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

傅琦霞,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续写辉煌的精神动力。新时代,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节点,培养什么样的青年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之势。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精神积淀,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引擎,也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事业前进的新动能。新时代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能够加强党对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引领,鞭策青年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激励青年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这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种精神不只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还是一种气概情怀、力量支撑。伟大建党精神是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及思想基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之魂及立命之本。新时代青年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伟大建党精神能够为青年提供丰厚的精神滋养,激励青年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开启第二个百年的奋斗征程。

(一)理想信念引领功能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之魂,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先进、理想坚定的思想优势,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理想信念引领功能。(1)引领青年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百年来,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真理大旗,扎实研究马克思主义本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适应时代之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两个结合”的科学论断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蕴含的科学意识能够帮助青年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实践的逻辑关联,使其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在现实运动进程中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2)引领青年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科学实践。新时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也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篇章的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建党实践,发展于确立基本制度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升华于自信自强和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实践。伟大建党精神既有对党百年历程的现实回顾,也有对未来接续奋斗、夺取胜利的殷切期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蕴含的信仰意识能够为青年提供精神指引,使其坚定政治方向,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实践机理,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二)核心价值导向功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凝心聚力、创造荣光的价值主线,在青年成长过程中发挥核心价值导向功能。(1)引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为了革命事业不懈追求的高度责任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创业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独特品质;
在新时代,伟大奋斗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品格。不论在任何时期,共产党人始终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把国家需要视为个人目标。“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含的爱国意识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引导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需要,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实现自我价值。(2)激励青年担当时代使命。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是社会发展的航向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年勇立时代潮头,用汗水和热血书写了属于他们的故事。出席中共一大的党员平均年龄28岁、为革命壮烈牺牲的刘胡兰15岁、打破科技垄断的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5岁、驰援武汉的“90后”医护人员比比皆是。百年历史充分证明,青年是值得信任的。“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含的担当意识引导青年坚守人民立场、恪守道德行为准则,激励青年走好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长征路、扛起新时代青年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使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拓进取、奋发踔厉。

(三)高尚人格塑造功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道德支撑,彰显了百年大党艰苦奋斗、所向披靡的力量源泉,在青年塑造高尚人格时发挥价值导向作用。(1)塑造青年甘于奉献的品格。“科研疯子”黄大年将一生献给科研事业、“00后战士”陈祥榕将生命献给祖国边疆、“燃灯校长”张桂梅将青春献给山区教育事业、“战斗英雄”张富清将一生献给祖国发展。这些人奉献自己的青春,捍卫国家独立发展的权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无怨无悔、为党和国家牺牲一切的大爱情操。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之艰巨,科技领域竞争之激烈,都意味着青年将面临更多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蕴含的奉献意识能够培育青年戒骄戒躁的品格、攻坚克难的志气、无私奉献的决心,使其不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2)塑造青年勇于斗争的品格。勇于斗争是共产党人固有的精神样貌和价值风范。在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始终以不屈的意志及斗争的精神为党和国家事业打开局面。新时代,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诸多困难、风险、挑战,党带领人民沉着应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国际格局发展不明朗,这意味着青年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及挑战。“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蕴含的奋进意识能够启迪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秉持高昂的斗志、坚韧的信念、敢闯敢干的勇气,使其不断强大自己的内心支撑,勇于向新时代的一切风险和困难发起挑战。

(四)家国情怀涵养功能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在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对于涵养青年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1)厚植青年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抵御帝国主义的情感基础,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能。在新时代,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是高度统一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植根于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理性实践,是爱国主义情怀的具体表现,能够以爱国主义团结广大青年,使其坚守“四个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好伟大祖国。(2)引领青年在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唯物史观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的为民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精神追求,能够强化青年党员的党性修养,引导青年提高政治觉悟、厚植对党的忠诚之心、恪守人民立场,使其在复兴征程中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特质,积极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

百年征程新起点,风华正茂再出发。广大青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有可为。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社会思潮激烈碰撞,这对青年的个人素质、党的执政水平、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发挥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功能,能够满足青年全面发展的需求,鞭策党不断进行自我革新。

