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之间》:时代变迁中的常与变

高 玉 肖 蔚

继“大学三部曲”《弦歌》《儒风》《静水》、非虚构小说《青葱岁月的苔记》以及长篇小说《回归》的相继出版后,晓风教授再次为我们带来新作《湖山之间》。在广袤的湖山之间有什么?遥望山的那边,是母亲张大凤艰苦奋斗的成长历程,虽然经济贫寒,但深切的家庭温情、淳朴的师生情、温暖的同学同事情……这些美好情感给予了她不断奋进的强大力量,随着岁月的衍变,真挚的情感可以超越时代,同时也可以具备新的时代特点;
静观湖的这边,女儿杨小倩从高校毕业并留校成为一名辅导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的思想自由解放,观念也更加前卫,但小倩的成长历程不仅展现了高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职场新人的生存现状,还洞察了高校大学生群体更年轻一代的心理状况与思想观念、师生之间的管理教育问题等,犀利地批判了从社会一直波及高校的急功近利之风。作者运用“墙里墙外”的创作形态,观察的目光从“墙里”到“墙外”,最后又回到了“墙里”,实现了过去与现在、高校与社会的辩证性的联结,也实现了自我写作上的突破。高校生活仍旧是作者写作的切入点,他的视野掠过碧波、潜入林海,回溯过去,反思当下,将母女两代的成长故事穿插交融于文本之中,时代前进中的常与变已在这湖山之间不言而喻。

女儿杨小倩与母亲张大凤是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除了我们最容易关注到的母女二人在成长历程中所遭遇的各种事件之外,围绕在她们身边的纷繁人物与她们的情感关系同样不容忽视。张大凤的母亲与张大凤、张大凤与自己的女儿杨小倩、张大凤与自己的老师、友人等,这些纯真的情感是帮助大凤度过艰苦岁月的强大支撑。其中最主要是来自母女之间的深厚感情,不仅有母亲对女儿的疼爱,也有女儿对母亲的体贴。血浓于水的母女之情、母亲对女儿的谆谆教导,一柔一刚的结合象征了大凤一家优良的家风,即便时代不断变化,仍不变本色。但母亲对女儿的期待、女儿对母亲的看法却在与时俱进,有了不同时代里的鲜明特点。

张大凤自幼生长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家庭里,在她考到省城去读书的那天,她的母亲想满足大凤的向往为她添置一只“洋气”的皮箱,但得知价格后却只能放弃,为不能满足女儿的愿望而感到歉疚:“娘太无能了!实在掏不出买箱子的钱!将来你自个儿有能力了,再把木箱换成皮箱吧,娘会看到那一天的!”[1]张大凤的母亲理解她、疼爱她,却因为自身“能力”的不足,只能怀着满腔的无奈,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大凤填报学校时,母亲虽什么都不懂,但在一开始就表明了开明的态度:“你和老师商量着办,咱没意见!”(第57页)当得知填报本科院校将更利于女儿的前程时,她心想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女儿去读。大凤的母亲自知自己对女儿的爱无法给大凤提供丰裕的物质,也明白大凤为这样一个有着深重经济负担的大家庭做出了多少牺牲,出于对整个大家庭生存的考虑,她对女儿的爱是隐忍的,却不会因为亏欠感而对女儿有丝毫的骄纵,她深明大义、富有原则,在对女儿的教育上做到言传身教,去派出所改年龄时面对欺侮告诉女儿不要冲动,条件再苦也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接受接济时也会力所能及地去报答对方……母亲以另一种方式对女儿的人生道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一棵大树一样为大凤抵挡风雨,像一盏明灯一样为大凤指引方向,成为女儿的精神向导。大凤对母亲的深厚情感同样是其自立自强的强大动力,大凤始终担忧母亲瘦弱的肩膀难堪重负,不论是放弃本科院校填报银行学校、毕业时回到林区小镇办事处工作,还是工作后放弃调去县支行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迂回,深刻体现了大凤的成熟担当与懂事体贴。她深知母亲为了这个家付出多少艰辛,所以她选择回到母亲身边、回到家人身边,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但这并没有消泯大凤追求进步的心,愈是艰难,她愈是坚毅,不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对读书的渴望,也分担了母亲身上“千斤重担”的“八百斤”。母亲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她纯正的人格,即便今后在高风险的金融系统工作仍保持一颗赤子之心;
其曲折的求学自立的历程则磨炼了她刚毅的个性,在拥有稳定的工作之后也仍会确立前进的目标并全力以赴提升自我。对母亲深深的不舍与挂念,永远在大凤的柔肠百转之处,给予她力量,促进她自强。

