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阿润图雅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城市景观设计中自然因素、人文因素会对景观设计产生直接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体、动植物等,人文因素则包括历史文化、人与社会、城市构筑景观等。在自然因素中,地理条件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础因素,从宏观角度看,地理条件会对城市的本质结构、轮廓边缘、周边环境的关系形成一定的限制,水文、土壤、地质等地理条件综合作用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城市环境。自然特征与城市景观特征通过气候条件天然的联系在一起,决定着景观的空间形态及发展方向,气候条件包括日照、空气温湿度、风向、降雨等,正是由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导致其景观设计也有显著不同。水文条件往往反映的是一个城市的起源,水体的变化、声音、颜色、光影等体现出天然的动态性,是城市景观设计中最活泼的元素。植物的群落分布、特性等也是区域自然特征的直接体现,景观设计中利用各种自然特征的种植形式创造多样化的、艺术性的植物环境,是体现出不同区域特征的主要方式。除自然因素外,历史文化、人与社会的关系等人文因素也会对城市景观设计产生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是劳动人们创新创造的结果,人类凭借着无穷的创造力,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人文环境这一人类特征环境,景观设计中的人文要素直接呈现出人们的主观意念、思想及直觉,人文环境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对人文环境产生影响,二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2.1 寒地降雪对景观设计的作用

寒冷地区利用雪资源,可以有效补充淡水资源。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而北方寒冷地区雪资源丰富,尤其是东北地区具有较高的年降雪量,雪融化后被引入淡水循环体系,后续可以用于公园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源、灌溉绿地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不过寒地城市雪资源的收集利用体现出不可预见性、可区分性及可塑固体性的特点。其中不可预见性是指在利用雪资源过程中要充分考虑雪的升华量、融化量、降雪量、城市布局等综合因素,而这些影响雪资源应用效率的因素无法完全预见,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不宜在雪资源应用方面投入过高。可区分性是指在雪资源利用过程中,下垫面的积雪在地表不会出现明显变化,不同区域的雪质有较大差异。因此,实际应用时可以采用分类收集的方法,将不同雪质的雪资源应用于不同的用途,保证雪资源被更充分地利用。可塑固体性是指雪本身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寒冷地区的雪雕景观十分常见。与雨水相比,雪的滞留时间更长,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收集量及用量,进一步提高雪的收集效率及存放效率。

2.2 降雪资源景观化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操作的可行性。目前雨水收集、河流治理等领域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雪资源的收集、利用与雨水的收集利用有一定的相通性,也可以借鉴雨水利用、河流治理等技术,以提高景观设计的使用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及施工难度。其次,建设的可行性。寒地城市每年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用于除雪,积雪的处理包括深、中、浅3 种方式,在寒地城市中引进雪资源应用设施,可以缓解降雪对城市的影响,并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的问题,因此具有建设的可行性。最后,降雪景观化的持续利用。目前可持续景观设计技术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比如水资源应用、绿色能源应用、废旧资源应用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渗透于水资源、再生无污染能源、生态景观设计等方面,水体输送的整个流程即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蒸发等循环机制,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作用;
再生无污染能源是指雪资源与景观水的转化,本质上也是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1 项目概况及定位

项目位于吉林省某市的生态新区,该区原本就具备良好的生态理念底蕴以及全面的生态功能,且生态新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作用于海绵城市的宏观尺度。项目所在城市地处温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区,属于高寒地区,地形多为平原,四季温差大,月降水量差异大。该区交通便利,内有自然水系,将海绵城市理念与自然环境条件相结合,可满足促进环境涵养水分、减少场地内水分蒸发的景观设计需求。该项目主要是为满足该区的民住刚性需求规划设计,客户群体主要为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青年群体、新型家庭,对生活环境、生活品质要求较高,能够轻易地体会到环境的微妙变化,从身体、心理、社会上达到一种健康的状态。该项目以海绵城市理念为基础,综合考虑生态环境、邻里社交、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因素,营造一个极富自然乐趣、具有归属感、生态性的居住景观环境。

3.2 项目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理念下,本研究提出的项目景观规划设计强调现代、简约、流畅、自然的理念,以中高层、高层建筑为主,采用多样化的流线型设计拉宽建筑之间的间距。绿地景观以下沉式绿地设计为主,用植物过渡、设计引导等方式自然衔接各公共空间,使各个空间互相联系,体现出富有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学设计法则。在设计过程中,营造微地形对降水走向作出合理规划,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设计,以消纳、滞留降水,微地形设计主要采用本土植物,能够涵养水分,增加空气的湿度,减少雨雪的蒸发量。各个居住功能规划清晰,互相融合,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为各个年龄段、各类运动、休闲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项目区域内的交通道路主要包括车行动线、一级人行动线、二级人行动线、入户动线等四类,可基本实现人车分流,保证居民在小区内活动的安全性。另外,规划自然流畅的慢跑步道,慢跑步道与其他动线互不冲突;
居住区主干道为一级人行动线,满足人车分流及生活必需的交通需求,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保证安全,一级人行动线是消防车通行车道;
人行道规划为二级人行动线,并配置对应景观节点,可满足居民的运动休闲活动、社交审美所需。小区内规划地下停车场,既能够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也能够缓解小区内的交通压力。

根据居住区的品质定位及居民需求,该项目规划5大类公共空间场所,包括邻里花园、活动中心、儿童乐园、青年运动区、老人休憩区等。各区域在设计过程中均考虑当地降水的生态利用,场地功能设计、景观设计均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营造和谐、自然的整体环境。

