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述评

徐有威, 张程程

(上海大学 文学院, 上海 200444)

三线建设开始于1964年,结束于1980年,是中国当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经济建设战略,对当代中国的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在学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的共同耕耘和努力下,三线建设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①。

2021年对于三线建设研究而言意义非凡。在这一年中,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分会、上海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10月22日至24日在西南科技大学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的讨论②。

从研究成果上来看,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些研究聚焦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三线精神、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小三线建设研究等研究重点。另外,后小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与“四史”研究、三线建设文旅融合和社会史研究等内容成了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的热点。在2021年的三线建设研究期刊论文中,有23篇论文发表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SSCI)收录的期刊,数量同比2020年出版量持平。其中有3篇(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分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新华文摘》转载。学术界对近年来的三线建设研究成果开始出现不少正面的肯定③。

2021年全国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13篇硕士学位论文以三线建设为主题。四川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两个研究团队以三线精神为主题的项目,荣获2020年第17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此外,有关三线建设的课题申报和结项在2021年取得了重要成果。上海大学文学院徐有威教授主持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小三线建设资料的整理和研究”顺利结项。同时有4项课题成功申报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④。本文拟对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分类,探讨其价值和意义,以期对今后的三线建设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延续了近年来的研究态势,在三线建设史料搜集整理、三线精神、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三线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跨学科研究以及小三线建设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新成果,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三线建设史料搜集、整理与研究

有关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伴随着三线建设研究的开展也在不断深入进行。徐有威搜集并整理了上海小三线建设中规模最大的企业八五钢厂的两份企业报《八五通讯》和《八五团讯》的资料,以此为基础出版了《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第一辑)》⑤。全书共8册3401页302万字。该书全景式呈现了八五钢厂这家小三线企业在生产建设、职工生活、调整移交等方面的历史面貌,为小三线建设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徐有威、陈东林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系列丛书,在2021年第6辑以《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为主题出版了57位三线建设研究者进行三线建设研究的回忆文章;
第7辑则以《上海小三线建设者回忆录》为主题,出版了上海小三线39家企事业单位129位亲历者的58万字的回忆录[1]。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等编辑出版的《攀枝花三线建设家书选》以家书这一独特的视角呈现出三线建设这一宏大工程中普通三线建设者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具有独特的意义[2]。吕建昌、莫兴伟主编的《激情岁月的记忆:聚焦三线建设亲历者》搜集整理了部分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口述史、回忆录以及相关的档案资料汇编等。攀枝花市委党校的代发君主编的《三线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收集了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的37篇论文,成为展示这个主题研究的最新成果[3]。

对相关史料的研究也在逐步开展中。莫家莉、史仕新认为三线建设档案资料对于史学研究、开展党性教育、服务党政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对于三线建设档案的搜集整理和开放利用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因此作者认为需要从更新开放理念、整合档案资源等方面着手,积极推动三线建设档案开放利用工作的更好开展[4]。董方杰、周海燕认为,通过自下而上的口述史能够填补宏大叙事的历史空白,还能够对普通亲历者另类的现代性体验做出独特的扫描[5]。

三线建设民间文献同样值得关注。三线建设民间文献包括厂志、日记、工作笔记和亲历者的自印本回忆录等。由安徽省宣城市政协主编的《小三线的记忆》以上海小三线建设在安徽宣城境内的活动为历史脉络,搜集整理了70余篇上海小三线建设的介绍和回忆文章[6]。上海小三线八五钢厂的部分亲历者共同编辑,由史志定主编的《八五缘——忆皖南十八年》搜集整理了该厂职工的回忆文章约26万字,生动展现了中国最大的小三线企业八五钢厂的点滴往事[7]。上海小三线项目古田医院在2021年建院50周年之际编纂了《史海钩沉——上海小三线古田医院那些事(1969—1988)》,搜集整理40余篇文章,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上海小三线古田医院的历史变迁[8]。

(二)三线精神研究

三线精神研究历来是三线建设研究中的重要问题,2021年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聚焦其应用价值的探讨。谢玲伶从三线精神的内涵中关注到了其对于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群众纪律建设的重要价值[9]。朱云生、何悦、杨学平认为三线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推动三线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资源[10]。另外,罗依平、谭步康认为三线精神对于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11]。

(三)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21年10月9日至10日,以“使命、合作、担当”为主题的首届国家工业遗产峰会在安徽亳州举办。在此次会议中,有关三线工业遗产的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徐有威、张程程提交的《近十年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究述评》一文,对近十年来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进行了梳理,认为近十年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趋势,同时具有广阔的国家合作和交流空间。

