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构建研究

□张吉先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将以实现全民富裕为目标从而带动社会生产[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2]那么,如何让占我国总人口18.70%的2.6 亿老年人共享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成果,是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政治问题,亟待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予以持续关注及循序解决。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3]。继而,浙江省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提升基层社区学校、老年学校办学能力,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明确,要引导老年人践行积极老龄观,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努力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4]。《意见》还对老年人的教育文化空间做出了规定,要求设置适宜老年人的教育、文化、健身、交流场所,实现老年人娱乐、健身、文化、学习、消费、交流等方面的多功用结合。可见,老年教育普惠发展是共同富裕背景下建设老年友好社会的基本要求;
也是老年友好环境和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然要求和实然之路。为此,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应始终把满足全体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首要原则,按照普惠共享和促进老年人自我完善、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来打造老年人生活、休闲、学习和成果展示的乐龄空间,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场景”内涵尚处于不断丰富中。基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克拉克教授(Terry Nichols Clark)为主的新芝加哥学派以城市文化消费为视角构建场景理论,吴军把场景要素界定为社区、城市基础设施、多样性人群、特色活动和文化价值五个维度[5]。李鸿磊等在诠释场景内涵时尤为强调场景的体验感,认为场景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基于时间、空间和内容三要素搭建的特定组合,具有相应潜在功能设施、情感连接方式、价值观属性和亚文化等特征[6]。罗灵燕进一步强调了场景的技术背景,认为场景是依托于互联网环境,采用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来实现人际连接、人与社会连接的特定时空组合,用户通过占有时间和空间,来满足自身对某一特定知识或技能的需求[7]。

教育场景则是场景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具有教育理论与场景理论交叉的特点,是学科互融的体现。教育学中的教育要素主要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院校联合编写)从教育实践活动视角提出经典的教育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8]。而国内为数不多的教育场景研究对要素的提法基本上延续了教育要素的思路。如罗莎莎、靳玉乐认为,任何教育场景都由教师、学生、学习空间与学习资源四项要素构成,四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嵌套关系[9]。袁磊等认为“教师、学生、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构成为5G 技术支持下教育场景的四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嵌套关系。”[10]综上,由教育者、学习者以及两者之间起信息传递作用的学习空间、学习资源、学习活动等构成了教育场景最关键的因素,关于教育场景的探讨几乎都围绕这几项要素展开。但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教育场景所指向的要素并没有借鉴克拉克场景理论提出的“象征性意义和价值观隐喻”[11]。这也许是教育与文化在实践中的不同之处,也可能是国内在教育场景研究中需要重新审视的内容。

不同的研究主题衍生出不同的教育场景类型:一是从教育类型来划分,可以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如正规教育的中小学学校教育场景、高校教育场景等,非正规教育的社区教育场景、场馆教育场景等;
二是从技术运用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传统教育场景和智慧教育场景,如阎峰将场景化的发展阶段按照时代标志性核心技术的产生,依次划分为PC 时代、Internet 时代、Mobile 时代、场景纪元[12]。后疫情时代造就了包括全场景赋能教育应用在内的、贯穿全行业的、丰富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并将对未来教育空间进行再塑造。随着元宇宙的兴起,以及大数据、扩展现实(X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使得线上、线下教育场景的营造均具备了高卷入性、高黏合性、高体验性等特点。此外,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深度应用,促使虚拟空间、虚拟现实场景的构建持续升级,智慧学习环境不断迭代更新。可见,技术赋能叠加人的学习要素是未来教育场景应用的主要特点,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革新,未来教育场景将在演进式设计中得以持续重构。而且,技术赋能带来的不仅是教育场景类型的变化,也是技术对教育思想乃至教育领域全方位的影响。

关于教育场景的构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姚争、冯建超从传播学的视角提出传媒教育场景的多种融合方式:教学目标的融合、学习空间的融合、学习模式的融合[13]。杜颖等提出了推进未来社区教育场景建设的四条可行路径:一是建立数字教育平台;
二是引进资本参与建设;
三是盘活社区师资力量;
四是激发多元主体活力[14]。张吉先等提出以移动化、数据化、生活化、个性化的形态构建在线教育育人场景,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和深度融合[15]。综上,教育场景构建研究总体上还停留在城市建设的政策层面和学习环境改造的实践层面,处于由政策到实践的探索过程。

共同富裕背景下的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其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的是惠及全体老年人的教育,是老年人方便可及、内容适需的教育,是费用合理、高质量服务的教育,是满足老年人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教育,从而让更多老年人了解老年教育、接受和享受老年教育。