3.3 项目景观节点设计

3.3.1 入口景观设计。本项目小区入口处采用透水混凝土拼接铺装地面,利用入口处中间高、两侧低的微地形条件特点,使得降水能够流向两侧降水花园及下沉式绿地,入口处人车分流,车库入口顶棚设计轻微斜度,可使降水流向后方花园;
选择毛茛、细叶芒等喜湿、喜阴植物,既能够合理规划降水径流方向,又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水源。

3.3.2 道路景观设计。本项目景观中的道路除了提供路径、人车分流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切分方向、安排空间序列等景观规划功能,且道路是传输雨雪等降水的主要载体。本项目道路设计采用流畅曲线,与道路绿化相结合,并搭配、组合不同的功能空间,连接不同功能分区,使得空间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和谐,与自然景观形式丰富、内容多样的特点相呼应,呈现出极富美感的平面视觉。

3.3.3 旱喷广场设计。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多用途及混合使用的设计方法应用十分广泛,如旱喷广场,可显著提高土地的使用频率,增加居民与环境的互动空间。本项目位于吉林省地区,四季分明,各季节降水量有明显差异,应用雨水景观化与空间错时交互使用的设计方法,能够营造出兼具互动、美观及生态性的景观环境效果。该项目中的旱喷广场收集降水,降水收集设计与周围雨水下渗的种植池连接在一起,点缀孤植丁香树,居民可以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个维度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3.4 儿童空间设计。儿童亲近自然可以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孩子的童年如果缺少与自然的亲近与互动,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注意力缺陷、肥胖症等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本项目中儿童公共空间的规划针对不同儿童的年龄规划了不同的活动空间,并配置小范围的活动场所,各个公共空间、活动场所互相连接。阳光草坪搭配绿地规划,使得儿童能够与自然、环境融洽相处,既增进亲子关系,又能够给予儿童更多的归属感及安全感。儿童空间的主色调采用蓝色,能够使孩子感受到和谐、轻松的环境氛围,并搭配淡紫色,给儿童带来梦幻、浪漫的感受。

3.4 景观统筹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景观设计需要在满足人们各类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性、地域性进行统筹规划。具体而言,本项目中的景观统筹设计要点包括以下方面:

3.4.1 季相景观设计策略。项目所在地吉林省四季明显,季相景观的设计既要考虑旱季与雨季的景观,又要兼顾到四季的景致。在旱雨两季统筹设计方面,景观用水以夏季降雨及冬季降雪为主,比如可以设计小型的动态水流,或者可视可听的叠水、旱喷等,通过设计功能多样化的空间营造旱雨两季不同的景观效果。统筹设计四季景观,在选择本土植物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当地的气候特点,运用环境色彩设计营造更具观赏性的视觉效果,场地设计中也辅助各种不同色彩的植物,用丰富而热烈的色彩丰富季节变化,为灰色的冬季景观增添更别致的风景。

3.4.2 植物的配置设计。本项目位于吉林省某市,该区域土壤条件多为盐碱地,碱化度较高,在植物配置设计时要以植物的生长环境为首要考虑条件,植物丛株内易滋生蚊虫,水体外露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选择植物时,以抗虫害、驱蚊虫类的植物为首选,避免蚊虫滋生而影响居民的居住体验。此外,要进一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按照不同物种搭配种植不同的植物,保证景观设计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性。配置植物需要遵循兼顾不同季节植物色彩的原则,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并根据场地规划、降水收集等情况搭配不同功能的植物。本项目中植物配置以乔木、小乔木、灌木为主,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耐寒性及耐盐碱性。地被植物同样以乡间本土植物为主,比如牵牛花、毛茛等,这类植物根系发达,茎叶繁茂,具有极强的净化能力,不仅能够增添田野趣味,营造生态田园的韵味,而且可以降低景观建设成本。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土壤条件等选择植物,充分考虑植物的耐旱性、耐湿性、耐寒性及耐盐碱性(见表1)。

表1 适用于寒地城市的地被植物

3.4.3 文化意境的设计与营造。本项目定位是居住小区,既要融合山水文化、民族文化,通过物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方法营造深刻的文化意境,又要贴近居民的实际生活,拉近居民与文化的距离。海绵城市理念下本项目的景观设计,文化意境来源于当地的地域特色及文化底蕴。具体可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比如“师法自然”“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等,这些传统的造园手法恰恰可以包含当地的文化底蕴。可以对文化进行物化,突出当地的地域特色,或者赋予植物某种精神体现,表达当地人民的情怀及品格。本研究所提出的项目中采用的蒲公英就能够彰显当地人民坚忍不拔的精神。

总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加,为环境的建设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水源的合理应用更是环境功能设计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吉林省某居住小区为例,探索如何将海绵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入到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融入与渗透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完善景观的功能设计,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景观植物 景观别墅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4期)2021-08-23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2期)2021-07-22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少年漫画(艺术创想)(2020年12期)2020-06-09《景观平面图》鸭绿江·下半月(2019年12期)2019-10-21哦,不怕,不怕红领巾·萌芽(2017年5期)2017-06-23将植物穿身上爆笑show(2016年7期)2017-02-09伍丹景观设计作品艺术评论(2016年8期)2016-05-14植物罢工啦?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10期)2015-11-07

推荐访问:海绵 景观设计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