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及生态价值①

绿色发展作为中国政府近年来反复强调的新理念,重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习近平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年版,第233-234 页。这一重要论述,既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纠偏,也是对未来生产力绿色发展走向的理论引领,深刻地阐明了生态环境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对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一致,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学界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维度展开研究,4 有的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切入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③方世南:《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蕴含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年第3 期。有的从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维度展开研究,④杨乔喻:《探寻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生成的原初语境》,《哲学研究》2013 年第5 期。这些讨论对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提供了理论借鉴。本文试图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及其生态价值展开研究,以期实现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在统一。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从量的维度出发,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按照这一逻辑,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需要创造大量物质财富、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产力概念的误读使得生产力成为与大自然对抗的一种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为了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背离困境,需要我们对传统的生产力概念阐释予以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1.误读之一:生产力是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长期以来,人类秉持发展生产力旨在获得物质资料的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比如,传统教科书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①赵家祥、李清昆、李士昆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102 页。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以生产物质利益的力量”。②鲁品越:《生产关系理论的当代架构》,《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1 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指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第2 页。从这些界定来看,人类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在于从事物质资料生产,获得物质财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越强,获得物质资料的数量越丰富。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如果仅仅从量的维度来理解生产力的内涵,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获得大量的物质财富,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不考虑生产力发展的质性要求,不注重通过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来获得物质资料,以及生产力发展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必然会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偏向,出现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2.误读之二: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传统生产力概念把生产力看作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说获得物质资料是生产力发展的目的,那么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则是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来获得大量的物质资料、攫取巨额的物质财富。蒋学模主编的教材指出:“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④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4 页。逄锦聚等主编的教材提出:“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⑤逄锦聚、洪银兴、林岗等:《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23 页。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把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视为对自然界的征服和改造。从量的维度来理解生产力的概念,把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料、更多的劳动产品(粮食、汽车及各类物质商品等)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催生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然而,人类忽略了一个最简单的事实——“地球是有限的”,①丹尼斯·米都斯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56 页。地球的自然资源有限、自然空间有限、承载污染和净化污染的能力有限。地球有限的生态承载能力难以支撑人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带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人类遭到了大自然无情的报复。

3.误读之三: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对自然的支配”

传统观点从量的维度,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这种对生产力发展目标的误读,导致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最终造成了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解放生产力是马克思未来理想社会的最大愿景。马克思试图扬弃异化,解放被资本主义压制的生产力,然而,马克思的努力遭到西方学者的曲解和批判。鲍德里亚在《生产之境》序言中说道:“一个幽灵,一个生产的幽灵在革命的想象中徘徊。它到处支持着没有约束的生产浪漫主义(romanticism of productivity)。”②鲍德里亚著,仰海峰译:《生产之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版,序言第1 页。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受到鲍德里亚的质疑,“革命的想象”,“被用来隐喻当下一切批判资本主义的激进话语构境,他试图透视性地指认,在这些表面凸状看似激进的革命期冀眼皮子底下,其实放养着一条人们至今不曾知晓,也未被擒获的毒龙,这就是‘生产浪漫主义’”。③张一兵:《反鲍德里亚:一个后现代学术神话的祛序》,商务印书馆2009 年版,第199 页。鲍德里亚指出,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锋芒虽然尖锐,但从来不曾怀疑自己脚下的生产的逻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革命性批判的目的,是把被资本主义体制重重压制的生产力解放出来,可他绝没有意识到,最大的恶魔却就是这个被不断滋生和放纵的改变自然和社会生活本身的生产力!④同上,第202 页。在鲍德里亚看来,马克思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努力带来的是人类对自然的支配,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如果说基督教是人类破坏自然的文化根源,“基督教与古代偶像崇拜以及东方宗教截然对立,它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双重化,而且认为上帝的意志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目的剥夺自然”,⑤鲍德里亚著,仰海峰译:《生产之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版,第47 页。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即“依据生产力的根本发展来解释问题”。⑥同上,第48 页。鲍德里亚以批判基督教对自然的破坏为基础,展开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认为马克思也持有人类超越自然、支配自然的理念。马克思的解放生产力愿景其实就是一个“幽灵”,是没有约束的生产浪漫主义。鲍德里亚批判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和整个马克思主义本身,认为马克思主义导致了对自然的支配,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资本的诡计”。①鲍德里亚著,仰海峰译:《生产之境》,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年版,第12 页。鲍德里亚没有看到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但关于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对自然的支配”的批判,是契合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批判立场的。