(一)普惠性老年教育基本内涵

《意见》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使得老年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也被大大拓展。国卉男等认为普惠性老年教育最重要的概念是公平,普惠性老年教育中应蕴含公平、平等的理念[16]。吴遵民侧重于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强调要让老年教育更全面地发挥其育人(培育老年人)、善人(完善老年自身人生)及惠人(用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惠及社会)的重要价值[17]。杜鹏认为,新时期老年教育基于新定位,已从过去满足老年人退休后休闲娱乐需求的单一功能转变为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领域全方位拓展的多元功能[18]。综合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普惠性老年教育不仅要在“老有所学”上体现教育公平,也要在“老有所为”上体现社会参与公平。换言之,就是要通过老年学习促进老年人融入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通过开发老年人力资本促进健康、低龄、有能力的老年人继续服务社会,实现自我完善和价值实现。

(二)应用场景基本要素与特征

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Daniel Aar on Silver)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场景理论,场景代表着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19]。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场所。这一理论及其相关观点,对我们建构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基于场景理论,借鉴学习空间理论的“教育—空间—技术”(pedagogy-space-technology framework,PST)三要素框架[20],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应以老年群体为核心,从供需主体、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和技术支持四个维度进行架构(见表1)。其中,供需主体包括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供给主体是指提供老年教育供给的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需求主体主要是指老龄群体;
学习空间包括开展老年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实体空间、虚拟空间和虚实混合空间等;
学习内容是指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学习资源、知识技能和文化艺术活动载体等;
技术支持包括高适老性的设施设备、智慧学习与服务平台、学习体验与成果展示系统等。四大要素相互协同,构成老年教育高效运行的应用场景。基于功能视角,普惠性老年教育融合“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的发展目标,其应用场景应具有“惠及全体、方便可及、学有所获、能者可为”等基本特征。换言之,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应该是惠及全体老年人的场景;
是满足所有老年人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场景;
是实现老年人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的场景;
是展现学习成果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景。

表1 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基本要素、价值导向与特征

教育及文化类场景的营造主要以浙江、上海、成都等地为代表,表现为以“未来社区”建设、城市更新建设、老年友好环境建设为契机的场景设计、构建与应用。2019 年,浙江省政府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提出构建服务社区全人群教育需求和终身学习的未来教育场景[21]。2021 年,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关于高质量营造未来社区教育场景的实施意见》,提出未来社区教育场景营造的五项任务:营造全方位布局学习空间、全年龄打造幸福课堂、全时段创设学习环境、全渠道拓展师资队伍、全立体加强系统集成[22]。2020 年,成都市出台《公园城市示范场景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工作方案》,旨在促进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等在场景中的充分融合。2022 年,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建设指引》,致力于聚焦老年群体智能学习需求,打造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新空间,在环境设施建设、学习资源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从而推进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建设。这些文件的出台为推进普惠性老年教育场景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和指导性意见。

(一)构建原则

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应立足区域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促进老年人“德学康乐为”为目标,整合区域老年教育资源,基于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学习特点,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把教育属性与文化属性融入到普惠性老年教育场景中,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和精神追求,更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增强老年人参与学习的体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具体来说,应遵循五个方面的原则:

1.普惠共享原则。为区域全体老年人提供优质、公平、普惠的文化教育资源、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是首要原则。首先,随着老年人身体机理的日益退化,活动范围逐渐受限,势必要求老年学习物理场景的设置必须科学布局、方便便捷,这需要整合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将老年教育物理场景建设的增量重点放在镇街和村(社区),通过建立10—15 分钟学习圈,构建家门口的老年学习场景。其次,由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差异,势必要求老年教育的形式内容丰富多样,能够最大限度增强普惠性老年教育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再次,普惠共享还需兼顾不同区域、城乡差异,老年教育布局有必要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完善乡村社区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从而破解老年教育发展城乡不平衡痛点。

2.思想引领原则。缘于老年人在中国家庭和社会中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思想政治教育在老年教育中不可或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老年教育观,培育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积极推进老年大学(学校)校园文化场景建设,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注重颐养康乐与进取有为相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应充分发挥老干部、老知识分子作用,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良家风,以促进美好家园建设,优化基层社会治理,增进代际和谐共融。

3.价值实现原则。“老有所为”是老年人本能诉求和价值体现,也是普惠性老年教育的核心内容。老年教育应成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保障、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重要抓手。首先,鼓励健康低龄的老年人发挥知识、技能和经验优势,引导其回归职场、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促进老年学习成果展示,助力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从而达到老有所获、老有所乐的效果。其次,加强老年社团和志愿服务团队建设,通过评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服务者等活动,不断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4.数智赋能原则。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使得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问题愈发凸显。持续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培训,创新“智慧助老”学习场景,增强老年人智慧学习技能和数字社会融入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应重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设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建立线上线下联通、虚拟现实融合的老年学习友好空间,推进优质老年教育资源向农村、山区海岛、偏远地区延伸,切实为全体老年人创造学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做好学习服务。同时,依托数智平台建立区域老年教育大数据监测机制,定期开展老年学习需求调研和老年教育发展评价指标监测,持续、稳定、高质量地推进老年教育创新发展。

