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困境及实践路径

欧庭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作为研究民族学理论的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为解决我国多民族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准确概括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观基础与结构前提。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目标,开辟了其在开展民族工作、立德树人、为民族复兴凝心聚力等方面的新境界,凸显了其“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战略意义[1]。

近年来,学术界肩负历史使命和现实观照的责任,从多重理论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杨刚等从历史学视角出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统一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历史进程,并随着这一进程而萌芽、产生和发展,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增强对新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把‘五个认同’作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与重要路径”[2]。姜永志等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究不同阶层民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及态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共性的社会心理形成机制,以及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心理培育和促进机制”[3]。宫丽从文化学视角出发,提出“文化路径着重体现在整合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三个方面”[4]。袁同凯等从教育学视角出发,总结了“我国西北地区某民族县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树立教育大局观,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向内涵发展转变,是办好民族地区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路径”[5]。

从上述研究来看,站在更高、更全面的理论视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的探讨略显不足。民族团结需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中华民族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为此,要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困境,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维度入手,使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的传播和侵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掀起改革开放的新浪潮,逐渐由世界边缘的旁观者和被动者演变成世界中心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但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向民族地区或民族杂居地传播西方多元文化主义价值观,企图颠覆我们的国家政权、制造领土分裂及破坏民族间团结。譬如,境外势力歪曲某些民族地区历史、否认民族地区的多民族聚居的史实,诋毁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实施的民族自治管理,挑弄是非、制造民族隔阂。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两者辩证统一。”[6]150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少数民族同胞的宗教情感,向民族地区推行宗教极端思想,扭曲少数民族群体的风俗和习惯,破坏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割裂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极大地破坏了中华民族内部团结,侵蚀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地域发展差异性与固化文化多元性的阻碍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国家,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状况,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体生活在欠发达的边疆地区,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少数民族群众产生了一定的心理落差。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去归属感和原有的获得感,加上受到前面所提到的外来文化侵蚀,会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出现了因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分化而弱化少数民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况。此外,固化文化多元性,即强调“多元”与“一体”的对立的社会思潮,会影响少数民族群体与其他民族的对话与交流。如果将“多元”剥离出去来谈“一体”,会犯“文化急躁症”的错误;
如果将“一体”剥离出去来谈“多元”,则会深陷“文化虚无主义”的泥潭。尽管民族之间的交往有摩擦、碰撞,但正因为各民族的交流、互鉴,才使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近年来,部分民族地区出现了固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风范、思维方式等现象,严重阻碍了民族间的文化平等交流,导致了文化冲突和矛盾。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教育引导之间联动不够

再伟大的思想,若没有经过科学的、充分的理论阐释,永远是书斋化的思想。从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还存在研究主体单一、结合案例较少、理论阐释框架的原创性不足等诸多困境。就研究主体而言,学术界主要瞄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学生等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问题来开展研究,并未覆盖更广的人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提供学理依据。就理论研究与实证考察的平衡性来看,大多学术著作侧重探讨铸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本质内涵、实践路径,较少立足调查研究进行现实考察。就现有理论阐释框架来看,大多学者侧重从情感认同、心理学、国外族群认同理论等视角进行阐释,仅有少数学者作出原创性的理论阐释。

通过梳理与总结现有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发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民族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民族观教育的认知差异较为明显,教育引导存在较为突出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譬如,应针对所有人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在实际中却逐渐演化为少数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侧重在民族地区开展教育引导,在非少数民族聚集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二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譬如,课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课程内容脱离人们的生活,教学方式照本宣科或单向灌输,教育者侧重理论阐释而忽略受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引导呈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两张皮”,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一些主管部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青觉等人认为,前者“旨在通过一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教学和实践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与‘民族团结’,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7],后者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引导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宗教观,培养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显然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学术界及社会各界在现阶段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与教育引导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既未建立起具有“形而上”意义上的理论范式,又未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经济层面: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夯实物质经济根基

