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境界提升的方法与路径

魏雪梅,李万里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境界是主体从一定的道德观念出发,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形成的觉悟。它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标志着人们的觉悟程度和道德修养程度,是主体思想、行为所体现的时代要求和历史高度。由于每个人所处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理想追求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人们对道德的要求,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接受、理解程度就不可能相同,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的高低则集中地反映了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高尚程度,高层次的道德境界指引人成就高尚的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1]因此,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十分重要。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必须努力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一)必要性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道德境界现状总体情况良好,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有着爱国的思想和行为;
他们有创新精神,崇尚真善美,热衷于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特别是在亲身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这一人类共同的灾难之后,成长起来的“00后”青年大学生在思想觉悟上更加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但是,受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社会现象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呈现多元化倾向,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理想信念缺失

有些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属于高大上的东西,只存在于革命志士、名人、伟人的思想中,离自己比较遥远,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很多大学生不知道不了解马克思主义,不学更不懂马克思主义,因此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2.存在精致利己主义思想

精致利己主义是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北大教授钱理群曾在《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文中说:“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2]钱教授的话值得深思。有些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做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就足矣,崇高的道德境界与自己无关,他们做很多事情都有功利化的价值取向。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社会和集体,缺乏集体主义观念。

3.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就是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结果。但在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些青年大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活上相互攀比,有享乐主义倾向,缺乏独立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少数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良好的学风不屑一顾,“躺平”现象普遍存在。

因此,要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非常必要。

(二)重要性

1.人的本质属性规定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P501)由此可见,人的本质属性在于社会性。社会性一方面表现为人的目的意识性,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创造性。正如恩格斯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
而人则通过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动物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是劳动。”[4](P701-734)正是劳动使人和人之间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规定了人的本质。但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只有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中找出最本质的生产关系,才能把握和认清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本质只能存在于现实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也只有在这样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创造生活、实现自己。而道德正是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准则,它鼓励人们向上、向善,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道德一经形成,就会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形式渗透在人的思想情感和实践活动之中,指导着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决定了人不可能像动物一样活着,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人,必须有价值追求,有道德境界。新时代大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人生才更加有价值有意义。

2.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内在要求

社会与个人,并不是对立的。人须在社会中方能存在,并须在社会中始得完全。社会是一个整体,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部分离开了整体,即不成其为部分。因此,社会与个人是统一的,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法律、道德及其他制度与规则,并不是压迫个人的,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始终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战略,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价值目标,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具体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我国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成员的努力和创造。一个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于社会需要的满足,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人的个人价值是指个人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获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条件,更离不开个人的奋斗和创造,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实现自己创造价值的价值。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栋梁,只有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3.高等教育的科学追求

人的发展离不开教育。高等教育的科学追求,就是把人视作一个整体,进行全人教育。我国基础教育提出素质教育,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提出培育“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无不体现高等教育的科学追求。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5]。就其内涵而言,首先,就是人文底蕴,这是人之为人教育,使学生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深厚的人文底蕴。其次,就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对大学生来说,自主发展、学会学习比能学更重要。再次,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时期,学会珍爱生命、形成健全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都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最后,经过大学教育,大学生将逐渐走向社会,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担当,将直接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由此可见,全人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包含了全部的人类文化,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道德境界自然会随之提高。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道德境界,必须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的享有者。大学生群体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文化底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兴盛起来。

(一)阅读经典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6]。培育文化自信,需要深厚的文化基础。大学生道德境界提升离不开文化基础,它要求大学生在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层面,具有人文积淀、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注重理性思维、学会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要达到文化基础的要求,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文化积累,通过经典诵读积累中外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基础。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但是,伴随着网络、手机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所缺少的恰恰是这种文化基础。繁重的作业量也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大大减少。因此,要在大学校园营造经典诵读的浓郁氛围,把经典诵读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计入学分。为每个年级的学生规定必须诵读的经典名著,定期在班级或院系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或论坛,在学生之间分享诵读经典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模仿《朗读者》,定期在院系或班级开展“我喜欢的经典名著名篇名段朗读”,或者定期举办关于经典诵读引导的讲座,以此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培养阅读经典的兴趣。在诵读内容的类别上,一是要诵读中外文学经典。让大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体会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髓,从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中汲取养分,培植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二是要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信仰马克思主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的崇高理想信念。然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所知甚少,很多学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要让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有难度的。通过诵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让学生走进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为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打下认知基础。

