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小李庄遗址龙山文化晚期遗存发掘简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郑州市小李庄遗址位于郑州市南四环以北,京广铁路以南,紫荆山南路以东。

(图1)地理坐标为东经113°68′49″,北纬34°67′29″,海拔108 米。

图1 郑州市小李庄遗址位置示意图

2017 年7 月13 日—11 月7 日,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州中贯新城置业有限公司中贯渠南新城南小李庄2# 地项目进行抢救性发掘,前期调查及考古发掘工作表明, 遗址面积近3 万平方米,堆积厚度0.3~1.7 米。此次共布设10 米×10 米探方102 个,发掘面积1.02 万平方米。

发掘各类遗迹161 个,其中龙山文化晚期灰坑155 处。现择部分龙山文化晚期遗存简报如下。

本次发掘靠近遗址中心区北部, 各探方的地层堆积情况较为统一, 大致呈水平状分布。

现以T20 北壁剖面为例,对地层堆积情况说明如下。

第①层:现代耕土层。浅灰色土,土质疏松。包含大量植物根茎、现代垃圾及少量瓷片、陶片等。

厚0.25~0.3 米。

第②层:唐宋文化层。

黄褐色土,土质疏松。

出土少量瓦片、陶片、瓷片。厚0.65~0.85 米, 深0.9~1.05 米。

第③层:汉代文化层。青灰色土,土质紧密,内含少量炭粒、红烧土颗粒等。出土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为辅;
纹饰以素面、绳纹为主;
可辨器形有罐、鼎、壶、板瓦等。

厚0.3~0.6 米,深1.25~1.55 米。

第④层:龙山文化层。灰褐色土,土质疏松,含沙量大,内含炭粒、红烧土颗粒等。

出土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以夹砂灰陶、泥质红陶为辅;
纹饰以素面、绳纹为主,可辨器形有盆、罐、壶等。

厚0.1~0.35 米,深1.4~1.7 米。

(一)H58

1.形制。

H58 位于T0705 南部,南部被探方壁叠压。

开口④层下,打破生土。

开口平面呈半椭圆形,剖面呈倒梯形,口大底小,斜壁,平底。

坑口东西长2.6 米, 南北残宽2.34 米;

坑底东西宽1.76米,南北残长1.82 米;
坑口距地表深1.55 米,坑深0.8 米。

(图2)坑内填灰褐土,土质松软,含炭粒、红烧土颗粒,为一次性堆积。

出土少量陶片,以泥质灰陶居多,夹砂陶片较少。可辨器形有罐、钵等。

图2 H58 平、剖面图

2.出土物。

皆为残片。

标本H58:8,陶罐残片。

泥质,黑陶,褐胎。

轮制,沿面及肩部抹光。

敛口,斜折沿,圆唇,沿面上端有一道凹槽。

口径18 厘米, 残高4.2 厘米,厚0.5~0.6 厘米。

(图3-1)

标本H58:11,陶罐残片。泥质,黑陶。轮制,上腹部抹光,黑皮脱落;
腹部饰竖向中细绳纹。

直口微敛,斜折沿,沿外缘加厚,圆唇,微鼓腹,上腹饰两道凸棱。

残高9 厘米,残长9 厘米,厚0.7 厘米。(图3-2)

标本H58:17,陶罐残片。泥质,黄陶。轮制,素面。

敛口,束颈,沿端外撇,尖圆唇。

口径12.4 厘米,残高6.8 厘米,厚0.5~0.9 厘米。

(图3-3)

标本H58:4,陶罐残片。

泥质,灰陶,浅灰胎。轮制,沿颈部抹光,腹部饰竖向细绳纹。直口微侈,斜窄折沿,尖圆唇,沿面饰一条细弦纹。口径25 厘米,残高6.2 厘米,厚0.5~0.7 厘米。

(图3-4)

标本H58:10,陶罐残片。泥质,灰陶。轮制,器壁较厚,颈部有抹净的细篮纹痕迹,腹部饰浅细篮纹。直口微敛,立斜折沿,深腹微鼓。腹部附舌状扳耳,耳边压花。

残高9.4 厘米,残长12.2 厘米,厚0.6~0.9 厘米。

(图3-5)

标本H58:2,陶罐残片。

夹细砂,灰陶。

轮制,颈肩部抹光,颈肩部以下饰竖向方格纹。

敛口,斜折沿,方圆唇,沿面略凸,沿面上端有一道凹槽。口径24 厘米,残高7.5 厘米,厚0.4~0.6 厘米。(图3-6)

