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应用策略

陈 磊

(福建省福州第二十二中学,福建福州,350002)

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对他们的学习与成长都极其不利.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改革,在课堂上使用合作学习法,而且取得卓越的成就.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有信息技术的辅助与支撑会取得更好的结果.故此,本文就如何通过融入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课堂合作学习进行深入分析.

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其优势与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不受空间、时间限制.传统课堂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受时间、空间限制,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应用信息技术能克服这一问题,通过互联网这个开放性的大平台,教师可以同时实现与全班学生的互动,快速、直观地获取有关信息[1].第二,呈现的知识更加形象、生动.信息技术之所以在教育领域中备受广大学生喜爱,与它呈现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数学知识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对于问题的探究也往往不积极,而信息技术的介入让知识以形象、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将问题以熟悉的情境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探究[2].

2.1 利用信息技术全面测试,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学生合作学习建立在各小组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划分比较随意,或是按照学号划分,或是按照座位划分,这样的划分不具有科学性.例如,一个小组内部全都是学优生,或者一个小组内部全都是学困生,这不利于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而且不利于组内的互动.如一个小组内都是学困生,教师在布置学习任务后,内部往往陷入僵局,不知道从何着手.科学的划分需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小组内部的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而各小组之间水平相当,这样才能发挥内部的“带动”作用并且营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3].要想落实这一点,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这就需要进行测试.而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师了解学情提供了重要契机,为学习小组的划分提供可靠的保障.

以《有理数的加法》一课为例,有理数加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小学算术中加法运算的拓展,也是初中数学运算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在组织他们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加法测试题以及关于数轴、绝对值等问题发送到学生的移动端,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并提交.建立于大数据技术之上的系统会自动分析学生的答案,生成详细的报告.而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反馈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水平等,再结合平时课堂上对他们的观察以及他们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小组划分.一般来说,一个班级的学生适宜分成三组,分别是A组、B组、C组,A组主要是学习能力较强、测试结果优异、学习态度认真的学生;
B组是测试结果良好、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认真、在数学上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的学生;
C组是数学基础薄弱、测试结果较差、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B组学生数量最多,通常是整个班级人数的一半,而A组、C组通常各占总人数的25%.在这个基础上,按照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小组,比如以“1个A组学生+2个B组学生+1个C组学生”这样的形式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4个学生,既有学优生又有学困生,各小组整体水平相当,内部又能形成互补,为合作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

2.2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布置课堂学习任务

合作学习需要有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而问题情境就是这个中心.用通俗的话来说,教师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这样每个小组才能做到劲往一处使,朝着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并且得到能力上的锻炼.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分好学习小组后直接布置问题,然后要求各小组围绕问题去思考、讨论[4].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难以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为了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也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直观、精彩的情境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感官体验,产生探究兴趣.在这个基础上去思考、探究问题,通常会事半功倍.

以《勾股定理》一课教学为例,在分好小组之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出事先准备好的视频,视频内容如下:在家装工作中,工人想要判断墙角是否是标准直角,于是用一个皮尺从墙角位置分别向两面墙上量出30 cm和40 cm的长度,各标记一点,再测量这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否是50 cm,如果刚好是50 cm则说明这个墙角是标准直角,若是存在误差则说明这个墙角不是直角.这样的视频画面对初中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会让他们对这一现象背后的数学知识和原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出30 cm长度和40 cm长度的两条边之后,再看另外一条边是不是50 cm就能确定这个角是不是标准直角,难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特定的关系吗?我们能不能研究一下,看这三条边是否有特定关系并且能够用固定的数学式子表示出来?”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布置,这个时候的学生好奇心被完全激发出来,不仅对新的知识没有任何畏惧、抵触的情绪,而且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相较于传统数学课堂上直接给出问题,这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构建高效率课堂有重要意义.

