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跨文化交际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洪延凌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2017 年12月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到: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近两年来,我国学者对于如何将思想育人与高校课程教学相结合做到“润物细无声”,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以及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关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研究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在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语言文化类课程占有一席之地,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英语语言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难免因为长时间接触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而在思想意识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忽略了学习及传承中华文化的必要性。因此,如何利用科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学习和对比让学生发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他们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研究的问题。本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基础,针对跨文化交际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文化海外推广能力。

重视德育,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统一,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课程思政”立足于勾绘一个育人的蓝图,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糅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彰显教书育人的责任[1]。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我校英语及翻译专业的核心课,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动教学改革,鼓励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课堂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里。在此浪潮下,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上,教师赋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得以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实际应用中。但是纵观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依然以学习西方文化礼仪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中华文化的熏陶,学生用英文推广中华文化的能力较弱。从针对目标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全面,虽然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华文化的意愿强烈,但是缺乏用英文正确描述中华文化的能力。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的实施亟待加强。

所谓 Blending Learning 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向课前和课后进行扩展。目标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前完成平台上的学习任务,其中包括独立作业、小组讨论、研究调查等项目。教师可以随时登录平台跟踪查看学生的完成情况,发现普遍难点和个别问题,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主动权交给学生,开展与课前学习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及课堂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后,学生同样需要登录平台完成课后任务并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辩证思考以及团队协作等能力。

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主要目标,坚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思政教育旨在摈弃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资源让听起来枯燥的思政教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线下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将线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思政教育在跨文化交际场景中发挥作用。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帮助他们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加强向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能力,制定如下课程思政目标: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素材,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程,帮助学生培养中国情怀,使他们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软实力”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它深刻地影响到人们对国际政治的看法。现在各国都很关注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包括中国。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提升学生帮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使用正确的英文表达向西方友人传播中国文化。

3.在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中,学生们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系列汇报”课题研究。各小组通过深入查阅资料与归纳整理,从人与自然、人际关系、动与静、人生态度、天性观、时间取向等各方面进行深度跨文化对比,并探讨差异形成的原因。在此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一方面可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及体制,提升政治思想觉悟,另一方面可感受到不同文化视角差异,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团队应紧紧围绕着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引进国家精品课程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根据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度、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教学大纲设置全新的教学内容。所有单元均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翻转教学模式。基于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OBE教育理念以学生应取得的最终学习成果为起点进行反向教学设计,根据这一理念,本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应具备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应形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批判思维能力、中国文化阐释力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最终学习成果将成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从而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课程为起点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生中心。

课前,教师根据单元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思政点并设计线上预习任务;
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线上自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单元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参与小组活动及讨论并利用网络资源进一步探索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教师可以登录平台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讨论以及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根据线上学习情况确定线下教学重难点。为帮助学生达成最终的思政目标,教学设计要注重学生参与式活动、活动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语言知识,提升语言技能,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政治认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中,授课教师基于学生课前线上预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发起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并将思政元素贯穿其中,为学生提供将所学化所用的实践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学生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例如:单元教学主题为“发明创造”,绝大部分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都是西方的发明。为了达成思政教育目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提炼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育人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中国从古至今的伟大发明创造、向学生介绍优秀的发明家并教授相关的英文表达。由此,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国从古至今的发明创造及发明家的探索、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强烈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下对中国文化进行推广的主动性,并且提升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下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发明创造能力。

课后,授课教师会在爱课程平台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形式多样,如单元测试、小组讨论、个人实践等。课后任务注重给予学生机会用英文展现中国文化,例如布置学生自主拍摄VLOG用英文展示太极拳招式。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用英文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还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且提升其中华民族自豪感。

基于MOOC+SPOC混合式教学的特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评价机制不再按照期中和期末的时间节点构建分值比例,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本课程55%的评价分值由线上和线下活跃度和任务完成情况构成。混合式教学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学习进程和期末一个测试进程,学生在每个进程中都可以获得线上量化指标得分,并同时获得教师给予的非量化指标得分。学生的最终成绩发生了实质的变化,平时学习占60%,期末测试仅为40%,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下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错误导向,有效凸显了过程评价,更加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达到预期效果。

基于MOOC+SPOC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授课教师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全新的思维、方法以及手段对课程思政内容进行优化,根据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更有利于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具体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一)线上线下一体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而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线上学习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获取信息、发现以及解决问题,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参与团队合作,表达自我、发挥创新创造能力。因此,在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强化。

(二)案例分析+思辨讨论+实践活动,保障教学产出

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利用丰富的线上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转变外语学习观念,即由重语言知识学习转向以外语为工具,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思辨讨论以及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三)思政教育融入知识体系教育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下,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每一个章节,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培养中国情怀,使学生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通过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挑选出与教学主题相关的论述内容作为课堂教学话题导入。例如在发明创造教学单元,教师引用习近平主席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让学生体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学生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比重较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改革前的期末考比重为60%,改革后降低至40%。学生在平台上学习、参与课堂讨论、完成作业以及单元检测的所有表现都是过程性评价的参考依据。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外,学生之间也需要互相进行评价。

本课程“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以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经验不足,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今后五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团队的教学改革能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要提升业务水平,三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二)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素材库

教师团队将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搜集更多更新的思政教学材料。在未来的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提升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心和帮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三)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

教育工作者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并以自主研究为导向设置教学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前,学生缺乏自主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很多课堂上,教师竭尽全力上课,学生想方设法睡觉、玩手机。纵然有些课程富有乐趣,师生互动良好,但不少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缺乏批判的精神。

(四)进一步完善学生监管评价机制

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课程教学需要的课程服务平台或工具的支持,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教学导学服务、督学服务、助学服务和综合评价是否合理,能否有效支撑线上学习、资源迭代、学习记录、随堂互动、活动组织、单元测试和信息收集等功能。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情景交际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2年2期)2022-07-07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3期)2022-04-08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10-21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21年1期)2021-06-09交际羊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两块磁的交际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20年2期)2020-05-25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校园英语·下旬(2016年9期)2016-11-07

推荐访问:视域 交际 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