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及传播价值研究——以《诗与歌》为例

苏 礼 晶,姚 磊

(1.兰州财经大学 商务传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甘肃广播电视总台,甘肃 兰州 730000)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和合作的深化,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要塞和枢纽地位越发凸显出来。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国家加强文化自信建设,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等号召,使得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得以飞速发展。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和主要传播载体,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弘扬和传承。同时,在时代的变迁下,创新的时代内容和传播形态使中国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得以发展和延续。

相比过去,近几年国内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结合国内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基于地方同类电视节目的比较,运用内容分析和叙事分析等社会研究方法对《诗与歌》栏目进行分析解读,研究地方电视媒体在原创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发展及传播价值,以期为地方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思路和有益借鉴。

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诗歌语言类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播出,结束了文化类电视节目低迷不振的状态,使得又一轮收视狂潮在全国掀起,带来了新的关注与思考[2]。

这种新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及传播模式,打破了电视媒体在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领域的发展瓶颈,重新定义了文化类节目在电视媒体中的地位和价值,重塑和强化了电视媒体的“四力”,引发了国人对文化类节目的追捧和热爱。

首度将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的电视节目为四川卫视在2015年底推出的《诗歌之王》。作为将“诗”与“歌”结合的开篇之作,其回归诗歌本源,将才情诗人与明星歌手两两组成“诗歌战队”,结合时下社会热点话题设置十三个主题,每支战队以“旧诗新韵、旧韵新诗”的形式由诗人完成诗的创作,由歌手进行谱曲演唱及舞台竞演[3]。第二季以打造传诵季为核心,开创朗诵盲选、组间讨教、即兴合诵的竞赛模式,号召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选手、业内专业导师参与其中。

《诗歌之王》在文艺创作形式、思想内核、节目模式迭代等方面大胆开拓创新,实现艺术、文化、娱乐的完美融合,成为观众独有特色和记忆标签的节目。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评价道,“这让多年来远离公共生活的新诗能够通过电视得以更好地传达给观众。让小众的艺术走入大众空间。让人们有机会在综艺节目中感悟诗歌境界,饶有兴味”[4]。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相继涌现似乎是一种时代的必然,也是一种价值的回归[5]。它将社会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完美融合,为我国电视媒体内容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再造,同时也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新视野,开辟了新空间。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快速发展,使得传统电视受众呈断崖式下跌,撼动着其主导地位,影响着甘肃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甘肃电视总台作为地方重要的媒体单位,其媒体融合步伐相对滞后,并存在一定的困境。除了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其在体制机制改革、资源整合、功能划分、内容建设、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内部因素。目前,在技术的加持和倒逼下,甘肃电视台媒体融合初步实现形式上的融合,形成了以IPTV、“三微一端”、互联网电视和数字移动电视等为主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打造出“融媒飞天云”技术体系、“甘肃新闻”“视听甘肃”等一批融合传播品牌产品。而其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虽然加大了融合力度,但与国内其他优秀电视媒体相比,其发展还处于探索、模仿和彷徨阶段。

媒体融合是由内而外、统筹谋划和循序渐进的。无论传播载体如何变化、传播技术如何发展,不变的是主流媒体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引领作用,不变的是人民对优质内容的切实需求,“内容为王”是媒体深度融合的出发点和归宿[6]。不断迭代的新技术是为内容赋能而非取代,切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深耕优势内容是媒体融合的根本。

在当前消费社会的语境下,甘肃电视台的大多数节目也和全国一样,以满足受众“快餐式”收视习惯为手段,达商业化经济效益之目的,这让“文化焦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集体心理状态。随着原创文化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掀起创作浪潮,其收视热潮和传播效果凸显,以“诗词”为核心和以“音乐”核心的电视节目一度出现同质化现象,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内卷。

甘肃广播电视总台依托甘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借鉴《诗歌之王》和《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思想理念和制作模式,特别是传诵和原创,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地方诗词音乐文化成果和人才,借鉴并应用新兴媒介传播技术,历时半年时间,经过反复论证,打造了一档反应地域特色、传播甘肃文化、打造电视品牌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诗与歌》。

至2020年底,栏目共播出101期,其中2018年1期,2019年、2020年全年均为50期,重播10期。节目题材丰富多样、内容全面多元。每期结合当下社会情境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视听两种元素为依托,从诗词朗诵和歌曲演唱两个维度进行展现,实现节目的有效传播,并升华主题。