(一)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是推动形成薪火相传生动局面的有力支撑。全面发展的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储备,主体性生产力远比客体性生产力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价值”[3]。人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社会交往、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因此,青年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及丰富的精神资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动反映,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风范的真实写照。伟大建党精神既继承了以往先进精神的核心理念,又表现出一种绵延性和连续性,具有历史整体性。伟大建党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人心的号召力及感染力,能为增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促进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内生力量

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2]。自我革命是党维系自身生存、不断壮大并引领实践的基本保障,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基本要求。伟大建党精神生成于建党实践,阐释了党的性质宗旨,规定了党的价值理念,能鞭策党进行自我净化,使党内不良作风问题得以改善,使党的纯洁性得以保持;
能促进党进行自我革新,使党的先进性得以保持;
能鼓励党员自我提高、加强党性修养,使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得以增强。因此,伟大建党精神是促进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内生力量。

(三)加强党对文化领导权的精神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4]优秀文化是彰显大国深厚底蕴的证明,是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指明灯。任何统治阶级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以达到文化领导与政治统治的需要[5]。西方通过重塑话语体系及舆论优势,企图对我国进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党构建文化领导权能够避免思想文化上的乱象,使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得以加强。在百年建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伟大建党精神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蕴含着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色彩,能够通过丰富的精神内涵感染他人,并指引青年前进的方向,是党构建文化领导权的精神引领。

经过高校、媒体、社会的通力合作,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学习和宣传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高校层面:建党精神教育有待深入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诸多高校通过组建伟大建党精神研究院、开设宣讲会等方式,加强教师及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和深化。许多高校在校内设置宣传栏,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来影响学生。不少高校积极利用微信、微博、校内网站等渠道宣传伟大建党精神,通过系统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还有部分高校如深圳大学,通过组织师生参演大型舞台剧的方式来传播党史知识。高校主动加强教育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不高。如在一些建党精神宣讲会上,大多由专家、教师等进行讲演,学生参与度较低,与会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由于缺少相关投入,缺乏党史学习教育的创新性传播,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有限。另一方面,宣传内容缺乏针对性。如部分高校发布的学习内容存在较高的同质化,没有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资源与地方史、校史结合起来,宣传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情。

(二)媒体层面:网络环境有待净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媒体也得到快速发展。《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媒体制作了一系列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优秀视频及文章,将伟大建党精神系统化、立体化、影视化。共青团中央发起各种活动,加强与青年的互动。这些都得到良好的反响。如“我和国旗合个影”等活动的举办,增强了青年在特殊节日的仪式感。再如,《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优秀影视剧的播出,引发观众“打卡潮”,许多观众自发前往革命旧址进行参观、学习。但网络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伴有负面影响。一方面,各平台监管措施有待完善,一些不良价值观沉渣泛起。部分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的史料,企图通过歪曲党史、抹黑革命英雄、捏造事实等方式来抹黑中国共产党;
部分自媒体博主自身立场不够坚定,将错误的价值观夹杂在科普内容中,造成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上“丧”文化盛行,网络风气有待净化。如“躺平学”“佛系”“摸鱼学”等风气广泛传播,这与青年积极向上的形象不符,与奋进向前的人生态度相悖。青年若长期沉浸在消极的语言环境中,则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

(三)社会层面:整体合力有待加强

社会教育在青年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党史纪念馆结合地方文化,添加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展览馆。如福建革命历史纪念馆与地方革命史相结合,放置了有关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的展架。一些革命老区还设立了革命教育基地。如江西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战争遗迹、亲身体验“红军的一天”等实践活动,以此深化青年的认知、强化青年的爱国情怀。但总的来说,社会的整体合力有待加强。一方面,人力资源缺失。各地的展览馆虽然陈设内容丰富,但由于人员培训不足、人力缺失,导致部分展览馆缺少专业的讲解,无法拉近党史与参观者的距离,使党史真正的“活起来”。另一方面,地区限制较大。只有少数城市拥有大型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部分高校若要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需要较高的成本。总之,社会各界拥有的资源没有完全形成整体合力,无法对青年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积极向上、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不惧风险、敢于斗争的风骨品格,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行动自觉。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是激励青年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实现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功能,需要高校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需要融媒体发挥沉浸式教化作用,还需要各方加强协同配合作用。

