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价值、现状及路径

朱美燕,王伟忠,朱翔宇

(1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2 兰州财经大学,甘肃 兰州 730020)

高校生活思政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中心,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聚焦实现“三全育人”,挖掘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常理、生活伦理和生活哲理等思政元素,在校园内所有的“教育场”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当前,在继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同时,高校还必须高度重视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研究,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1]。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三全育人”成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牢牢坚持的育人理念。高校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的价值意蕴正体现在对推动“三全育人”理念的真正落实、落地上。

(一)凝聚教育力量,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了由思政课程、日常思政和课程思政组成的“三维”育人体系。从育人主体来看,思政课程的育人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括校内外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
日常思政的育人主体是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和其他学生工作人员等;
课程思政的育人主体则较为广泛,是指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一切课程专任教师,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等。显而易见,“三维”育人体系的实施主体虽然涵盖了学校广大教职员工,但并未凝聚校内所有教育力量,离实现全员育人目标还有一步之遥。

长期以来,学校行政管理干部、教辅人员、图书管理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只履行其规定的管理或服务职能,而遗忘了育人初心。这些育人主体的缺失,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有限,且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实践已经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凭思政课教师一己之力,而应动员全校师生力量,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习近平总书记说:“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3]这表明,教师工作的本质是育人。因此,要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育人意识,并把育人贯穿于自身工作之中,自觉成为育人主体,共同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校生活思政育人主体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则能打造全员育人共同体,形成育人合力最大化。这是因为生活思政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在课堂外生活场域的所有教育资源,激发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职员工育人意识,使管理、服务回归育人初心,即把机关行政干部、教辅人员、图书管理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等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根据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是基于情感、习惯、记忆以及地缘和精神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有机体,每个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彼此相互依存,亲密互动形成共同成长的整体”[4],由生活思政育人主体与思政课教师建构的育人共同体,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共同价值基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各司其责而又同频共振,从而开创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员育人新局面。

(二)弥合知行鸿沟,打通全程育人阻点

研究表明,个体思想政治素质遵循“知情意行”发展规律。“知”是指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和理解,是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必要条件。“情”是指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情感体验,在其中发挥“催化剂”作用。“意”是指个体把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思想政治素质所要克服的困难与坚持下去的精神力量。“行”则是指个体把思想政治素质外化为自身行为习惯,是思想政治素质形成的落脚点与归宿。在“知情意行”中,“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情”“意”则是连接“知”与“行”的中介与桥梁,若缺少这个中间关键环节,就难以实现知行转化、知行合一,导致知行脱节。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思政课教师按照规定学分、规定教材、规定时间在课堂内对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思政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由教师对学生进行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主要向学生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理论知识,强调理性认知在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出现重知轻行的目标偏差。由此,造成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现象。新时代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职责与使命,如何帮助大学生打通知行转化过程中的阻点实现知行合一,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知情意行”发展全程来看,如果说思政课程主要解决人的“知道”,那么,生活思政则强调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重视人的“体道”“悟道”和“践道”。它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亲身实践与体验,把在课堂上习得的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知识经由情感体验、反思感悟等,获得个体内心认可、支持与接纳,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可见,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生活思政,都只偏重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中的某个环节,只有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才能打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中的阻点,弥合知行鸿沟,从而贯通“知情意行”全过程,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三)打破育人孤岛,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与成效,通过改革创新,高校不断拓宽育人渠道、阵地,打破育人孤岛,逐渐构建起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设单一的思政课,到80年代提出实施日常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拓展、丰富。进入新时代,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由此,开创了思政课程、日常思政和课程思政通力合作、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也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育人体系。

然而,不难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育人体系尚未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育人。这是因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通过课程载体、课堂渠道对学生进行或显性或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政则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种路径,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而长期以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场域(如宿舍、食堂、图书馆等)的育人功能则被忽略。生活思政恰好能填补这一育人方位上的盲点。它通过挖掘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生活常理、生活伦理和生活哲理等思政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沉浸式教育,营造出处处育人的良好氛围。

在生活思政中,“思政”是“生活”的指引与方向,“生活”是“思政”的载体、场域与路径。前者规定了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日常思政和课程思政在目标方向上的一致性,它们都指向“立德树人”这个中心。后者则表明,生活思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丰富、场域的延伸和路径的拓展。为实现思想政治最优效果,就应把生活思政纳入高校思政工作大格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育人,才是真正的思政工作大格局。在此大格局下,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以“立德树人”为圆心,互为补充,相互依存,同频共振,画出育人“最大同心圆”。

