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阶段把握高质量发展

文/邹广文 华思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完成了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我们已经步入了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胜利进发的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站在这一新征程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因此,探究如何站在这一关键时期,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实现好高质量发展这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而言,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好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新发展阶段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其次要确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再次要明晰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最后要构建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接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当前,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所具备的现实基础、所面临的国际环境以及自身的发展目标都产生了新的变化,这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从现实基础层面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所具备的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业已实现的坚实物质基础,因此新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是更好地提升发展质量、分配发展成果的新要求。经过新时代以来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12年到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5万亿元增长到114万亿元;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从11.3%提高至18.5%,提高7.2个百分点,十年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可以说,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艰苦奋斗,我们已经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我们还需要在精神文明的发达、文化观念的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集中发力,以期确保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品质。

首先,面对新发展阶段所具备的雄厚物质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应该着眼于这一物质基础的质的提升,创新增长动力,淘汰落后产能,在量的增长中实现质的提高。其次,面对新发展阶段所具备的雄厚物质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应着眼于这一物质基础是否为更多人所享有,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分配机制,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积极成果。最后,面对新发展阶段所具备的雄厚物质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应着眼于精神层面的发展与进步,推动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层面的繁荣、观念层面的进步。总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做大蛋糕,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蛋糕做得更好、分好得更好,从而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第二,从国际环境层面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是更为复杂艰巨的大变局,因此新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是更好地抓住发展机遇、迎接风险挑战的新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及各类突发国际事件更加速了这一变局,使得我国未来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一变局正是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宏观背景。首先,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技术的运用将为大变局增添新的变量,如果能把握好新科技革命所诞生的新技术,则会使我国在大变局之中实现弯道超车。反之,则会使我国在国际竞争当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为此,面对更为复杂艰巨的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激发创新活力,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其次,逆全球化浪潮愈发汹涌。发达国家正在竭力构筑贸易壁垒、关税壁垒、专利壁垒、技术壁垒、学术交流壁垒,奉行单边主义,推动产业回流,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阻断了国际交往,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逆全球化趋势,这给已经深度参与国际分工的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转换增长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面对更为复杂艰巨的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在适应国际竞争新局面、提高关键技术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扩大内需、转换增长动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最后,当今国际局势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这种不确定性将进一步加剧。为此,面对更为复杂艰巨的大变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发挥好稳定器作用,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第三,从发展目标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3]因此新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是更好地发展精神文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以及实现人的全面现代化的新要求。可以说,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现代化,最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一目标,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能力实现这一目标。进入新发展阶段意味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也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冲刺期。可以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首先是生产力与生产组织方式的现代化;
其次是与这种生产力与生产组织方式相配套的法律与制度的现代化;
同时也是观念层面的现代化。而就其根本而言,现代化所实现的不只是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同时也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同时更是人的现代化。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所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4]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要注重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因此,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把握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主题,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一方面,要从推动经济基础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现代化入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等,实现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着力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并最终实现人自身素质的全面的、高质量的发展。

毫无疑问,新发展阶段向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新要求,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依据新变化适时调整方向。在谈到发展问题时,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提出:“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它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会以失败告终,尽管有最为机灵巧妙的智力技艺。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经济概念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的深入思考。”[5]这说明,发展的实现并非抽象概念的简单完成,而是需要关注发展所面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环境。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除了有立足新阶段产生的新要求以外,同样有需要一以贯之加以坚持的原则。

第一,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6]这一论述指明了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指向和价值依托都是人民。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都需要依靠人民的力量,那么其积极成果自然也应由人民所共享,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在新发展阶段,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首先,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与首创精神。历史由人民所创造,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在新发展阶段,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其次,要将人民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将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评判发展优劣的准绳。最后,要使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7]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高质量发展,同样是对社会制度和精神文明层面的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高质量发展要实现经济发展层面的提质增量,解决人民群众思难愁盼的问题,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也要实现社会制度的高质量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制度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

第二,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8]在新发展阶段,要想将高质量发展落到实处,就需要贯彻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结合国内、国际的宏观背景以及以往的历史经验,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首先,高质量发展是创新的发展。在当今世界,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只有不断推动创新,经济发展才能有新的增长点,发展的质量才能够真正得到提高。其次,高质量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也是当前一个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矛盾。要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需要更加协调的发展。再次,高质量发展是绿色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走不通的,只有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发展同时是开放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改革开放誉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次伟大觉醒。这说明只有对外开放,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最后,高质量发展是共享的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共享发展一方面是指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应为全体人民所共享;
另一方面也是指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也应为世界共享,让世界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当中受益。