标本H58:7,陶罐残片。

夹细砂,红褐陶。

轮制,沿面及颈部抹光,以下饰细绳纹。微敛口,斜折沿,尖圆唇,深腹略鼓。上腹部饰两条细弦纹。口径24 厘米,残高6.9 厘米,厚0.4 厘米。

(图3-7)

标本H58:1,陶罐残片。

夹细砂,灰陶,浅灰胎。

轮制,沿面抹光。

颈以下饰竖向细绳纹。

直口微敛,外卷沿,圆唇,直腹微弧。

残高13.2 厘米,残长12 厘米,厚0.6 厘米。

(图3-8)

标本H58:15,陶罐残片。夹细砂,灰陶。轮制,颈肩部抹光,以下饰细篮纹。

敛口,斜折沿,方唇,唇面有道凹槽,沿面外缘有一道凹槽。

口径13 厘米,残高4.2 厘米,厚0.3~0.5 厘米。

(图3-9)

标本H58:5,陶罐残片。

夹砂,灰陶,黑灰胎。轮制,沿面抹光,颈以下饰竖向长方形方格纹。

敛口,斜折沿,方唇,沿面微曲。

口径21.4 厘米,残高5.4 厘米,厚0.4~0.6 厘米。

(图3-10)

标本H58:6,陶罐残片。

夹砂,灰陶。

轮制,沿面抹光,留有绳纹痕迹;
腹部饰粗绳纹。微敛口,斜折沿,腹部微鼓。口径13.4 厘米,残高8.4 厘米,厚0.6 厘米。

(图3-11)

标本H58:14,高领陶罐残片。

泥质,灰陶。

轮制,领部抹光,肩部饰右斜细绳纹。

高领,领端外撇,方唇,弧肩,内软折。

口径14 厘米,残高7.4 厘米,厚0.4~0.6 厘米。

(图3-12)

标本H58:3,高领陶罐残片。

泥质,黑灰陶,浅灰胎。

轮制,颈肩部抹光。

高领,领端外撇,沿面下垂加厚,尖圆唇,斜肩,内软折。口径22 厘米,残高7 厘米,厚0.5 厘米。

(图3-13)

标本H58:12,陶钵残片。

夹细砂,灰褐陶,浅灰胎。

轮制,素面。

腹部内外可见轮制线,直口,尖唇,口内侧有一道浅台阶,折腹斜收。

口径30 厘米,残高5.4 厘米,厚0.4~0.9 厘米。

(图3-14)

图3 H58出土物

(二)H142

1.形制。

H142 位于探方T0210 西部,部分被探方西壁叠压,开口④层下,打破生土。平面呈不规则形,弧壁,圜底。

东西残长2.4 米,宽2.4 米,坑口至地表深1.4 米,坑深0.9 米。(图4)坑内填灰黑土,土质疏松,含炭粒及少量红烧土颗粒,一次性堆积。出土少量陶片,泥质灰陶居多、夹砂灰陶次之,纹饰有素面、绳纹、附加堆纹。

可辨器形有罐、盆、盘等。

图4 H142 平、剖面图

2.出土物。

皆为残片。

标本H142:1,陶罐残片。

夹砂,黄褐陶,红褐胎。直口,折肩,微束颈,斜方唇,唇面微凹,颈部抹光,其下饰竖中绳纹,腹部微凸,颈下有一道凸弦纹。

口径20 厘米,残高5 厘米,残长14 厘米,厚0.6~0.7 厘米。

(图5-2)

标本H142:8,陶罐残片,泥质,灰陶。

素面。

直领,尖唇,卷沿,领肩部抹光。

残高5.8 厘米,残长15 厘米,厚0.6~0.9 厘米。

(图5-3)

标本H142:5,陶罐残片。

夹细砂,黑灰陶,灰胎。敛口,方唇,束颈,斜折肩,颈部抹光,其下饰右斜中绳纹,沿面底部有绳纹痕迹,斜弧腹。

口径24厘米,残高6.8 厘米,残长11 厘米,厚0.6 厘米。(图5-1)

标本H142:9,陶罐残片。

夹细砂,灰陶,灰褐胎。敛口,束颈,方唇,斜折沿,颈面及颈部抹光,沿面曲凹,外缘有一道凹槽和一条浅细绳纹。

残高5.4厘米,残长10.2 厘米,厚0.6~0.7 厘米。

(图5-4)

