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调节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比较,——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

刘立伟,沈 麟,徐 鹏

(1.云南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3.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 教育学院,惠灵顿 新西兰 6140)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发生,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采用技术调节的教学模式,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混合式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技术调节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平台被广泛运用到大学外语教学中来。然而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技术调节大学外语教学模式认识模糊,对其利弊缺乏全面了解,只是盲目地把课堂由线下搬到线上,未能充分发挥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较大作用。而现行针对技术调节教学模式的研究通常只侧重某一种模式,研究内容通常围绕“是什么”“怎么用”“效果怎样”来展开,鲜有研究从理论层面来整体介绍、分析、比较这几种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基于社会文化理论,重点辨析五种信息技术调节下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共性、差异,讨论彼此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比较提高一线教师对这些教学模式的整体认识,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社会文化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的理论,源自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文化历史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历史等外在环境因素在人类认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包括语言学习不可能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产生,学习的发生离不开某种具体的社会、文化、历史环境。学习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个体在与外部环境及他人不断社会交互过程中建构的[1]。社会文化理论是个内容广博的理论,本文择其三个重要原理作为理论框架基础:

第一,知识的内化离不开社会交互。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功能发展首先发生在人际之间,再次是在个体内部,知识从外部人际间到个体内部的转化过程称之为内化[2]。在詹姆斯·兰托夫看来,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就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将各种知识技能内化来实现[3]。阿依达·瓦尔齐甚至视社会交互为学习和认知发展的基础[4]。

第二,学习是一个通过调节调节的过程。维果斯斯社会文化学习观认为个体与他人以及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不是直接的,需要社会文化产物作为调节进行调节。调节可分为由低到高三个阶段:客体调节、他者调节和自我调节。调节可以是具体的有形的物件,如计算机、书本等,也可是抽象的象征性的符号,如语言、逻辑等。

第三,学习发生在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学习者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2]。学习者抵达最近发展区对岸的过程就是学习实际发生的过程。这一过程若有教师和能力较强他人形成的支架做支撑,并通过彼此之间的交互、合作、反馈,能加速学习,将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向前移。

社会文化学习观同样适用于二语习得,对外语教学也有很好的启示。詹姆斯·兰托夫等将二语习得诠释为一种学习者以社会文化产物作为调节在与外部环境交互的基础上将语言认知活动内化的过程。信息技术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文化产物,它在外语学习中起着客体调节作用。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来看,任何一种外语教学模式其着眼点应体现在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调节作用的同时,应着重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强化学生与老师及同伴之间的交互,重视支架的搭建,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在中国高校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技术调节教学模式有以下五种:

(一)在线学习

在线学习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教与学的模式。其授课方式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近似于面对面授课,只不过学习者与授课者之间的“面对面”需依赖互联网技术加以实现,异步反之[5]。在线学习拓展了学生在虚拟环境下的学习渠道,突破了时间和物理空间对社会交互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学习差异化需求。目前国内比较普遍的在线学习形式主要有微课程、微课件以及慕课等。需注意的是在线学习存在着学习者孤独感强、互助性差、激励性缺乏、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6]。

(二)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利用便携式移动设备的数字化学习。在移动学习中任何学习者可以通过任何移动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触到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学习,也有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7]。移动学习用之于语言学习被称为移动辅助语言学习,其主要原理是它能通过学习者与他者之间的社会交互和对话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学习。由于环境的变化,移动学习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即“记忆与学习环境匹配性的挑战、执行控制对移动学习的支持度、个体对移动学习的态度”[8]。

(三)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物理空间内学习共体向虚拟空间的延伸。网络学习共同体重视合作交互,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强调老师和同伴所起的支架作用。钟志荣将网络学共同体的作用总结为“认知信息支持、人际支持和共同发展”[9],此外,还能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参与性、确保虚拟环境下学习的延续性。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角色模糊、效能感低,责任淡漠,多元焦点等”[10]。

(四)混合式教学

简单地说混合式教学是指学生的一部分学生发生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另一部分发生在网络环境中[11]。具体来讲,混合式教学能兼顾在线学习赋予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节奏的把控,以及面对面讲授所提供的更多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反馈机会,克服了传统面对面讲授“一刀切”以及在线学生交互机会缺失的不足,从而实现1+1>2 的效果。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混合式教学还存在着“网络教学资源缺少、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割裂和有效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12]。

