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的山地城市旅游资源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以重庆市为例

刘星雨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

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资源[1-2],可为旅游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3]。城市旅游资源是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城市经济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相关研究认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影响着旅游市场的消费选择[4]。随着现代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旅游资源特征研究对于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特征、分布格局特征等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热点[5]。

现有研究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分类、区域旅游资源分布格局、旅游资源分布的影响因素等方面[6-12]。研究内容大多针对特定类型的旅游资源研究,如人文类、自然景区类、综合旅游资源等;
研究尺度多以特定城市、省份等中观地区为研究区域;
研究方法以定量研究为主,多采用POI 等多源地理信息数据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山地城市指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崎岖不平的高原等山地区域的城市。如何珍惜并合理利用有限的山地资源、规避城市化风险、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是值得探讨的话题,但针对山地城市旅游资源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研究较少,存在进一步探索的空间。鉴于此,本文以POI 数据等GIS 数据为基础,以我国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叠加分析等方法识别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并对城市未来发展和旅游资源布局优化调整提出建议。

1.1 研究区域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区域,包括渝中区等9个主城区及28 个周边区县。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内陆和长江上游地区,是我国典型山地城市,面积8.24 万平方千米,最大海拔高差2723.7 米,山地和丘陵规模分别占总面积的76%和22%,河谷平原仅占2%,城市整体呈错落有致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13]。由于植被覆盖率高、人文历史气息浓厚,重庆市旅游资源禀赋优越,旅游产业较发达,亦被称为“网红城市”。2020 年,重庆市旅游产业增加值979.18 亿元,占全市GDP的3.9%。此背景下,该城市旅游资源空间特征研究对于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和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包括重庆市旅游资源POI 数据和各类影响因素数据。POI 数据具有精度高、信息量足、时效性高、获取便捷等优点,能较好反映地理空间要素的聚集状态和分布格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于POI 数据的GIS 类研究也更加广泛成熟。本文旅游资源POI 数据来源于2020 年高德地图开放平台中的风景名胜大类POI,通过数据清洗后共得到3761 个POI。参考以往研究[12,14],本文将重庆市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如表1 所示,人文旅游资源数量远超自然旅游资源数量。影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地形高程数据、植被指数数据、人口密度数据、地均GDP 数据、地均路网长度数据。地形高程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中的重庆市30 米分辨率DEM 栅格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NDVI)和人口密度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地均GDP 数据通过《2020 年重庆市统计年鉴》计算所得,地均路网长度数据通过2020 年高德地图开放平台获取的全国路网数据计算所得。

1.3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以下方法深入探讨重庆市各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聚集效应、空间关联程度等空间分布特征。

(1)Kernel 核密度分析法。通过计算研究区域的点要素密度反映空间数据的集聚态势,计算方法如公式(1)。

式中,k((x-xm)/h)为核函数;
h 为带宽;
n 为样点数量;
(x-xm)为估计点到样本点xm的距离。

(2)全局空间自相关法。Global Moran"s I 指数反映研究数据空间分布的聚类、离散、随机分布模式,计算方法如公式(2)。

式中,I 为Moran"s I 指数,n 为样本数量,Yi和Yj为区域i 和j 的属性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S2为属性值的方差,Y-为属性值的平均值。I 值取值范围为[-1,1],显著为正表示存在空间集聚分布效应,显著为负表示存在空间离散分布效应,显著为0 表示存在空间随机分布效应。

(3)局部空间自相关法。通过Anselin Local Moran"s I指数识别具有统计显著性的空间异常值,反映局部要素属性与邻域要素相同属性相关程度,通过LISA 图进行检验。计算方法如公式(3)。

式中,Ii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Xi和Xj分别为空间单元i 和j 的属性值,为Xi的平均值,S2为属性值的方差,m 为样本数量,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本文通过以下方法进一步探讨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形成机制。

(1)叠加分析法。在ArcGIS 软件中运用要素叠加、栅格值提取、要素属性值统计等空间分析工具探索各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体现旅游资源的受影响程度。

(2)相关分析法。以行政区为单位,计算各区不同类型旅游资源POI 数量密度与社会经济数据的Pearson 相关系数,探讨旅游资源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

2.1 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2.1.1 核密度分析

利用ArcGIS 10.7 软件对重庆市各类型旅游资源POI 数据进行Kernel 核密度分析并可视化输出。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聚集特征如下:人文旅游资源POI 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以主城区为高核密度中心的集聚式分布,在主城区内集聚分布、其他区县“零散点状式”分布。主城区范围核密度值最高点位于渝中区和渝北区西南部,核密度值以这两个点为核心向外圈层逐级减小;
主城区范围外出现了许多低级核密度核心点,核密度值远比主城区低且分布较零散,无聚集态势。主城区外的POI 多位于渝西南地区,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核密度值相对更低。主城区内资源区域联动发展远好于周边区县。

