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

陈 明,张 磊,章玉萍,张丽丽,信 玲,常 莹,鲍先巡

(1.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01;
2.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安徽 合肥 230001;
3.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产业处,安徽 合肥 230001)

安徽省生物种质资源繁多,生态环境良好,境内的皖西大别山区域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1]。群山起伏、地形地貌多样的地理特征,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使安徽成为国内食用菌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食用菌的开发利用是一项投资少、经济效益高、见效快的项目,其产品为公认的“保健食品”。既可田园小规模栽培,又可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因它栽培所用的原料大多是廉价的农林牧业副产品,所需设备简单,投资少,所创利润高,在国民经济收入及创汇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安徽的食用菌产业获得了较快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布局不断完善,工厂化生产不断推进。“十三五”期间,食用菌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在安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潜力、存在问题、未来发展思路等进行分析,提出了立足资源优势,加强种质资源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培育规模经济等发展思路建议,以助推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在“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跨越。

我国认识和利用真菌资源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我们的祖先除采食野生菌外,还进行人工栽培。安徽境内食用菌的利用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2 000年前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中“朝菌”“芝檽”(灵芝)的记载[2]。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对产于霍山、金寨、黄山等地的“赤芝”“石耳”都曾有过包括气味和功效在内的详细描述[3]。安徽食用菌的发展历史并未停留于古籍中野生资源的记载,省内人工栽培食用菌历史亦有800余年[2-3]。“砍花法”栽培香菇的技术在明末逐步传至皖南,“徽菇”栽培渐兴,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徽菇”兴盛一时,包括祁门、黟县、歙县在内的该区域是当时全国八大香菇、木耳基地之一[3-5]。抗日战争爆发后,以“徽菇”为代表的安徽食用菌产业遭受战火摧残。新中国成立后,安徽食用菌生产逐步恢复。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中国,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安徽食用菌产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1.1 生产规模逐年扩大且产业地位显著提升

据统计,截止2020年底,安徽省食用菌栽培面积达4 513 hm2,产量51.90万吨(销往长三角地区15.88万吨),产值76.61亿元。与2019年相比,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8.01%和4.03%[6]。在长三角地区,安徽省食用菌产量、产值低于江苏高于上海,与浙江同属全国第三方阵。据调查,全省共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1 651家,其中:适度规模经营(新型经营主体)1 439家,占比87.2%;
规模以上食用菌生产企业占比1.3%;
中型企业占比5.5%;
小微型企业占比93.2%。工厂化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栽培大户等逐步成为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进入平稳发展的“新常态”。

1.2 品种结构逐步优化且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据安徽省食用菌行业协会调查统计,安徽省规模生产的食用菌品类见表1。

表1 2020年安徽食用菌主要栽培品种产量结构分析Tab.1 Analysis of yield structure of main edible fungi cultivated varieties in Anhui Province in 2020

如表1所示,进行规模生产的品种主要有香菇、平菇、双胞菇、金针菇、黑木耳、毛木耳、灵芝、天麻、大球盖菇、茯苓、杏鲍菇、秀珍菇、姬松茸、草菇、金福菇、北虫草、真姬菇、银耳、鸡腿菇、竹荪、榆黄菇等。从品种结构看,黑木耳、平菇、香菇、双孢蘑菇等传统大宗品种呈平稳发展态势,2020年产量和产值占总量的80%左右,与全国食用菌产业大宗菇类占比接近(2020年全国大宗菇类产量占比83%)[6]。安徽的天麻、茯苓、灵芝、桑黄、姬松茸、羊肚菌、大球盖菇、鸡菌等珍稀食(药)用菌产量及产值虽不及主要的大宗菇类,但发展势头迅猛。灵芝、天麻、茯苓、桑黄、蝉花虫草等药用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金寨、岳西等县域为代表的珍稀食(药)用菌产业带出产的灵芝和天麻在全国市场都具有一定的交易定价话语权,灵芝孢子粉、猴头菇、蝉花虫草等精深加工产业势头向好。中国工程院李玉院士团队与金寨县所设立的“大别山菌物药资源保育区”,成为全国首个以菌物药命名的保育区。李玉院士称赞“安徽药用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安徽省食用菌产业坚持以市场效益提高和产业链价值增加为导向,以特色、品牌和效益为产业发展突破口,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和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围绕形成多样化品种结构、专业化产业分工、错位化区域竞争的菌业发展新局,坚持草腐菌和木腐菌、大宗菌与珍稀菌、野生菌与栽培菌、干品与鲜品、数量与品质、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的多重并举,形成了规模化、区域化的产业布局,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至“十三五”末期,安徽初步形成了“两区一带”的发展格局:以皖北、江淮地区为主的草腐菌(双孢蘑菇、草菇等)栽培区,以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为主的木腐菌(木耳、香菇、灵芝、桑黄等)栽培区;
金寨县、岳西县、旌德县为代表的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珍稀食(药)用菌产业带。2020年安徽省主要城市大宗食用菌品种的产量和产值见表2。

