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域下新乡贤文化培育研究

蔡明丹

(广西警察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 530028)

乡村治理,有效是基础。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大量青壮年尤其是乡村精英为了追求更好地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而流入城市进入城市学习、工作,乡村地区出现“空心化”现象。乡贤文化是我国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是教化乡村和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根植于我国农村社会的乡贤文化由来已久,几千年的乡村社会发展中,乡贤的一言一行在乡村治理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如今,新乡贤文化传承了旧时乡贤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涵,新乡贤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2018年,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凸显新乡贤以及新乡贤文化对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如今乡村治理面临着村精英人才流失、人才引进难度较大等问题,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新乡贤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要不断挖掘新乡贤文化的巨大精神力量,涵养优秀乡贤文化,用新乡贤文化引领乡村振兴。

1.1 党员引领,提高村民素质与收入党员是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宣传党的政策、协调矛盾化解、参与村务治理、向村支部提工作意见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凝聚基层正能量[1]。一方面,党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出谋划策,让村民们潜移默化的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高度的文化涵养和文化自信,增强村民的思想政治意识。另一方面,党员在村中是有威望的,有凝聚力、号召力和说服力。党员的模范作用,是乡村的优秀典型,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凝聚乡村建设发展的动力,汇聚乡村治理的有效合力。

党员还可以带动村民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如广西A乡通过创建“一站一组两会”工作制度,在产业集中区建立党建工作站,由党员乡贤带头,依托党组织引领产业经济发展。在党员乡贤的带领下,A乡主动引进外来企业建设灵芝养殖园,在保护自然生态山林地的前提下,共同开发林下种植灵芝项目13.33 hm2,并自主开发养殖灵芝鸡8 000羽及清水鱼1.07 hm2,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为建设乡容乡貌、公共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带来了极大便利。

1.2 维护秩序,涵养文明乡风文明乡风建设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在村庄中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村民遵守共同的民风习俗,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这些都是文明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新乡贤是文明乡风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内涵[2-3]。在新乡贤的倡导下,广西A乡建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队(环境卫生整治、河道清洁、美丽乡村建设)、“敬老爱幼”志愿服务队(对孤寡、困难老人进行帮扶及医疗咨询服务)、“屯留老娘舅”志愿服务队(矛盾调解、矫正帮扶、法律宣传、政策解读)、“巾帼文明”志愿服务队(妇女维权、新风尚传播、文体活动拓展)。志愿者服务队劝导乱吐痰、乱扔垃圾、乱倒污水、乱穿马路、闯红灯、乱涂乱画、乱摆乱放、破坏公共设备、损坏花草树木、车辆乱停乱放等影响村容村貌的不文明行为;
积极带头做好房前屋后卫生工作,督促村民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垃圾分类,带领村民绿化美化周边环境,搞好村内公益性设施的维护工作,保持设施的维护工作,保持设施的清洁美观;
在村民中积极开展普法教育、法制宣传,提高群众遵纪守法的意识,积极协调派出所和村加强治安、普法、调解、巡逻等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志愿者作用。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的一系列互助友爱的活动,使得邻里互助,团结友爱的观念融入村庄社会,深入人心。A乡新乡贤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充分发挥新乡贤的带动、示范、协调等作用,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涵养文明乡风,为新乡贤文化融入乡村治理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1.3 依法治理,弘扬乡村社会正气乡村治理必须不断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强化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将基层民主自治导入法治轨道。在新乡贤的带领下,A乡通过修改完善本村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禁毒禁堵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切实发挥其作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大力创建精神文明,奋力打造和谐法治新乡村。“四会”会长都由新乡贤担任,充分发挥乡贤的引领作用,分别负责向群众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认真贯彻各级政府在婚丧嫁娶中的相关规定,耐心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
坚持“弘扬正气、明辨是非、明礼诚信、构建和谐”的工作方针和“公平、公正、公道”的工作原则,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营造健康的村风民风;
有效解决各类矛盾纠纷;
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向村民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让村民学法、懂法,提高群众对毒品及赌博危害性、严重性的认识,提升全民禁毒意识;
广泛听取和集合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反应村民的意愿和要求,协助监督村里集体财务和其他公共财产的使用情况,监督和协助村委会维护生产,生活秩序,调解民事纠纷。“四会”各司其职,破除封建迷信、旧规矩、陋习,推进殡葬改革,引导村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弘扬乡村社会正气,推进法治乡村建设[4]。

2.1 新乡贤人才流失乡村有效治理,人才是关键。新乡贤是村庄中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的群体,是乡村治理的主要力量,新乡贤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新乡贤。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地不断推进,吸引着乡村精英人才大多选择进入城市工作,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报酬。目前情况来看:一是年轻的新乡贤人才资源不足。年轻的新乡贤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接纳新兴事务与新兴理念的意愿与能力更强,在为村两委建言献策,协助村两委处理村庄事务的过程中更具有效能。然而,年轻的精英人才多数流入城市,目前大多乡村乡贤以中老年人为主,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文化水平有限,尤其对新兴问题的处理能力有限,参与乡村治理的效果欠佳,乡村治理缺乏活力。二是女性新乡贤人才资源短缺。新乡贤文化建设,女性具有耐心、细心,有爱心,同理心较强的优势,在倡导文明乡风、弘扬社会正气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在现实中,女性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不强,女性新乡贤更是少之又少。新乡贤文化的建设需要精英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也需要多元乡贤主体共同参与,充分发挥乡贤力量,为乡村振兴规划蓝图。

