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文/曾 巩

(广西大学经济学院 广西·南宁)

[提要]从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形成原因出发,就民营企业自身局限性与外部金融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当前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进行梳理;
围绕企业层面、银行层面、政府层面三个维度,提出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优化策略。

资金是企业健康发展与良性经营的命脉所在,企业主要通过融资的方式来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便及时足额地筹集到生产要素组合所需要的资金。然而,在企业融资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所处的境地却截然相反。民营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的必要补充,在加速地区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和提升收入分配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它们极大完善了市场竞争机制,对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当民营企业融资陷入困境时,企业的经营投资活动将受到抑制,产生经营性现金不足等问题。

融资约束是指由于市场的不完备性,即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等问题,使得企业内部融资成本与外部融资成本之间存在差额,这种差额即被称为融资约束。融资约束是限制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投融资活动的一项主要因素,因此融资约束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将缓解实体经济融资约束问题列入其重点工作事项。

(一)银企间信息不对称导致融资约束形成。目前,关于企业融资约束形成原因的主流观点是由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融资困难,最终导致融资约束的产生。一方面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登记注册时间短、资产规模小,使得银行不了解其经营状况以及信贷状况,同时此类企业在贷款时没有足够的抵押物和详实的信贷记录,让银行在分析企业信用状况和风险评估时难以收集到足够的企业信息,从而导致企业贷款申请通过率低。另一方面大多中小企业自身管理能力不足,导致了中小企业与银行在融资选择上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进而直接阻碍银行对于企业的贷款申请和审批流程。所以,中小企业外部融资难在于自身原因。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具有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的特点,导致可抵押资产规模小,从而使企业获得担保贷款的可能性降低,同时因为部分融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程度加深,使得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

(二)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融资约束形成。在垄断市场条件下,银行会充分使用垄断定价权,针对不同的贷款人实行差别定价,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有研究从企业规模对融资的影响角度出发,证实了企业规模与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成正相关,其原因在于企业规模小会导致银行评估与检测的成本变高,所以银行放贷意愿低。即使金融监管机构对贷款定价浮动区间有十分严格的限制,但理性的商业银行仍会在合理范围内做出细分市场定价的策略。从银行之间竞争的角度出发,银行之间的竞争越低,会导致中小企业信贷受限程度越深,故银行间竞争对融资渠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的质量和范围,更好的信贷信息可以减轻低竞争的破坏性影响。

(一)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随着企业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在企业成立初期,其主要通过内源性融资即自有资金、积累资金与向亲朋好友借款等方式进行融资;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内源性融资无法有效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此时民营企业主要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或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债权、股权融资等外源性融资方式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然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没有上市能力,故其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主要是向国有银行的分支金融机构贷款从而获取资金支持。

从民营企业本体局限性而言,民营企业的自身问题主要集中于民营企业由于管理结构不规范带来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民营企业资信缺失带来的潜在违约风险。信息不对称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我国民营企业自身问题引致的融资困难,由于民营企业普遍存在底层的治理结构问题和上层的管理体系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回避,即使在更高的利率条件下也不愿意给民营企业融资。而且由于民营企业“隐性信息”较多、财务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家族控制、高质量抵押品数量不足等特点,民营企业也较难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取融资。

从外部金融环境来看,我国金融环境的缺陷导致了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和金融配置效率低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所有制的关系,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贷款总额难以增长,且国家整顿基层小金融机构,如关闭农村基金、将信用社并入政府控制和管理的合作银行,导致我国银行绝大部分是大银行,运营成本普遍较高,难以实现对主要由中小企业组成的民营企业贷款。因此,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方向应是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以有力支撑民营企业的融资,从而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体系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金融配置效率低下。我国金融市场类似于一个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市场,依据融资主体不同,对资金市场进行针对性的分割,收取不同的资金价格,民营企业承担相对较高的融资利率,以弥补国有企业享受优惠贷款利率的盈利缺口。

(二)融资成本过高。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对于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民营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当民营企业需要融资时,首先考虑的是从正规融资渠道,如向银行借贷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但是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不仅获贷率低,而且融资成本较高,因此这些企业不得不转向资金成本更高的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的成本可能会更高,同时面临的风险也更大,这样就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本就困难的局面雪上加霜。一方面从民营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造成民营企业融资贵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管理手段落后,财务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差,再加上缺少高质量的抵押品,诸多因素使得民营企业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而金融机构为了补偿较高的贷款回收风险,只能让民营企业背上更高的贷款利息和附加费用,最终使得其融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从外部影响因素来看,尽管企业融资成本高是世界性难题,但是我国本身存在的金融体制缺陷和近几年宏观环境的变化也进一步恶化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同时,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盈利模式等不同,造成不同规模银行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比率也不同。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时,需要付出更多的信息获取成本,从盈利的角度考虑,它们难以和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而小型商业银行由于地区分布数量多而更便于了解企业信息,因此小型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要低于大型商业银行。总而言之,民营企业贵的关键点就在于企业等资金需求方想借但是借不到,银行等资金供给方有钱却不敢借。

