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多重孔隙水相自吸能力评价

何颂根 ,冉旭 ,于丹 ,王峻峰 ,邹枫

(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油气开发管理部,四川 成都 610041;
2.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 德阳 618000;
3.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气工程服务中心,河南 濮阳 457001)

页岩气的开发利用是油气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已成为国内天然气的重要增长点[1-5]。将几万立方米的滑溜水压裂液注入地层,对页岩进行大规模体积压裂,是有效动用页岩气的技术关键[6-9]。大量的水基压裂液注入地层后对页岩微观孔隙的影响,业已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10]。目前已有的大量文献研究表明,页岩压后返排存在返排率低[10]、产量与返排率呈现负相关[11]、焖井后产气量增加[12-13]等不同于常规储层的特征,因而在明确页岩孔隙吸水的影响之前,首先需要明确其机理。

相对于砂岩储层,由于组分多元,页岩具有多重矿物组分孔隙(简称多重孔隙)特征,不同类型孔隙的吸水机理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已有一些针对页岩水相自吸的研究,包括不同自吸方式[14]、液体类型[15-16]和矿物类型[17],各向异性[18]、诱导裂缝[19]、渗透压[19]和人工裂缝[20]条件下的自吸实验[13-15],但都基于宏观分析,尚未将页岩多重孔隙进行分别研究。在自吸模型研究方面,主要包括毛细管力作用下的自吸解析模型[21-22]、多孔介质自吸数值模拟[23]、页岩气藏返排动态模拟[11]等,但均未结合孔隙类型及作用力差异来研究页岩的水相自吸。

本文研究了不同页岩孔隙的特征和物理性质差异,进行了多重孔隙劈分,建立了页岩水相自吸评价模型,分析了不同页岩孔隙的自吸能力差异。

1.1 页岩多重孔隙分类

页岩孔隙的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按照孔径大小、产状及结构、赋存矿物、孔隙连通性、孔隙成因等分类方法。页岩矿物组分包含有机质、脆性矿物(石英、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等)、黏土矿物(简称黏土),根据孔隙赋存的矿物组分[24]页岩基质孔隙可以划分为有机孔、脆性矿物孔和黏土孔(见图1)。

1.2 页岩多重孔隙特征对比

1.2.1 孔隙尺寸差异

以W区块龙马溪组某井下岩心为例。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可以观测页岩的微观形貌特征,借助图像处理技术,可定量提取不同类型孔隙的尺寸分布及特征。统计结果表明,孔隙直径由大到小依次为脆性矿物孔(长轴163.3 nm、短轴61.7 nm)、有机孔(长轴 89.2 nm、短轴 46.7 nm)、黏土孔(长轴 81.7 nm、短轴 22.4 nm)。Kuila等[25]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碳酸盐矿物孔和脆性矿物孔直径最大,其次为黏土层间孔,黏土层内孔和有机孔相对最小。

1.2.2 孔隙形态差异

采用正圆度统计对比黏土孔、脆性矿物孔、有机孔的孔隙形态。正圆度由小到大依次为黏土孔(0.345)、脆性矿物孔(0.442)、有机孔(0.527),即黏土孔更狭长,有机孔圆度最高,脆性矿物孔居中。

1.2.3 润湿性(亲水性)差异

在页岩气藏中,无机矿物——如石英、硅酸盐、碳酸盐、铝硅酸盐——表面均亲水,其润湿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黏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长石。对于有机质孔隙的润湿性,传统上均认为亲油不亲水,但近来一些实验证明干酪根中含有水分[26]。分子动态模拟表明,不同的成熟度和羧基链分布方式下,干酪根润湿性差异较大,可能亲水(润湿性较强),也可能疏水(润湿性较弱)[27]。

对于多组分介质,Cassie等[28]提出了一个表征混合介质表面润湿性和单组分润湿性的模型:

页岩无机矿物组分页岩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简称接触角)见表1。

表1 页岩无机矿物组分的接触角 (°)

基于式(1),在无机矿物(脆性矿物、黏土矿物)润湿性及页岩组分已知的条件下,有机质接触角θOM可以根据式(2)进行反算:

根据表2中的基础参数,运用式(2)即可计算出该页岩有机质的接触角,其润湿性为弱(接触角越大,润湿性越弱)。从润湿性角度,说明水相能够进入该区有机孔,但进入能力弱于无机矿物孔隙。

表2 页岩接触角为60.50°时的有机质接触角计算

1.3 多重孔隙岩石物理模型

基于有机孔、脆性矿物孔、黏土孔的三元分类,多重孔隙的自吸能力评价需要劈分出各类孔隙的孔隙度占比(简称多重孔隙度占比)。王玉满等[24]基于页岩孔隙赋存组分建立了有机孔、脆性矿物孔、黏土孔的岩石物理表征模型,可用于孔隙度的劈分:

