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黄泥沟水环境综合整治思路和方案

刘存莉

(广西交科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7)

近几年来,南宁市加强了对黑臭水体的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黄泥沟位于心圩江左岸的安吉片区,上游几乎没有天然径流补给,主要排放周边区域的径流雨水,两侧生活污水直排入黄泥沟,导致黄泥沟水环境质量逐步恶化,成为黑臭水体。受城市建设的影响,河道周边的地块逐渐被侵占,渠道过水断面狭小,流域内洪涝灾害频发。

本文以南宁市黄泥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对其黑臭水体和内涝的成因进行剖析,研究流域水环境的系统整治方案,以期为同类型的水环境治理提供借鉴。

黄泥沟上游流经区域主要是农田,排口较少;
中游主要流经城中村,排口密集;
下游进入心圩江河流。河道全长约6.3 km,河道宽为1.5~10 m,服务流域面积5.63 km2,旱季水流较小,主要为周边居民污水的排入,旱季水深约0.5 m,河底积淤严重,淤积深度约为0.3~0.8 m,局部到达1.5 m,水体发黑发臭,是非常典型的城郊结合脏乱差河道。

对河道水体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及氨氮(NH3-N)4个指标进行检测,分别对黄泥沟A段(流经城中村段)和B段(流经农田段)取样检测。检测结果表明:B段由于排口较少,水质稍好,属于轻度黑臭水体;
A段河道属于黑臭水体,部分水体透明度和氨氮指标达到重度黑臭水质[1]。

黄泥沟两岸主要污染为沿线农田径流的化肥污染、小作坊排污和城中村排污。在流经城中村时接纳了大量的污水,由于其断面尺寸大,污水流速低,导致渠内淤积严重,加上无人清理,造成晴天时恶臭四溢,周边居民苦不堪言。经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2.1 点源污染

直排口总共有281个,大部分直排口位于城中村内,主要为沿河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合流制直排或错混接直排。

沿线排污口类型多样:(1)沿线附近居民将厨房、卫生间等生活污水未经化粪池处理就直排入河道内;
(2)屋面雨水和生活污水进入化粪池内,然后再排入河道;
(3)城中村内主要排污管,为雨污水合流管道;
(4)沿线市政道路合流直排口。

经测算,生活污水直排、合流制直排和错混接直排污染负荷占比分别为30.45%、24.71%、10.13%。

2.2 面源污染

黄泥沟河道汇水面积较大,根据现场调查,流域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养殖场垃圾随意堆放,初期雨水径流将大量污染物带入到河道中;
村落洗衣用水及清洗地面的排水直接散排流入河道;
河道流经农田段,在雨水径流作用下,将化肥、农药等污染物带入河道。经测算,面源污染负荷占比为33.55%。

2.3 内源污染

河道淤积十分严重,淤泥层深度约为0.3~0.8 m,个别位置淤泥厚度超过1.5 m,有机质含量为14.67%。汛期涨水时,底泥被掀起,吸附在底泥颗粒上的污染物与孔隙水发生交换,向外释放污染物,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经测算,内源污染负荷占比为1.16%。

2.4 黑臭水体成因分析

城市黑臭水体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主要原因为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致使大量污染物直接排入河道,使水体中的COD、N、P等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黄泥沟作为城市主要排水河道,其水环境质量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逐步恶化,背后的原因可以说是集中了所有城市内河污染的因素:一方面污染物的输入量远超河道自我净化能力,破坏了河道原有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人为改变破坏了河道的生态系统,削弱了河道自我净化能力。

黄泥沟在城中村段基本上为渠道的方式,引起城中村内涝主要原因如下:

(1)现状违章建筑占用了河床,导致河道过流断面减少,从而极大影响渠道排水,当连降暴雨时,两岸极容易造成积涝成灾,沿线居民楼被水浸泡。

(2)渠道淤积严重,部分河段淤积深度1.5 m以上,导致过水断面缩窄。

(3)沿线共6座桥涵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低,桥涵过水断面不足,形成排水瓶颈,导致排水不畅。

