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下的动物存在——评张亚婷的《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

◎陈莉诗

张亚婷教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世纪英国文学研究和女性研究,出版学术专著《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2014),编著《战后英国女性文学选读》 (合著,2012),以及在《外国文学评论》 《外国文学研究》 《国外文学》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等,而其现著写的《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成果。

此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以解读寓言故事和动物史诗中的道德说教来阐明“谁是道德主体”。通过研究12世纪的诗人是如何通过在叙事过程中弱化动物的界限范围和象征意义,让其以一种道德主体的身份来说明道德意识和平权思想,其中涉及到两个较早的寓言和动物史诗文本,一是法国的玛丽用盎格鲁-诺曼语改写的《寓言故事》,里面蕴含了玛丽独特的道德审视和道德谏言;

另一个文本是12世纪英国本笃修会的修士隆尚的尼格尔用拉丁文写的动物史诗《愚人之镜》,借书中的动物主角驴波奈尔来体现尼格尔的人类社会观。第二章题为“会说话的鸟,会‘说话’的现实”。主要以中世纪时期的英语辩论诗和梦幻诗中夜莺和鹰为道德主体来研究和解读,通过她(夜莺)/他(鹰)们与人类或其周围的其他动物主体的二元辩论来展现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其与周围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关系,彰显其背后蕴含的人类社会价值观。第三章为“骑士与动物的博弈”。通过构建“作为他者的动物:人与动物的二元对立”“混合型动物和阈限身份:尴尬的协商”和“与你同在: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感”这三个主题框架来研究13到15世纪英国骑士文学是如何借助人类与动物之间所缔结的(非有意识的)关系,来解读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及其背后的本质。第四章主要是研究和探讨英国中世纪的动物叙事与远东想象之间的关系,借此揭示中世纪英国人的东方主义观及其动物叙事视角中的文化优越感。这其中涉及到带有异域色彩的《大编年史》、体现文化他者和文化乌托邦二者关系的《约翰·曼德维尔游记》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的《扈从的故事》三个文本。

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动物叙事指在文学创作中把动物文学范畴化,以其作为叙事或说教主体;
或是在作品中用一种画家视角对动物进行拟人拟态的描写,以之所处世界对人类主体社会投影式描写。因此,作为国内首部考察中世纪英国的动物叙事文学著作,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教会读者以下几方面。

(一)如何区分——道德主体和道德患者

中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以动物为主体。这些作品被划分为不同的文学体裁,比如《伊索寓言》类的寓言故事。“韦曼把中世纪英语动物文学的体裁分为五大类:动物论、动物故事和动物史诗、辩论诗和与动物有关的诗歌”。在这些题材的作品中,动物以一种道德主体的身份“扮演着和人一样的重要角色”,或与人互动,并在这过程中打破我们长期以来认为人类是绝对道德主体的思维定势;
或以其主体身份来颠覆人类的道德主体身份存在,进一步说明人类在作为道德主体的同时也是道德患者和客体。书中,作者借驴波奈尔的故事说明虽然动物主体(波奈尔)因没有真正看清自己的本质错误而最终导致失败,但人类仍需从它身上学习生存的智慧和反思与动物的相处之道,重新去定位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关系,而非肤浅地站在人类道德制高点的位置来看生物金字塔尖之下的动物存在群体,因为“如果说人的优越性体现在人可以以伦理、感知和批判态度存在,那么,波奈尔的存在体现出同样的优越性”。

此外,动物叙事故事中的动物还可以与其动物同族发生互动,并在这些互动的过程实现其带有象征意义的角色和功能定位。张亚婷教授在书中运用不少与夜莺相关的英语辩论诗来说明夜莺作为女性代言人的道德主体身份存在,并进一步通过这些辩论诗和一些骑士浪漫文学作品来具化夜莺的身份代表——贵族女性的化身。因此,夜莺在这些作品中的言行举止就展现了贵族女性的身份风貌,从而彰显了中世纪英国贵族女性(被赋予或是规约好)的价值理念,进而体现这些作品背后的主体社会对上层贵族女性所持有的(期望性)看法和解读。

当然,作者还对其他以动物为(道德)主体的叙事文学体裁进行解读,并在解读的过程中通过动物——人类和动物——动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现道德主体(人类/动物)和道德患者(动物/人类)之间的博弈关系,从而进一步阐明其背后所蕴含的道德意义,而这道德意义的背后又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二)从动物叙事视角下解读环境伦理观的呈现