2021年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侧重于其实践层面上的探讨。吕建昌针对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作者认为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三线建设工业遗产不仅要体现其文化价值,也要体现其经济价值。在当前的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着资金、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发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政府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同时也鼓励国企、民企等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推动该旅游产业的发展[12]。丁小珊以重庆816核工程工业遗产的改造实践探讨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改造思路,提出在改造过程中以三线精神为中心,让参观者在环境中感知三线建设的历史,从而形成价值认同[13]。还有专家学者对六盘水、金口河、贵安5708厂等地区和三线企业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展开了探讨和分析[14]。

谢正发、郑芳提出三线建设类图书出版应该更多关注这一主题,探索选题内容、传播途径、营销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推出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研学游图书产品,促进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研学游与图书出版的互惠共赢[15]。

(四)三线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研究

黄巍在分析东北地区对于新中国三次工业布局规划与调整的影响时认为,三线建设在珍宝岛事件发生后,迎来了第二次建设高潮,国家对三线地区的工业项目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从而大大推动了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16]。张勇就原四川省绵阳地区三线建设中央直属建设项目进行了梳理,项目共计113个,涉及国防工业、基础工业、配套保障等方面,从而对于该地区的工业化建设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17]。李斌通过对兰州地区三线建设历史轨迹的分析,认为三线建设对兰州现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注入了创新活力,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兰州现代工业体系[18]。张杨通过对三线企业选址的分析,认为片面强调隐蔽使三线企业脱离了原有的协作关系,短期内缺少上下游产业的支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各部门采取多重手段和方式加快三线地区的工业协作,从而促进了三线地区配套协作工业体系的建立[19]。

崔龙浩以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选址问题为个案研究,认为二汽的选址是在新中国初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下进行的,这种由国家主导的工业化进程所需的制度代价较高,不确定性也较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遇到严重的波动[20]。

(五)小三线建设研究

小三线建设研究近年来在三线建设研究中异军突起,正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除前文提到的部分研究成果外,另有一批重要成果值得梳理和探讨。徐有威、张程程对《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1-6辑)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回顾[21]。周升起、徐有威探讨了小三线建设时期驻厂军事代表制度的实践及其困境。作者认为通过驻厂军事代表制度的更迭,可以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下质量监督机制的局限性[22]。周渐佳、李丹锋以安徽小三线项目淮海机械厂的改造与更新为中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了该小三线工业遗产的规划、改造和更新的全过程[23]。

曹芯对上海小三线建设时期企业工资改革进行了梳理,认为小三线工资改革具有复杂性、循序渐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24]。张雪怡关注到了上海小三线的军品质量问题,认为尽管上海小三线企业重视军品质量问题并尝试各种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但终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25]。张胜聚焦安徽小三线的调整改造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安徽小三线企业为当地增加了大量的人口,提升了当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推动所在地区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6]。周曼琳探讨了江西小三线建设时期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及其影响[27]。刘世彬从山东小三线建设背景、部署与开展、调整与结束等环节梳理了该地区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28]。温权、牛一凡以山西小三线项目前进机器厂为例,探讨了山西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进程[29]。

在三线建设研究开展过程中,以历史学为基础,多学科共同参与已成为一大特色。在2021年的三线建设研究中,这一特点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张勇从时间、空间、社会、主客位视角探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三线建设研究的不同意义,探讨构建三线建设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模式。周晓虹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出发,讨论了三线建设口述史资料的大规模搜集和使用有助于拓展社会学研究的想象力。陈超基于政治学的视角反思当前的三线建设研究。徐有威以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各类史料在三线建设研究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谭刚毅从人居环境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探讨了其对三线城市的规划建设、城市形态的演变以及工业遗产类型的划分等问题研究的意义[30]。

在影视学方面,禹华以导演王小帅的“三线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为切入点,探讨了导演在三线三部曲中所使用的空间叙事手段,包括实景布景、服装符号、组合镜头等形式的灵活使用,从而进一步突出对三线历史文化、贵州地域文化以及时代文化的表达[31]。在传播学方面,包华军探讨了在新媒体视域下三线建设文化传播的路径,从而不断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32]。在语言学方面,刘莉对三线建设影响下的水城方言词汇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伴随着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水城方言词汇产生了较大变化[33]。在美术研究方面,张峻明畅谈了油画《三线建设》的创作体会,他在该画的创作过程中力图不断提醒人们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同时表达出那些被废弃的工业遗产与现在城市之间的不和谐性[34]。

