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维度、限度与向度

陈华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简称“双高计划”)。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名单共计197所,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141所。“双高计划”提出,“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集中力量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双高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高质量。“双高”计划的实施从本质讲就是要通过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回应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高”院校要主动担当,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努力争当改革创新的领头羊、排头兵,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打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品牌,形成一批有效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目标做出重要贡献。

2.高水平。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类型化发展的引领者。“双高”院校要实现高水平发展,致力于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双高”院校要变革办学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以对接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深化专业课程改革,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在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成长为适应现代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双高”院校要提高治理水平,实现治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优化与完善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治理结构,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高效能。《全球人才危机的警钟已敲响》报告预测:中国到2030年,高技能人才短缺危机将全面爆发,劳动力缺口可能会达到670万,可能会错失1.4万亿美元的产值。培养大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关键。“双高”院校应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重要的创新主体地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服务“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双高”院校要提升服务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能力,对接区域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需求,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度参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和设备更新,为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双高”院校要围绕服务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和行业企业,科学设置专业,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强化学科专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专业群管理方式。总之,“双高”院校要提升发展效能,引导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评价,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改善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1.“双高”院校发展特色不够凸显。国家在进行“双高”院校遴选时,充分考虑区域的均衡分布和产业的重点布局,目的是督促入选院校对接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也希冀“双高”院校能够创造能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但从“双高”院校的实际推进效果来看,各院校间错位发展、优势各显的意识还不强,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未能做到凝练特色促发展,造成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部分“双高”院校依然延续着“大而全”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不够突出,没有做到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打造精品特色专业,导致引领带动能力不足。此外,“双高”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向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能力不强,很难通过专业服务为企业创造出较高的直接经济价值,因而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

2.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2020年智能制造技术与技能人才发展与激励调研报告》显示,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人才中,高级、资深、专家技术人员占比平均值为17.6%,中级技术人员占比平均达到39.4%,初级技术人员占比为43.0%,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目前呈现“金字塔”型分布趋势。造成这一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下去。这主要在于相关方的权益没有得到很好保障,学校和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由于校企之间的信息沟通不足,“双高”院校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用工需求的变化敏感度低,缺失动态管理,导致院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3.“双高”院校的引资引才存在缺陷。在资金投入上,“双高计划”得到了财政的强力支持。根据“聚焦职教”整理统计的74所“双高”院校公开发布的2020年预算表,从各“双高”院校财政拨款收入占预算总经费比例来看,绝大部分“双高”院校严重依赖政府财政投入,其中,湖北某职业技术学院高达99%,财政拨款几乎为其全部收入;
仅有7所高职校财政拨款收入比例不高于30%。同时,院校间的建设资金获取数额、来源差距比较大,最低和最高之间相差可达64倍,一定程度上说明“双高”院校资金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后续会影响到建设质量。

而在引智引才上,“双高”院校近两年加快了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步伐,尤其是伴随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的发布,各院校有着较为急迫的升本意愿,但在人才引进标准上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人才引进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重数量、轻质量。

1.构建高职教育新形态。第一,瞄准重点产业,形成办学特色。在院校层面,“双高”院校要根据自身优势,以特色办学为立足点,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建构以特色专业群支撑产业群、人才培养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相匹配的“共生”生态圈,真正成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的高水平院校。在专业群层面,“双高”院校要加强各专业间的“化学融合”,优化专业群课程配置,发挥集群效应,使专业群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形成率先发展、高水平发展的局面。

第二,基于类型教育,打造职业教育新样板。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双高”院校要按照“双高计划”“1个加强”“4个打造”“5个提升”的建设内容,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中找到恰当的平衡点,更加关注学生职业素养、通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双高”院校要聚焦于“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和“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成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创新源、技术源和人才源,打造职业教育新样板。

2.打造高职教育新范式。第一,办学定位的引领。“双高”院校能够入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精准的办学定位和良好的对接市场能力,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市场认可度高、就业对口率高和就业质量高。“双高”院校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学会做“减法”,对于与其办学定位不符的红黄牌专业要限制招生规模、暂停招生或调整撤销,更专注于优势专业群的优化和完善,促进专业群长远发展,从而彰显办学定位的精准性和服务产业的精准性,充分发挥办学定位的引领作用。

第二,发展模式的示范。“双高”院校涵盖综合类院校(50所)、财经类(17所)、农林类(15所)、医药类(5所)、艺术类(4所)、政法类(1所),涉及装备制造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商贸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基本上涵盖了高职办学的主要领域。国家进行布局的目的之一是希望这些院校能够在各自领域里探索出科学高效的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各“双高”院校要加强沟通协调,促进专业建设经验交流、实习实训基地共用、师资队伍互派、课程资源共享等,实现强强联手、紧密协作。

3.打造产教研深度融合新标杆。“双高计划”专业群对接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双高计划”要求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因此,“双高”院校要高度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质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打造产教研深度融合新标杆。并以此为抓手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实现学校办学的规模和质量协调发展。

“双高”院校要实现专业链、教学链与产业链、岗位链深度融合。“双高”院校分析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围绕产品设计、生产、营销以及售后等产业链各环节的需求,让学校专业设置能够尽量覆盖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需求,形成完善的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发展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智库保障。在专业链上,“双高”院校要参照企业岗位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岗位技能的各环节、各要素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增强人才与岗位的适配性。在教学链上,“双高”院校要围绕职业标准、岗位标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底层公共课共享、中层专业核心课分设、高层拓展课交叉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为切入点推进教法改革,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采取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企业冠名班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将产业先进技术、产业发展需求、企业优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增强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总之,“双高”院校要深化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围绕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努力实现产业要素向教学资源的转化,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4.提升院校治理能力和水平。第一,优化内部治理。要实现“双高”院校高质量发展,优化内部治理是首要条件。“双高”院校要构建各相关利益者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形成多元参与、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成果共用、责任共担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双高”院校要构建以章程为核心,以理事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代会等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学内部治理体系;
以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理顺招生就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师资结构、实训基地、学生素质培养等一系列内部运行要素,增强学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升的能力。

第二,获取外部支持。“双高计划”需要地方统筹推进,构建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支持体系。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方联动,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地方政府对“双高”院校的投入绝不仅仅体现在资金上,而是应给予更多政策倾斜。例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推动作用,从政策上保证校企合作制度化。行业组织通过定期通报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报告、搭建产教合作平台等方式为“双高”院校提供信息资源。其他社会力量则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持“双高”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

猜你喜欢 双高校企高质量 百万扩招下高职校企合作演化稳定性分析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2年2期)2022-07-26“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1期)2022-06-20“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年11期)2022-05-31数说高教北京教育·高教版(2022年4期)2022-04-27“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1期)2022-04-25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今日农业(2021年16期)2021-11-26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推荐访问:维度 高质量 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