5.统筹共建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建立多部门联合共建的普惠性老年教育发展机制,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老年教育联盟,统筹区域各类场所和资源,建立相应的政策保证和激励机制,积极推动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老年教育的良好氛围,形成新时代共建共享的老年教育发展新格局,为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建设提供政策机制保障。

(二)基本架构

基于空间和功能视角,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呈现出空间特性和价值特性。老年教育场景既是老年人生活、休闲、学习的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自我完善、邻里互助、社区和美的价值塑造场域,其总体框架可从“教育文化空间+老年教育大脑+应用场景”的生态视角进行一体化架构。其中,“教育文化空间”是指开展老年教育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和虚拟现实融合空间;
应用场景则是老年人泛在学习、社会参与有效落地的实现路径;
而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支撑的“老年教育大脑”,则是实现场景之间融通、数据感知、共享与应用的中枢系统和决策咨询系统。

具体而言,“老年教育大脑”是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的核心,是支撑整个老年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数据中心、应用中心和决策咨询中心,是老年教育治理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老年教育大脑”建设应基于教育公共服务智能化、场景化理念,汇聚学习对象、教育机构、课程资源、学习成果和资格特长等关键数据,从终身学习大数据中挖掘隐含的、未知的、有潜在价值的关系、模式和趋势,促进大数据与应用场景在关联分析、趋势预测、科学决策等方面的综合应用,以提升老年教育服务数字化、精准化、智慧化,实现普惠性老年教育向多元主体协同、学习支持共建共享、学习成果互认转换、能者为师老有所为(见图1)等目标发展。

图1 老年教育大脑生态架构

(三)实践样态

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聚焦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维价值坐标,立足“未来社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以扩大优质老年教育资源覆盖面、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学习需求、高质量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确定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老年学习活动空间建设为实施重点,基于“老年教育大脑”基础架构,构建线上线下联通、虚拟现实融通,富有体验感、沉浸感、获得感的社区老年教育多跨场景融合综合体。例如,浙江、上海等地围绕“未来社区”建设、老年友好环境建设等,聚焦空间如何布局、主体如何激活、师资和优质资源如何共建共享、多元数据如何汇聚挖掘、技术如何赋能、场景如何融合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多样化的老年教育场景建设实践与探索。

1.乐龄幸福课堂。课堂是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主渠道,是老有所学的基础场景。当前,老年人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农村)严重不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异显著,覆盖对象也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普惠性偏低。鉴于此,可充分发挥城乡社区文化家园和农村文化礼堂等物理场景的创设作用,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技能培训、生命教育等学习内容,持续推进品质生活进乐龄课堂行动。通过场景内容规划,不断丰富文化活动载体,展示文化家园、文化礼堂的育人属性,提升其“用”的热度和“育”的深度,不断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需求和精神文化追求。比如通过整合区域内教育、文化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打造“老年学习15 分钟学习圈”,促进“社区教育和文化礼堂(家园)共同体”建设;
再如围绕老年友好社会建设制定老年人学习清单和主题活动清单,通过“助康养、助服务、助学习”,不断拓展工作维度和深度;
又如基于虚拟空间视角,搭建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多技术应用、多功能开发的融媒体平台和沉浸式学习体验空间,建设一批有关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的视频资源,让老年人切身体验到新媒体、新技术的魅力。结合上述教育情境,浙江老年开放大学通过“第三年龄学堂”“浙里美” 空中课堂把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海岛山区。浙江开化县下淤社区构建“乐学下淤”未来乡村教育场景,着眼于老龄化趋势下老年群体日益凸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身体健康需求,以“小乡村、大讲堂”为载体,开展线下课堂为主、线上直播为辅的老年学习活动,依托村里的东山堂、智慧健康小屋等场所,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文艺表演、健康养生、智能生活、防诈骗等活动,提升健康素养和文化素养,丰富老年生活。浙江义乌鸡鸣山社区为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弘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立“长者课堂”,安排专业老师开展太极剑、柔力球、乒乓球、曲艺、器乐、书法、象棋等15类文体课堂教学。

2.乐享健康港湾。健康是老年人最关注的问题。建好生命健康教育与指导服务场景,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基本要求。首先,可通过在城乡社区搭建集宣传健康文化、开展健康指导于一体的老年人健康港湾,建设看似诊所但不是诊所、看似学校而不是学校的健康服务驿站,使其成为百姓家门口便捷的、多功能的健康指导服务站,以广泛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和教育,不断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新模式;
其次,可通过建设紧密型县域医护共同体,提升健康港湾指导服务能力,广泛开展中医药知识继续教育,建立适合乡村医生学习中医药知识的教育渠道和方法,培养出一批掌握中医诊疗技术的乡村医生,促进传统医学的传承与发扬;
再次,完善村(社区)公共卫生空间设施建设,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进村级医疗疾控网底建设。浙江舟山马岙村基于已配备的村卫生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健身公园等健康设施,提升村民“抗疫”健康生活理念,建起面向全龄村民的“15 分钟医疗服务圈、健身圈、养老服务圈”。浙江安吉绣岭未来社区结合山水环境资源,引入各种类型的适老化服务及场景,打造涵盖衣食住行、颐乐学为、怡康养护的健康颐养型社区。

