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多发性脑梗塞CT、MRI征象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探讨

姚军锋 张海凤

周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河南 周口 466000)

多发性脑梗塞又称为多发性脑软化,多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患者要高于女性患者,尤其是有高血压疾病史的老年人[1]。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瘫痪、感觉与语言障碍,可能还会出现痴呆等症状[2-3]。痴呆的发生率与病灶的数量有关,病灶越多发生痴呆的概率就越高。而且不及时接受治疗的话,还会出现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对老年人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4-5]。临床上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来检出和诊断多发性脑梗塞。其中CT检查是目前诊断多发性脑梗塞的常用影像检查手段,其动态增强在病灶定性中具有一定作用。目前CT扫描技术在多发性脑梗塞的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组研究通过分析多发性脑梗塞老年患者的资料,探讨200例老年多发性脑梗塞CT、MRI征象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6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200例多发性脑梗塞老年患者的资料。200例患者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66~83岁,平均年龄为(72.54±11.02)岁。纳入标准:均符合多发脑梗塞诊断标准[6];
CT、MRI图像质量清晰,不影响诊断;
依从性较好;
具备完整临床资料。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无法注射造影剂;
伴脑部其他病变;
依从性不高,不配合检查;
中途退出或死亡。

1.2 方法检查仪器:西门子64排CT机、1.5T磁共振。CT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20mA,层厚、间距均为10mm,MRI扫描参数:快速自旋回波(TSE)T1WI参数,射频脉冲重复时间(TR)600ms,回波时间(TE)25ms,层厚6mm。T2WI序列参数,TR/TE为4000ms/101ms,层厚6mm。DWI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36层,TR/TE为3100ms/100ms,层厚6mm,FOV为40cm×20cm。FLAIR序列参数:扫描层数为22层,TR/TE为5500ms/110ms,层厚6mm,FOV为24cm×24cm。常规平扫+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剂量80mL;
MRI为Gd-DTPA试剂,注射剂量0.1mmol/kg。全部扫描结束后对图像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分析影像学检查结果,重点观察病灶位置、密度及增强形态等特征;
对比MRI、CT检查病灶数量、直径及检查时间;
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MRI对多发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描述;
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
一致性采用Kappa值,Kappa值>0.75为一致性良好,以P<0.05为有差异。

2.1 200例患者多发性脑梗塞的不同检查指标比较CT检查的病灶数量要比MRI检查的病灶数量少,患者CT检查多发性脑梗塞微小病灶的能力显著低于MRI检查,检查时间短于MRI(P<0.05),见表1。

表1 200例患者多发性脑梗塞的不同检查指标比较

2.2 MRI、CT检查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塞的准确率比较CT检查诊断多发性脑梗死的准确率为71.00%;
MRI检查诊断准确率为95.00%,明显高于CT,且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P<0.05),见表2。

表2 MRI、CT检查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塞的准确率比较

2.3 不同检查图像表现

2.3.1 CT图像表现 发病24h内CT扫描缺血区可见水肿。局部脑沟消失;
患者局部显示多处低密度灶。动脉致密征,岛带征,豆状核密度减低、边缘模糊,凸面脑叶的皮髓质界面消失(见图1~图2)。发病24h后梗塞灶呈低密度区,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
可见占位效应。发病2m后可见边缘清晰锐利的低密度囊腔,增强无明显强化。

图1~图2 CT平扫可见低密度灶,边界模糊,凸叶的皮质髓质界面消失;
图3~图4 MRI扫描T1WI上呈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

2.3.2 MRI图像表现 MRI平扫急性期病变的血管内无流空效应,T1图像可见局部皮质信号减低,皮髓界限小时,脑沟变浅消失。T2图像病变呈浅淡的长T2现象。增强时可出现梗塞区和临近血管腔的曲线强化,增强血管主要为动脉,脑实质片状轻微强化,边界模糊不清;
脑膜条状强化。亚急性期梗塞区呈典型的长T1、T2信号,形态及占位效应与CT同期表现类似,增强扫描梗塞区出现脑回样强化。慢性期梗塞区信号越来越长。FLAIR序列病灶呈长T2信号。8~10w后不再出现强化(见图3~图4)。

多发性脑梗死是脑梗塞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疾病,多好发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我国城市和农村都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7]。其主要病因是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以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多见,还可能会出现痴呆,多发性脑梗死的病灶数目越多,患者痴呆的发生率更高,双侧梗塞比单侧梗塞更容易发生痴呆[8-9]。而且如不及时发现疾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会使患者出现更佳严重的后遗症,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10-11]。故早期诊治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初步判断疾病类型,但是部分患者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仅仅只靠临床症状可能会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12-13]。CT和MRI等检查方法是临床上诊断各种疾病的常用辅助手段,且效果良好[14]。CT检查是现代先进的医学扫描检查技术,主要是针对人体器官的扫描,扫描时间快,价格低廉。早期临床医生通过分析CT征象,结合多发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特征,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有多发性脑梗塞的风险。有相关研究指出,CT检查确认多发性脑梗塞位置和病变大小的准确性为89.2%,对于判断是否有脑出血的准确率为100%[15-16]。所以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CT检查可明确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数量及形态。脑缺血发作24小时内的CT扫描显示,因脑水肿局部脑沟消失。脑细胞开始死亡,血脑屏障开始破裂;
可见患者局部显示多处低密度灶[17]。发病24h后,梗塞灶呈低密度区域,位于大脑皮层的灶与脑血管内的灶一致,边缘模糊或鲜明,内部密度不均匀。可产生多种程度的占位效应。但是CT检查在发病24小时内,对不到8毫米的倾斜度或小脑、正叶、颅内基底部的病变,很难提供正确的诊断。脑梗塞发病时间为4~6小时,只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界限模糊的低密度病变,且小于5mm的梗死灶[18-19]。后颈和皮质表面的梗塞在CT上不容易发现。而MRI可以弥补这些缺陷,核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从人体获得电子信号,并重新创建出人体信息。它可以得到所有方向的断层图像,三维体图像。MRI是软组织的高解析度及多平面成像、可测量病灶体积且无损伤性,在诊断多发性脑梗塞中具有重要的价值[20-21]。本研究结果中CT检查的病灶数量要比MRI检查的病灶数量少,患者CT检查多发性脑梗塞微小病灶的能力显著低于MRI检查,且MRI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CT,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良好。但是在检查时间上,CT检查时间较MRI检查方法明显缩短。而且MRI检查价格昂贵、噪声大、检查时间长,密度分辨率没有CT的好。由于价格昂贵和检查时间长的原因,临床上很少用于早期鉴别多发性脑梗塞。

综上所述,CT和MRI都能有效显示老年多发性脑梗塞的影像特征,其中MRI在老年多发性脑梗塞的鉴别诊断上优于CT,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猜你喜欢 低密度多发性脑梗塞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航天制造技术(2022年4期)2022-09-30发现腔隙性脑梗塞怎么办江苏卫生保健(2022年6期)2022-06-15新型低密度Nb-Ti合金组织及性能研究航天制造技术(2022年2期)2022-05-17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1期)2022-03-23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现代临床医学(2022年1期)2022-02-12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军事文摘(2018年24期)2018-12-26低密度脂蛋白爱你(2016年16期)2016-11-26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4年2期)2014-09-26中风(脑梗塞)恢复期的中医辨治及心理治疗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1年10期)2011-12-27

推荐访问:征象 临床应用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