表2 2020年安徽省主要城市大宗食用菌品种产量和产值统计Tab.2 Statistics of production and output value of bulk edible fungi in major cities of Anhui Province in 2020

如表2所示,在现代农业发展奖补政策、市场需求、栽培效益稳步提升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下,阜阳(34 767.42万元)、池州(346 704.43万元)合肥(12 878.14万元)、六安(15 515.75万元)等食用菌发展重点市的大宗食用菌品种产值超亿元。

综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地方意愿等多方因素,安徽省选择阜阳市、合肥市、太和县、长丰县、金寨县等、作为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区域,打造食用菌产业亮点、示范点,形成以点带面,全省联动的产业发展局面。

1.3 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且品牌效应显著加强

近年来,安徽省在主要优势产区引导菇农由大棚平面栽培逐步向菇房立体栽培模式发展,栽培设施由简易菇棚向高性能设施发展。在岳西、金寨、东至、南谯等省内主产县(区),引进创新了多功能恒温菇房、菌菜复合棚、光伏食用菌大棚等新型设施,以及无架吊栽、菌菜轮作、林下轻简化种菇等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食用菌栽培设施、模式的上档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普通大棚栽培由单季栽培逐步向多季乃至周年栽培发展。在同一栽培设施内利用不同温型品种的合理搭配也可实现周年生产,如祁门、宣城等地发展的不同温型香菇、平菇品种周年搭配生产模式。栽培设施与模式的升级,不仅可通过精准感知、智能控制和精细化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而且还实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周年生产供应,稳定了长周期菇粮供给的质量。

在生产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同时,部分食用菌主产县区如太和、阜南、定远等,着眼于长远发展,科学制定规划,整合相关资源,出台优惠政策,引导菇农由原来一家一户分散栽培逐步向园区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方向发展。淮南、阜南、蒙城、金寨及岳西等县(市、区)新建了一批特色化、现代化的食用菌标准生产园区。每个园区吸纳几十乃至近百个食用菌栽培大户,园区内以企业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实行“五统一”(统一原料供应、统一菌种生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市场销售)的管理模式。“十三五”期间,安徽食用菌产业集聚步伐的加快,不但显著提升了省内食用菌产业的栽培水平和效益,还孵化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颇有名气的食用菌品牌,其中6个区域公共品牌(金寨天麻、金寨灵芝、金寨茯苓、金寨桑黄、旌德灵芝、颖之尚品)和1个中国驰名商标(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野树林商标)已成功获批[7]。

2.1 发展潜力

2.1.1 优异的资源禀赋

安徽地域辽阔、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以淮河为界产生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变化造就了南北区域温差较大、四季分明、森林植被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不同种类食用菌特别是珍稀药用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生态条件。目前已探明的野生药食同源种质资源约有100余科、包含1 000余种[8]。其中多为菜肴中的珍品,或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食品工业和制药工业的重要原料。除丰富的种质资源外,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粮食产量超4 000万吨,每年产生稻草、秸秆、棉籽壳等农林废弃物超过4 000万吨,牛、鸡等畜禽粪便超过1 000万吨,这些原材料中被纳入食用菌产业链的占比较低,循环利用空间广阔[9]。

2.1.2 巨大的市场潜力

安徽地处长江三角洲腹部,承东启西,沿江通海,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十四五”期间,安徽将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围绕粮油、畜禽、水产、果蔬、茶叶、中药材、油茶等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建设100个以上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食用菌产业发展将作为长三角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人均蔬菜及食用菌消费量将得到显著提高。地缘区域优势叠加产业政策导向,既有利于安徽食用菌产业抢占东部发达地区消费市场,承接其技术、资金等产业要素资源的输出;
也有利于进军中部周边省份、西部落后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食用菌产品消费市场。