概而言之,传统观念对生产力概念的误读,主要表现为从量的维度把生产力视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把生产力的发展理解为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认为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数量越多,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越高。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大自然受到人类的无情盘剥,自然被人类踩在铁蹄之下,备受蹂躏。对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的量的无止境追求,最终带来了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人类生存堪忧。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本质统一,需对传统生产力概念予以纠偏。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是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能够引领我们走出目前生产力发展的误区,改变现在的生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困境,回应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推进中国绿色发展。

1.生产力的概念

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是指人类在劳动活动中所蕴含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是劳动者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能量变换中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生产力是一种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43 页。生产力是人类在以往活动基础上传承下来的一种力量,能够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第二,生产力是人类在劳动中产生的力量。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 页。我们应该在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基础上来理解生产力的内涵,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207-208 页。马克思用“物质变换”来定义劳动,把劳动理解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因此,生产力本质上是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变换中产生的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为限度。第三,生产力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生产力是人与自然打交道中迸发的一种力量,但不能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生产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这意味着人类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还要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还原和污染净化能力。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与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与改善生产力之间确立一种正向关系,通过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2.生产力的质与量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分配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时,提到“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000 页。有学者将其理解为人们生产使用价值或财富的能力,认为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③马昀、卫兴华:《用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3 年第11 期。我们认为,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包括质和量两个层面,是人们生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力量。

生产力的量是指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中生产交换价值,创造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力的质是指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中生产使用价值,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力量。人类的劳动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分。抽象劳动是人类凝结在产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生产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具有可比较性。生产力的量,主要考察的是人类在抽象劳动中形成的生产力,以物质财富的数量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讨论“资本和劳动相交换的两个不同过程”时指出:“资本家换来劳动本身,这种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也就是说,资本家换来这样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使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从而变成了资本的生产力和再生产力,一种属于资本本身的力。”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231 页。这里的生产力概念,是在量的意义上来使用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和再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让资本得以保存和增殖。对生产力的量的考查,关注的是生产力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为GDP 做出了多大贡献。人类在具体劳动中的生产力水平是由物质财富的数量来决定的,无论人类从事什么样的生产劳动,采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创造了多少劳动产品,最后都抽象为统一的物质财富或货币,通过计算和比较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量来判断生产力的水平。从量的维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和物质财富的充分涌流。

从质的维度来看,生产力的水平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实现良性物质变换的力量。人类在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发展生产力的质,要求在人与自然之间维持一种生态平衡,不给地球太多负担,不超越大自然的承载能力,真正做到发展生产力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劳动的社会的和一般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
但是这种生产力只同劳动过程有关,或者说,只涉及使用价值。”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97 页。将生产力与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相联系,强调了生产力的质性价值。人类的劳动不仅有抽象劳动,还有具体劳动。生产力的质,考察的是人类在具体劳动中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的具体劳动是独特的、不可比较的。人类总是在具体劳动中生产劳动产品和创造使用价值,人与自然在具体劳动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从质的维度来把握生产力,就是要求人类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具体的劳动过程,不仅关注人类的生产活动创造的交换价值,更要思考人类怎样生产,如何创造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人类在考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时,不仅要考察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量,还要考察人类通过什么样的劳动方式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及人类在创造使用价值时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从质的维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为物质财富的数量和生态环境的质量的同向发展。人类不仅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做自然界的守护者,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3.质与量的辩证法