当张大凤也拥有了自己的女儿杨小倩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已拂遍中国的大地,这段令人动容的母女情在代代延续的同时也具备了新的时代内容。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张大凤的“能力”似乎就强大多了,女儿作为独生子女衣食无忧,自幼就可以得到智力的开发并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张大凤竭尽全力地培养女儿只为女儿有更好的前程,“为生计愁”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母女之间的情感本质没有变化,女儿杨小倩来到距家乡千里的西子湖畔求学工作,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母亲的鞭策与教导仍旧是她平复心结的良方,母亲对女儿的关切与问候也从来不会缺席。然而,母女之间的亲昵关系却时而会成为女儿的烦恼,小倩常因为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生活问得太多、太细而感到有些不耐烦,因为时代飞速前进中生活节奏的加快、女儿工作的繁忙、母女二人距离的遥远等诸多因素,虽然女儿常以打趣的方式回复母亲的问题,但母亲对女儿的工作、生活上的了解往往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新时代的母女情,不再有牺牲与成全,女儿的个人发展已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母女间的相处有了彼此更多的自由空间,有时候也不免让大凤和小倩感到惘然若失。但尽管如此,母女间的深切情感,已转化为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积淀为良好的个人品质,成为抵御世俗力量的一道天然屏障。

除此之外,在母女两代人的成长历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物。张大凤的高三学习生涯中,班主任秦老师对大凤予以厚望,又将大凤从不舍得吃红烧肉的行为看在眼里,所以总是悄悄地塞给大凤煮鸡蛋为她补充营养,还编出让人无法拒绝的理由保护大凤的自尊心。八十二个鸡蛋充分表现了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里秦老师对大凤不求回报的关爱之情,等大凤毕业从省城回乡探望秦老师时,秦老师更是“逼迫”大凤答应“不许带一针一线”,只要大凤“努力工作、不断进步”就是对他最大的安慰,八十二个鸡蛋给高三时候的大凤带来了物质上的能量,纯朴的师生情谊则成为了大凤一生中的精神能源。大凤的好闺蜜陈思卿“对大凤不仅一直发挥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在生活上也是很呵护她的”(第124页),教会她的比任何一位老师教她的还要多;
杨有恒在大凤“独学无友”的时候也报名了自考,从成为她的同事、学友再到成为终身的伴侣,他始终给予大凤真诚的支持与陪伴等等,在纯真的岁月里,人性的美好在这些真挚的情感之中闪耀着灼灼的光华。而女儿杨小倩在东海大学入职不久后的生活似乎就没有那么多的暖意,“西湖大妈”的冷漠与讥诮、高院长的蔑视、胡书记的严苛、金刚强的抵触……在小倩读大学的时候,还经历了第二任男友的欺骗、刘教授的利诱等,虽然小倩最终成功入职辅导员,觅得了如意郎君,在金刚强自杀事件中也得到了上司的认可、学生的信任与家长的理解,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杨小倩充分领略到了人情冷暖,“善”“恶”对比。在权力与金钱充斥的现代社会中,人间真情似乎已越发难得。

当作者将目光聚焦于21世纪的当下,杨小倩曲折的成长经历与复杂的心路历程处处都体现了对现实的诘问与对人生的反思。纵向来看,小倩的经历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与差异,反映出了社会转型、城乡嬗变带来的利与弊。横向来看,杨小倩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辅导员,作者通过她的视角展现了高校内部的师生图景,表达出对当下社会的审视与思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小倩遇到的“西湖大妈”与大凤在车站遇到的好心大妈就已经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同样是“大妈”,一个冷漠轻蔑,带着地域歧视的目光,一个却满怀善意,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与温暖;
一个在号称“亚洲第一”的宏伟高铁站问讯处服务,一个只是在东北小县城的火车站巡逻纠察,作者似乎有意地突出了二者态度的不同,虽然这与个人素质也有关系,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窥见在时代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淳朴的民风人情也难以避免地消逝了。最后,友好亲善的志愿者及时登场帮忙,帮小倩解决了难题,让小倩更加感慨为什么如此精致美丽的现代化大都市里,纯真诚挚的笑容却愈发难觅,这实则是作者对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重“大气”却轻“接地气”而发出的质问。更为突出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经济发展论英雄”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好大喜功”的为官心态渐次泛滥,城市间的互嘲、拉踩乃至市民之间的“地域歧视”更是屡屡发生,令人倍感无奈。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更加开放,一些时兴的观点似乎已将封建传统中的“糟粕”观念完全摒弃,比如在谈到小倩对于“90后精神上的贞洁感”的思考时,她们“抵抗色狼、防御骚扰的心理素质却要优于他们的前辈”(第7页),如果遭遇咸猪手,只要不触及关键部位,“和狗舔的感觉差不多,带给她的不适感非常有限”“虽难免气愤,却也不会痛心疾首”(第3页),对自己的影响是很有限的。小倩的看法虽然不能代表所有“90后”女孩,但至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程朱理学信条在当代已不再被奉为圭臬,身体更不再是象征着贞节的一种符号,新时代的女性已经完全拥有关于身体精神上与事实上的自主权。相比于母亲大凤坐火车时面对“揩油”的提心吊胆,小倩的想法的确可以算得上“泰然自若”了。时代前进中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带来的利与弊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考。