通过对岩石密度、全岩矿物组分及组分孔隙度测试,采用式(3),即可求解出脆性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的孔容及整个井段多重(或三重)孔隙度占比,实现孔隙度劈分(见图2)。

页岩孔隙水相自吸能力(简称自吸能力)主要体现在孔隙的水相自吸体积多少,而孔隙自吸作用力是自吸的动力,主要包括孔隙的毛细管力和渗透压。

2.1 页岩多重孔隙自吸作用力

所有多孔介质在水润湿情况下,均会产生毛细管力。由于页岩中的黏土片是平行的,类似平板,且其表面都带负电荷,黏土片之间就会产生可降低水相中离子流动能力的半透膜作用(双电子层效应),黏土孔受此影响,加上地层高矿化度与压裂液低矿化度差异的作用,因此,其表面会产生渗透压[29];
而非黏土孔(脆性矿物孔、有机孔),由于其表面不带电荷,故无渗透压。

2.1.1 非黏土孔的自吸作用力

根据脆性矿物孔和有机孔的形状特征,可将毛细管简化为椭圆管,其对应的毛细管力模型为

2.1.2 黏土孔的自吸作用力

页岩黏土片之间的孔隙(黏土孔)形态常呈叠书式、纹层状、片架状,黏土片长宽比较大,可用平板条件下的毛细管力模型描述黏土孔所受的毛细管力:

实际应用中,常采用范特霍夫公式计算黏土孔表面的渗透压[30-31]:

综合式(5)、式(6),可得黏土孔的自吸作用力 Δp:

2.2 页岩多重孔隙水相自吸模型

2.2.1 非黏土孔

针对非黏土孔,采用椭圆形态表征毛细管形态,在圆管内Hagen-Poiseuille流动方程的基础上,通过椭圆极坐标转换,即可得到椭圆毛细管流量方程[32]:

可以看出,当椭圆长短轴相等,即a=b,τ=1时,式(9)即退化为经典的LW自吸模型:

2.2.2 黏土孔

针对黏土孔,采用平行平板毛细管进行描述,平行平板毛细管流量方程为

综合式(7)、式(10),参照非黏土孔自吸模型的推导过程,考虑微观孔隙迂曲度,即可得到黏土孔单根椭圆毛细管自吸长度模型:

2.2.3 页岩多重孔隙自吸模型

根据式(3),页岩总孔隙度可以劈分为有机孔、脆性矿物孔、黏土孔的孔隙度,则页岩累计水相总自吸体积为有机孔、脆性矿物孔、黏土孔自吸体积之和。因而可得页岩多重孔隙自吸模型:

2.3 页岩多重孔隙自吸能力对比

基于页岩多重孔隙自吸模型(式(13)),结合页岩的多重孔隙表征模型(式(3)),开展自吸能力对比分析。岩样及流体基础参数分别见表3、表4。

表3 岩样基础参数

表4 测试流体基础参数

基于表 3、表 4 中的基础参数,运用式(4)、式(7),即可计算出黏土孔、脆性矿物孔、有机孔的自吸作用力。从计算结果(见图3)来看,三者的自吸作用力分别为14.41,3.18,0.81 MPa,其中黏土孔自吸作用力中,渗透压为7.93 MPa,毛细管力为6.48 MPa。黏土孔由于尺寸较小、润湿性较强、渗透压差较大,其自吸作用力最大;
有机孔由于润湿性较弱,其自吸作用力较弱。

运用式(3)、式(9)、式(12)和式(13),即可计算不同孔隙的自吸长度和自吸体积。图4为页岩不同孔隙的自吸长度和自吸体积对比,可以看出,黏土孔均远远大于脆性矿物孔和有机孔。

以川南2个不同页岩气区块的单井——W1井、Y1井为例,对压裂后页岩孔隙的自吸能力进行对比评价。

3.1 压裂裂缝的复杂性

压裂裂缝面积可以通过裂缝复杂性评价来判断(见表5)。从可压性来看,相比W1井,Y1井应力差更大、天然裂缝相当、力学脆性指数相当、矿物脆性指数更低,说明Y1井可压性更差,储层更难以压裂;
从压后评估来看,Y1井压降速率更低、G函数曲线(一种施工压力拟合分析曲线,其波动次数可反映裂缝复杂程度)的平均波动次数更少,说明裂缝复杂程度更低。综合来看,Y1井压裂后吸水面积更小。

