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实现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及经验启示

徐 艳 郝潞霞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同贫困作斗争、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梳理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启示,对我们科学理解、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基本规律,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我们党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并通过土地革命解决农民贫困问题,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政权基础。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一)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两极分化存在的前提,是形成贫富差距的根源,未来社会消灭了私有制,“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也明确强调,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能“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真正的充分的自由”的社会主义制度。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652页。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③《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56页。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产生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党的第一个纲领就明确提出,要“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这是中国共产党追求共同富裕的初步体现。1923年11月,李大钊在《社会主义释疑》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要富的”这一科学论断,指出“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这样一来,能够使我们人人都能安逸享福,过那一种很好的精神和物质的生活”,“社会主义是要富的,不是要穷的,是整理生产的,不是破坏生产的”。⑤《李大钊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458页。1948年8月,《人民日报》发布了由胡乔木起草,毛泽东、刘少奇修改的《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明确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消灭一切的贫困,才可能最后来解放农民,才可能使阶级逐步归于消灭”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86页。。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要改变少数人享福、多数人受苦的现状,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实行社会主义。

(二)通过开展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贫困问题

在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农民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只有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因此必须进行土地革命。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要“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8页。。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井冈山土地法》,强调要“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②《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814页。。随后,针对土地国有政策和农民希望土地私有之间的矛盾,1929年4月我们党颁布了《兴国土地法》,强调“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③《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71页。。这一重大改变使中农利益得到保护,调动了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热情。此后在1931~1947年间,党继续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制定了一系列与当时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与土地革命相匹配的土地政策和法规。抗日战争结束后,由于之前实行的土地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诉求,1946年5月党中央发布《五四指示》④《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提出“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45页。。为了进一步推进土改运动,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了所有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与推广极大地推动了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进程,减轻了农民负担,使农民拥有了土地,生活得以改善。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至此,土地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农民贫困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三)推翻三座大山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政权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这一产生贫富分化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科学把握旧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认识到要想改变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对我国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宣言提出,当前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即:“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33页。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我国革命事业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与此同时,党的二大宣言继承了党的一大提出的最高奋斗目标,即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1931年11月,党中央在中央苏区建立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工农民主专政,改变了苏区人民被剥削的现状。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压迫中国历史的终结,标志着封建专制统治历史的终结,为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我们党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并对其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认识到社会主义具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优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加快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总体上,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探讨了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是实现共同富裕。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出现“共同富裕”概念。该决议是在毛泽东的要求下起草,强调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62页。,这是毛泽东重视农民共同富裕问题的有力体现。毛泽东还强调,社会主义是农民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指出“全国大多数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灾荒,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达到目的”③《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29页。。1955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共同富裕。他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①《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5页。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只有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达到“共同的富”“共同的强”,才能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挥出来。

(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剥削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只有消灭贫富分化生成的制度根源,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走向共同富裕。为了建立促进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我们党采取了一条非暴力的道路,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领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农业方面,我们党把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作为党在农村的中心工作,通过合作化的方式消除农村富农经济和个体经济,缩小农村贫富差距。毛泽东认为,农村只有“实行合作化”,才能“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79页。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3年12月印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通过组织化、合作化的方式对农业进行改造。在手工业方面,党采用了组织合作社形式。1953年12月,刘少奇在《关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问题》中指出,继续推行资本主义会让大多数手工业者破产,对手工业进行改造可以“使多数人避免破产,共同过好日子”③《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49页。。按照生产小组、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这种低级到高级的合作方式,我国手工业实现了从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改造。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党通过采用加工订货、公私合营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途径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消灭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标志着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

(三)开展工业化建设为共同富裕初步奠定了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其提供物质保障。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我国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党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使中国人民逐步地提高生活水平,能够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④《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27页。。经过三年艰苦奋斗,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落后的社会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们党认为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是消除贫困、摆脱落后的关键。1953~1957年间,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在此期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目标是“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50页。。从此,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就成为党的奋斗目标。“一五”计划的执行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随着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逐渐显现以及我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②《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6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第486页。“两条腿走路”③《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年10月-1966年5月)》第3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07页。的方针。在这些方针的指导下,到1965年底,我国建立了相当规模、拥有一定技术、结构基本合理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总量和总产值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比较独立的工业体系,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为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储备了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的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立足基本国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共同富裕问题作了新的探索,不仅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以发展生产力为重要前提,并把先富带后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这一时期的探索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物质条件。

