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基本思路与多元途径

胡亚琼 宁夏理工学院体育系

(一)核心素养

为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结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体育教育规律,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实证调查研究、专家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展开调研。经认真分析、反复修改,最终创建并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该体系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定义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

(二)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依据,学校教育的改革理念和目标都必须落实到学科层面,学生能力和品格也都要通过学科为载体得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凝练了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具体概念: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具体内容有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化,改变过去重视教师知识传授、重视教材传递和填鸭式教学方法的现状,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主动的学、有方法的学,通过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完整的课程改革包括课程设计、课时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环节。

(一)大学体育课程设计

1.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设计

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构成的重要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五育”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价值。体育课程目标是整个体育课程的总体规划目标,通过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程度或标准,着眼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涉及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设计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在制定时应涉及知识与相关技术、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社会发展的动态、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格、价值观等,以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以体育人”的思想。

2.大学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应与现阶段我国体育强国的观念相适应,要以全面、科学、严谨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运动锻炼对体质水平增强的意识,要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育意识,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和可操作性化,教学内容设置应围绕提升学生体育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强化运动技术技能、正确认识体育的价值等方面开展。

3.大学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

大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一般采用班级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复式教学四种形式。班级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其存在的必然因素是其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整体效率较高;
分组教学依据学生的能力、条件、兴趣爱好和需要等划分小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个别教学把不同年龄、不同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强调个别差异,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生能力、探索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发展的趋势;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由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程度采取直接教学和自主学习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常用于选修课教学。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各有特点和适用范围,在体育教学组织时应充分考虑多方实际因素,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综合选择体育课程组织形式。

4.大学体育教学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以体育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整理可能发生的问题,系统的提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的体育教学计划。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设计时,应从学生身体发展需要、心理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解决“学生为什么学”的问题;
应涉及运动认知、运动技能、体能、锻炼习惯、情绪调控等9个目标领域,在学生对运动动作、运动素质、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理解的基础上,关联学生对认识身体、使用身体、发展身体和保护身体及文化传承的实际,解决“学生需要学什么”的问题;
依据运动技能发展的三个阶段,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现有运动认知水平,教会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能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和促使学生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养成的方法,解决“学生用什么方法学”的问题。

(二)大学体育课程实施

学校作为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单位,体育育人功能和强身健体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这一平台,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教学的主要途径,而学生自学、课外实践、社会考察等也是确保育人功能实现必不可少的形式。

1.体育课堂教学实施

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施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课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并预设动作学习会出现的问题采用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学生需要通过教师发布的任务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观察、学习、思考理论知识和技术动作,并将观察的总结、学习的体会、思考的结论以卡片形式分点记录下来。课中,可将课堂结构按时间和顺序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四个阶段。课后,及时对学生锻炼视频、作业进行指导。

2.课外体育活动实施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提出“将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加强保障”。相关文件的发布指明了: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检验学校体育实行的重要指标。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包括校内组织的体育文化节、体育社团、体育运动队等,还包括校外学生自主参加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这些平台的搭建能让课内的教学内容在课外活动中得到练习,学生完全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参加校内外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够达到“乐学、常练、勤赛、会用”的效果。

(三)大学体育课程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对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及结果进行科学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对课程教学中的诸多因素、各个环节和结果的测量、分析、评定和反馈,主要从教师、学生和课程三个方面展开评价。

1.关于教师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从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两方面展开: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的主要内容,测评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确定、表述是否符合教学发展理念,对课程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模式的选用、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对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是否符合网络传播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课堂的反馈和课后的反思是否及时、准确等是课堂教学素质评价的内容。

2.关于学生评价

在体育教学实施前是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基础、心智发展状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运动技能与技巧、学习目的和目标、体育兴趣与爱好、体育价值观念、健康意识等。在体育教学实施后的阶段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现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上,表现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

(一)凝练学科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目标

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引导作用,也决定着体育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指向,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需关注社会发展的动态、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育学科的课程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将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等思政内容巧妙的融合在体育教师设计和实施的各个阶段,将体育教学的发展由知识技能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

(二)发挥地域地方优势,建设优质校本特色课程

体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使命。随着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体育学科包容性的增强,一些锻炼性和文化性很强的乡土体育内容和新兴体育运动形式走进体育课堂。乡土体育内容有其自身独特的和引发学生共情的发展背景,将这部分内容引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需要进行改造和加工,使其具备体育教学内容教育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特征,达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目的,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内容基础。新兴体育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在选择时应注意内容的文化性、锻炼性、可行性、安全性等。

(三)融合信息教育技术,促使教学模式现代化

“互联网+”让人类进入了由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构建起来的时代,SPOC、MOOC等开放式的教学资源共享理念占领了教育领域,传统课堂受到了信息化、智慧化课堂的冲击,借助网络平台与课堂的教学模式深受欢迎。为了加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整体实效性,推动智慧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可将线上平台应用于体育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课前发布线上资源形成技术动作表象→从学生本位出发将教师引导、学生探索、教师纠错、学生练习形成学习链提高动作技术→教师根据课后学生录制的动作视频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再通过学生纠正练习达到动作的运用自如。

(四)强化教师自身素质,重视学生学习方式方法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实施者和课程的组织者,其个性特征、思维品质、表达能力、教学技能、教研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教学控制能力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对体育教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强化教师自身素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方面。为保障体育教师的年龄、专业、学历、和职称的合理性,学校应健全体育教师职称评定、学术评价、岗位聘任和学习进修等制度。体育教师在教授知识与技能,传递思政教育时更多的还要教授给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体能发展的方法,强调技能锻炼的要点,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实现教法与学法并重。

(五)提供课外活动平台,实现学、练、赛统一发展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学校应完善机制、健全制度、加强保障,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样化、可选择和具有实效性的课外活动平台。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伤害预防和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校园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制度,营造体育运动氛围,提高科学锻炼意识,传播健康运动理念。通过学校运动会、院系或专业体育竞赛、项目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选拔各项目体育人才,组建学生体育运动队,科学开展课余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体育竞赛,实现学、练、赛统一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

(六)实施多元评价方式,构建科学化评价体系

建立师生互评机制,建立开放式体育课堂,运用学习卡片对话、填写意见表等形式听取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的意见,体现现代教育的民主理念。大学体育课程面向的是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其身体素质、体育基础、兴趣爱好等均有巨大差距,在评价时应从教学全过程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价值观建立和教学结束后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改变体育成绩评定的积分制度,将体育成绩划分成优秀、良好、一般、及格和不及格,降低评奖评优、继续深造带来的竞争,关注学生个性表现、自身体育基础和兴趣的发展。

(七)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高学生体育运动认知

体育中“体”常被认为是发展的重点,“育”总是被无意识的忽略,其原因主要归结于:教育理念的滞后导致教师教育思政的能力较弱,教学内容的陈旧造成对教学思政元素挖掘不足。教师应围绕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团队教师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推进和交流,并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建立思政教学监督与评价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科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从优化育人目标、建设特色课程、更新教学模式、挖掘思政元素、强化技术技能、培养锻炼意识、注重学习方法、联系课内课外、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评价体系等多个路径出发,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体育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0期)2021-01-04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12期)2020-06-01“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我们的“体育梦”学苑创造·A版(2016年9期)2016-10-10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推荐访问:素养 课程改革 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