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摄影记者靠什么立足

高岷

融媒体时代,媒体多元化,从形形色色的自媒体到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再到纸媒,媒体虽有不同,但有一条是恒定不变的,那就是静态图片的分量越来越重,对冲击力强、构图精美、会说话的好图片需求越来越多。目前,不少中央和省级媒体都建立自己的签约摄影师和拍客队伍,海量的签约摄影师和拍客由于生活在一线,离新闻现场近,加上摄影器材接近“零门槛”,他们经常能比职业摄影记者更快到达新闻现场,更早获取图片,这对专业摄影记者的冲击是十分大的。融媒时代,摄影记者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以“独门秘笈”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位摄影记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新闻摄影,是用摄影的方式讲述新闻,因此新闻新不新、好不好就成为一篇新闻摄影报道的成功关键所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用一双慧眼从中挑选能做新闻的原料,并精心地把原料“烹饪”好,端上桌让专家和普通读者都啧啧称赞,这需要具有扎实的新闻功底。

与一般拍客相比,面对新闻时,拍客往往不能很好地鉴别什么才是最佳的新闻切入点,容易看见什么拍什么,最终不得要领,浮于表面;
而摄影记者则可以运用所学的新闻专业知识和衡量新闻价值的头脑,把糟粕剔除,把真正的新闻挖出来,并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做到“人人心中所想,人人手中却无”。

2021年“三八节”前夕,笔者从常州天宁环卫处获得一条线索:他们在“三八节”这天,计划出动党员志愿者和爱美女青年,义务教环卫工人学习简单的化妆技巧。这条线索如果不仔细推敲,很容易被理解为一般的关怀慰问性质的稿子,从而流于形式,达不到好的新闻宣传效果。笔者则从“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环卫工人身为城市的美容师,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妆容,无法在劳作之余展示自己美的一面”这一角度出发,敏锐察觉到这是一条很好的新闻线索。于是赶紧联系对方,了解活动流程,并做了详细的拍摄计划安排。活动当天,我拍了镜子里女性环卫工人微笑着学习描眉的影像,也拍了环卫工手举玫瑰花,化着淡妆,穿着崭新的环卫工人服装,带着自信的笑容翩翩走来的图片。

这组图片最终被刊登在《常州日报·运河拍客》版的头图位置,并被评为报社的月度“好图片奖”。相关图片还被中国晚报摄影学会选中,刊登在面向全国摄影者征稿的《泰州晚报》的专版《泰会拍》的“巾帼赞”主题摄影版面头图的位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设想如果没有对新闻事实敏锐的洞察力,或者流于形式,泛泛地随便拍拍,没有把女环卫工人一改往日灰头土脸,变得美丽自信的典型形象特征表现好,就浪费了一次拍摄新闻佳作的机会。

目前国内各大媒体的摄影记者普遍受过高等教育,经过较为专业的摄影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科班出身越来越多,对摄影语言的运用应该更为规范和娴熟,有章法。摄影记者的摄影专业优势,依笔者看来,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对新闻主体人物或动物最具标志性的神态、动作的快速捕捉能力

新闻摄影离不开人或动物的活动,表现人或动物特征最为直观的就是神态和动作,因此迅速准确地抓拍其神态动作是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摄影“杀手锏”。

笔者曾于2016年在武进小庙农贸市场创作了一件《乡村“马大嫂”用上支付“新神器”》的新闻摄影作品。这座农贸市场离大学城较近,在当时电子支付还不普及的年代,因为来买菜的大学师生较多,率先在商贩摊位推广了二维码支付,每个摊位前都悬挂了支付二维码。笔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有意识地经常去该菜场逛逛,试图找到农村“马大嫂”(苏南地区对家庭主妇的称呼)“尝鲜”用智能手机扫码买菜的场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天早晨,笔者找到这样一位穿着、打扮和长相比较符合乡村“马大嫂”形象特征的买菜女士,并把她选好菜后,用手机去扫摊位上方二维码的一瞬间用相机记录了下来。该图片新闻被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头版,并获得当年度江苏省优秀新闻摄影作品银奖。

(二)将新闻事实浓缩于摄影画面的归纳能力

摄影的魅力在于“一图胜千言”,而如何将新闻事实通过画面来表现,让读者实现看图说话或借助简短的说明文字就能快速了解新闻事实,这也是摄影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大家耳熟能详的新闻摄影经典作品——四川汶川地震中那个“敬礼娃娃”,被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躺在担架上仍不忘向恩人敬礼,除了主体“敬礼娃娃”那稚嫩却不失神圣的敬礼动作让人震撼之外,背景里残垣断壁杂乱不堪的地震现场,8名“众星捧月”般抬着他的解放军战士无私的付出,也都在讲述着这场劫难的猛烈程度和社会主义大家庭“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的温暖。