标本H142:4,陶深腹罐残片。

夹砂,灰陶,深灰胎,火候较高。

敛口,方唇,唇面有一道方凹槽,沿面下凹,束颈,斜折肩,颈肩部抹光,肩部有4 条浅细凸弦纹,弧腹。口径13.8 厘米,残高6.3 厘米,残长14.4 厘米,厚0.5 厘米。

(图5-5)

标本H142:3,陶盆残片。泥质,灰陶。素面。敞口,尖唇,窄折沿,弧腹内收。

口径18 厘米,残高5.7 厘米,残长12 厘米,厚0.5 厘米。

(图5-6)

标本H142:2,陶圈足盘残片。

泥质,黑灰陶。素面。

直口,圆唇,平折沿,沿面微凸,内缘有一道凹槽, 浅腹。

残高4.3 厘米, 残长11.4 厘米,厚0.6~0.7 厘米。

(图5-7)

图5 H142 出土物

(三)H152

1.形制。

H152 位于探方T1103 中部。

开口④层下,打破生土。

开口平面呈椭圆形,剖面呈倒梯形,口大底小,斜壁平底,口径2.1~2.3 米,底径1.92~2.12 米。

坑口至地表深1.7 米,坑深0.8 米。坑内堆积:灰褐土,土质松软,含炭粒、红烧土粒。一次性堆积。出土少量陶片及1 件石铲。陶片可分为泥质灰陶、夹砂灰陶。

纹饰有素面、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罐等。

2.出土物。

皆为残片。

标本H152:3,陶罐残片。

泥质,黑灰陶。

轮制,沿面有明显的轮制修整线。敛口,立斜折沿,方唇,沿面曲凹,沿面上有三条浅弦纹,颈部外侧有两条细弦纹, 溜肩。

残高6.2 厘米, 残长7.5 厘米,厚0.4~0.6 厘米。

(图7-1)

标本H152:1, 高领陶罐残片。

夹细砂, 黑灰陶。轮制,器表磨光。直领,领端外撇加厚,尖圆唇,斜肩,内硬折。口径14.4 厘米,残高5.9 厘米,残长11.4 厘米,厚0.3~0.7 厘米。

(图7-3)

标本H152:2, 高领陶罐残片。

夹细砂, 黑灰陶,黑褐胎。

器表磨光。

直领,领端外凸,圆唇,斜肩,内硬折。

口径14 厘米,残高5 厘米,残长10.8厘米,厚0.4~0.7 厘米。

(图7-4)

标本H152:5, 石铲。

器身由长方形石板打磨而成。刃部呈弧形,中间钻圆孔,单面钻,偏锋单面刃。

残长9.2 厘米,宽8.4 厘米,孔径1.5 厘米,厚1.2 厘米。

(图7-2)

图7 H152 出土物

通过对小李庄遗址的发掘, 对郑州地区的龙山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就器物形态而言,小李庄遗址发现的器物具有明显的龙山文化晚期特征。如陶圈足盘残片H142:2与洛阳王湾H79:16 近似;
高领陶罐残片H152:2 与洛阳王湾H188:46 一致[1],H152:1 与大河村龙山文化A 型Ⅰ式瓮接近[2];
陶罐残片H58:5 与郑州站马屯三期Ⅰ式罐F8:1 相类,H58:8 与郑州站马屯三期Ⅳ式陶罐T9①:14 基本一致[3]。

图6 H152 平、剖面图

从文化性质来看,分布于郑洛地区的龙山晚期文化主要是王湾三期文化。

小李庄遗址发现的夹砂罐、高领罐等多数器物与王湾三期的同类器基本相同,属王湾三期文化无疑。

同时,遗址所见圈足盘等器物则可能受到同时期煤山文化的影响。

总之,小李庄遗址的发掘,为审视郑州地区龙山文化晚期面貌提供了新视角,为进一步丰富王湾三期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材料。

领队:汪旭

发掘:王中军 沈明亮 夏兴政 苏豪 汪旭

执笔:汪旭

猜你喜欢 灰陶残片泥质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10-17严寒地区城市河道底泥泥质分析及治理技术研究铁道建筑技术(2021年3期)2021-07-21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成长(2020年6期)2020-05-25俄藏Инв.Νо.5448号残片考补西夏研究(2019年3期)2019-09-03黑城所出《地理新书》刻本残片考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英藏西夏文《庄子》残片考释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9期)2018-08-11陶器丝绸之路(2017年8期)2017-05-26

推荐访问:龙山文化 郑州市 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