动物叙事中的动物叙事视角最常运用于政治层面的环境伦理关系中。当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或是主流的价值取向需要以某种方式展现出来但又不能触及当权者的禁忌时,作者往往就会借助一些非人类的叙事视角,通过对这些动物(文化他者)进行归化和转变,以及进行人类文化符号化,赋予它们以人类的特点,包括阶级、性别分工和权力斗争等,从而达到写作的政治化目的。这也就是说,作为文化他者的自然动物只有进入到人类的文化系统中,才能承担一定的角色、承载一定的文化功能指意义和内蕴人类价值观念;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动物入世的过程,比如动物的图腾崇拜,他们的存在和死亡都会因人而异被用以不同目的的解读,而这就是动物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关系的体现。

无论是中世纪的骑士文学,还是古往今来的宠物观,入世后的动物,一旦受伤或是死亡,都会被看作是人体或人类完整性的缺失。比如,在骑士文学中,如果骑士骑的战马在决斗中被刺伤或者刺死,而骑士分毫未损,他还是输了决斗。因为战马作为与骑士融为一体的坐骑又是他(人类)肢体(双腿)的延伸,一旦受到伤害甚至是死亡,也就意味着骑士的失败和死亡。这种将动物——马匹看作是骑士(人类)躯体的一部分(延伸),就是带有超强的人类文化意义和符号功能指的解读。

这也进一步看出,人类对动物的认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存在这个概念,而是会根据自身的阶级利益、兴趣爱好和喜怒哀乐等因素来赋予动物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也就是说,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局限于高等动物——低级动物的简单二元对立,而是一个日渐复杂的文化内涵赋予的多重构建关系。既已如此,那么在一个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一个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否可以行得通呢?而且,在这个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建构中,我们又该如何规划和重新定位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呢?有人说,“因为语言,我们超越了动物;
也是因为语言,我们(也)成了恶魔”。

(三)构建“万物有灵”的全球命运共同体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西方的希腊神话还是中国以《山海经》为例的上古传说,都体现了“万物有灵”这么一个观点。在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这个框架内,人类也是一种动物存在。“因为人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这个世界是个精彩的迷宫”,世界是个迷宫,迷宫里面有以动物为代表的自然文化、人类创建的文明还有人类——动物文化的结合体,因而显得精彩异呈。迷宫的每个出口,都有一个代表自然的动物看守,在迷宫内层创建文明的人类,若想看迷宫外的世界,作为文明创建者的他,应该如何与出口处的文化他者打交道,是同化渡之抑或是异化除之?虽然这两种方法之下人类都能通过出口,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文明创建者的人类是以何种方式来对待文化他者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故身处其中,人类应该思索其道德主体身份。

巴特尔说,“身份(认同)的基本(属性)范畴是文化和社会的产物,相对其可能性来说更应该是(一种)政治合作的结果”。人类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是文化与社会的认同,是政治合作的结果;
而自然界中的动物无需经历这些过程,它们一个文化他者,是自然文化符号的存在。它们应该被纳入人与自然生命的命运共同体这个框架中。

古人云“白璧微瑕”。再美好的物品也总有它的不足之处。诚然,《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若是能参考或者引用其他有相同研究的学者的文章或者著作,增大阅读张力,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在脑海中有不同思维火花的碰撞。再者,这本书于2018年面世,虽说是研究中世纪英国的动物叙事学,但若能将文中的某些理论观点结合时代,与当代一些学术热点相挂钩,在展示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的同时,又能将今人不大关注的甚至是忽略的动物叙事研究视角充实,岂不两全其美?

总之,张亚婷教授著写的这本《中世纪英国动物叙事文学研究》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于文学写作与作品解读方面,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动物叙事研究视角;
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而言,它教会我们重新定位人类的道德主体性,在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的同时,思考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可行性,从而在生态视角下进行研究,以文学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对研究女性主义动物观提供很好的例证。综上,这本书对各个层级的读者来说还是很友好的。

猜你喜欢 中世纪骑士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世纪欧洲艺术家教世界(2022年4期)2022-03-23“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英语文摘(2021年4期)2021-07-22布拉格:穿越中世纪的心灵之约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8年1期)2018-08-16克里夫兰骑士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多少级楼梯读者·校园版(2015年22期)2015-05-14New Enemies中学英语园地·教学指导版(2008年3期)2008-07-15

推荐访问:动物 共同体 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