由于人文资源类POI 绝对数量远多于自然资源类POI 绝对数量,故相对来说自然资源类POI整体核密度值较低,但其整体空间分布更均衡,呈现“多中心-点状式”分布特点。核密度值较高区域分布在重庆市主城区和主城区外的渝西南、渝东北、渝东南地区。主城区仍呈现一定聚集态势但聚集程度不如人文资源类,如渝中区及周边的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出现多个高核密度值核心点;
主城区外的其他区县也出现了多个高核密度值核心点。该类旅游资源受自然资源禀赋约束,其空间分布相对均衡。

重庆市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结构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更多、对整体影响更大,重庆市整体旅游资源呈现主城区内集聚式分布、主城区外零散式分布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特征。

2.1.2 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ArcGIS 10.7 软件提取各区县范围内的旅游资源POI,进行数量统计后展开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 指数测算结果如表2 所示。根据所有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的p 值和z 值,Moran"s I 指数测算结果的置信度分别为99%、99%和90%。(1)重庆市整体旅游资源及各类旅游资源Moran"s I 指数均显著大于0,说明整体呈现空间聚集模式,各地区旅游资源水平受到相邻地区正向影响较 大。(2)自然旅游资源的Moran"s I 指数(0.114)大于0,但小于人文旅游资源的Moran"s I 指 数(0.372)且p 值略大,说明自然旅游资源空间聚集程度和显著程度较后者低,各地区自然旅游资源水平受自身禀赋条件约束而对周边地区的依赖性减弱,空间分布的扩散化趋势显现。

表2 重庆市旅游资源全局空间自相关特征

全局空间自相关仅反映整体空间聚集效应,为进一步探究空间内部具体关联,通过LISA聚集图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人文旅游资源的“高- 高”(High- High)聚集区连片出现,主要位于除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巴南区以外的主城区以及合川区和江津区,其自身和相邻区县的人文旅游资源水平以及吸引力都强;
以上区县周边的巴南区、大渡口区、铜梁区、璧山区和长寿区表现“低-高”(Low-High)聚集,体现主城区一定程度的资源“虹吸效应”;
远离主城区的酉阳县、丰都县和忠县表现“低-低”(Low-Low)聚集,反映人文旅游资源的“中心-边缘”配置差异;
未出现“高-低”(High-Low)聚集,其他区县空间关联性不显著。总体来说,人文旅游资源在主城区及周边地区存在聚集效应,空间关联性强、吸引力高,其他区县聚集度和吸引力较低且发展处于弱势。

自然旅游资源的“高-高”(High- High)聚集区也连片出现,位于主城区周边的长寿区、涪陵区、南川区和綦江区,表明该区县自然旅游资源水平较高且相互吸引力较强;
万州区和大足区表现“高-低”(High-Low)聚集,表明资源水平较高但辐射力不足,以“孤岛”形式存在;
梁平区表现“低-低”(Low-Low)聚集,其他区县空间关联性不显著。

综上所述,重庆市各类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高低集聚区域。总体上所有旅游资源表现为“高-高”(High- High)聚集和“低-低”(Low-Low)聚集,同时存在的两极分化式空间分布格局属于两类聚集的区域集中连片,局部空间关联性高。

2.2 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同时受自身要素禀赋因 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需求)的影响,前者是旅游资源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市场来源与发展推动力。自身要素禀赋因素包括地理地形条件、植被条件、水文条件等自然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条件、人口条件、交通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下文将进一步探究具体因素对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效应。

2.2.1 自然因素

(1)地理地形条件。利用ArcGIS 10.7 软件将重庆市30m 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图层与各类旅游资源POI图层进行叠加,提取各POI高程值区间,结果如表3 所示。85%以上的人文旅游资源POI 分布在600m 以下的低海拔地区,其中,201~400m高程区间的平原地带分布最多,占POI 总量的61.31%,仅2%的POI 位于1000m 以上的高海拔山区;
自然旅游资源大多数分布在201~800m 的中低海拔地区,占POI 总量的71.5%,约16%的POI分布在1000m 以上的高海拔地区且数量随海拔增加而减少。海拔高程对人文旅游资源布局的限制要大于自然旅游资源,中低海拔区域多为城市建成区,具有完好的基础设施,更浓厚的历史氛围,适宜城市公园、历史遗产等人文类景区建设;
中高海拔区域优势在于较好的气候生态条件,如缙云山、铜锣山等国家级生态森林景区,适宜养生度假、游山玩水的自然景区建设。