(五)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将原来课堂上知识传授变为知识内化,而知识传授环节提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13]。课堂翻转离开技术课堂也可以照常翻转。翻转课堂不但强调面授与线上两种教学方式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且还突出教学程序在时间上的颠倒,体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的转变,也增加了互动、反馈和合作机会,符合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诚然,翻转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高,且易在网络教学资源开发方面形成挑战[14]。

(一)教学模式之间的共性

从社会理论视角来看,这五种教学模式都以信息技术为调节,若能恰当运用,都能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1.建构有利于外语学习的环境。传统外语课堂受条件限制,语言环境缺失,影响了学生外语能力的发展,相反技术的运用能使学习者更容易接触到真实的、有意义的外语学习资源环境,为他们学习外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其有效提升外语能力成为可能。

2.创设更多交互的条件和机会。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创造了更多、更好的与他人和社会进行交互的条件。大多数学习者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增加了语言输入,通过与教师、与同学乃至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通过支架搭建获得更多的用语机会,以及高质量的及时反馈,从而促进语言及思维的发展。

3.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利用使得物理空间内的课堂不再是外语教与学的唯一阵地,学生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负有更多的责任。这一变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升,有利于教学的重心由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变成如何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的主体地位由教师向学生转变,逐渐发展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从而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

(二)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

这五种教学模式虽然具有以上共性,但也因自身特点而存在差异:

首先,技术调节下的教学模式经历了由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网络学习共同体、混合式教学,到翻转课堂这样一个发展过程。移动学习摆脱了在线学习对固定终端设备的依赖和束缚,网络学习共同体试图解决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中社会交互程度低下、支架搭建缺失等问题。混合式教学则通过面授的融入来弥补单纯的在线/移动学习存在的不足,将线上线下教学两者优势最大化,而翻转课堂不但强调线上与线下相融,而且在教学顺序上发生颠倒,先学后教,促进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形成和终身学习的产生,因此一种新模式的出现是对已有模式的完善和改进,是发展的结果。

再者,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还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不一,存在着由技术到人这样一个重心转移的过程。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实现了以技术改变知识传授的方式和途径,但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始强调在虚拟环境下他人,特别是更有知识他者的作用,让学习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混合式教学强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使现实和虚拟环境下的学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翻转课堂进一步突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即使在没有信息技术调节的情况下课堂有了教师的组织也能照常翻转。模式之间由技术到人转移的过程,也是学习者社会交互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其中以在线学习因侧重网络条件下的自主学习,且缺乏移动学习的及时性、交互性等特点而导致社会交互程度最低,翻转课堂因旨在强化面对面的交互及合作而社会交互程度最高。

最后,一种教学模式所具有的特点也容易引发这方面问题的出现。在线学习摆脱了传统课堂对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但因缺少了传统课堂的学习要素,教师不能对隐入屏幕的学习者进行有效指导和把控,完全依赖学习者自主学习,学习者难以将所有知识内化易造成消积的学习态度;
移动学习实现了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但学习环境的嘈杂多变,学习内容的零碎杂乱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学习共同体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支架,但难免会出现学生参与程度低、社会交互难以为继等问题;
混合式教学虽然融合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两者的优势,但也容易产生线上与线下的隔离和脱节现象;
翻转课堂由于既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又强调教与学顺序的调整,因此对教师个人素养、团队协同能力、资源整合开发都形成更大的挑战。

不难看出这五种模式它们相对独立、有其侧重,但又相互交叉,彼此融合,能成为彼此教学模式的一部分。它们都以教法为内涵,以技术为纽带,模式之间的融合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趋势。五种教学模式因技术得以融合,但并不说明技术是中心。技术只应被看作一种促进外语教学的调节,一个教学设计中应予以考虑的环节。在教学实践中,也很难做到只纯粹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模式来有效开展教学。

技术调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变革和创新,对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支撑和补益作用。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这些基于技术调节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这些教学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但不是绝对的“你强我弱”,泾渭分明,而是可以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模式融合是一种趋势。外语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应当意识到没有最好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种适合所有课型、所有学生、所有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模式,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只有当一线教师对这些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模式有一个整体认识时,他们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

猜你喜欢 外语调节学习者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汽车维修与保养(2021年8期)2021-02-16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意林·少年版(2020年2期)2020-02-18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湘潮(上半月)(2019年3期)2019-05-22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5期)2016-07-11大山教你学外语漫画月刊·哈版(2016年1期)2016-02-22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成人教育(2015年7期)2015-12-21汽油机质调节汽车与新动力(2013年1期)2013-03-11

推荐访问:外语教学 视角 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