(4)下游出口处通过DN 1 800管流入心圩江,断面远远不够,在该处形成瓶颈,导致上游水位上升。当上游水位上升至74.24 m后可经过西大湖拦水坝溢流进入西大湖,此时黄泥沟上游已经形成内涝。

黄泥沟作为承担片区雨水排水通道的主要水体,解决内涝和黑臭问题是首要两大任务。解决内涝,可通过扩大渠道断面、提升渠道的排水能力来实现;
解决黑臭问题,可从源头着手治理,控制污水流入河道内。

此外,结合城中村治理,除了考虑解决内涝和黑臭问题外,应同步提升河道水生态环境和周边环境。

对现状和规划进行综合评估后,从“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角度提出了“一河三段”的分段、分功能的整治思路。一河即为黄泥沟整体治理,明确河道的定位;
三段即把上游流经农田段划分为上段,中游流经城中村段划分为中段,下游进入心圩江段划分为下段。

上段污染物相对较少,两岸农田较多,该段的侧重点为水生态;
中段排口较多,流经城中村、市场等地,污染严重、内涝频发,该段的侧重点为水安全和水环境;
下段接近心圩江流域,在此处主要为湿地公园,因此下段的侧重点为水环境和水资源。

黄泥沟河道整体治理思路如下(见图1):

图1 分段整治示意图

(1)河道线路走向。河道尽量与现状河道线相匹配,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减少拆迁量、控制投资、整合集约用地。在局部地方进行微调,使河道与相关规划协调,尽量减少远期的二次改造。

(2)河道断面布置。根据规划,排涝按20年一遇标准,在满足防洪排涝的前提下,根据分段情况采用不同的断面形式,不但节约投资和减少拆迁,且断面形式的变化,给人不同感官视觉的变化,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

(3)在河道两侧设置4 m的亲水步道。有利于截污管的敷设,而且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和健身场所,大大提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4)增加生态补水。在起点处进行补水,水源来自江北区生态基流补水项目。河内水位控制在0.4 m,河底种植沉水植物。系统构建后,沉水植物覆盖率≥60%,水生植物保持四季常绿,显著提升水体景观。

4.1 上游段治理方案

该段的治理主要以“水生态”为主,尽量维持现状生态,减少对现状的干扰。由于河道与周边环境已经形成了完善、平衡的生态系统,因此保留该段的河道走向,不破坏现状河道驳岸。结合海绵城市理念采用初雨径流污染控制技术,以生物滞留设施为主,为预防较大地面径流直接进入河道,在河道两岸沿绿道设置植草沟和下沉绿地,进一步削减农田雨水径流冲刷产生的面源污染,进行生态拦截和净化,削减入河污染负荷[3]。

4.2 中游段治理方案

该段河道主要流经城中村,城中村排污治理是当前管网改造的普遍难题为“雨污不分家”,排污要治理,雨水内涝同样要解决。该段渠道两岸存在较多现状建筑,两侧空间挤占严重,工程可用空间有限,红线范围宽14~19 m,采用矩形断面,渠道宽度≥6.0 m。本段的侧重点为“水安全”和“水环境”的具体实施思路。

4.2.1 内涝解决方案

(1)优化河道线型。对沿线的局部覆盖渠道段采取掀盖处理,对局部进行裁弯取直改线处理,减少拆迁、避让古树、古庙,更有利于提高河道的行洪安全。

(2)改造沿线桥涵。项目设计范围内沿线有6座现状桥涵,桥涵的断面和标高均无法满足行洪需求,阻水严重,对现状桥涵拆除并采用投资较低的箱涵形式来替代。

(3)出口改造。黄泥沟河道终点通过广西大学雁归湖排入心圩江,由于黄泥沟水质污染严重,广西大学在雁归湖上游建设拦水坝,原本流向雁归湖的雨水受阻后,折返进入安阳路DN1 800雨水管道。由于管径DN1 800断面尺寸过小,导致黄泥沟上游水位上升,流域内城中村等地经常形成内涝。