一方面,要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帮助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脱贫攻坚的有关要求,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坚持以因事而化、因地制宜、因时而进的原则开展扶贫工作,精准定位亟待帮扶的乡村和群众,实施族对族、村对村、户对户的细分型精确帮扶机制,真正将公平正义、高效有序贯穿精准扶贫的整个环节。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民族地区注重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着眼搭建“业缘”,积累“人缘”,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弯道超车”,也增强了各民族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获得感,使民族交往交融更加广泛、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另一方面,要立足各民族、各地区的特色,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有学者认为,“面对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滞后、乡村传统文化衰落严重、乡村社会治理隐患长期存在、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堪忧的乡村衰落现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8]。要在全国所有地区完成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民族地区的城乡统筹问题。例如,新疆绿色发展模式已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模范案例。新疆致力于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为一体的绿色产品制造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着力打造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工业绿色发展模式。(1)案例信息来源于对马伊宁2019年6月于《新疆日报》刊发的报道《新疆着力打造工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梳理与总结。各民族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自身的优势,利用“一带一路”走出贫困、走向世界、迈向富裕,逐渐改善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的状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经济基础。

(二)政治层面:推进民族团结统一,稳固政治认同基础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血与火中建立了新中国,并逐步带领中华民族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共产党长期活跃在民族地区,密切与各民族沟通交融,为增强各民族对党的政治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制定民族政策和推进民族理论研究提供了思维启迪。我们不仅要坚持对党的政治认同,而且要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性选择。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好我们党在各方面的制度优势,打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格局,确保党制定的民族政策与时俱进,使全国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更高、获得感更强,促进各民族一致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幸福。

第二,坚定不移地走稳中国道路,增强各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中国道路是发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建设法治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近年来,全国两会和各级党代会中少数民族代表的比重逐年增加,为党中央了解少数民族群体的发展状况、民智民意等提供了便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代表提出的意见,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经济、民生、生态等方面的情况,这也为中央和地方共同维护各个民族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奠定了基础。

第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保障各民族公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确保国家政令畅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要坚持国家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统一,又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统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域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聚居区”,而是各个民族共有的“大杂居区”。民族区域自治也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而是要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有机统筹,确保各个民族都能有序、广泛地参与,从而使各民族具备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心往一处想的向心力,为维护祖国统一、全国人民大团结汇聚正能量。

第四,依法处理民族事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法治基础。“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志,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问题,既能将事态控制在涉事个体的范围内,又不会侵犯其他民族群体的利益。要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法治意识,构建和完善单位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履职、社会参与、多方协作、共商共治的民族事务处理机制,使民族事务的处理方式更加规范化。

(三)文化层面:促进各族文化交流融合,深化中华文化认同

第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依托。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个体智慧,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既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又要在社区、企业、机关等地方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使其融入人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9]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的引领力,进一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

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行动向导,在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力挺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要在民族地区开展全员性、全过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面的作用,将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目标、价值取向、规范准则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外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行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铸牢厚植文化基因。

第三,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指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方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的创造性书写,也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民族交往方式的创新性发展,最终体现在各民族共有家园的建设行动中。为加快构筑全国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的资源和优势,汲取和借鉴古代文明中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奋斗精神,领会和践行“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不同时期的革命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大发展立好精神支柱。

(四)教育层面:加强理论供给、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各民族的“五个认同”

要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有关要求,“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10],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走向科学化、大众化。

一方面,要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是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要将对新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认同”的教育融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党的民族工作新成就和新理念教育、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教育、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营造爱国奉献、和衷共济、和谐团结的良好氛围。二是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教育载体,增强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推进教育方法创新,提升教育的通识性和针对性;
丰富教育路径,增强各族人民对“全国人民一家亲”的认同感。三是高度重视各民族的群众利益。在加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同时,要重点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条件,理性看待和处理民族间的利益冲突,维护好弱势民族的利益。

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具体来讲,要大力加强中国梦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讲清楚中华民族复兴梦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团结的奋斗梦、共同繁荣的创造梦,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民族团结和爱国奉献的位置上。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注重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的种子植入各族人民心灵深处,培育出具有“中国心”与“民族魂”的新时代爱国者、奉献者、担当者,进一步铸牢各族人民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民族翻译(2022年3期)2022-08-09·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今日民族(2022年7期)2022-08-01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小学生学习指导(中年级)(2021年9期)2021-09-27民族团结之歌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华人时刊(2018年17期)2018-12-07

推荐访问:共同体 中华民族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