表5 W1井、Y1井储层压裂裂缝复杂性评价

3.2 吸水(自吸)能力分析

3.2.1 孔隙及矿物特征

W1井黏土孔、脆性孔、有机孔占比分别为48.97%,16.05%,34.98%,而Y1井占比分别为46.80%,9.10%,44.10%。从矿物组分来看,W1井脆性矿物质量分数为59.5%,其中硅质矿物质量分数为36.9%,钙质矿物质量分数为18.9%;
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为36.2%,其中以吸水性不强的伊利石(相对质量分数为75.2%)为主,伊/蒙混层相对质量分数仅13.0%。Y1井脆性矿物质量分数为46.4%,其中硅质矿物质量分数为38.2%,钙质矿物质量分数为4.6%;
黏土矿物质量分数为43.5%,其中以吸水性较强的伊/蒙混层(相对质量分数为61.4%)为主;
蒙皂石阳离子交换容量为70~130 mmol/100 g,伊利石仅为10~40 mmol/100 g——伊/蒙混层的阳离子交换容量更高,半透膜效率更高,渗透压也更高,因此,其孔隙自吸力作用更强。

3.2.2 吸水能力对比

W1井返排率为52.9%,而Y1井返排率仅14.7%,返排率差异显著,说明Y1井的地层吸水能力显著强于W1井。结合其他因素来看,Y1井孔隙度略高于W1井,含水饱和度略低于W1井,压力系数略低于W1井,地层水矿化度二者大体相当,这几个因素影响程度相对有限(见表6)。从裂缝面积来看,W1井大于Y1井;
从孔隙类型占比来看,黏土孔占比相当。二者的主要差异在于黏土孔分布的黏土矿物不同,所以,其渗透压大小不同——这也是造成Y1井和W1井返排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表6 W1井、Y1井储层主要影响因素对比

1)页岩具有多重孔隙特征,按其矿物组分可以划分为有机孔、脆性矿物孔、黏土孔,该3类孔隙在孔隙占比、孔隙形状、孔径尺寸、润湿性方面具有显著差异。

2)有机孔和脆性矿物孔的自吸作用力主要为毛细管力;
黏土孔由于存在渗透压作用,自吸作用力包括毛细管力和渗透压2种作用力。

3)页岩的不同类型孔隙自吸作用力不同:黏土孔最强,其次为脆性矿物孔,最弱为有机孔;
黏土孔又因黏土矿物的组分相对质量分数不同,其自吸作用力也存在显著差异。

θapp为页岩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可通过表面润湿性测试获取),(°);
i为除有机质外的组分;
fi为组分 i的表面积百分比(可通过全岩矿物测试获取),%;
θi为组分i的接触角(可通过纯无机矿物岩石的润湿性测试获取),(°);
fOM为有机质表面积百分比(可通过有机质体积分数测试获取),%;
ϕ为页岩总孔隙度(可由氦气法等实验测试获得),%;
ϕb,ϕc,ϕo分别为脆性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的孔隙度,%;
ρ为岩石密度(可通过岩石物理学实验测试获得),g/cm3;
wb,wc,wo分别为脆性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的质量分数(可通过全岩分析获得),%;
Vb,Vc,Vo分别为脆性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的孔隙容积(孔容),cm3/g;
pc为毛细管力,Pa;
σ 为表面张力,N;
θ为水相润湿接触角,(°);
a,b 分别为椭圆管长轴和短轴的长度,m;
b′为黏土孔缝宽(短轴长度),m;
pos为渗透压,Pa;
ε为溶质电离后的离子数量(如溶质为NaCl时,其值为2);
Eos为半透膜效率(表征实际压差与理想渗透压的比值,可采用Fritz模型进行计算,其值在 0~1);
R 为气体常数,L·Pa/(mol·K)(其值为 8 314.5 L·Pa/(mol·K));
T 为地层温度,K;
Csh,Cf分别为页岩和压裂液水相的浓度,mol/L;
q为毛细管流量,m3/s;
μ为水相黏度,mPa·s;
L为非黏土孔单根椭圆毛细管自吸长度,cm;
τ为孔隙迂曲度;
d为毛细管(或圆管)直径,m;
B为平板的侧面长度,m;
Vim为页岩孔隙总自吸体积,m3;
Vimo,Vimb,Vimc分别为有机孔、脆性矿物孔、黏土孔的自吸体积,m3;
Af为水相与页岩的接触面积 (压裂缝面积),m2。

猜你喜欢 润湿性毛细管脆性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砾岩脆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年24期)2022-09-29一种基于土壤源热泵的空调制冷供暖系统研究资源信息与工程(2021年4期)2021-08-27浅谈毛细管在辐射空调系统中的应用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0年7期)2020-08-02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分析中国航海(2019年3期)2019-10-30基于HyperWorks的某空调毛细管的响应谱分析智能制造(2019年10期)2019-03-23飞针穿玻璃谈玻璃的脆性及塑性世界家苑(2018年9期)2018-09-18DBD型低温等离子体对PDMS表面性能的影响科技视界(2017年15期)2017-10-28低聚季铵盐对聚驱采出水包油乳状液破乳机理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6期)2016-07-14网状陶瓷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与存在问题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24期)2015-06-25用毛细管电泳检测牦牛、犏牛和藏黄牛乳中β-乳球蛋白的三种遗传变异体食品工业科技(2014年5期)2014-03-11

推荐访问:孔隙 页岩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