(一)发挥高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夯实理论基础

高校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应该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高校有完备的教学体系、专业的教师队伍、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夯实理论基础。

1.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材和课程评价体系。这既是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供给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的必要路径。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教材体系中,在教材中充分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在党的百年征程中的现实关联及历史必然性;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程评价体系中,动态考察教师教学情况、量化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在提升思政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2.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全面、准确、深入地了解伟大建党精神。在讲课形式上,教师要守正创新,主动改变,适应形势,创新教育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选材得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对建党精神生成逻辑、价值意蕴、重要意义等要讲解到位,使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做到既“走心”又“入心”。

3.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文化育人具有感染性、全域性、导向性的特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和专业文化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滋养心灵、提升素养。校园精神文化既具有校风、班风的特色,又凝聚了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校园活动月、校园艺术节、科技文化周等活动,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了解其内涵、深化其情感。专业文化是指学科领域内专业共同体创造并形成的价值理念、传统作风、使命追求和行为习惯的总和[6]。将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个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及能力素质,强化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发挥融媒体沉浸式教化作用,增强情感互动

随着网络传播大众化的进一步普及,可充分利用融媒体交互资源,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增长点,真正做到人在哪,传播重点就在哪。

1.传统媒体深耕内容创作。相较处于发展期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具有内容生产力强大、运作机制专业、品牌知名度高等优势。传统媒体应该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的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报道,并将建党百年主题教育融入其中。同时,扩大宣传面,打通线上、线下宣传通道,拓宽优质内容的传播渠道。

2.新媒体赋能内容表达。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受众及呈现方式单一的禁锢,将受众分类不断细致化,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图文声一体化,具有交互性、复合性强的优势。新媒体可利用自身优势,立足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打破时空限制,刻画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形象,突出不同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还可制作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单元的系列音频、纪录片、网络文章、微电影等,以艺术真实反映历史真实,以微小视角展现宏大情怀。

3.自媒体实现亲民传播。自媒体有别于其他媒体,其更突出“个人”,更强调普通网民的话语权。在主流媒体顾及不到的领域,自媒体提供了可贵的发声空间[7]。鉴于自媒体即时性、自主化的特点容易造成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无序化、娱乐化,鼓励自媒体在遵循相关监管政策的前提下,立足专业领域,积极制作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科普短视频、音乐、动漫等,用青年人喜欢的方式“讲故事”,激发青年群体的认同感,拉近与青年人的距离,与其达成情感共识。

(三)强化各方协同配合作用,凝聚整体合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应充分调动一切教育主体,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1.地方政府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应出台有关伟大建党精神资源保护政策,如龙岩、宁德、吉安等地出台地方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完善保护体制,规范管理主体,强化保护责任。此外,鼓励民间保护力量参与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保护合力。

2.拓宽公众参与渠道。鼓励个人、社会组织以捐赠的方式参与伟大建党精神资源保护。鼓励开办民间红色文化博物馆、个人红色文化工作室等。引导社会文艺工作者创作与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文艺作品,如歌舞剧、话剧、音乐剧等,使伟大建党精神多维度呈现在普通大众前。鼓励企业发挥资金充裕、人力充足的优势,积极开发当地伟大建党精神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反哺当地文化发展。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8]通过社会实践,青年能够看到宏大的时代、鲜活的现场、生动的实践,使其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情感升华。鼓励学生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亲身参与生产实践,感受社会变迁,使其在实践中接受精神洗礼、升华精神境界、实现人生理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基层志愿服务,鼓励“三支一扶”,让青春之花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绽放。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鼓励大学生参加防疫志愿工作,在实践中强化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猜你喜欢 建党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建党百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建党百年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21年7期)2021-10-13庆祝建党百年(五阙)水上消防(2021年3期)2021-08-21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拿出精神学苑创造·A版(2018年7期)2018-08-07

推荐访问:建党 育人 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