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副中心城市提高人才集聚度路径研究——以安徽省芜湖市为例

●吴 灵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1]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人才竞争态势,面对安徽省委赋予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的崭新定位,置身全省发展大局,无论是提升城市能级,增强省域副中心的辐射带动力抑或是打造创新名城,撬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都向这座滨江城市提出了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加速人才资源集聚赋能城市发展?

(一)人才集聚现状

近年来,芜湖市优质人才资源规模和集聚度显著提高,人才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安徽省前列。至“十三五”末,芜湖市人才资源总量99.38万人,占人口总量的27.3%。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芜湖市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1.73万人,分别比全省、全国多0.40和0.18万人(见图1),位居全省第二位。截至2021年底,全市新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74个、领军人才150人、高端人才1500人;
引进高校毕业生3万多人,同比增长85%。伴随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的叠加实施,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安徽江北产业集中区等重大平台的加快建设,城市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必将有助于芜湖在更高层次集聚各类人才资源。

图1 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比较分析

(二)制约芜湖人才集聚的主要因素分析

1.城市引才竞争白热化。人才流动的宏观趋势走向,对城市引才工作有重要影响。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人才流动一个显著的趋势性特征是不断向东部,向一线、二线城市集聚扎根。2017—2020年,人才持续流入一线、二线城市,净流入占比分别为3.5%、3.4%;
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人才净流出比重上升,分别达1.0%、5.8%。[2]人才流动的新趋势加剧了城市引才竞争的烈度。各地引才政策不断自主加码,呈现持续迭代升级的趋势。区域引才竞争的白热化进一步推高了城市引才难度。调研走访中相关职能部门表示,芜湖本地培养的高校毕业生更愿意去长三角其他发达城市工作,本地大学毕业生选择留芜就业的人数每年仅占全部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足两成。在人才“向东流”大趋势下,芜湖能不能成为人才东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如何在新一轮城市人才资源竞争中占据主动,找到有利的位置?重点在于以更加积极、开放和灵活的举措塑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优势。人才政策吸引力越大,则人才集聚的规模效应越高。[3]

2.城市能级偏低。人才资源集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4]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充分,城市能级不高,辐射带动力较弱。虽然芜湖多年来一直处于安徽“第二城”的位置,但“十三五”末芜湖GDP占全省比重仅为9.7%。对比国内部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体量及其占比相对偏低(见表1)。从省内来看标兵渐行渐远,芜湖与省会合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2020年芜湖GDP占合肥的比重为37.4%,相较2015年的43.4%,差距扩大了6个百分点。追兵越来越近,特别是与第三位滁州相比,发展领先优势也正在缩小,2020年滁州GDP占芜湖的比重为80.8%,相较2015年的53.1%,差距缩小了27.7个百分点(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参见表2)。

表1 2020年省域副中心城市GDP占本省GDP比重比较分析(部分)

表2 2015年、2020年芜湖、合肥、滁州三市地区生产总值

3.人才工作理念滞后、短板突出。对标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十四五”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无论在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生态上,芜湖尚存明显差距。这些差距集中体现在:人才总量和结构不够优,特别是重点产业发展亟需的高层次人才紧缺,存在“专业人才招聘难,招来的人才难留住”的问题。调研发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难点在于中低端人才短缺带来的产能不足,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这在家电、汽车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表现较为突出;
知识密集型企业的短板在于高端人才短缺造成产品研发滞缓,降低了企业利润率;
人才创新承载能力不够强,集聚人才创新创业的大院大所和重大平台缺乏;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人才服务理念相对滞后,习惯于传统思维、行政手段推进人才工作,人才服务的市场化水平亟待提升。

如何补齐短板提高城市的人才吸附力和承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吸引人才最好的环境是体制机制。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5]因此,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塑造人才集聚的制度优势,就成为加快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进程中的必答题。

(一)案例呈现:组建省内首家人才发展集团,打造城市人才“总服务商”