3.数智赋能空间。老龄化和数字化互相叠加,使得处于身体机能和学习能力弱化阶段的老龄群体逐渐被边缘化,当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服务方式逐渐被智能化服务代替,“数字鸿沟”便成为老年人数字生活面临的新困境。《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 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4]。旨在共享智慧社会带来的便利性、快捷性和智能性,将“智慧助老”学习场景打造成为数字社会标志性成果。

为此,要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赋能“未来社区”“未来乡村”教育场景,推进各类学习空间智能化管理,建立线上线下联通、虚拟现实融合的泛在社区学习空间。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智能技术所遇到的高频事项,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老年学习活动场景,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浙江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为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的前沿阵地,通过体验学习、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激发老年人学习智能技术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数字社会。上海老年大学设立了“智慧生活体验教室”,包含体验虚拟现实系统的“科技岛”、尝试自助体检体测和中西医结合机器诊疗的“健康岛”、实景演练金融消费及防诈骗和模拟驾驶的“交通金融岛”、围绕智能家居产品构建的“生活岛”、以虚拟演播室呈现的“快乐岛”以及基于大数据和物联网智能化管理平台的中央控制室、演录播大厅及媒体资源制作中心等设施①,不断丰富老年学习场景。

4.“银龄行动”驿站。如何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鼓励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是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银龄行动”驿站,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一是组建老年人志愿服务团队,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二是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家风传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老年学员发挥知识、技能和经验优势,助力老年学员社会参与、回归职场、志愿服务和积极作为;
三是鼓励老党员群体将组织关系及时转入经常居住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作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和思想引导工作,如组织引导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好声音;
四是支持各类老年社会团体发挥专业优势,在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五是实施“银龄讲学计划”,调动优秀退休教师继续投身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城乡老年教育质量。如杭州滨江彩虹社区挖掘、培育社区内部资源,通过居民自荐和他人推荐的方式,把社区一大批离退休的干部、教师、医生、文体骨干、民间技艺和非遗传承人等纳入社区师资队伍,营造“能者为师——全渠道师资队伍多维构建场景”。

5.老年学分银行。学习成果应用是激励学习、促进学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重要场景。可依托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立老年人学习账户,记录学习经历,存储学习成果,探索老年学习“一证通学”,建立老年学习者身份数据、教育用户数据和学习成果的归集、共享与使用。探索建立学分银行老年学习积分标准,鼓励各类办学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学习积分兑换和奖励活动,并依据相应标准颁发培训证书、课程证书和荣誉证书等。浙江老年开放大学应用“浙学通”(长辈版),开展“数字生活·银发无忧”线上学习积分挑战活动。老年学员完成“浙开·浙里美”空中课堂、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课堂等相关学习任务即可获取相应积分,再凭学习积分可以兑换到书籍、银行商超抵用券、研学文旅门票等礼品。同时,浙江省终身学分银行创新家庭积分概念,家庭成员之间获得的学习积分可以相互累加使用,既可以给老人兑换老年开放大学素养类课程,也可以给孩子兑换研学产品。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基数大、进程快和未富先老的三大特征,远超同期老年教育发展步伐。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建设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是促进老年教育供需平衡和普惠发展、更好开发老年人力资本的必然要求和现实之路。但由于教育场景的概念、内涵特征与相关理论尚不完善,导致老年教育场景构建仍处于由政策到实践的探索过程,老年教育场景的理论架构、基本要素和实现路径还有待深入研究。能否从场景理论的三个视角(社会学、建筑学和传播学)中衍生出教育场景理论,从而为老年教育场景构建提供适切的理论支撑,已然成为研究老年教育普惠发展的关键点。随着场景理论在老年教育领域的持续渗透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普惠性老年教育应用场景建设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突破值得期待。

注释:

①案例可参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22 年3 月编写的资料:《上海市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建设指引》。

猜你喜欢 普惠性老年人社区 认识老年人跌倒保健医苑(2022年1期)2022-08-30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社区大作战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路径探讨*山西青年(2020年13期)2020-12-08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教育家(2020年23期)2020-08-04加快破解普惠性学前教育难题民生周刊(2020年12期)2020-06-19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北京:发布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新规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3期)2019-09-10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推荐访问:老年 构建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