相比国内其他高等院校,浙江万里学院无论在生活思政的实践探索还是理论研究上都起步较早。为深入了解当前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状况,推进两者形成更加紧密的协同一体关系,2021年12月,学校课题组以自拟问卷,通过问卷星方式对本校师生进行了匿名的随机抽样调查,收回教师有效问卷158份、学生有效问卷1 343份,主要调查结论如下。

(一)师生高度认同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的必要性

师生对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必要性的认识,是高校开展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工作的前提条件与思想基础。调查发现,在“你认为生活思政是否有必要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的回答上,表1显示,60.8%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36.7%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两者合计高达97.5%。对于同样问题,57.0%的学生选择“很有必要”,38.7%的学生选择“有必要”,两者总和为95.7%。这些数据无不表明,师生高度认同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的必要性。

表1 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的必要性认知统计表

师生缘何高度认同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的必要性?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对生活思政的合理性与限度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生活思政的合理性在于它使学校部分教职员工回归育人初心、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以及挖掘日常生活育人功能,从而使“三全育人”真正落地、落实。同时,生活思政不是万能,它只是高校思政大格局的一个组成部分,只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部分问题,不能无限放大其作用。另外,生活思政应有作用的发挥,还必须要与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保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得以最大实现。这是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的必要所在。

(二)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已基本形成且成效满意度高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局面如何?如表2所示,在“你认为当前我校生活思政是否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问题上,43.7%的教师选择“已经形成”,位列第一;
34.2%的教师选择“尚未形成”,位列第二;
其余则为“不清楚”。就学生而言,37.5%、24.4%、38.1%的学生分别选择“已经形成”“尚未形成”“不清楚”。根据以上数据及我校生活思政实际开展情况,综合来看,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局面已基本形成。

表2 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的现状统计表

为何部分师生对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情况并不清楚?主要原因在于生活思政出现时间较短。2018年,学校明确提出“生活思政”。2019年,生活思政出现于学术研究中。它作为一个新概念,至今才不过短短几年。对于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来说,时间则更短。尽管如此,自被提出之日起,学校即加快推动生活思政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尤其是积极探索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与统一领导下,生活思政工作有序推进,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局面也已基本形成。

那么,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成效如何?如表3所示,13.9%、49.4%、32.3%的教师分别选择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三者合计高达95.6%;
对于同样问题,28.7%、38.7%、23.7%的学生分别选择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三项相加高达91.1%。这表明,师生对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成效满意度高。它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的巨大价值。

表3 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情况调查统计表

学校通过构建生活思政与思政课融合互通的课程体系、思政小课堂与生活大讲堂的教学体系、全员参与与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起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思政课教学中长期存在的如教学理论脱离实践、教学团队来源单一、教学评价重知轻行等主要问题,思政课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大大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由此,师生对两者协同育人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三)体制机制不全成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最大问题

对学校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困境的精准把握,是进一步推动两者形成更加紧密一体关系的前提。那么,当前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在协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表4所示,在对教师的调查中,对“您认为当前我校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中最突出问题是什么”的回答上,从所占百分比由高到低排序来看,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全”(29.1%)、“协同育人合力不够”(26.6%)、“协同育人意识不强”(16.5%)。这些数字表明,“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全”成为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的最大问题。

表4 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中最突出问题统计表

虽然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都聚焦于“立德树人”,但它们在归属部门、教育主体、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思政课是由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而生活思政则是由来自机关行政、二级学院、图书馆和后勤公司等多个部门的教职员工运用生活常理、生活伦理、生活哲理等对学生进行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思政,为保持它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就必须要建立起协同体制机制,用制度来解决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5]抓住协同体制机制建设,就等于抓住了两者协同的“牛鼻子”。否则,就会各行其是,出现孤岛效应。就此而言,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不全就成为两者协同的最大问题。

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对于高校真正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为此,高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推动两者形成更为紧密的协同一体关系。

(一)前提:强化优化顶层设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各个部门、各类主体和各个环节。各高校要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育时代新人,以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和科学思维,从各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局出发,对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统筹好各部门、各主体、各环节、各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学校最高层面寻求解决两者协同的最佳办法,规划好两者协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系统构建起两者协同的最优实施方案,为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发展擘画蓝图。在顶层设计方案指导下,整合一切资源、汇聚所有力量,实现1+1≥2的最大效果。