图1 《诗与歌》栏目2019~2020年节目结构图

(一)节目内容的生命力再造

独具特色的制作理念、包容兼蓄的主题内容、丰富多元的传播价值和持续创新的创作模式。《诗与歌》在甘肃省内电视栏目中首次将诗与歌进行结合,深耕本省文化和地域特色,挖掘本地文化成果和人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具有甘肃文化特色和媒体特质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从发掘和传播独特、有内涵、有营养的文化内容本身来讲,就有着广泛而多元的群众基础。而制作理念和创作模式的可持续性创新、体现慢文化、接地气等特色,成为其创新发展的方向和突破。

栏目以甘肃省朗诵专业委员会著名播音员、朗诵家、朗诵爱好者等为主要诗词朗诵者,以草根歌手、音乐爱好者、专业学生、职业歌手、知名音乐人等为主要歌曲演唱者,为省内外受众及用户提供更多了解古代、现代以及本土的优秀诗词和音乐作品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朗诵与演唱的知识和技巧。此外,通过推介嘉宾的点评为观众解读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以高度的人文情怀来关照时代变迁中人物故事的关联和风土人情的变化。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出发,节目内容符合电视的主旋律以及受众的期待和需求,播出平台和传播渠道成为甘肃乃至全国受众了解甘肃历史、文化、人文故事的一个窗口。从内容、形式和传播效果上对电视媒体进行创新和发展,将祖国、家乡、生活等各方面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当下的现实生活、人物等勾连起来,与受众特别是地方观众产生共鸣,实现历史文化的现代传播和传承。

(二)节目形式的叙事化拓展

作为电视媒体,视听语言是其传播和发展的基本元素,任何一档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都是对视、听元素的充分发掘和把握。在节目的呈现样态上,《诗与歌》正是将视与听做了有效结合。

节目主题特征明确,叙事过程彰显主流价值观。每期节目围绕同一个主题展开,由诗词朗诵和歌曲演唱两大版块组成,以人物、朗诵、演唱、点评等作为叙事手法,多维度展现主题内核,将诗与歌在文艺性、文学性、互动性、本土性、质朴性等方面进行多元传播。节目由主持人串播主题、嘉宾人物故事介绍、嘉宾现场朗诵或演唱、推介嘉宾现场解读和点评等环节构成,叙事环节紧凑、层层递进。其中推介嘉宾主要由省内外在诗词文化、音乐以及朗诵等领域有造诣、有影响力、专业性强的教授、专家和学者组成,他们以专业的知识和独特的视角对诗词或歌曲进行解读和点评,在欣赏艺术作品本身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激发观众对民族、多元文化、人生哲理的思考。

“舞台上的多样呈现也在节目展开与推进的过程中形成了舞台所独有的话语体系与叙事方法”[7]。在舞台布置上,每期节目主要是在大型演播室录制完成,整个舞台的搭建以及灯光舞美效果的呈现,都为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赋予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内涵。在诗词朗诵的环节,厚重的藏书在灯光下映射出宁静的书香气息,极具象征意义的舞台背景将观众瞬间带回到曾经的阅读时光和岁月当中。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舞台随着曲调的悠扬变化而不断变换,传递舞台对于歌曲独特情绪的叙事逻辑。而演唱者背后的大屏幕根据歌曲的意象相应变换,则实现歌曲内容节奏与舞台灯光效果在整个场景和氛围、视觉与听觉上与栏目内容和风格的协调一致。

(三)节目的融合传播

栏目打破区域限制,扩大传播范围。自开播以来,节目在甘肃卫视和甘肃文化影视频道等传统平台同步播出,其收视率相对稳定,在省内及全国范围都有一个良好的传播。截止2020年底,两大平台均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在全台所有原创栏目中位居前茅。其中,2019年在甘肃卫视播出单期最高收视率为0.698,全年平均收视率为0.27;
2020年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在文化频道播出月平均最高收视率为1,创地面收视新高(见图2)。

图2 《诗与歌》栏目收视情况 (本图表数据来源于央视索福瑞)

调整传播策略,发力新媒体平台。在媒体融合的当下,节目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手机移动客户端等,互相赋能、相互发力。节目通过电视端、“三微一端”“视听甘肃”“丝路明珠网”“今日头条”“抖音”等多种平台同步推广和传播,实现“同频共振”,满足不同受众群体和用户的需求。其中,甘肃省著名朗诵艺术家黄睿所朗诵的作品《家乡的桥》,在新媒体平台“今日头条”取得10万+点击量,甘肃本土歌手金岩的原创歌曲《你好 兰州》取得20万+点击量,节目一经推出便红遍兰州乃至全国。

扩大传播效果,提升社会影响力。栏目开播两年的时间里获“影响中国传媒”“2019中国综艺峰会——匠心盛典”表彰“年度匠心制作人”“第四届甘肃电视金鹰奖电视文艺节目奖”等多项大奖,引起了社会各界、高校专家学者、甘肃本土歌手等多方的关注,并受到业界、学界以及社会各界认可与广泛好评。

