明毛泽东诗词中的婉约与豪放。学生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充满豪放气概的佳句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宛如佳人的优美,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视千古、目光如炬的震撼与“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的侠骨柔肠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毛泽东诗词是他的革命追求、伟大思想和丰富实践的浓缩和升华,展现出他的博大胸襟和崇高风范,追求真理、抗争奋进的精神。诗词创作具有抒情言志、行健有为、驰骋想象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意境之美。

加强语文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需要教师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艺术融入培根铸魂的育人实践之中,开创“立德树人”的新境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与语文学科独具魅力的教学资源深度融合,为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探索新的路径。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不同,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不同。通过解读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职业模块的内容要求,我们可将专题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将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等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语文课程在培养职业精神中的重要意义。指导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教师课前布置的学习任务,在课中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成果展示,积极开展学习评价,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一)专题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为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推进劳动教育融入中职学校育人的全过程,语文教学应根据不同专业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将学生职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可将体现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大国工匠”彭祥华》《汉堡港的变奏》《张衡传》等文本,提炼为“敬业与乐业”教学专题,细节刻画、评述结合的手法、微视频清晰的画面、抒情的音乐、昂扬地解说,讲述修建川藏铁路过程中挑战世界级难题的普通爆破工人彭祥华对职业的坚守、对事业的传承的故事,歌颂了主人公身上蕴含的精神与品质;讲述中国海员用科学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赢得外国人尊重的故事;讲述科技人员潜心钻研,在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故事。通过专题教学,学生们可以品味匠心,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又能让学生深入领悟工匠精神内涵,真正认识敬业乐业、匠人担当,从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前以“匠之精神在我心中”为主题,指导学生开展5 分钟演讲训练,让爱岗敬业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二)从《庖丁解牛》感受精湛技艺

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培育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

《庖丁解牛》是先秦庄子的名篇,通过对庖丁“解牛”的描写,塑造出一位技艺精湛的厨师形象。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再现了庖丁解牛的精彩场面,令人感受到庖丁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精湛技艺,提示出庖丁“道”的境界外在表现以及达到“道”的境界之后的谨慎态度。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学习《庖丁解牛》之后,结合所学专业,查找身边技术超群的榜样人物的成长经历,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总之,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科育人,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将课程思政要素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专题教学、教学实践活动和典型教育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具有中职学校育人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将长春职业技术学校“规格人格,至精至善”的校训精神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眼里有光,脚下有路”,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更有意义,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育人思政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大理大学学报(2022年9期)2022-10-26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9期)2021-04-13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推荐访问:育人 中职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