诵读经典,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诵读“四史”,特别是党史。2021年2月20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重温这部伟大历史能够受到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育,必须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7]自此,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热潮。接受“四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也是青年大学生的必修课。广大青年学生应该认真学习“四史”,诵读“四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形成正确的党史观、国家观,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通过学习“四史”,诵读“四史”,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在诵读“四史”,领悟“四史”真谛的过程中践行初心使命、赓续红色血脉,提升道德境界,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习榜样

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行之有效的路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精神世界需要精神指引,塑造人的精神世界,需要榜样的引领作用。榜样能激发大学生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热情、创新热情、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热情。榜样的引领作用分两个部分,名人的榜样作用和身边人的榜样作用。无论是名人榜样还是身边人榜样,他们都是在人文基础、自主发展或者社会参与等方面有突出或者比较突出表现的人,是衡量学生核心素养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尺。因此,在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首先,在实践中,通过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名人的资料、观看名人相关视频(如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榜样》)等方式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励志故事,让学生参与名人事迹观后感或读后感讨论,或者在班级里举办名人故事演讲比赛,深化名人励志故事对大学生心灵世界的影响,以此激发大学生在实践中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勇于担当。其次,在大学校园中,也有很多感动校园人物,如无私奉献、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教师,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励志创新的大学生等,都是大学生群体学习的榜样,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宣传、典型事迹演讲等方式,在大学校园中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发挥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大学校园中营造一股学习先进、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激励大学生积极向上向善、奋发图强。

(三)思政教师引领

提升思政课教师道德境界,是打牢立德树人的师德师风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8]。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是学生道德境界的重要培育者,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者。提升教师道德境界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境界的基础[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首先,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有正确的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才有底气教育学生真学、真信、真用。因此,教师要加强政治学习,学习马列主义原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大政方针政策,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思考社会热点,这是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养的前提;
教师的政治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以经常以讨论、交流等方式考察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其次,对思政课教师来说,要有扎实的学识。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学高为师”;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跟上时代发展步伐,要加强专业理论的研究和学习,以科研促进教学,潜心研究,扎实专业功底,提高学识素养,把自己修炼成学生真心敬佩的老师,才能增强高校思政课在大学生中的话语权,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第三,为师之道,重在师德,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所在。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在道德领域对自己有严格要求,正人先正己,树人先树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崇高精神境界的引领者。第四,思政课教师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是“社会公民”,要有社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要积极参与社会公众事务,积极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参与社会管理,在参与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关于社会现象的正确看法,如此才能在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给学生以客观、正确的引领,要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勇于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这样,我们才有更足的底气在学生面前讲人生价值,讲无私奉献。

(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提高道德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10]。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一个国家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赋予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重视人自身的教化和塑造。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哲学和美学的目标就在于引导人们重视精神生活,有一种高远的精神追求,从现实中寻求人生的终极意义和神圣价值,通过高远的精神追求以提升人生境界[11]。我们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实践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自己的道德理想和境界。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开始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并以此指导和鼓舞自己,领导全国人民开展革命实践活动,并且在这些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它的认识。从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是美好崇高道德理想的反映。红色文化倡导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引导人们进入一种忘我的崇高人生境界。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红色文化洗礼,可以极大提高道德境界。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升华道德境界

人类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总是尽可能追求真理,因为真理可以指导实践、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其指导下树立正确道德观,升华人生道德境界[12]。大学生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13](P35-36)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这为青年大学生升华人生境界提供了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站在道义的至高点上,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与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理论之源。大学生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解放事业不懈奋斗。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青年大学生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在报效祖国、服务社会中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

(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升道德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的既定战略目标。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新时代需要青年人不断创造。中国梦也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展望未来,青年大学生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是社会主义先进道德的必然要求。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与新时代要求相符合。锤炼道德品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培养崇高的道德觉悟。有了崇高道德觉悟,我们就能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有了崇高道德觉悟,我们就能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有了崇高道德觉悟,我们就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民族复兴的洪流中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铸魂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青年大学生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勇挑重担,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智慧和力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践中、在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提升道德境界。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新时代青年要积极参与道德实践,注重提升道德境界,以昂扬的斗志参与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实践中去,以十足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回应祖国和人民的期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猜你喜欢 境界马克思主义道德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少先队活动(2021年6期)2021-07-22跟踪导练(五)(2)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品“境界”中华诗词(2019年3期)2019-08-30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9年2期)2019-08-2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慎独的境界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推荐访问:新时代 路径 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