2.3 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而且逻辑性很强,很多知识还涉及到复杂的运算,所以学生在探究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尤其在运算方面,这也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直接传授学生知识而不让他们动手操作或动脑思考的原因[5].合作学习强调突出学生主体性,为了解决探索过程耗时长与有限课时之间的矛盾,或者为了解决设施设备不全与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究.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具有多样化功能,可以利用它解决运算繁杂、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有限等问题.

以上文中的《勾股定理》为例,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学生若是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可能边长中涉及到小数,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运算量,可能一节课都在计算,这样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但是有信息技术的支撑,学生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中输入数据,再依据结果去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移动端绘制田字格,在田字格中画出直角三角形,再通过数据分析技术,依据阴影面积去猜测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又如,在《二次函数》这节课上,教师在布置任务后让学生进行探究,后者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的功能生成函数图象,这样就极大地节省了画图时间,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利用计算结果对猜测进行证实或证伪,有效解决探索过程复杂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诸多实践表明,有信息技术的加持,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更加轻松、高效.

2.4 基于信息技术展示各组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展示成果并交流讨论,这是合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通常让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去展示成果并阐述思路,这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点评、补充,导致学生的合作学习“虎头蛇尾”,效果不理想[6].信息化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各组成果,这样既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又能让各组之间形成直观的对比,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目的.

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为例,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研究并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他们完成合作学习活动后,让各小组将成果上传到平台上,而教师则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进行汇总,直观地呈现出来.如有的小组呈现的答案是“两边夹一角法”,有的小组呈现的答案是“三边法”,有的小组呈现的答案是“三角法”等.教师让每个学生认真观看所有小组的成果,对于其中有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被提问的小组成员则回答提问者所提出的问题,以此实现组间互动与生生互评,既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又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最后,教师再根据结果进行补充,纠正其中的错误,同时肯定那些表现较好的小组.有信息技术平台作支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解决课时有限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3.1 信息化教学成效

反馈结果表明,初中生很喜欢这种现代化、合作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参与性、积极性相较于之前有了明显提升.与传统课堂上采取的“讲解-接受”式教学方法相比,建立于信息技术之上的合作学习有以下特点和价值:第一,建立了新型师生、生生关系.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中心,其作用也不只是讲授知识,他们主要帮助、指导学生去组织、发现和应用知识[7].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促进者、帮助者,学生之间广泛交流信息,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提升.不管是师生还是生生关系,相较于之前都更加亲密,更加和谐.第二,学生各项能力有所提升.在传统数学课上,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投喂”的状态,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授过程,而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过程,他们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相应的知识,这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有明显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都有明显改善.第三,学生的精神品质得到培养.合作式学习不仅让学生的思维、视野都有明显拓宽,而且他们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互帮互助,其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明显提升.

3.2 应用信息技术展开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合作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师要兼顾到方方面面,任意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影响整体,导致教学效果被削弱.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分组问题.很多教师为了方便省事直接对学生分组,这是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带动”作用,所以分组必须科学,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第二,任务设置问题.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学习任务比较随意,这会造成资源浪费.合作学习与学生独立学习不同,它是为了让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碰撞,所以设计的学习任务必须要有探究价值,尽量具有挑战性,若是设计的问题轻轻松松就能解决,不仅没有最大限度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而且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第三,师生互动问题.在很多教师看来,合作学习是强调学生的参与,要突出他们的主体性,所以自己则在“旁观”,这是不科学的.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者,必须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为他们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保障.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但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环节多,比较复杂,往往因为耗时较多致使有些环节被忽视或者匆匆带过,影响了价值的创造,若是有信息技术的加持能够更轻松、更高效的开展.新时代下,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将信息技术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有效节省学习时间,从而实现合作学习效益最优化,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猜你喜欢 探究信息技术数学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8期)2022-05-07探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1期)2022-03-08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设问引导探究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21期)2021-05-24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新高考·高一数学(2017年5期)2018-03-04我为什么怕数学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错在哪里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08年7期)2008-06-15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初中生·作文(2004年6期)2004-12-14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融入 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