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思政的“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祝小艳 钟桐生 李 媛 贺国文

(湖南城市学院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适时、适度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统一[2]。“分析化学”作为化工、环境、药学、食品等理工科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素材。若能充分发挥“分析化学”的协同育人功能,在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出兼具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3]。

1.1 教师和学生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责和任务,作为专业课教师应当以向学生传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在专业课上增加思政内容会干扰授课的连贯性,同时影响授课的进度。另外一方面,理工科的教师和学生更加注重逻辑、实效性,缺乏将思政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导致其对课程思政存在偏见,甚至产生抵触情绪[4,5]。

1.2 对“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认识不足

“分析化学”是为获取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状态等信息提供原理和方法的学科。按作用原理可将其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其中化学分析部分主要包括四大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而仪器分析部分涵盖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电化学分析法等多个章节内容。总体来看,其具有知识点多、公式繁琐、逻辑性强、科学性强等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集中精力于知识点的理解、公式的推导和记忆等,往往忽略了课程本身的特点。分析化学是一门与科技发展、工业生产、衣食住行及医疗卫生紧密相关的学科,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则难以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有关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创造性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情怀和使命担当[6]。

1.3 课程思政的实施模式亟需优化

从目前发表的论文及身边的例子看,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方式是讲授法,其优点是准备简单、易于实施,但其停留在“教师讲思政,学生听故事”的层面,学生参与度不高,使思政流于说教,效果难以保障。部分教师会引导学生针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辨析和研讨,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仍难以深入和系统化。以案例或项目为引导,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的分析化学知识结合思政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是课程思政教学最有效的方法。而其综合实施需要学生在课外搜索大量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精心整理等,效果虽好但实施困难[7]。

2.1 加强教师队伍课程思政的意识培养和能力建设

培养课程思政意识是推进课程思政的重要前提,具有课程思政意识的老师,才能自觉将课程思政贯穿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对于推进课程思政教育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才能使其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课程思政理论和技巧培训。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重要的思政培训,从课程思政理论基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及教育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专题学习。(2)鼓励教师建立思政团队。一门课程的思政建设需要从事该课程教学的老师共同参与,共享思政教育心得和思政元素挖掘成果,定期开展思政教育经验交流活动。(3)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通过举办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以赛代练、以赛促练,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

2.2 注重学科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深入融合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学科。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这些内容完整清晰地传授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主动收集并总结思政元素,将与思政内容有关的正面案例传达给学生,在其学习分析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以专业知识与技能报效国家的责任感,进而使其成为兼具科研能力和良好品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分析化学”绪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爱国化学家的感人故事和突出贡献。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陆婉珍,我们国家现在的强大正是因为有了像她这样的爱国人士,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深入挖掘“分析化学”课程所蕴含的科创精神。分析化学最重要的任务是进行定量检测,准确的分析测试结果离不开严谨的实验操作、准确的评价和科学的分析方法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例如,在第四章第十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中,通过阿司匹林的发现者——霍夫曼的故事,向学生传达严谨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此外,分析化学被称为“科技的眼睛”,分析工作者应始终致力于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仪器,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第二章“误差与分析数据统计处理”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珠峰新高度的测定,通过“5G北斗见证世界新高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3)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纳入了十九大报告,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时,通过水中溶解氧与水体污染间的关系,引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科技知识促进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4)在“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相关知识的同时锻炼辩证思维能力。例如,通过介绍酸碱共轭对、氧化还原电对,体现辩证思维中对立统一的规律,通过对比酚酞变色和高锰酸钾褪色原因的不同,增强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意识。

2.3 优化课程思政的实施模式

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思政案例外,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如“学习强国”“科普中国”平台上的“大国工匠”“大国重器”“解码科技史”等素材,通过“雨课堂”平台发布给学生,供其课后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挖掘相应的思政元素。例如,在酸碱指示剂这一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发布任务,要求学生从酸碱指示剂的由来、变色原理、酸碱指示剂的应用及其与传感器的结合等方面,搜集文献、整理、讲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传递相关的思政精神,由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对其进行考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波义耳发明酸碱指示剂的小故事,增强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科学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以基于酸碱指示剂的食品新鲜度智能包装和传感器为例,增强学生利用科技创新为生活服务的意识。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新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作为化学、化工、环境、药学等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分析化学”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通过充分挖掘“分析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创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最终实现立德树人与课程育人的统一。

猜你喜欢 分析化学思政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少先队活动(2022年9期)2022-11-23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现场操作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绿色分析化学实验改革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7-21《分析化学》公布2019-2020年度优秀编委分析化学(2020年12期)2020-12-25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理科考试研究·初中(2017年4期)2017-11-04

推荐访问: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