第三,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把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9]这一论述表明,尽管我国在过去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中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就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把握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扎实地走好发展的每一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坚实的基础。

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的同时,针对新发展阶段的新特点进一步深化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明晰新发展阶段中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

第一,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更加注重人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的发展。面对着我们经过数十年艰苦奋斗打下的丰厚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在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关注人民获得感背后的奋斗感。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0]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作为整个社会的具体组成部分,每个人在此中艰苦奋斗才取得了这种进步;
另一方面,每个人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所取得的进步,推动了社会总体的进步。

对于人民参与感与获得感的提升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加以考量。一方面,从社会生活的客体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人民的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11]这一论述告诉我们发展的真正受益者应当是人民群众,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从社会生活的主体角度来看,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人民的参与感。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必须得到充分发挥。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生活的客体看待,更要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生活的主体看待,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总体而言,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

第二,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注重公平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效率与公平是一对极具张力的概念。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一直不断探索科学统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发展之道。在发展过程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检验我们党执政智慧的重要体现,对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认为,在新发展阶段,如果能够统筹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同样能对效率产生积极影响。效率本身是不能无限度地提升的,一旦经济规模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则必然会出现边际效率的递减,最终陷入增长的停滞。在现代经济中,面对边际效率的递减甚至增长的停滞,最好的解决措施是通过创新来催生出新的增长点以重新激活经济发展。毫无疑问,创新对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2]。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凸显,要求我们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如果我们以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让创新主体能够得其所应得,扩大创新成果的应用,那么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便能够得到激发,效率也自然而然地获得提升,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正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越来越大,如何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造活力显得愈发重要,因此要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统筹效率与公平,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三,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3]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灵与肉的二重性存在,人不仅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也追求精神生活的充盈以及自身超越性追求的实现。在这一背景之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精神文明层面的现代化。首先,在新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们所实现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社会主义性质不仅要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更要体现在精神文明层面。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上层建筑同样会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因此,要在精神文明层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除了仰赖于经济基础,也要从自身入手,其核心就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次,在新发展阶段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应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短板。这一方面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也使我国国内的精神产品的供给明显不足。为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并增加优质精神产品的供给。最后,在新发展阶段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应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一对相伴而生的概念,在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看来,没有与现代性脱离的现代化[14],这一观点无疑证明了观念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当中的突出作用。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15]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特色,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关乎于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新发展阶段实现精神文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同时,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更注重补齐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6]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要求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工作的重点就在于解决好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和基本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协调”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从实现更加平衡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区域间的不平衡、产业间的不平衡、行业间的不平衡、城乡间的不平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间的不平衡、个体与总体之间的不平衡等等方面的问题。从实现更加充分地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各类生产要素、更加充分地实现就业、更加充分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四,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并非是作为终极目标而存在的。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的是向更高的文明形态迈进,即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对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有这样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7]可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尽管我们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脱离基本国情抽象地谈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但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应当始终在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视阈之内。如恩格斯所言,社会发展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8]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各种问题和短板的补齐更能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需要我们把目光更多地集中到以往我们所忽视的位置和环节,实现发展视角的转换,从而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根据新发展阶段所产生的新变化以及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新内涵,本文认为,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来看,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实人民精神生活。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此前发展的短板入手,着力将这些短板补齐。就我国的现实状况而言,在谈到共同富裕问题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了共同富裕不仅仅限于物质层面,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富裕。[19]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做大精神文明蛋糕的问题。为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充实人民精神生活,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具体来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在马克思看来:“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0]因此在我们迈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之中,文化产业的振兴是必然也是必须的,这需要我们主动发力,做大做强我国文化产业。其次,加大文化基本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尽管精神文明建设应更多地着眼于精神层面,但是精神活动同样需要有具体的物质承担者,人民日常的精神生活也需要有场所容纳。这就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力量进行文化基本公共设施以及文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

第二,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重视分配领域的公平与正义。如前文所述,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激发全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高质量发展才能够真正得到实现。确实,如果我们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21]这一论述继续深化,我们可以发现,在当今社会要想实现高质量的、快速的、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作为根本推动力,而要想实现创新精神的激发则必须有更多的创新主体参与到创新活动当中来。可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创新主体的数量和创新意愿是解决我国问题的重要因素。落实创新主体数量的增加和创新意愿的提升,需要我们从社会分配领域入手,使创新主体的创新成果能够真正做到在惠及整体的同时也能够惠及创新主体自身。