杨小倩的故事围绕着“金刚强自杀事件”一波三折,金刚强的自杀宛若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大学到社会,从社会再回到大学,跌宕出层层乱象。首先面对金刚强自杀的定责问题就颇为复杂,个人、家庭、学校、社会,追责的过程难以像解答数学题一般严谨地计算出各占多少百分比的比例,但在当代新兴媒体喜“添油加醋”的舆论压力之下,高校一定是首当其冲,负责管理学生的辅导员更是直接的“责任人”,所以当杨小倩听到金刚强自杀的消息后,真仿佛是“天崩地裂、末日降临”。客观来说,学生在学校里自杀,学校自然难逃其咎,但无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而妄加评论、借机讨伐,“从一开始添油加醋的爆料,到中间义愤填膺地谴责,再到后来上纲上线地剖析……就差直接把校方指斥为非独误人子弟、简直祸国殃民的罪魁”(第75—76页),更何况东海大学还是社会公认的培养人才的985高校,引发的反响将更为猛烈。而追究其原因,这样的报道无非是为了增加流量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媒体舆论乱象暴露无遗。除了媒体的高压之外,轻生学生家长亲属的无理取闹、苛刻要求也绝非罕见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同样是为了在抚平伤痛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经济赔偿,“经济利益”所带来的诱惑力使人们趋之若鹜。更令人汗颜的是,在“读圣贤书”的象牙塔内,利益驱动的魔棒同样有着巨大的效力,“学校上下都在靠考核激励机制来推动……归结到本质上,就是利益驱动,或者说物质刺激。”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公心与私欲,追求私欲也无可厚非,但“私欲”的力量在消费社会中无限膨胀的后果就是人心的异化与堕落,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若人们习惯于用物质的刺激调动大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那么“奉献”“正义”等真正促进社会和谐的品质将会被迫沦为一句空言。

同时,作者也花了较多的笔墨去描写金刚强即“金世遗”的“心路屐痕”,与之伴随的是作为读者的小倩复杂的心路历程,师生二人通过这一份日记而产生的心灵碰撞折射出了丰富的内容,也是当今高校及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新时代青年所产生的强烈落差感与不适应感是否会把他们推向“边际人”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与恋爱观是否得到了正确的引导?面对封闭自我的“后进生”,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伸出援手?等等。金刚强的自杀具有偶然性,但这些问题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处于极度贫困的情况已不多见,但生活拮据、成绩落后、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的确是造成一些学生“自闭”“抑郁”的重要因素,这些与环境的无法适应更有直接的关联。“情路坎坷”也是金刚强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的富二代室友“张无忌”频繁更换女友,金刚强欲追求一个“在她面前我也不怎么自卑”的女生都连连受挫……论长相、成绩、家境等,金刚强的确并不出众,但他所面对的这些偏偏又是他无力改变的,于是性格本就内向脆弱的他愈发自卑,深陷无限内耗之中终而坠入深渊。恋情失败,落在“张无忌”这样的“情场高手”头上是一粒沙,落在敏感孤僻的“金世遗”头上却是一座山,两人的巨大差异反映出高校大学生对待恋情的两种典型态度:一种是对待感情不认真、不负责,有玩弄感情之嫌;
还有一种就是将感情看得太过重要,甚至到可以左右生活方向的地步。