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在延续以往研究重点的同时,又进一步丰富了研究面向,拓展其研究深度。这一年,后小三线建设研究方兴未艾,三线建设与“四史”学习、文旅融合等社会热点相结合,同时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深了对三线建设社会史的研究。

(一)后小三线建设研究

以徐有威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将目光聚焦至后小三线时代的研究。徐有威最早提出了这一研究构想,在和陈东林主编的《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4辑)中,该书的副标题即被定为“后小三线时代与档案资料”[35]。在2021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徐有威在《开拓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新领域》一文中具体提出了后小三线建设的概念。同时,张胜、徐有威《后小三线时代的企业发展研究——以安徽小三线为例》,李云、徐有威的《后小三线时代的企业改造与地方经济起飞:以安徽池州为例》分别以安徽小三线和上海小三线为例探讨了两地的后小三线建设时期的经济发展。目前,关于后小三线建设的研究还在持续开展过程中⑥。

(二)三线建设与“四史”学习研究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张杨认为三线建设可以看作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36]。孙永强以改革开放为背景,探讨了六盘水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的治理过程。作者认为三线建设大大提升了当地的工业水平,但是由此也引发出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作者通过梳理该地区从1978年至今为治理生态环境而采取的措施中可以看到政府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在不断提升且措施亦在不断完善[37]。另外,还有学者谈到了邓小平推动三线建设进行的调整改造的决策过程[38]。

(三)三线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

伴随着近年来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一大趋势。三线建设虽然已成历史,但其传承下来的三线精神文化以及丰富的工业遗产资源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王祖龙、张梦鸽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以宜昌809工业遗址为案例,探讨三线工业遗产的旅游开放模式及其发展方向[39]。龚嘉仪、王贺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出发,以西南云水机械厂工业遗产的设计规划为例,提出通过整体性保护和动态地再利用等策略来塑造具有鲜明特征的三线工业文化景观[40]。陈斌卿等人以六盘水地区的三线文化长廊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对该地三线工业遗产在空间结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改造,以此来塑造一个特定的记忆场所,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和旅游的协调发展[41]。

(四)三线建设社会史研究

社会史研究在2021年再次成为三线建设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南京大学周晓虹研究团队近年来持续开展三线建设口述史访谈工作,通过对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单个个体的口述史记录,有助于呈现一个个鲜活个体与时代洪流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有助于全面和真实地理解当下[42]。张勇认为三线企业和当地社会之间既存在有形的围墙也存在无形的藩篱,这种区隔的存在是由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割与对立导致的,也与三线企业作为“嵌入式”单位组织相关,直到改革开放后,三线企业与地方社会之间的区隔才逐步消弭[43]。此外,代发君主编的《三线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认同》关注到了三线人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音乐、体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44]。

上述研究成果更多是从宏观视角来对三线建设社会史进行探讨。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李德英、粟薪樾以第一手档案文献和口述史料为基础,梳理了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过程,认为“厂社结合”模式是三线建设时期处理工农关系的一种尝试,但在其实践过程中,受制于当时的历史和制度约束,该举措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45]。徐有威、张志军将视角延伸至三线建设时期的“以厂带社”问题,指出“以厂带社”这一制度创新试图构建一体化的厂社管理体制,反映了当时的特殊时代环境,但是在推广过程中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情况,导致其最终偃旗息鼓[46]。张杨关注到了1964—1966年三线建设初期阶段的工农关系问题,认为三线企业布局内地乡村,为工农关系的新发展创造了契机,但另一方面,双方在经济利益层面存在种种矛盾。因此各级政府尝试对工农关系进行协调,但是最终成效并不理想[47]。秦颖以四川816工程为分析对象,探讨三线建设中的土地征用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工程建设部门坚持以民为本,让利于民的政策,保证了土地征用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密切工农关系具有积极影响[48]。

除了上述提到的主要研究问题外,谭刚毅等学者以三线城市为研究视角,提出三线城市经历了从国家安全主导下的“城市安全”到建立地区人员和财产安全的“安全城市”这一转变[49]。吴晓萍、谢景慧认为三线建设者在时代环境推动下,经历了从单位制下的优越移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落“遗民”的身份转变,呼吁更多人来关心和重视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50]。刘洋关注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1965年前往西南地区推广“统筹法”、支援三线建设的历史,认为他在推广“统筹法”的过程中,一方面为三线建设的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纯粹数学到应用数学的跨越,实现了国家需要和个人科学追求的有机统一[51]。