诗词与音乐,既是传播的载体又是传播手段。栏目通过诗词与音乐的有效结合,将内容付诸于这两种特殊载体和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践行了拉斯韦尔所提出的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作为一档地方栏目,其通过优质的节目内容来弘扬中国及本土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诗词与音乐作品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元的文化生活。同时,在诗与歌、视与听、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下,成为当下大众对快餐文化追逐疲劳后的一种新的文化依恋。从深层次来讲,则是对潜藏于中华人民血脉中文化基因的唤起,使人们思考在信息爆炸时代下现代文化的迷失而给大众带来的精神的空虚和不安。

“中国的当代文化不仅是自觉、自立、自新、自强的文化,更是仁慈、宽厚,具有包容性的文化”[8]。《诗与歌》栏目正是为地方大众搭建起的这样一个平台,使人们回归于对中国及本土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本土人文故事的追溯、思考与传承,从文化视角为甘肃的经济发展助力。

(一)传承优秀诗词文化

传统诗词、现代诗词及地方原创诗词有益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在传播中发展。节目中诗词内容涵盖范围广,内容古、今结合,不论是被世人广为流传的《蒹葭》《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祈祷》,还是由甘肃本土作家和诗人创作的《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我忆兰州好》《家乡的桥》《放歌西北》等,无一不体现着诗词的魅力与绵延不绝的电视传播生命力。

本土原创诗词《我把你的名字写在诗里》,每首诗、每句话都是心思毕露,刻骨锥心,在张宇的朗诵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同时,本首诗地方特色鲜明,有作家认为其属于新乡土流派,将甘肃会宁这一典型的黄土高原文化和人文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以《守护》《为梦戍边》《中国军人 保家卫国》等为代表的军旅主题节目和抗击疫情的特殊节目《文化战“疫”》,通过主题类诗词和歌曲,凝心聚力,彰显主流价值观和时代使命。

对传播受众和用户而言,学习优秀诗词内容和文化,提高受众诗词和音乐修养。通过朗读、演唱及嘉宾对作品的解读和传播,对参与或观看节目的受众群体学习诗词和音乐知识产生实际的效果和影响。同时,部分受邀嘉宾为甘肃高校专家、教授及学生群体,这对甘肃高校师生群体进行诗词阅读、朗读和创作等营造出良好的诗词文化氛围和环境。

(二)发扬多元音乐文化

歌曲作为节目的另一个主角,是实现电视媒体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的融合剂。节目音乐题材的选择丰富多样,涵盖经典诗歌、民谣、流行音乐、京剧、音乐剧等多重题材。有传统诗歌改编的歌曲《独上西楼》《寒烟翠》《锁麟囊》等,也有经典民歌《花儿与少年》《赞歌》《等你回来》等,更有甘肃本土歌手创作的歌颂和体现家乡文化的原创歌曲《你好 兰州》《我的甘肃老家》《兰山蓝》等。

歌曲演唱和音乐演奏极具多样性,将声与情融为一体,呈现多元而丰富的音乐文化。甘肃本土歌手金岩演唱的民谣《你好 兰州》,歌词富有西北地方特色,曲调多元复合;
何清祥、李亚红演唱的《花儿与少年》《眼泪花儿把心淹》为代表的临夏花儿,保留了花儿的原汁原味,曲词曲调融入现代元素,打破地域界限,更好地传播和传承西北之乐魂花儿。演奏乐器特殊,各类乐器交相辉映,促进音乐多元融合发展。藏族乐队——朝格组合呼麦唱法和马头琴等演奏《叶尼塞河》,传递呼麦精神以及肃北蒙古族人们的人文情怀和民族情怀。

配乐、背景音乐从侧面衬托,为节目润色抒情。朗诵环节背景音乐以《大梦敦煌》《丝路花雨》等经典歌、舞剧的主题音乐为主,逐渐成为中国朗诵配乐的首选,一度成为甘肃音乐文化的名片和品牌。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对甘肃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为提升甘肃文化自信及地方音乐文化助力。

(三)传播优势地域文化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有“河西走廊”之称,区域跨度大,地形地貌多样,地域文化丰富,包括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及河西走廊以北地区。

《诗与歌》栏目以俯视的角度,以西部地域名称为符号,通过多期节目聚焦兰州、祁连、天水、民勤、敦煌、金昌、嘉峪关、武威等地,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西北及甘肃各地州市的地域风光、风土人情和家国情怀加以呈现。节目以诗词和音乐两种形式,结合背景大屏内容,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传播,如敦煌文化、伏羲文化、戈壁沙漠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戏曲文化、红色文化、乡村文化等等,为地域文化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四)关照多样民族文化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交融,民族文化类诗词和音乐的创作和传承背后映照的民族生命力的歌颂与宣扬,是甘肃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在节目主题的策划和布局上,节目以甘肃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为基础,通过民族诗词的朗诵、民族歌曲的演唱、民族群体的演绎,使民族诗词、歌曲和群体背后的民族生命力和民族温暖得以呈现和传播,是甘肃多民族融合发展的映照。