(一)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共同富裕是没有剥削、没有贫穷的普遍富裕,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人人富裕而自由的社会,因此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我们党正是在思考社会主义内涵的过程中深化了对共同富裕的认识。1984年6月,邓小平在探讨中国未来走向时,以对比的方式阐述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不同。他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85-986页。这实际上是把能否实现共同富裕视为两种不同道路之间的根本区别。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32页。他还强调共同富裕和公有制在社会主义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33页。。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开始把共同富裕置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进行考虑。1990年12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4页。随后,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结合的角度对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阐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拓展的过程中,江泽民继承了邓小平这一思想,强调“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越性就在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也主要体现在这里”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3页。。把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在我们党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首次,反映了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认识进入了新的境界。此后胡锦涛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⑥《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91页。,正是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认识的继承和深化发展。

(二)强调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

实现共同富裕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由于消灭了私有制,生产资料由全社会占有,能够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热情和动力,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现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指导下,在吸取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生产力发展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的著名论断。他认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在于能够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⑧《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986页。。同时,他还强调,发展生产力与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实现共同富裕三者之间具有高度一致性,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234页。正是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根据实践发展不断改革完善。这一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把先富带后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

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远未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情况,邓小平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不是两极分化”,而是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②《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32页。;
另一方面强调,共同富裕“不是要搞平均主义”③《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014页。,也不是“同步富裕”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53页。。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早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把先富带后富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2页。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进一步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6页。针对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加剧的情况,1988年9月,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构想,即使沿海地区“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7-278页。。这一战略实际上是在我国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以协调发展为指导、以适度倾斜的方式来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从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对这一战略构想进行系统阐述,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374页。意即先发展起来的地区要支持后发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把握好帮扶和平均主义之间的度,通过努力逐渐解决发展差距问题。之后,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构想,江泽民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6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就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①《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43页。。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6月,江泽民再次谈及西部大开发问题,强调要扎实搞好这项世纪工程,“努力形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1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强调要“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③《胡锦涛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11页。先富带后富和地区间协同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辟的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把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精准扶贫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把民生建设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实现了重大飞跃。

(一)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共同富裕问题,把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认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11月,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3页。2014年10月,习近平对扶贫开发工作作重要批示,进一步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⑤《全党全社会继续共同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8日。。从根本原则到本质要求的转变,说明共同富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凸显了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809页。,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⑦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26页。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随后,他明确把共同富裕和执政基础联系起来,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80页。这表明共同富裕与党的执政基础密切相关,能否实现共同富裕直接影响着我们党的执政安全。考虑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特征,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②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503页。这不仅丰富了现代化的内涵,还凸显共同富裕在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我们党按照先建立示范区积累经验而后全国推广的思路,把浙江省列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开启了共同富裕的先行之路。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3页。,并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24页。作为“十个明确”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重要内容。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和系统,为新发展阶段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奋勇前进提供了理论指引。

(二)把精准扶贫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制约实现共同富裕的主要短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提出精准扶贫口号,把精准扶贫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湘西调研时第一次使用精准扶贫概念,他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⑥《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5日。随后,习近平进一步强调精准的极端重要性,针对扶贫工作提出了重要论述和系列部署。2015年6月,他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就精准扶贫的内容和路径作了进一步说明,系统提出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六个精准”要求,初步提出了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的“四个一批”脱贫路径。随后,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提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方案,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720页。。“五个一批”脱贫方案是对“四个一批”的坚持和发展,充分把扶贫、扶智、扶志三者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化,确保了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主要路径。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33页。,并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为完成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指明了方向。虽然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为解决脱贫中的薄弱环节,2019年4月,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就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关键阶段的工作作了系统部署。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意味着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此同时,我们党也认识到消除绝对贫困只是开启共同富裕道路的新起点,而不是终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仍需要高度关注脱贫地区的发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效衔接,为继续推进共同富裕指明方向。