生活阅历与经验并不丰富的大学生对于恋爱的初尝试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就很有可能陷入这两类病态的恋爱观中。那么,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教育工作者们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并及时伸出援手呢?在文中,杨小倩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尽心尽责的“新手”辅导员了,她想方设法地接近金刚强并揣摩他的心理,试图感化、开导他,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金刚强的自杀。她感到了痛悔,在金刚强把她夹给他的东坡肉猛地扔出了餐盘之后,她的确放弃了,但她也感慨道:“要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全方位把控,谈何容易!”(第205页),归根结底,金刚强的人生悲剧还是性格的悲剧。我们也可以从中深刻意识到,如何在既保护学生的隐私与自尊的同时,又能深刻洞察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摆脱精神的困境,从而避免这样的悲剧再度发生,是作者呈现的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作者双线切入小倩与金刚强、“张无忌”等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全方位展现出了从“90后”到“95后”“00后”的更年轻一代青年的生存现状,准确把握了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建设同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湖山之间》不仅仅展现的是时代变迁中的常与变,同样也表现了作者本人写作上的“常与变”。在此书的后记中,作者就坦言:“要形容我目前的写作状态,‘骑墙’二字或许可以得其仿佛。无论是写作形式还是写作题材,都可以用‘骑墙’来概括。”(第419页),“骑墙”的原义为贬义,通常指人的立场不坚定,也就是“两边倒”,但作者在这里运用“骑墙”自比,仅取其字面意义,形容自己写作上的姿态,具体指写作形式上的创新与写作题材的拓展。作者身为大学教授,一边产出学术论文,一边创作文学作品,这本就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与突破,而创作成果颇多的晓风教授在这次的新作《湖山之间》中更实现了写作范式上的突围:创造了“墙里墙外”的写作形态,并完成了“墙里墙外”的交汇融合。

“墙内”是作者熟悉的高校生活。作品主要分为两部分,小倩的故事与大凤的故事交叉叙述,杨小倩的故事其实就是作者高校题材创作的延续。因为作者本人就身处高校中,所以对这一类题材的创作宛如直接为自己的生活进行零距离“写真”,无疑是直面现实、切中时弊的。回望《弦歌》《儒风》《静水》等作品,高校中的种种问题都在作者的笔下纤毫毕现,作者颇为犀利地批判了如今高校中常见的“学术功利化”“官本位”等现象,进而对高校知识分子在面对课堂教学、论文投稿、职称评审等一系列的职业压力时该如何坚守理想、保持良知的问题发出了忧思。无一例外地,这部作品同样展现了一个不变的地标:“东海大学”,但值得被瞩目的是,“东海大学”不再是故事发生的中心场所,而是时空流转后的新生代展现才能、追求进步的又一片天地。杨小倩作为东海大学的历史学硕士毕业生,发刊的压力也一直与她如影随形,而她最终成功发表论文还是不得不倚仗了“权力”的力量,当她在读博还是工作的岔路口徘徊之时,差点被自己想投入其门下的刘教授“潜规则”,小倩只能背水一战去竞选辅导员一职,虽然最后顺利入职,但也有学校副校长在职的大师兄为其进行了“权力操作”之嫌,可见权力的力量对高校内公正的运行秩序的干预已不少见。作者对此一直保持着讽刺与谴责,直指出高校内部体制之弊端,以及世俗社会中的功利化风气对高校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较于作者之前创作的高校题材小说,《湖山之间》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与描写重心都有所转移,他进一步扩大了关注的对象,将矛盾集中在高校行政人员与大学生群体之间,不再将焦点聚集在高校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种种职业及生活压力上。作者以一位女辅导员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从她的童年经历、家庭氛围,到本科时经历的恋爱、硕士毕业时面临的人生去向抉择,再到入职辅导员后所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作者从容铺展开一位“90后”女孩的成长道路,在细致刻画女性心理的感性基础上发挥理性思考的力量,客观地反映了完全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大至高校管理、城市建设、社会风气等,小至女性职场生存、求职心态、择偶标准等;
上至学校管理层领导,下至在校的一名普通大学生。作者涉笔成趣,起笔于高校生活,但其笔触已蔓延至高校外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还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95后”“00后”大学生群体的刻画十分地生动形象,通过金刚强的日记,我们可以看见一个自卑敏感、有才情却无人识的内向男生自甘堕落的过程;
通过张云鹏的自述,我们会发现他虽然是一个有很多缺点和不成熟地方的男生,但通情达理、有错敢当,从不通过歪门邪道获取名誉。我们还可以发现围绕在他们身边的这些年轻男女生各有各的特点,有真情也有假意,作者用富有诙谐感的语言刻画出了这些栩栩如生的青年大学生形象。小倩的故事在她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走到了尾声,伴随着她思想上的成长与蜕变,“墙内”的风景也已蔓延到了“墙外”。