2.1.3 良好的产业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安徽省的食用菌产业已具备较大的规模和市场,近年来省内各地市相继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多家国内外食用菌龙头企业陆续入住安徽,食用菌产量增幅明显。如2017年美国农产品公司在阜南县成立阜南联美农产品有限公司,目前一期项目已全部投产,年产双孢蘑菇2万吨,投资1.5亿的二期基料项目正在扩建。2018年太和县和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安徽太和食药用菌科技扶贫产业园,项目一期投资5.1亿元,建成后具有年产2万吨食(药)用菌鲜品和1万吨菌类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加工能力。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9年安徽省食用菌产量同比增幅在全国排第二位[6]。截止2020年底,部分重点市县如六安、阜阳等区域的设施栽培面积和产值占比已经超过50%。此外,一批如灵芝、桑黄、天麻、茯苓、蛹虫草、蝉花虫草、红托竹荪等在内的高附加值食药兼用菌的生产加工也初具规模。

2.2 存在的问题

2.2.1 育种开发亟待加强

目前安徽省食用菌产业主要栽培品种中产量排在前5位的是黑木耳、平菇、香菇、双孢蘑菇和毛木耳,产量占比85.15%,大宗菇类品种过于集中,少数品种已经出现季节性过剩。而属于珍稀菌类的羊肚菌、北虫草、猴头菇、竹荪等附加值高且市场营销前景广阔的品种,虽然近年来栽培数量有所上升但生产规模仍然较小,产量、产值占比均不足1%,且栽培品种多来自外省或进口。此外,安徽虽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但专业化、规模化的良种繁育生产体系尚未建设完成;
发酵、代谢、遗传等相关技术跟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段距离;
大量具有地理标识开发潜力的野生食药兼用菌和药用菌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还不能满足产业发展对优质菌种的需求。

2.2.2 科技支撑仍显薄弱

目前,安徽省内开展食药用菌资源、育种、栽培等方面研究的省级科研单位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都坐落在省会合肥,分布不均衡。且普遍存在省部级科研项目少、专项科研经费不足、专业科研人员匮乏等问题。省内院所和食用菌生产企业对食用菌工厂化和规模化栽培的研究较少,国内发展已经较为成熟的移动菇房生产模式,省内仅有2家企业(安徽百麓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锦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推广应用。此外,由于缺乏对保鲜加工、活性物质保留、菌渣资源化再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安徽食用菌产业存在“重生产、轻加工”这种“头重脚轻”的问题。省内各类经营主体的食用菌产品加工以干制、腌渍等初级加工方式为主,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形式创新不够。2020年全省食用菌产业加工产值为20.99亿元,产业链产值占比不到30%。

2.2.3 规模效应尚不显著

2020年安徽省食用菌总产量仍不到60万吨,仅为全国食用菌年产量最大的河南省(2020年产量561.85万吨)年产量的1/10,总产量排名位于全国第三方阵末端,“基数小、增长快、总量低、排名后”的整体发展状况在短期内仍难改变[6]。从产业链看,省内具有行业引领能力的龙头企业较少。与山东等周边省份相比,安徽省食用菌产业的龙头企业单体生产规模也较小,产业集群的带动效应不足,产业整体的规模化、设施化水平较低。2020年山东省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有100家,其中注册资本1 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占比超过50%[6]。安徽规模以上食用菌生产企业仅21家,日产能达20吨以上的企业不足10家,占比不到2%,与广东相比差距较大。

2.2.4 品牌建设任重道远

安徽省食用菌整体产业规模相对较小,省内经营主体以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和村民集体合作社为主,受限于组织程度、教育层次、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力不足。省内的一些龙头企业,由于产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加之仓储和营销网络不健全,经营模式单一,仓储物流、冷链配送等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缺乏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融合能力,品牌影响力仅局限在省内乃至市县区域。此外,省内食用菌企业开展“三品一标”等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认证内驱力不足,自2013年以来,仅有金寨灵芝、金寨天麻、金寨茯苓等少数品种申报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上央视、上高速、上高铁、上直播”等广告推介活动力度较弱,叫得响、有影响的“国”字号食用菌品牌稀缺,产业的全国影响力较低。

食用菌产业是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他产业争资源”特点的高效生态农业,目前已成为粮、油、果、蔬之后的第五大栽培业[10]。在《安徽省食用菌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11]等相关方案出台后,应把牢发展大势、立足省情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安徽向食用菌强省迈进。