具体来说,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重视分配领域的公平与正义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在初次分配中进一步加大创新要素的分配比例。一方面,我们应鼓励企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初次分配中所得部分;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创新工作并不是由企业经营者自身所完成的,如果创新成果仅被企业经营者所占有,那么生产积极性同样会被压抑。事实上,我们应当鼓励的是市场主体的生产积极性,而非企业经营者个体的生产积极性,这就需要市场主体中每一个个体积极性都能够被充分地调动。其次,在再分配的过程中进一步鼓励创新创造。一般来说,再分配的目的在于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给予创新主体以税收减免及各类补贴,以鼓励创新意愿,对于一些难以在短期产出成果的创新项目更要予以充分保障,以确保其不至于因生活原因半途而废。再次,以更加完善的专利制度确保创新成果为创新主体所享有。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更多地在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发力,以更完善的专利制度,增强对创新意愿的鼓励,使创新成果能为其创新主体所享有。最后,让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一方面,创新成果应该被创新主体所享有,以此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推动创新成果的共享性。这就需要我们兼顾并保持好创新成果的独占性与共享性之间的张力,确保创新的积极性持续发力,确保高质量发展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持续发力。

第三,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重视构建合理的劳动力结构。在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然是全体人民充分参与的发展,这就需要充分的就业作为其前提条件。在马克思看来,人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够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在新发展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劳动,即实现充分就业。目前,我国劳动力结构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在新发展阶段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具体地讲,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重视构建合理的劳动力结构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方面,构建更合理的劳动力结构需要从需求侧入手。当前我国拥有规模巨大的高学历人才队伍,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带来了大规模的人才红利,将需求侧的容量充分地消化这些劳动力供给,才会助力人才的汇聚优势。这种需求侧的容量基础也在倒逼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从劳动力需求侧入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好我国业已出现的人才红利;
另一方面,构建更合理的劳动力结构也要从供给侧入手。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衡状况,在高学历人才供给充足的同时,具备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数量则稍显不足,这样的劳动力结构支撑我国制造业的潜力有限。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供给侧改变劳动力结构,扩大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整体与现实需求相适应。

第四,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重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毫无疑问,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卓越成绩,关键一点就在于党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局面,所要完成的是更为艰巨的任务,然而越是面对艰难险阻就越不能忘记初心与使命。从出发点的角度来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加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这样高质量发展才会有根本遵循和评判标准。从落脚点的角度来看,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22],在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全面激发人民的创新创造活力,高质量发展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实现。

具体而言,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更重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标。举例来说,十九大以来,我们党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分配制度,促进机会公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战略,使人人都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另一方面,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来。为此,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让人民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23]让人民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主体,并享有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成果。

第五,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更重视对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需求的培育。在马克思看来,生产与消费之间是一个相互实现的关系。一方面,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使消费成为现实的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也通过消灭产品的方式实现生产,并为生产提供蓝图。因此,在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二者的关系当中,人民身处需求侧,具有主动消费供给侧产品的特点,当人民作为消费者时,其现实需要也会对生产产生影响,具有生产符合消费的需要的特点。因此,高质量发展呈现出何种样态,不仅在于供给侧提供怎样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更在于需求侧需要何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培育高质量的需求来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就显得格外重要。

从更加具体的角度看,在新发展阶段培育高质量需求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在新发展阶段培育高质量需求需要引导消费者更加注重对质量的要求。当前我国在物质层面总体呈现较为充沛的状况,与此同时,在物质层面量的不断扩大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质的提升,进而精准对接高质量需求。因此,构建高质量需求,就需要引导消费者提升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从需求侧倒逼产业提质转型、淘汰落后产能,不给低质量的供给以容身之处。其次,在新发展阶段培育高质量需求要将美好生活的内涵更加具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4]不仅需要人民主动进行探索,更需要加以积极引导,在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中实现美好生活具体内涵的构建。只有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需求才能更加真实饱满。最后,在新发展阶段培育高质量需求需要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经典作家们针对异化劳动使人的劳动变得被动而片面的现象提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所从事的是一种自由而自觉的劳动,这种劳动带来的结果便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需求无论如何构建,其落脚点都应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5]的含义所在。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阶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评《中国现代化论》">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2期)2020-02-18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现代企业(2015年9期)2015-02-28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推荐访问:高质量 新发展 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