摄影记者有什么“组合拳”?笔者认为一是文字,二为视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界泰斗穆青、蒋齐生就提出“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1]摄影记者的文字优势体现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与图片相辅相成,互为映衬,达到组合优势最佳。

2022 年2 月15 日出版的《中国摄影报》第12 期刊载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北京冬奥会摄影小分队的作品《精灵之舞》。与一幅幅精彩的摄影作品相得益彰的是展现赛场“巅峰对决、飒爽英姿、星光熠熠”的词牌填词佳作,极富文采的填词作品与图片穿插显得既不突兀又相互辉映,较好地发挥了“组合拳”的作用。[2]

除了填词,为图片起一个精当醒目的标题,写一段形象不呆板的说明文字,同样能起到锦上添花、互为补充的作用。如何在字数有限甚至惜字如金的标题和说明中充分体现新闻的价值,这极其考验摄影记者的文字功底。笔者认为可把握“简明、精准、有文采”的原则,有时适当运用幽默的语句能起到让读者拍案叫绝的功效。《三秦都市报》2004年的一则报道《千里赴蓉 只为活出个熊样》报道的是2004年被解救的天津受虐黑熊艾玛,被送往成都治疗的事情。[3]“只为活出个熊样”标题诙谐幽默,不仅成功吸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同时也借对黑熊的调侃之名,对虐熊者进行谴责,引发读者的共情。

针对摄影记者要不要拍视频的问题,今年2月18日出版的《中国摄影报》第13期13版访谈栏目“问吧”邀请了成都青少年融媒体联创中心视觉组长、曾在多家传统纸媒做过摄影记者的摄影师孙琳来解答,他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视频也要拍,现在视频是生产主力。刚入行的时候,我只需要拍摄照片,为文字配图。过了两年,照片是主力,图片故事逐渐跳出摄影圈,面向大众。后来,随着网络带宽的飞速发展,看视频更加流畅,短视频时代到来,现在用户的使用习惯发生了改变,时间更加碎片化,所以更喜欢看短视频了。”[4]他的回答其实讲出了新闻摄影在近几十年的变迁过程,顺应时代潮流发展,摄影记者自然不能错过这个舆论宣传的最新阵地,况且视频是流动的图片,摄影记者拾起这一武器是有自身的先天优势的。

在摄影记者如何运用视频武器打好“组合拳”方面,笔者收集了《中国摄影报》今年第11期的一篇访谈,邀请摄影师、纪录片导演张博原讲述“面对如今的短视频时代,摄影师如何在拍照片和拍视频之间做选择”。他是这样阐述的:“如果说照片是定格美的瞬间,那视频就是延续这瞬间,让更多的信息被记录。在一静一动间,创作者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领域,如果在拍摄过程中来回切换视频和拍照模式会打乱拍摄思路。所以我们应该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拍摄手段。”[5]因此,在拍照片还是拍视频的选择上,首先要衡量这一新闻事件适合用照片还是用视频反映。如何衡量适合用哪种方式表现?如果从新媒体运营的角度来说,视频的传播效果要优于照片,但图片更耐久耐看,一段同样的视频反复看两遍可能就厌了,所以很少听说一段视频能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而传神的照片就不一样了,它很可能会成为永久的瞬间定格,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这样的照片有一组,就更加能发挥组合效应,所以它们还是各有优势。正如张博原所说,如果两者都适合的话,一定要把一样拍好,再去换另一样,不要盲目频繁转换模式;
其次,要衡量自己在照片和视频方面哪一项更能出精品,更有兴趣钻研,然后有所侧重地去发展。

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豪迈宣言:“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作为融媒体时代的摄影记者,要意气风发地拥抱新时代,适应新变化,学习新本领,迎接新挑战,如此才能在这个百舸争流的时代永立潮头。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摄影笔者 老师,别走……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年10期)2020-11-07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4期)2019-09-10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中国学校体育(2019年11期)2019-02-17郑治国:穿越新中国核弹爆炸中心的摄影记者文史春秋(2017年10期)2017-11-29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宁夏画报(2017年3期)2017-05-31爆破瞬间读者·原创版(2016年6期)2016-06-14对话王丽莉:中国第一位全权报道“英超”的摄影记者中国记者(2015年8期)2015-05-09WZW—bewell摄影月赛旅游纵览(2014年8期)2014-09-10最美的摄影焦点(2014年3期)2014-03-11摄影42℃展版解放军生活(2009年10期)2009-11-16

推荐访问:靠什么 立足 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