(三)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共同富裕作为一种丰裕的生活状态,首先以生产力有较大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傲人成绩,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较大的收入差距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了生产效率。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唯有依靠发展才能解决,共同富裕也必须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④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5页。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只有发展才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物质条件,离开发展,共同富裕就成了空中楼阁。在当今中国,只有坚定不移地推动发展,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把蛋糕做大,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先决条件。针对部分人认为解决贫富差距比发展更为重要、主张分配优先于发展的错误观点,习近平指出:“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21页。2020年10月,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781页。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如何通过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问题进行了研究。从本质上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破解发展与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再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不断促进共同富裕向前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在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上的巨大飞跃。

(四)把民生建设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

共同富裕不仅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还与人民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增进民生福祉同样是共同富裕的重点工作。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生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补短板、惠民生,切实增进民生福祉。2012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民生保障是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④《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9页。。随后,他在多个场合对民生工作的这一总思路作了系统阐述,强调党要根据这一思路开展工作,“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保障民生链正常运转”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06页。。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党的十九大对民生建设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⑥《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7页。。随后,我们党重点围绕这七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略举措,如加快教育改革、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进程、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等。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808页。作为“十四五”时期民生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这是我们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进一步指明了“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民生建设的目标和方向。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和回顾我们党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经验,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重要启示。

(一)实现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是我们党百年来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党百年来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经验。百年来,从确立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到根据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推进共同富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再到制定推进共同富裕的战略安排与目标规划,无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展开的。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要着力改变一些地区的深度贫困状态,必须要党发挥权威、高效、强大的领导作用才能实现。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国制定了精准扶贫方略,并最终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百年来,正是坚持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确保了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保证了共同富裕政策的连续性,进而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新发展阶段,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仍然需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根本保障。要始终坚持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共同富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向前推进。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尤其要注重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因为,我国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涵盖14亿多人口在内的富裕,这是人类历史上一项最为宏大、最为复杂的伟大事业,在推进这项事业的过程中决不能出现偏差,更不允许出现任何颠覆性错误。因此,要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证。同时还要强化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确保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实现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人民立场是我们党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一条重要经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党在成立之初,就把消灭贫困、解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土地革命时期,为了缓解农民贫困,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地革命和大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温饱问题,党采取一系列举措恢复农业生产、发展工业,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为人民群众维持基本生存提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开展专项扶贫计划,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并跨越到了总体小康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在收入、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实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略举措,如加快教育改革、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进程、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等,不断满足人民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百年来,我们党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正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定人民立场,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迈上了新台阶,才更加接近共同富裕目标。新征程上,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离不开人民群众参与创造,而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以其自身需求为动力。因此,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发挥群众主动精神,激发群众创造活力。其次还要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实现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的跨越,拓展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夯实共同富裕的主体基础。

(三)实现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丰富的物质生活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百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生产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用发展来解决影响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问题。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为冲破经济封锁,改善人民生活,党领导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随后通过“三大改造”实现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到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过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这些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举措。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确立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改革、完善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把蛋糕做大、做好、做优,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创造基本条件。实践证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和重要基础。新征程上,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生产力基础。

(四)实现共同富裕要注重完善分配制度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为其提供制度保障。百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对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致力于改变不合理的分配关系,追求分配公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不仅建立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所有制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还初步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分配制度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需要,激发了创造活力,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缩小收入差距、维护公平正义,我们党越来越重视分配环节的改革与完善,不仅对初次分配、二次分配进行改革,还非常关注第三次分配,强调发挥慈善等公共事业对收入的调节作用。百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完善分配制度、优化分配结构、理顺分配格局,才日益接近共同富裕的目标。新征程上,要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具体而言,在初次分配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生产要素市场,在二次分配上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在三次分配上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营造更加友好的社会环境,推动慈善等公益事业的发展。同时,在改革完善分配制度中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财产积累和社会保障水平。只有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升他们的能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猜你喜欢 中央文献出版社共同富裕北京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9期)2022-10-25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全国新书目(2022年5期)2022-06-24Palabras claves de China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2021年12期)2022-01-0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民生周刊(2020年15期)2020-07-29北京春暖花开北广人物(2020年12期)2020-04-01北京的河北京广播电视报(2020年1期)2020-03-11北京,北京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0期)2018-10-16书讯中华魂(2010年5期)2010-10-18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启示 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