张大凤的故事是作品中的另一条主线,是发生在“墙外”的东北林海小镇里的大凤跨越了几十年、从高中毕业到成家立业的发家史。如果说作者书写小倩的故事仍是出于“现实的感召”,那么大凤的故事便是作者对时代风云中个人悲欢的追溯与想象,这是作者做出的一个新的尝试。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大地上,像大凤一家这样条件艰苦、儿女众多的家庭很常见,而大凤一家只是改革开放前众多贫苦家庭的一个缩影。但物质条件的艰苦并不能局限住个人追求进步的步伐,张大凤“踩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克服重重叠叠的阻力,健步走出苍茫林区,成为金融系统的一位标杆白领,而她的家庭及家族也在艰难曲折中渐次摆脱了命运的播弄,走向和谐与幸福。”(第423页)时势虽造英雄,但也离不开个人的奋进。时代不断地创造机遇,大凤就是那一个勇于抓住机遇的踏浪者,乘着时代前进的风扬帆起航,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前程。

那么,作者在后记提到的“墙里墙外”的共同点和交会处在哪里?作者又是如何实现了“墙里墙外”的交汇融合呢?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母亲大凤与女儿小倩成长的时代相隔几十年,作为“90后”的小倩在高校中工作,“60后”的母亲则在银行里工作,不论是成长环境、求学历程还是工作环境,母女两人都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但母亲强大的自律精神与顽强毅力、为人的正派与善良的品质都将是传递给女儿的一生的宝贵财富。反观小倩,当她面临“金刚强自杀事件”时,低调、冷静,对待危机有自己的判断;
履职、尽责,具有强大的抗压能力;
聪明、机敏,同时满怀人道主义精神等,甚至与她的母亲相比,小倩遇事处理更灵活、见识也更为宽广。这些优良的个人品质使得她在复杂混乱的多方关系中保持了本色,这是母女两人的共通点,也是“墙里墙外”的共通点,即使岁月流逝、时代变迁,不论身处何方,道德的良知与坚强的意志是在污浊的社会中固守住人心的堡垒,也是人们在求发展的路途中不应忘记的初衷。从共时性角度看,高校本来就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在时代的风云中,从高校到社会,实乃“命运的共同体”。曾经作者站在“墙内”的高台上,“在阅尽墙内春色后,为了弄清它的来路与成因而遥望墙外的大块烟景。两者的用力是不均衡的”(第420页),如今作者将观察点移到了墙头上,对“墙里墙外”的风景一视同仁,“在这部小说里,墙内与墙外的风光是可以平分秋色的”(第420页)。作品的前八章中,奇数章节为女儿的故事,偶数章节为母亲的故事,各有各的脉络,但到了作品中的最后一章,两条故事线索交汇到了一起,指向了当下。疫情的到来是对国人的一场重大考验,在高校工作的杨小倩积极响应学校防疫抗疫工作、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滞留在武汉的海舟主动去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地担任志愿者,小倩的爸爸妈妈也在各自的小区担任了志愿者,一家人虽身处各地却都积极地为国家抗疫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又何尝不是“墙里墙外”的交汇共通呢?作者在写作中充分发挥了个人创作语言上幽默诙谐的特色,颇具趣味性的“段子”不断,网络热词、新词配合生动的比喻,令人莞尔的同时更为“墙里墙外”的故事增添了光彩。

湖山之间,不是横亘在中国版图上的千里距离,也不是阻隔在GDP排名之中的经济发展差异,而是在跨越时代变迁的新旧嬗变中,母女两代人血脉的绵延、岁月的接续、情感的共鸣、精神的传承与命运的汇合。莽莽山林的广袤与厚重,正如母亲张大凤克服万难、奋斗自强的脚步一般坚实;
西湖碧波的温婉与灵秀,荡漾着女儿青春岁月中成长的痛苦与欢乐。不同的地理文化,涵养着不同时代中同样敢于同命运拼搏的决心与勇气,这勇气孕育于苍莽林海,滋养于西湖之畔,在代际的传承之中,在人生前进的步伐中,如林海汹涌澎湃、如碧波缠绵回旋,交汇出一支婉转悠扬、荡气回肠的歌谣。

[注释]

[1]晓风:《湖山之间》,作家出版社2021年版,第45页。以下凡引此书,仅在引文后注明页码,不再一一注释。

猜你喜欢 小倩金刚女儿 追影记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22年4期)2022-04-08大三的女儿北极光(2020年1期)2020-07-24海的女儿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后手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11期)2017-11-27虔诚至极特别文摘(2017年17期)2017-11-13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文教资料(2017年15期)2017-09-18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微博控上海故事(2014年8期)2014-08-11女儿福对联(2011年6期)2011-11-19一双平底鞋小小说月刊(2008年6期)2008-06-05

推荐访问:变迁 常与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