(2)植被和水文条件。NDVI 范围为[-1,1],指数值越大说明植被覆盖度越大。利用ArcGIS 10.7 软件将重庆市2020 年度NDVI 图层与各类旅游资源POI 图层进行叠加,提取POI 的指数值,结果如表4 所示。在植被覆盖指数0.1~0.6 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POI 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在植被覆盖指数0.8 以上的地区,人文旅游资源POI 分布较少,仅占1.47%;
自然旅游资源POI 所在地区的植被覆盖指数较大,但植被覆盖指数0.1 以下及0.9 以上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POI 分布较少,分别占1.79%和0.36%。两类旅游资源均未表现数量随 NDVI 值增高而增大的趋势,也表明旅游资源对植被条件的依赖性较弱。建立重庆市主要水系5km 缓冲区,提取落在缓冲区内的POI 数量,结果显示,185 个自然旅游资源POI 落入水系缓冲区,占33.1%;
1374 个人文旅游资源POI 落入水系缓冲区,占42.9%;
1559个旅游资源POI 分布在水系缓冲区,占41.5%。

表3 重庆市旅游资源POI 高程区间统计

表4 重庆市旅游资源POI 植被覆盖指数统计

2.2.2 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发展条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各经济要素的空间布局紧密联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越完备,对旅游产业的聚集将起到促进作用;
城市居民收入提高将提升消费水平,增加对旅游产业的多样化需求。(2)人口条件。客源市场是旅游产业持续提供服务的动力,地区人口密度越大,潜在客源市场规模越大,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或开辟旅游产业的动力也就越大。(3)交通条件。良好的交通是城市功能的通道,也是促进旅游资源和客源相互连通的保证,便捷的交通将降低旅游成本,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以重庆市各区县为单元,分别选择地均POI 数量、地均GDP、地均路网密度、人口密度为指标,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经济发展、人口和交通对各类旅游资源的影响效应。利用SPSS 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和Pearson 相关性检验,结果如表5 所示,重庆市各类旅游资源与各社会经济因素均在99% 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强相关关系,特别是与经济发展条件和交通条件存在极强相关关系(皮尔森相关系数接近1),说明社会经济因素是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驱动力。通过该相互推动路径,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规律性得以强化。

表5 重庆市旅游资源数量与影响因素Pearson 相关性检验结果

3.1 结论

3.1.1 空间分布格局

重庆市所有旅游资源空间聚集效果显著,且呈现主城区内集聚式分布、主城区外零散式分布的不均衡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向心性明显,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分布特征有所差异。人文旅游资源数量多、占比大,对旅游资源整体空间分布格局形成起主导作用,也呈现主城区内集聚、主城区外分散分布的不均衡空间结构,主城区内资源吸引力、区域联动性、发展潜力等都远好于其他区县,主城外区县人文旅游资源发展处于弱势地位;
自然旅游资源核密度整体较低且空间聚集程度更低,呈现扩散化趋势和“多中心- 点状式”的空间分布特点,均衡性相对提升。空间关联性方面,所有旅游资源表现为同时存在“高- 高”(High-High)聚集和“低- 低”(Low-Low)聚集的两极分化式空间聚类格局,且属于两类聚集的区域集中连片,局部空间关联性高。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高低集聚区域,“虹吸效应”“中心- 边缘配置效应”“孤岛效应”等特征同时存在。

3.1.2 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

影响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高程对人文旅游资源布局的限制大于对自然旅游资源布局的限制;
市内水系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植被覆盖对其布局无明显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人口与各类旅游资源分布存在较强关联,通过共同构建地区消费水平、需求结构和旅游资源客源市场规模推动各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在以上因素共同影响下,重庆市各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3.2 启示

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但目前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全域联动发展效果不佳等问题仍然存在,有关部门可采取如下对策:增强主城区发展辐射带动力、提升弱势区域旅游竞争力,培育新型核心点,破除“孤岛式”“虹吸式”格局;
依托山地特色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或历史文化资源,开拓新型旅游服务业态、避免千篇一律;
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搞旅游项目大建设、大开发。

现有针对山地城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本文为扩展相关成果做出一定贡献。不足在于揭示重庆市旅游资源空间布局时未考虑时间因子,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时空演变规律、细化构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猜你喜欢 主城区重庆市人文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蜜蜂杂志(2022年5期)2022-07-20美在山水,魂在人文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5最朴素的人文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5重庆市光海养蜂场蜜蜂杂志(2022年3期)2022-05-23浅析石家庄主城区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河北地质(2021年3期)2021-11-05奋进中的重庆市巴南区中医院实用中医药杂志(2020年11期)2020-12-11杭州主城区中职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2014年抽测数据研究为例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重庆主城区首次购房按揭财政补助政策延长5年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26期)2016-07-23人文社科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重庆市关工委举行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国火炬(2012年1期)2012-07-24

推荐访问:重庆市 旅游资源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