作为国内较早开始生活思政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的本科院校,浙江万里学院已对生活思政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在浙江万里教育集团与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中共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委员会关于积极推进“生活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关于印发新形势下有效开展“生活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和《关于进一步协同推进“生活思政”的实施方案》(2020)等一系列重要意见、通知或方案纷纷出台。这些顶层设计为学校生活思政工作指明了清晰目标与前进方向。根据学校发展现状,为推动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一体,还需细化、优化当前顶层设计,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出台生活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指导方案。

(二)关键:建立健全协同机制

在协同学理论中,协同是指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有机联系、协作配合而实现共同目标,使系统的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协同使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有序状态,进而实现系统功能最优化。否则,就可能在系统内出现无序、杂乱状态,从而损害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为保持系统功能最优化,就必须建立起协同机制。按此原理,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作为高校思政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建立起协同机制,以使它们发生一定联系,形成相互配合、彼此协作、同心同向关系,保持系统有序运行,这是优化思政大系统的关键。否则,就会出现“两张皮”现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工作上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哪一个人不合格或者犯了错,而是因为合作不好,形成了几套马车”[6]。

对标“三全育人”理念,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机制主要包括教育主体协同机制、教育过程协同机制和教育方位协同机制。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就是要把思政课教师与二级学院相关学生工作者、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后勤公司员工、图书管理员和朋辈学生等一切育人主体会聚起来,加强彼此间联系、沟通、配合、协作。教育过程协同机制就是要把课堂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实践相贯通,建立起从知到行的桥梁与中介,实现知行转化,达到知行合一。教育方位协同机制则是把思政小课堂与生活大讲堂、线下教育与线上自学、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实现全方位对接。在以上3个协同机制中,当前应着力加强教育主体协同机制建设。

(三)重点:提高协同意识与行动能力

建立健全协同机制,只是为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提供制度保障,要使制度落实、机制运转还离不开人的作用。马克思曾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7]。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物。如果思政课教育主体与生活思政实施主体无协同意识或行动,彼此不沟通联络,那么,两者协同就无从实现。相反,如果思政课教育主体与生活思政实施主体协同意识强,并能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沟通、主动配合,那么,两者就能同心同向,使协同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中,主体是否有协同意识以及能否把它转化为自觉行动非常重要。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主体协同意识与行动能力,为协同机制运转提供思想支持与行动保障。一是加大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宣传力度,在校内营造出协同育人良好氛围,进一步提高师生对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必要性与重要性的思想认识,进而增强协同意识。二是定期组织思政课教育主体和生活思政实施主体参加专题学习培训,通过经验分享、方法探讨或问题解决等在沟通合作中增强协同意识,提高行动能力。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用好这个工作“指挥棒”,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能够有效激活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增强行动力。

(四)基础:共建共享协同平台

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还需要有一定的平台依托。这个平台是实现两者有效协同的坚实根基。离开这个平台依托或者协同根基,两者协同就如空中楼阁,无法落地。就此而言,共建共享协同平台是保障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育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针对当前在思政课程、生活思政平台建设上存在的各自为政现象,例如从实践基地来看,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都建有自己的实践基地,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从而带来重复建设、无序建设和资源浪费等种种严重问题,对此,应秉持“开放、合作”理念,打通平台育人壁垒,对现有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育人平台进行整合优化,实现平台育人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协同最大收益。

对于建立思政课程和生活思政协同育人新平台,则需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体制机制下,从校级层面来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生活思政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突破各部门固化利益的藩篱,从学校整体、全局出发,对“人财物”等各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实现育人平台共建、共享。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和生活思政实施主体的各自特长与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为共同建好协同育人平台尽心、尽责、尽力,形成最大合力。譬如既要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平台擦亮价值底色、把好育人方向,同时也要重视生活思政实施主体的实践特长,为平台夯实实践根基。

总之,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育人是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需要不断探索推进思政课程与生活思政协同,进而使它们形成更为紧密的一体关系,打造出全员育人“最大共同体”、贯通全程育人“最后一公里”和画出全方位育人“最大同心圆”,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6期)2022-07-0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推荐访问:思政 育人 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