(三)融资效率低。融资效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仅包含融资成本、资金使用效率发展到包含融资风险、融资主体的自由度,其含义不断丰富。民营企业融资效率低下会导致企业无法及时筹集到所需的资金,进而影响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同时,在企业能够接受较高融资成本获得资金的情况下,往往由于商业银行审批流程过于繁琐,导致企业错过信贷融资。故融资效率也是民营企业融资亟须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企业内部而言,传统观点认为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主要为企业规模大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强弱等因素。从外部环境而言,影响企业融资效率的因素主要为宏观经济因素与金融环境等因素。目前,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内部影响因素不断细化。就金融环境而言,外部融资环境与企业家社会关系对融资效率有较大影响。企业内部因素影响融资效率,但企业处于资本市场,外部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银行信贷配给失衡。银行信贷配给失衡也是导致企业融资慢的主要因素之一。所谓信贷配给,就是指市场利率维持在均衡利率水平时,信贷市场上的贷款需求量大于借款供给量,此时银行需要在诸多需求方中将有限的信贷资源进行分配的现象。如果这种超额需求是由于各种管制致使市场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下的市场利率的话,这种信贷配给就是失衡的。当银行信贷配给失衡时,有些企业即使愿意按照当前贷款利率甚至更高的贷款利率向银行借款,也仍然有可能无法获得借款。

对于银行来说,企业所有制的差别是影响其信贷配给的主要因素。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源分配给国有企业,这是因为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更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且其“政治关系”更多,所以银行在贷款决策中是存在所有制歧视的。尽管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了主要力量,但我国大部分信贷资源仍然流向了国有企业,这也是银行贷款决策中存在所有制歧视的真实写照。此外,企业规模、企业盈利能力等企业内部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信贷决策。中小企业大多经营活动透明度低,财务信息有造假嫌疑,银行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同时,银行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时,会承担更多的单位资金交易成本,这也使得银行不乐意为规模小的企业提供贷款。在银行业相对发达的地区,银行较为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因为这关系到企业未来现金流及偿债能力,这说明银行在信贷决策中也包含商业性判断。

民营企业之所以会陷入融资困境,起因还是自身问题,但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与规划的金融环境影响,加上银行等金融机构担心资金无法收回而形成坏账,最终使得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一)企业层面。民营企业要想及时高效地顺利融资,自身就要不断优化企业的质量,以此弥补自身与银行授信的差距,为信贷融资打好基础。企业自身因素对于企业信贷是否可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有必要了解自身在信贷市场上受到融资约束的程度,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的企业质量。若是企业规模限制或是企业用于贷款抵押的资产受限,企业就要尽量控制其可控因素,比如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发展能力与企业成长性等。

从融资模式来看,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包含租赁融资模式、关系型金融模式与企业联保模式等,并且不同的融资模式在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方面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我国中小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并且相比于其他方法也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我国中小企业采用关系型贷款,可以有效减少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压力,所以建议商业银行与企业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此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和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任度。对于无抵押资产的企业来说,则可以采用集合融资的方法有效缓解企业难以融资的困境,该方法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使得信息更加透明。

(二)银行层面。银行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主要中介,应当坚决落实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政策指导,不要让政府的经济政策变成“空中楼阁”,并且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初衷,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实际上,银行与企业可以称为命运共同体,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且在实体经济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二者缺一不可。故而银行在确保其稳健经营、防范好系统风险的情况下,要尽量满足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做到不恶意缩减信贷额度、提高借款利率。同时,银行要重新构建信贷评价体系和标准,建立健全风险定价评估机制,对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从而引导资源流向真正好的企业中去,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合理定价来优化资源配置。

融洽的银企关系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低利率的贷款或者降低企业提供抵押品的标准,增加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根据“规模匹配理论”,大型金融机构更愿意服务与投资于大型企业,同理小型的金融机构乐意为中小企业投资与服务。更进一步的,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影响借贷双方的匹配关系,大银行主要是交易型匹配策略,而小银行主要是关系型匹配策略,银企双方通过长期重复博弈,进行再贷款时商业银行主要考察“软信息”,如对企业的员工整体素质、商业模式、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全面性的判断,以此来决策是否通过贷款审批。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银行业的结构组成也对企业融资有着显著影响。如,中小银行的壮大改变了银行业的结构,提高了金融发展水平,调动了企业融资的积极性,进一步地缓解民营企业从银行渠道获取资金困难的程度。

(三)政府层面。企业想要顺利融资,离不开政府的鼎力支持,政府要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借贷环境,制定合理公平的政策方针。由于经济政策的频繁变动将会明显加剧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充分预测到这种不确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科学调整经济政策颁布的频率,同时通过积极的可预见的行为,使得企业有充分的预期,进而做出相应的对策,减轻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政府应创造竞争中性的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和借贷环境,积极推动担保机构发展和完善信用评级机制等市场手段,银行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可以使企业暴露出更多的信息,使银行摆脱银企博弈中的不利地位,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而且,创造了合适的环境后,政府应促使各个部门和机构不偏不倚地对待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主要体现在赋予的权利、创造的机会、制定的规则等方面,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由于市场上价格歧视的存在,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因此引入中小金融机构后,竞争性的信贷市场可最大限度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匹配度,从而缓解企业融资困难。此外,规范民间借贷也是缓解企业融资困难的一方面要求,政府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使其成为中小企业多元化金融制度安排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信贷民营企业贷款 不断滚动贷款,同时减记债务:政府如何才能从破产中更快恢复? 精读英语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疯狂英语·新悦读(2020年1期)2020-02-20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意林(绘英语)(2018年2期)2018-11-29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意林(绘英语)(2018年2期)2018-11-29“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旧信封故事会(2017年9期)2017-05-08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中国火炬(2012年6期)2012-07-25民营企业关工委“五抓”出成效中国火炬(2010年6期)2010-07-25

推荐访问:民营 困境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