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倪筱珈,岳宇翔

(湖南工业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南 株洲 412000)

目前,以“两微一抖一Q”为代表的网络平台应用之广泛,使得“人人都是网络主播”已成为现实,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成为潮流。这种现象印证了在网络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全民已经进入了自媒体时代[1]。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与网络共同成长的“数字化居民”,生活方式与互联网紧密相连。因此,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程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
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
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2]如何高效地利用网络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是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一)抵抗多元文化冲击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数据共享成为当代主流,各类文化与思潮在网络空间里不断碰撞、交融、相互交织,身处在自媒体时代的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成型的“人生黄金期”,开放的网络世界除了使学生们接触到丰富的外界知识,也会使学生们面临不同价值观念的侵袭,其中包括部分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文化。缺乏辨识能力的他们容易被一些网络不良信息所蒙蔽和迷惑,这时如果不能及时对他们进行引导,提升他们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极易对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带来不利影响。

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极为复杂,某些西方国家一直妄图通过各种途径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思想文化“植入”,而还不具备正确辨别网络信息能力、容易成为被煽动对象的青年大学生成了他们渗透的切入点。他们将极端自由主义等思想融入大学生日常关注的热点中,故意设计博人眼球的网络产品来误导迷惑青年大学生,试图悄无声息地对他们进行“洗脑”。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落到实处。对此,在教育内容的输出过程中我们既要展示不同文化的差异,又要着重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深刻而透彻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以网络思想政治的创新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走深走实。

(二)打破传统教育桎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开展。灌输式教学的课堂之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的施展空间受限,无法发挥到最大化,学生的个人展示平台严重不足,个性化的交流无法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难以达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育模式,探索符合自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网络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手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改革,其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教学物理空间的限制,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授课”场所便捷的选择性能。网络让教师除了能在手机、平板与电脑上进行直播教学与录播教学以外,还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完成对当下时事热点、政策文件等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教师能随时在平台上发布相关学习内容进行“授课”,释放教师的工作时间束缚,及时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最大限度保证教育效果。第二,虚拟空间强大的承载性能。网络虚拟空间能够为各式各样的先进思想与教学内容提供存储场所,避免出现因时间久远或者场地迁移而引发的知识流失现象。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能够方便师生在任意时间与空间读取资料并储存教育资源、沟通交流,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更愿意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自觉参与教育互动以增强参与感。第三,辐射范围强大的传输性能。自媒体平台是容纳海量信息的“集中地”,如今的“00后”大学生是被电子产品围绕成长起来的一代,有着新时代的互联网思维,他们的学习、思想状态需求是多样化、多元化的。网络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鲜活的思想素材,更加有效地解答他们的思想疑惑,在一定程度上也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有利于营造舒适、自由的思想教育环境[3]。

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大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但作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抓手,其发展之路也是满布荆棘的。本文通过对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绝大多数高校虽然已经利用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开展了不少教育引导活动,但仍存在着明显短板,影响并制约了网络育人工作实效的实现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平台搭建薄弱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机遇,但高校的网络平台搭建未跟上互联网信息发展的节奏,这是当前诸多高校正在面临的共性问题。许多高校存在网络育人意识不强、人手不够、专项资金投入不足、专业技术手段落后等问题,造成了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水平、吸引力和黏合度达不到理想效果的情况,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到位、不深入。

部分高校在前期未进行充分调研、摸底以及未明确组织机构、团队搭建的情况下,“跟风”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工作的展开仅停留在简单地转发各类教育资讯和前沿信息上,对很多与学校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情况结合得不够的信息不经筛选和加工的直接转载,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浅出的解释,导致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受众范围狭窄,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效果。部分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与学生之间长期缺乏平等、深入、广泛的对话与交流,形成了自说自话的局面,致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优势——双向互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对宣传内容存在抗拒情绪。虽然部分高校教育平台种类较多,但普遍存在平台交互界面陈旧、网页响应迟钝、更新速度慢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此,平台的稳定性、时效性、美观性、灵敏性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改善。”[4]

(二)内容产出欠佳

“0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征是价值多元及价值观望:“他们的个性化更强,自主性更高,国际化视野更广;
他们拒绝教条化、刻意而为的说教和灌输,较适应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生活化教育;
他们追求时尚和新意,不满足于浅尝辄止的表面功夫,强调全身心投入和沉浸式的参与;
他们不愿意被人安排或者设计,而要自己成为主角,主动自觉地担当和探索。”[5]近年来,多数高校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布的内容在数量以及质量指标上都有显著提升,形式也愈来愈丰富多元,育人成效明显增强。但同时,为了保持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传播正能量”的定位,生产的内容相对保守,大多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与自媒体时代全网海量的信息相比缺乏趣味性、独特性、创新性,难免会相对枯燥、乏味、单一,从而导致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浏览量较低,影响力也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定位较模糊,其应既不是娱乐平台,也不是纯粹的学习平台,而应该是一种以学生体验和学生需求为导向、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互动式交流学习服务平台。但目前许多高校网络平台忽略了其“服务”功能,对“三贴近”原则的落实不足,没有在“有深度、有温度、有亮度”上下功夫,只注重了教育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中的体验与了解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生产的内容没有针对性,亲和力和感染力不足。