2.2 新乡贤文化面临信任危机乡村是以血缘和地域为基础,并以熟人关系为聚合体维持的村庄共同体。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业化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迁移,在城镇务工就业以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先以血缘和地域维系的熟人社会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受到较大冲击,遥远的距离与繁忙的工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减少,村民之间的情感逐渐弱化。传统乡贤在乡域范围通常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村民对传统乡贤的信任感也较强。而新乡贤大多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在外工作,与故乡、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淡化,与故乡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很少,这使得新乡贤对于村民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群体,淡化的情感、陌生的群体造成村民对新乡贤缺乏认同。目前大部分村民对于新乡贤认知几乎为零,村民对新乡贤并不熟悉,甚至感到陌生,导致了村民对新乡贤产生偏见,缺乏信任感,进而导致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得不到村民的认可和支持,弱化了新乡贤文化参与乡村治理的力量。

2.3 村民受多元文化冲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加快及城乡的互通,乡村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入城市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于是在农村与城市的交流逐渐丰富后,不同的文化在乡村交汇,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冲击着村民的价值取向。这些文化既有积极向上的、文明的、健康的、先进的,也有消极的、落后的、腐朽的。对于村民来说,多元文化的交汇冲击使他们迷茫,导致一些人失去对自身传统的文化信仰。一方面,对于留守农村的中老年人来说,传统文化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大部分人还会排斥和抵制先进文化。因此相对保守的留守中老年人对新乡贤文化的建设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进城学习或工作的青壮年,在深刻感受城乡差距之后,有可能受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认为农村始终是落后的,没有发展前景,农村的文化建设也毫无意义,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5]。

3.1 壮大新乡贤队伍一方面要做好新乡贤的选拔推荐,健全新乡贤审查和选拔机制,保证选出的新乡贤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选出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真正具有能力且具备一定群众基础的新乡贤,确保新乡贤是受到村民认可的,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新乡贤的选拔要在村两委的组织领导下,遵循德才兼备、人岗适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德”“才”为核心选拔标准,以此选出的新乡贤最终经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通过,选拔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才能获得村民的信任,保证新乡贤人才队伍的长效建设,才能保证新乡贤文化的有效建设。另一方面,构建完善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提高福利待遇,给予新乡贤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引导新乡贤返乡,新乡贤更熟悉当地文化习俗[6],以此提高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将新乡贤文化融入乡村治理[7]。还可以通过开展“先进乡贤”等评选活动[8],对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工作展开村民认可度调查,以服务乡村治理为评估目标,对新乡贤的“德”“才”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基于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公益性质,应该将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所做出的社会性贡献作为评估新乡贤工作的重要标准,对“先进乡贤”颁发荣誉证书。对于没有获得“先进乡贤”荣誉称号的新乡贤的工作也要给予认可,可在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激励,提升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荣誉感、成就感和积极性。

3.2 夯实新乡贤文化培育的社会基础新乡贤是乡村精英,不仅要有服务精神、奉献精神,更重要的是真正融入到村庄社会中,要运用自己的才干、学识、资源等帮助村民。培育新乡贤文化,县、乡两级政府要不断创造条件让那些已经远离乡土的新乡贤们返乡参与乡村建设,让参加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成为一种新型文化。其次,新乡贤作为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其知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效果。县、乡政府一定要支持新乡贤的教育培训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选派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庄开展文化知识培训,还可与当地高校教师或专家学者联系开展知识讲座,不断提升新乡贤的知识文化水平。除此之外,村中每年可将一定的经费用于购买乡村治理专业书籍,定期更新乡村阅览室报刊杂志,组织新乡贤开展读书分享会,提升新乡贤乡村治理水平。最后,新乡贤中女性人才资源短缺,村两委要定期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宣讲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挖掘女性乡村精英参与乡村治理的先进事迹,促进村民解放思想,改善村民心中固有的女性角色定位观念,全面夯实新乡贤文化培育的社会基础。

3.3 强化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认同在地缘和血缘关系逐渐淡化的今天,强化情感认同、激活公共精神是新乡贤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是激发新乡贤带领村民共同建设美好乡村的动力[9]。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普及,可以通过微信、抖音等方式增加村民与新乡贤间的互动交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平台,强化新乡贤与村民间的情感联系。无论是仍留守村庄的村民,还是流入城市的新乡贤,都是热爱这片土地的,都是具有乡土情结的,交流越多,沟通越深,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感情越深,村民才会越信任、认同新乡贤,也能够不断激发新乡贤的乡土情结。因此,一方面村两委可通过微信、抖音、钉钉等通讯工具定期或不定期搭建新乡贤与村民互动交流的平台,村民可以留言提问,新乡贤可以为村民答疑解惑。还可以通过抖音、淘宝等进行直播交流,通过实时互动交流增进新乡贤与村民的双向互动,强化新乡贤与村民之间的情感认同,积极引导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发挥新乡贤文化在促进乡村有效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针对村民对新乡贤存在的认知偏差,更需要村“两委”发挥主导作用,定期开展新乡贤宣传的活动,以知识讲座、专家宣讲、新乡贤演讲、知识竞赛、宣传栏专题宣传等方式,让村民充分了解新乡贤,树立新乡贤在村民中的信任度和威望,强化情感认同,使他们能得到村民的认可,从而形成贴近乡村社会、深入村民生活的新乡贤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城镇化发展不断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学习、工作,农村呈现“空心化”现象。城市良好的公共服务与公共设施,吸引着大量乡村精英在城市定居,乡村治理缺乏人才支撑。乡贤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农村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新乡贤文化。新乡贤文化是对乡贤文化的传承和发扬[10],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序、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必须重视发挥新乡贤文化的力量,弘扬乡村先进文化,改良乡村秩序,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乡贤村民文化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蜀”润乡贤,“陶”享美好华人时刊(2022年11期)2022-09-15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人大建设(2018年11期)2019-01-31

推荐访问:乡贤 视域 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