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培养过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实践

苏 懿,张悦恬,陈 欢,侯丽娜,郭晓奎,程金科,王 昊△

(1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学办公室, 上海 200025;

2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

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全球健康学院;

4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

△通讯作者)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提出了加快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紧迫要求[1]。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医学创新型和转化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医学各学科发展紧密相关。但目前基础医学人才存在潜心研究内生动力不足,创新创造能力薄弱的问题。这与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相关:高校重视资源支撑与硬件建设,忽视学术环境与科学文化建设,不利于激发研究生内生科研志趣[2,3];
“研究生-导师”单一培养模式难以对学生形成有效的科研指导与学术引领,不利于研究生拓宽科研思维与学术视野[4,5];
培养过程重成果产出、轻过程管理,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培养中的问题,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潜质激发与可持续发展[6,7]。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在学科重组与人才特区等改革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探索与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培养过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成效显著,详述如下。

良好的学术氛围犹如土壤和空气,对科学精神的滋养不可或缺。学院打造多层级、多维度的学术交流环境,包括由二级学科开展的研究生进展报告会、课题组组会,学院组织的21创新论坛、PI沙龙、21学子沙龙、“新羽杯”研究生科研活动日,学校举办的“博极医源”研究生学术论坛、科学家讲科研、各类学术论坛等。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转身即可遇见大师,随时可以去交流与展示。例如,基础医学院21创新论坛报告会已连续举办18年500余期,承载了优秀学者对前沿科学的寤寐之求,也记录了一批批莘莘学子的成长岁月。“新羽杯”科研活动日是面向本院研究生开展的校园文化项目,以“雏鹰添新羽,展翅待腾飞”为主题,设置口头报告、墙报展示、趣味图片、科普视频、科研记录本评比等内容,有效促进了院内各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成果展示能力。在与名家大师、专家同行、朋辈同学的频繁交流中,营造激发兴趣、畅想学术、领悟科学、探索未知的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树立科学理想、培育科学精神。

在基础医学一级学科架构下,学院下设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等6个二级学科方向,创建以二级学科方向为基本单位来主导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研究生课程建设、实验室轮转训练、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导师遴选与考核等培养环节,设置质量标准,突出学科特色,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2.1 建立体现学科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各二级学科方向基于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培养目标和各二级学科方向培养特点,建立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表1)。学院目前共开设基础医学类研究生课程28门,为医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提供基础理论、前沿进展、技术方法、综合实验等各类课程;
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建设高级疾病学基础、医学科学文献导读等13门致远荣誉博士课程,为拔尖研究生培养提供高阶性基础医学课程。学院还建设实验室综合安全概论、医学研究关键技术课程,强调实验室安全和标准实验操作流程,增设学术规范及医学伦理、科研论文写作技巧课程,将诚信教育与学术规范纳入课程体系。

表1 各二级学科方向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一览

2.2 设置二级学科方向研究生管理委员会

为了突出二级学科方向培养特色,抓牢研究生培养质量,各二级学科设置研究生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是学科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机构,由5-7名本学科的博士生导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学科“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主持研究生招生复试、硕转博考核、博士资格考核、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年度考核、预答辩等培养环节,负责制定向优质导师倾斜的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学科研究生管理委员会的设置将以导师为主体的培养体系改变为以导师主导和二级学科方向监管的培养机制,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培养的均质性。

2.3 规范研究生实验室轮转制度,建立导师-学生互选机制

面向硕士生与直博生,学院设置实验室轮转训练必修课程,旨在帮助新入学的研究生了解不同课题组和导师的研究方向、训练科研技能,并建立研究生和导师互选机制。各二级学科方向制定实验室轮转训练方案,包括轮转对象、学习目标、轮转训练内容与考查办法。实践证明,该轮转制度既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素养,又有益于匹配师生科研志趣,是促进研究生创新潜质的有效措施之一。

2.4 建立以课题组长实验室为单位的研究生论文指导委员会

为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学院建立以课题组长实验室为基本单位的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不少于一次会议。研究生需将课题进展向委员会进行书面和口头汇报。委员会专家对研究生课题进展进行评价,并对课题的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全程参与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的指导。委员会由不少于5名同行专家组成,其中院外专家不少于2名。

研究生论文指导委员会的设置,加强了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学习指导、科研能力训练、学术水平考核等全过程个性化的指导,弥补了单一导师制模式下侧重学位申请和论文指导的弊病。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确保投入足够时间给予研究生学术指导,施之以爱,导之以行。近年来,学院建立师德师风、指导质量与科研绩效相结合的研究生导师考核制度。各二级学科方向建立了基于导师业绩的招生计划分配机制,研究生招生向优秀导师倾斜,如出现导师考核不合格、学位论文评阅异议、研究生答辩不通过等情形,依规采取限招、减招、停招措施;
对于有违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出现师德失范行为,违反学术诚信,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者,实行“零容忍”,并在职称晋升、职称评定、岗位聘用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从严从重处理。

在进行制度建设的同时,学院更加注重优良师风、教风的传承和发扬,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评选“十佳导师”、举办“导师论导”讲坛等活动,展示优秀导师在人才培养、团队建设等方面的风采,引导全体导师,特别是青年研究员将教书与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规范与学术自由相统一,自觉履行职业使命,为研究生树立志存高远、勇于创新的榜样。

4.1 研究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至2020年,学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科研成果量质齐升,75%的文章属于JCR分区Q1区,平均影响因子从3.66升至7.66。2016年至2020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提名论文10篇,占医学院获选总篇数33%,学校总篇数8%。在2018年学科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中,专家给予高度评价:“基础医学学位授权点以学术创新能力为导向,注重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毕业生受到就业市场青睐,在能力和知识结构、专业对口、科研素质等方面具备优势。66.42%的毕业生毕业去向为高等院校和医疗卫生单位,23.81%在生物医药公司就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已然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

4.2 研究生导师队伍量质齐升,助力基础医学学科发展

教研相长,导学互促。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有力推动导师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研究生指导教师从2011年76名升至2020年138人,具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的导师从2011年22人升至2020年48人。在院校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院基础医学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全国排名第四),于2018年纳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和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建设”学科。学院实施的实验室轮转制度与学位论文指导委员会制度,为医学院博士生“致远荣誉计划”的实施提供有益支撑与借鉴。先后有13所国内兄弟院校来访交流本研究生培养体系,共同探讨新时代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综上所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的强化培养过程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注重价值引领,突显学生主体,有效促进了卓越基础医学创新人才培养,对医学及相关专业甚至其他专业研究生培养具有示范与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导师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无机材料学报(2022年8期)2022-09-29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2年8期)2022-09-23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社会科学(2021年5期)2021-10-27学术动态产经评论(2021年3期)2021-08-12学术动态产经评论(2021年1期)2021-04-06基础医学背景下的“教”与“学”现状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年96期)2021-01-05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V eraW an g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2期)2018-09-07网络考试系统在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中应用探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14期)2016-06-29爱情导师小说月刊(2015年12期)2015-04-23

推荐访问:研究生教育 强化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