(三)队伍建设不足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认为网络思政只是简单地将线下的日常工作“挪”至线上,未配备专人负责网络内容的创造、生产、传播与管理,而是采用兼职队伍为主的形式开展相关工作。网络平台的主要指导和管理者多为学校宣传、思政部门相关教师、辅导员等,这部分教师大多非网络思政专业出身,又因对自身的媒介理论学习、网络热点关注和网络技能的培训不够,缺乏专业的网络技能,无法高效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最终导致工作推进迟缓;
另一方面,教师队伍的精力不济。兼职教师大多还承担着大量的其他工作任务,事务性工作繁多冗杂,因此大多数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抽出时间进行专项研究,提升自身的网络思政工作技能。

学生队伍建设不足。以完成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为例,其需要完成讨论选定主题、收集相关素材、拍摄照片视频、撰写审核修改稿件、图文表格排版等一系列流程,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兼顾内容的原创性、独特性、趣味性、吸引力,这不是某一个人能独自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专业团队的协作来共同完成。但当前,多数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学生运营队伍缺乏专业的指导培训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不具备对网络环境的敏感性和对网络形势的前瞻性,容易造成网络舆情研判的滞后。

(一)健全平台搭建与引导体系,巩固思想舆论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6],因此高校必须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搭建及内容建设,坚持正面引导,利用校园文化制作优质的内容并通过平台传播,展现学生富有活力、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7]。所以,必须加强高校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坚定立场,巩固思想舆论阵地,守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线,保证思想舆论阵地的长期稳定,不受到负面思潮的侵蚀。

第一,高校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从全局层面给予高度重视,从政策、制度、经费、人员、场地等多个维度积极支持。学校设立完善的负责网络思政教育的专门机构或科室,明确各个机构岗位职责,负责研究制定学校“两微一抖一Q”及二级单位网站建设与管理规定办法,准确把控发布内容的政治导向,规范素材收集、审核发布等流程,维护良好的运营秩序,加强校园网络阵地与安全建设。第二,加强指导,构建全校“大思政”“大宣传”格局。着力搭建高校网络育人媒体矩阵,创立校内各部门、各学院统筹兼顾、百家争鸣的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与网站群落等。在传达各类先进思潮的同时,要加强对二级单位网络平台的指导、监督以及评比,促进网络思政教育合力局面的形成。第三,成立融媒体中心。通过设计优化、搭建平台、融合技术,对各类有效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力争打造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致力于宣传国家时事、疫情防控、校园趣闻等相关工作,使学生在闲暇之余能通过新媒体接收学校传达的资讯。

(二)强化队伍建设与能力培养,提升技术应用效能

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朝着虚拟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实现师生的虚拟化、数字化对话,对话执行的关键除了在于情感的融入与语言的转换,还需要运用精良的运营管理方法和技术进行平台搭建,才能实现及时在各平台推送优质的思想引领作品,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要将高校网络育人媒体矩阵升级为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利用其新颖的网络架构、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内容为师生提供舒适、可靠的思想交汇场所。

第一,必须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校、院均需配备专职工作教师,成立专班队伍,定期开展网络平台运营相关技能培训,提升队伍综合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培育、选拔等过程,组建一支“肯干”“能干”并有志于在网络育人领域深耕细作的教师骨干队伍。教师队伍要通过定期组织共建策略研究、交流共建优秀技术与经验、分析网络平台运营即时数据,充分了解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探寻或了解学生的表达方式,寻找师生之间网络化的语言沟通桥梁,熟悉学生的交流系统,落实网络新兴语言的有效转换,并将有特点的表达方式总结凝练为教学语言,扩充当前语言体系,运用最新的专业技术进行创作,确保工作的正常推进。第二,必须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独自开展工作是万万行不通的,必须同时发掘一批对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富有兴趣并有一定基础技术的学生,将他们组成队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培养他们在网络空间中客观分析、理性表达、勇于担当、创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也是实现微信公众号的常态化规范化运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一。

(三)融合学生需求与情感体验,夯实师生交互桥梁

信息交互时代,青年大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能够接纳思潮交汇、观念碰撞,在网络上也较为活跃。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发展还未定型,心理状态与思想认知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发生改变。引领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教育的核心目标,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是成才的基础,高校了解并满足学生的思想与情感需求是保障正确观念产生的前提,也是网络思想教育的重要聚焦点和重点施力处。

第一,高校需要审视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情感的融入。重点从育人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现实情感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处理各类学生在思想上与现实中的疑惑与困难,统筹引导学生的思想认知与个性发展。高校应确保网络教育平台运用“有情感”的网络语言系统,成为生产爱、传播爱的网络育人阵地,确保网络思想教育的高度、广度、温度,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来自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关爱,从而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的接纳与融入。第二,应坚持单一性与多元性相融合的原则,做到统筹兼顾。落实“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前者新颖的教学方法处理学生的共性问题与后者温暖的教学方式解决学生的个性问题,做好“线下”与“线上”话语体系的转换,做到互补性融合。在情景教育下打通全校宣传思想工作干部队伍和舆情引导队伍,保持师生交流的渠道牢固且畅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温暖的网络成长环境,不断在其中输送优质的思想养分,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的更新换代之迅速促使各行各业都面临改革。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坚力量,需要时刻保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为党和国家对网络空间治理、媒体融合发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汇聚磅礴力量。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需要不断以平台搭建运营、内容策划生产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主要任务,构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运用多元化的技术手段,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促进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网络平台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网络平台支持下初中语文翻转课堂教学研究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网络平台犯罪及其治理对策中国检察官·经典案例(2019年5期)2019-07-01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推荐访问:新时代 探究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