通过梳理可以看到,2021年的三线建设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既包含以往研究的重点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基于此,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微观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近年来,得益于档案资料的逐步公开以及口述史料、民间文献的搜集日益丰富等有利条件,以微观视角来呈现三线建设初期的研究日益增多。在2021年的三线建设研究中,这一趋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某一地区、某一企业或者某一群体来展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个案研究,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宏大叙事之下对于具体问题研究的不足,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三线建设的历史面貌。

(二)研究面向进一步拓展

通过2021年三线建设研究的成果可以发现,其研究面向正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如在跨学科研究中,以往多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建筑学等学科聚焦这一领域,而如今像政治学、传播学、影视学等学科也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中来,这对于三线建设研究的深入推进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后小三线建设研究是2021年研究中呈现出的全新面向。该研究是在三线建设研究基础上的一次重要探索,探讨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下原小三线企业的调整改造、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和价值启示,以及其对相关区域经济社会乃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

(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深化

三线建设研究不同于其他的历史学研究,不仅能够开展大量的基础研究,同时也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研究,这一点在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2021年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随着这方面研究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地区启动开展三线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有的将其打造成旅游小镇,有的将其设计成文化长廊,也有的将其塑造成文化创意园。这些实践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前期大量的理论研究。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会促进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从而为这方面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二者之间的结合不断加深,将有助于三线建设研究更好地发展。

(四)三线建设研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三线建设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三线建设研究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扩大。张利杰在回顾近年来的中国当代史研究时,提到三线建设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有关讨论涉及经济建设、区域联系、人口互动等诸多方面,体现了研究的多元性和学科交叉互动的特点[52]。辛逸等人在回顾2020年党史和国史研究成果时,提到了徐有威、张志军对改革开放背景下江西小三线军工企业的市场化转型问题的探讨[53]。杨悦对2021年度的三线建设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肯定[54]。三线建设研究在获得学界关注的同时,还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刊发的“小三线研究(组文)”荣获安徽省新闻出版局2020年“期刊主题宣传精品文章”的荣誉称号,认为这组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刊发后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55]。

注释:

① 有关近年来的三线建设研究成果可详见:徐有威、周升起《近五年来三线建设研究述评》,《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第69-79+6页;
徐有威,张程程《2019年三线建设研究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20年第3期第61-65页;
徐有威、张程程《2020年三线建设研究述评》,《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0-14+48页。

② 有关此次会议的情况可参见徐有威、张程程、喻双全《“第三届全国三线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第18-25页。另外,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朱佳木同志在会议开幕式上的发言稿《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参见《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3期第15-22页。

③ 这3篇(组)被转载的文章分别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发表的徐有威、张勇、段伟、苏世奇撰写的《多维视角下的三线建设研究(笔谈)》一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21年第5期转载;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1期发表的由黄巍撰写的《东北亚局势视域下新中国三次工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一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8期转载;
《史林》2021年第3期发表的由周升起、徐有威撰写的《小三线建设时期驻厂军事代表制度实践及其困境》一文被《新华文摘》2021年第19期“论点摘编”栏目转载。

④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成功申报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的三线建设研究课题包括:国防科技大学蔡珏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三线”建设中技术转移研究》;
北方民族大学杜华君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北民族地区三线建设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挖掘与活化利用研究》;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宋晖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三线建设”宣传动员与精神传承研究》;
攀枝花学院朱云生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中国三线建设口述历史与三线精神研究》。

⑤ 徐有威主编《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第一辑)》(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21)。有关该书的书评参见张杨《一幅时代变革的历史图景——〈新中国小三线建设档案文献整理汇编(第一辑)〉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22年第2期第143-150页。

⑥ 有关后小三线建设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参见徐有威《开拓后小三线建设的国史研究新领域》,《浙江学刊》2022年第2期第226-233页;
李云、徐有威《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企业与地方经济——以安徽池州为例》,《学术界》2022年第1期第174-184页;
张胜、徐有威《后小三线建设时代的安徽企业发展研究》,《江淮学刊》2022年第1期第17-24+193页。

猜你喜欢 遗产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年3期)2022-05-23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年3期)2021-08-13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笑的遗产小读者(2021年8期)2021-05-15遗产怎么分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0期)2020-12-23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9年4期)2019-05-21千万遗产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7年10期)2018-03-14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汽车工程学报(2017年2期)2017-07-05遗产之谜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4年4期)2014-07-23

推荐访问:述评 建设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