2021年以来,芜湖市人才工作打出了一系列创新“组合拳”。把“双招双引”作为推动芜湖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
重磅推出新时代“紫云英人才计划”,以真金白银延揽天下英才;
在全省率先成立人才发展集团,以市场化的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
持续举办政企“畅聊早餐会”,党政主要领导以“早餐会”形式顶格倾听各类人才的心声,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排忧解难、撑腰打气、呐喊助威...其中,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堪称芜湖深化人才管理机制改革的破冰之举。作为芜湖市实施人才优先发展主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专业化平台,芜湖人才发展集团是安徽省首家、长三角第2家市级人才发展集团,主要聚焦“人才招引猎聘、人才项目投资、人才公寓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数字大脑、创新创业孵化、产教融合发展”等核心业务,搭建人才市场化招引、全链条培育、全要素支持、多元化投入、全周期服务平台,肩负着打造全市人才工作的“总服务商”“城市HR”和“人才CPU”的重大使命。

(二)人才发展集团的角色锚定和功能定位

1.人才精准引进的“采购商”。人才集团是城市人才市场配置的主平台,政府人才工作实施的经理人,其职能主要体现在:一是主动靠前服务,发现需求。紧密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和产业发展布局,开展城市人才总量分布全口径分析、人才平台载体全覆盖统计、人才项目需求全产业调查,动态分析研判城市人才需求,靶向精准猎聘,实现更深层次的人岗互联互配,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比如开展十大产业链人才需求征集,征集百万年薪岗位28个、急需重点人才岗位1.52万个,为城市的招才引智明确了重点和方向。二是定模式、配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综合运用柔性引智、搭台引才、项目引才、乡情引才、“人才+高校”定向引才、“人才+人才”以才引才、“人才+园区”载体引才、“人才+技术+项目+资本”四位一体引才等多种形式,拓宽人才引进路径,配套制定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确保人才引得进。比如整合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资源联合培养芜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组织开设“冠名班”“订单班”,订单式培养输送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才。同时,选聘企业相关人才担任在芜高校、职业院校的产业教授,给予相关院校资金补助,促进产教人才融合。

2.人才就业创业的“服务商”。人才发展集团是各类人才就业创业的“服务商”,其职能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造环境。建立市领导联系重大人才平台(重要人才项目)和重点专家人才制度。比如持续举办政企畅聊早餐会,党政主要领导顶格倾听人才需求和建议,搭建“政-才”沟通的常态化平台,目前已经连续举办40余场,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好评。二是补短板。为创业者量身定制系统化、多样化的创业课程,并组织风投资本等资源对接活动,协助人才初创企业跨越成长发展的“达尔文之海”。[6]三是优服务。打造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变阶段节点式为全程无缝隙。比如上线全省首个人才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站查”、人才补贴“一站领”、人才服务“一站办”、人才考核“一站显”。通过建设创业创新学院、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科技信贷融资,布局建设各类科创空间、孵化器,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四是链资源。横向联合、纵向集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协同发展、同频共振,将“产业、资金、科技”不断与人才相融合,以“人才+”的形式催生出乘法的效应,从而推动城市经济实现质的飞跃。

(三)人才工作企业化运作的比较优势分析

1.市场化导向,需求响应水平更高。人才服务市场化导向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以需求为牵引,聚焦城市发展的难点、产业发展的堵点和人才发展的痛点,嫁接市场化手段,着力用市场的标准对接、引进、评价人才。比如在企业人才的分类上突出人才的业绩和贡献,评价标准逐步以人才工资性薪酬和纳税税额取代传统的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唯资历的人才评价窠臼。