3.1 立足资源优势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包括地方品种资源分布情况、栽培面积和产量、生长特征及濒危状况等信息在内的种质资源调查,摸清省内食用菌资源谱系、数量及部分珍稀种属的分布特征,建立省一级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在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珍稀食(药)用菌产业带建设野生食用菌保护区,对名贵濒危的野生食用菌和药用菌进行资源的原生地保护,落实野生菌的采集和加工许可制度,禁绝掠夺性采集现象的发生。同时,应加强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以建设中的合肥“中国菌物谷”为主体,通过“一馆五库体系”(标本馆,菌种库、活体库、基因库、化合物库、综合信息库)建立以种质资源库为基础的食(药)用菌新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大力支持省内具有种质资源开发能力的龙头企业建设种苗繁育基地,培育推广优质、高效的食用菌菌种,确保省内自用菌种的质量安全。

3.2 立足科技创新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辟人才绿色通道,以特聘院士和首席专家等学术权威为主体,通过项目实施和交流合作,联合省内相关研究人才组成省一级的食用菌技术创新团队。在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有条件的科研院所,建立食用菌人才实训基地。通过中短期培训和高级研修班等方式,培育在食用菌品种选育、菌棒生产等方面具有实操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充实省内食用菌人才队伍。同时,面向省内外广泛选用各类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结合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两强一增”(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鼓励科技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以兼职兼薪或留职停薪等方式领办、创办和参股食用菌企业,助力“两强一增”行动的实施。完善食用菌技术推广与管理体系,充实基层食用菌专业人员,组建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指导服务体系。

3.3 立足规划引领以加强规模经济培育

“十四五”期间,应以《安徽省“十四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安徽省食用菌产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1年-2025年)》等纲领性文件为引领,围绕省内食用菌产业“总盘子”做大和重点发展市、县做强的目标,项目安排、经费支出、税收优惠向有发展潜能的重点区域、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倾斜。扶持和培育一批在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有竞争优势和集群带动效应的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济。同时,在《规划》中明确的重点发展区域,大力建设符合科技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特色化、规模化“七化”标准的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食用菌产业园区)。此外,加大“双招双引”的工作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食用菌本土企业与国内知名企业跨区域合作,组成“产业航母”,补足本土企业在保鲜储藏、产品加工、在线销售等方面的短板。

3.4 立足做优做强以加强品牌建设

安徽省食用菌产业要做优做强,品牌建设是重要保证。要以提高产品的产品力和竞争力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鼓励重点市县和企业积极开展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度高的名优品种和品牌。要积极拥抱长三角农业科技一体化发展趋势,推进省内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紧扣省内“菜篮子”建设主题,主动对接长三角大市场,融入长三角大产业发展。支持省内食用菌企业积极承办和参与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食用菌产业会议及产品展销活动,鼓励“皖菌”品牌“走上去、走出去”,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将全省的菌菇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5 立足绿色发展以加强资源循环利用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健全食用菌绿色生产标准体系,大力推行“粮-菌”“菜-菌”“果-菌”等省内已经被实践验证可行的立体化、多元化高效生产模式,推进食用菌生产过程减排、减损和固碳。同时,在接种、制棒、出菇、采收等环节,推广高温节能灭菌等低能耗、低残留的绿色生产技术,减少薄膜和农药等高污染耗材的使用,从根源上进行生产和加工废弃物的环境污染防治。在食用菌生产大县,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县域产业规划主题,把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畜禽粪便、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要举措。以加工副产物和农林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为抓手,充分利用产区内丰富的秸秆、林木、畜禽粪便等菌材资源,推进农作物秸秆袋料栽培食用菌的模式示范和菌渣资源的循环利用。

3.6 立足精深加工以加强全产业链融合

引进或培育一批具有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加工能力且市场竞争力强的食用菌加工企业。通过“制造强省基金”“新型工业化发展基金”等专项奖补政策的鼓励和支持,提升加工企业的精深加工能力,综合开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健康饮品、功能性食品、美容产品、中成药等。加强灵芝、桑黄、茯苓、天麻、红托竹荪等本省特色食用菌品种中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和产品开发,结合长三角仓储物流一体化体系建设,推动省内设施栽培、专用设备制造、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实现食用菌产业由“一产”向“二产”、“三产”的后向延伸,提升全省食用菌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食用菌安徽安徽省 《安徽记事》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9期)2022-11-09成长相册少儿画王(3-6岁)(2022年6期)2022-07-19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25安徽:种子田去杂保纯促增收今日农业(2020年18期)2020-12-14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5.回声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9年12期)2020-01-09

推荐访问:安徽省 食用菌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