以裕固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群体,通过诗词朗诵、歌曲演唱、语言服饰等形式对各自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和演绎,使甘肃多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传播和传承,展现地方多民族多元融合发展。裕固族萨尔组合演唱的《家园》《裕固味道》,在裕固族新民歌领域不断延续,将裕固族文化的魅力进行推广;
藏族乐队——朝格组合、临夏花儿演唱者何清祥和李亚红、蒙古族歌手向贡加等,在展现少数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传达着少数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

(五)讲述本土人文故事

从朗诵、演唱群体来看,涵盖老、中、青、少等各个年龄段的文艺工作者。通过朗诵嘉宾和主唱嘉宾的心路独白,使受众能够了解各类文人的人生经历、创作经验、价值取向以及与艺术的际遇和坚守等心路历程,讲述环节富有人物性、故事性,节目内容充实、有立体感,同时也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和真实感。

“专家点评”对“诗”与“歌”“诵”与“咏”进行精准的解读。在丰富节目形式、增加节目内涵的同时,使得节目结构比较均衡,使受众在欣赏中获得了更高层次的艺术享受。但同时,专家本身也是节目的被传播者,他们渊博的专业学识以及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形成了一种对文学艺术的普及效应,这对于提高观众的艺术知识和鉴赏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节目通过朗诵者、演唱者以及点评专家等传播群体搭建了一个推介本土文艺工作者、本土文艺题材作品和本土文化的平台,有助于本土文艺人才的成长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更是本省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的表现。

(六)助推地方文旅产业

诗歌赋能甘肃文旅事业,助推地方文旅产业。栏目不断探索发展,首度与甘肃省文旅厅展开双向合作,经各地州市认购,共同打造反应甘肃地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旅游资源等内容的精品文化节目。

深耕陇原旅游资源,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甘肃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潜力大,栏目通过与各地州市展开合作,邀请省内著名专家学者对各地文化文艺旅游资源进行详尽的介绍和解读,制作播出《爱在民勤》《梦回敦煌》《魅力金昌》《戈壁明珠——嘉峪关》《天马的故乡——凉州》等多期节目,通过各大平台共同发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打破渠道瓶颈,在合作中互惠共赢。在传统媒体受新媒体冲击的当下,栏目转变思路、打通渠道,通过合作实现创收47.6万元,为甘肃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新的经营创收思路。同时,甘肃文旅行业借助省级融合传播平台,在做大做强传统旅游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旅游发展模式,迎合国内旅游市场新需求,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创,为甘肃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媒体融合的当下,《诗与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满足了甘肃乃至全国受众的需求,发挥了陇原文化底蕴舞台、汇聚文化人才纽带、弘扬甘肃精神名片等作用,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并传播现代文化。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地方媒体的融合传播,在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同时,也强化了本土文化、文艺以及民众的自信,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为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构建新的传播范式和媒介文化。

通过对《诗与歌》栏目的分析研究,品鉴国内优秀栏目的成功,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传承的是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创新的是表现的手法和传播的形式,可见,将文化内涵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是电视节目成功的必要条件。

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成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节目类型。任何一档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都是业界实践和学界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业界在节目创作中应努力拓展题材、深耕内容、创新形式、融合传播;
同时,业界要加强与学界的沟通和交流,用学界对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脉络、发展规律和收视习惯等研究成果指导节目的创作,使栏目具有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为电视媒体在未来创新、发展和传播注入新的生命力。

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应该成为具有慢节目特征的节目类型。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在追求“快餐文化”和“过度娱乐”的媒介文化之后,也渴望激发沉淀在血脉中的“文化基因”。如何运用新兴媒介技术呈现深厚的历史文化知识,实现雅与俗、深与浅、博与专、道与器的平衡成为当下电视媒体实现创新发展的突破所在。在社会异化的当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压力与日俱增,而在社会加速的今天,如何通过打造慢节目实现社会减速,为大众享受慢文化、慢生活提供条件,是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一个新的突破口。

猜你喜欢 甘肃电视节目诗词 行走甘肃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甘肃卷学生天地(2020年31期)2020-06-01大美甘肃,我们来了学生天地(2020年19期)2020-06-01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甘肃卷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关注诗词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周日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15期)2016-10-19周五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15期)2016-10-19周三广播电视北京广播电视报(2016年15期)2016-10-19

推荐访问:为例 电视节目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