生产力的质与量是辩证统一关系。我们既要重视人类在劳动活动中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也要关注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方式方法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实现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全面考量。生产力的质与量的辩证法要求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某一个方面,而忽略其他。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加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精美完善,同时却使工人陷于贫困直到变为机器。劳动促进资本的积累,从而也会促进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同时却使工人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引起工人间更剧烈的竞争,使工人卷入生产过剩的追猎活动;
跟随生产过剩而来的是同样急剧的生产衰落。”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23 页。分工带来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的异化导致工人在劳动中虽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但却不属于自己。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了一个敌对的、强大的阶级——资产阶级,并且使自己成为资产阶级的附庸。生产力的提高应该促使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却使得资本家重视对生产力的量的追求,工人生产大量的劳动产品,但却带来了生产的过剩和衰落。生产过剩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使得工人竞争加剧,造成了工人的日益贫困和生产的衰落,而且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并向大自然排放大量的废弃物,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引发生态危机。发展生产力,不能一味地追求生产力的量的积累,还要注重生产力的质的提升。努力在生产力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促进生产力提高与绿色发展目标的内在契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对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有利于人类调整生产力发展目标机制和评价机制,通过提升生产力的质来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1.有利于调整生产力发展目标机制,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价值是客体所具有的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属性。当客体或某一对象能够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时,就是有价值的。当客体或某一对象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时,就没有价值。生态指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价值是非商业性的价值,与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健全有紧密关联。讨论生态价值,主要是讨论某一对象对于促进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进言之,对生态系统的健全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 年10 月18 日。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对调整生产力发展目标机制,建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目标引领未来。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机制,决定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和社会发展走向。调整生产力发展目标机制,是指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目的不仅有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还有生产力的质的提升。生产力的质关注的是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从事生产活动,在选择生产方式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生产力的质的提升,主要是“在不断地保护环境、生产人所必需的东西、让人的各种力量得以发展、使人的生活更加富裕的方向上,发展生产力”。①岩佐茂著,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年版,第128 页。生产力总是劳动的生产力,在劳动中提升生产力的质,关键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促进中国绿色发展。人与自然本质统一,把生产力的质的发展要求纳入生产力发展目标体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稳定、美丽与和谐。

2.有利于完善生产力发展评价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生产力发展评价机制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发展模式的反馈,对经济的发展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强化人们的已有认知和发展模式,引领社会继续向前发展,消极的评价有助于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纠偏,优化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对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的辩证诠释,要求我们反思传统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局限,对生产力的量的发展的片面重视虽然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把生产力的质纳入生产力发展评价机制,不仅考核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还要考量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保护了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注重生产力的质的发展,不仅以物质财富的数量来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把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生产,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能否实现良性的物质变换作为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评价指标和整改方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才会带来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生产力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生产力发展的评价指标,同时纳入各级政府官员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让绿色融入生产力发展评价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官员转变思想观念,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平衡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产力的质和量的辩证发展,不断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3.有利于创新生产力质性发展机制,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创新生产力质性发展机制,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第21 期。当前,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尤为迫切。从质和量两个维度来发展生产力,创新生产力质性发展机制,对促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具有重要价值。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创新生产力质性发展机制的主体基础。“劳动是生产力发展的主动力,劳动者利用生产资料和科学技术、生产组织及自然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马昀、卫兴华:《用唯物史观科学把握生产力的历史作用》,《中国社会科学》2013 年第11 期。生产力的质的发展是由劳动者来推动的,劳动者素质的发展表现为劳动者提升自己的生态意识并在生产实践中积极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不仅成为劳动者的基本理念,更应通过推进生产力的质的发展,将理念转为行动,实现知行合一。增强人与自然良性物质变换的能力,是创新生产力质性发展机制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在与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能力越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循环发展、生态发展、绿色发展,本质上都是要求人类更少消耗自然资源、更少向大自然排放废弃物,以避免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出现裂缝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

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偏重于量的发展,生产力被理解为人类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最终带来了人对自然的支配。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从生产力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来审视传统生产力发展的缺陷和带来的不良后果,确立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观,把生产力的质的发展纳入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机制和评价机制。生产力的质的发展,要求人类在生产和创造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同时,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物质交换,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在促进生产力的质性发展中推进中国的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化,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提供可能路径。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马克思像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1年1期)2021-11-22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论马克思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20年2期)2020-07-21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人大建设(2019年2期)2019-07-13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新生代(2018年19期)2018-11-14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试题与研究·中考化学(2016年1期)2016-09-30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

推荐访问:马克思 生产力 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