2.专业化运营,集成服务水平更高。传统模式下,人才政策和服务存在碎片化、分割化、部门化问题,多头管理,政策兑现手续繁杂,制约着人才工作的高效开展。整合松散分布于各条块的人才工作职能移交人才发展集团实行“一站式”集成化服务,能够有效规避这一问题的掣肘。比如芜湖人才发展集团目前已全面承接“紫云英人才计划”涉及市直13个部门和10个载体单位的21项政策兑现服务,实现人才补贴一站领。一举改变了过去分散式、层级化的兑现流程,有效消解了人才政策兑现中的痛点堵点。

3.平台化思维,资源整合能力更强。人才发展集团是链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桥梁和纽带,兼具国企的权威性和市场主体的灵活性。一方面,与党委、政府形成强链接,对接城市人才和产业发展规划,配合党委、政府及时调动和导入各类资源,加快人才集聚,促进产才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能够以专业化市场主体身份,撮合政府、高校、企业多元主体跨界互动,实现“人才+科技+资本”的高效衔接,放大平台效应。比如芜湖人才发展集团与全国10多家知名猎头公司、市内外20多所高校建立人才发展合作联盟,以联盟为依托,策划组织“百所高校大宣讲”“万名高校学子进百企直通车”等人才招引品牌活动,让企业走进校园,了解人才的所思所盼;
让大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生产运营和整体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促进用人主体和人才的双向交流互动,畅通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输送通道,实现培养、就业、服务的无缝对接。

(一)建机制:以灵活开放的体制机制引聚人才

一要进一步理顺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将与人才服务相关的工作职能逐步划转整合进人才发展集团,切实把集团化、市场化引育人才的优势发挥出来,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决策、协调和落实机制。二要探索建立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三要构建活力迸发的人才激励机制,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建立向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五要构建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加大财政对人才引进、培养、服务的专项投入力度,优先保证重大人才项目建设和人才创新创业的需要,以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保障多层次人才发展。

(二)搭平台:以高能级的平台引聚人才

城市引才要坚持平台化思维。一要搭建引才引智平台,拓宽引才渠道。加强与知名猎头机构、校友会、商会、协会等战略协作,链接全球人才资源、精准猎聘引才。二要建构政产学研用的联动合作平台。引导本地高校、职业院校设置与本地产业结构匹配的专业,培育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各层次专门人才,提升市域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三要打造人才创业平台。发挥“双创”基金和大学生创业基金的杠杆作用,推动创新创业人才集聚,促进人才与资本、产业、城市的融合发展。

(三)重服务:以“产—才”适配性为导向引聚人才

一方面要常态化编制和发布城市产业人才需求目录,动态跟踪企业人才需求,促进产业人才需求和人才政策制定的有机衔接。定向推送至相关产业人才集聚区,提升“产-才”适配性。另一方面对“高精尖”人才实施普惠加优待的差异化政策供给,通过“一人一策”“一企一策”,在落户办公、投资融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医疗待遇、社会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方面“量身定制”引才举措,实现高端人才入驻零障碍。

(四)塑形象:以良好的城市形象引聚人才

一方面要整合“线上+线下”平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宣传人才政策、引才需求、聚才生态,努力打造网红城市,提升城市气质,吸引人才目光,引发“磁场”效应。另一方面政策兑现要讲“时效”,以政策兑现的刚性赢得人才的青睐。将政策红利高效精准“滴灌”到各类人才的内心渴望处,增强人才的获得感和认同感。

(五)优环境:以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引聚人才

引聚人才不仅靠政策、靠平台,还要靠生态。随着人才对美好生活向往需求的日益提升,政策因素已不再是人才选择工作城市的唯一考量,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会给人才带来更大的吸引力。决定人才流向的因素越来越倾向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城市发展潜力等综合实力的比拼。因此,应从宜业宜居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以一流的人才发展生态引聚、留住人才。

猜你喜欢 芜湖人才发展 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进击的芜湖决策(2022年3期)2022-04-02进击的芜湖决策(2022年2期)2022-03-23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安徽芜湖:镜湖区首家楼宇联合工会成立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从芜湖是否海港看信用证审单标准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推荐访问:芜湖市 安徽省 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