黄泥沟水质改善后,可拆除广西大学雁归湖的拦水坝,并在雁归湖前后设置控制闸,然后通过该湖排往心圩江。

4.2.2 黑臭水体整治方案

本研究结合不同的植物mtDNA提取方法,并对前期本实验室使用的提取方法作出改进,优化了差速离心过程中的离心力与离心时间,最大程度地去除了经组织捣碎机捣碎后的一些细胞杂质,从而获得了大量非纯化线粒体,并进一步针对蔗糖密度梯度铺设比例作出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能够完全去除叶绿体等杂质污染,最终获得纯净的线粒体。

(1)截污纳管。通过完善污水管网体系,将外来污水纳入管网收集处理,有效削减入河污染负荷。根据排查的资料,现有黄泥沟的排放口共有281个。排口大部分为周边居民排水口,也有市政雨水直排口。为杜绝污水排入黄泥沟,在渠道两侧设置截污管。在截污管前设置截流井,为减少初雨污染,采取在进入渠道前设置智能分流井,截流的初雨进入截污管[4]。

(2)内源治理。对全线进行清淤,采用排干清淤方式。干挖清淤优点是清淤彻底,质量易于保证而且对于设备、技术要求不高;
产生的淤泥含水率低,易于后续处理。处置后的淤泥经二次处理后,用于黄泥沟和心圩江河道整治绿化用土。

4.3 下游段治理方案

下游段河道两岸规划控制线较宽,红线范围34~85 m,临近广西大学雁归湖和心圩江湿地公园。广西大学雁归湖是景观湖泊,经常取水进行绿化、道路等浇洒,对水质要求较高;
心圩江打造的是湿地公园,亲水性极强。鉴于此,该段的侧重点为“水环境”和“水资源”,由于该段河道比较宽阔,便于征地,采用梯形断面,河道最小底宽为8~10 m,左右边坡坡度为1∶2。

(1)生态护岸。渠道横断面设计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以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为标准选定护岸结构型式。根据断面不同形式,护岸结构型式主要有两种:对于现状河道断面较宽,两岸规划控制线也较宽的地段,尽量采用斜坡式护岸型式;
对于现状河道断面较窄,两岸规划控制线也较窄的地段,则采用生态型挡土墙结构型式。

(2)活水保质。为了加快河道生态修复、增植补绿,种植水生植物,恢复河道自净功能[5]。对清淤后的河道进行土壤底质改良,保证水生植物生长。改良措施为换填塘泥,换填深度为0.1 m。根据南宁气候特点,采用种植刺苦草、叶黑藻、小茨藻三种水生植物。根据水生植物的适合生长的最小水深为20 cm,在河道内每间隔一定距离设置挡水坝蓄水,在黄泥沟起点处进行补水,使河内水位控制在0.4 m。系统构建后,沉水植物覆盖率≥60%,水生植物保持四季常绿,显著提升水体景观。水体实施生态修复和构建后,内部形成完善的生态结构,能形成长效自净功能,长久保持健康的生态系统和良好的水质,水质清澈见底。

黄泥沟综合整治工程2020年12月竣工,本段总投资约3亿元。通过一系列工程和生态措施的综合应用,已完成治理,转入运营期。内涝已经消除,水质变化情况见图2,透明度、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显著上升,氨氮显著下降,水体颜色开始发生变化。竣工180 d后氨氮降至5 mg/L左右,氨氮下降率达90%,水体变清,透明度可稳定达到45 cm以上。通过定期维护清理水面垃圾,培养挺水和沉水植物,河道状态开始稳定达到消除黑臭要求,水体最好状态下部分指标可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鱼虾重现,周边水环境和水生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a)透明度

老旧城区的黑臭水体整治受限于现状基础设施和用地条件等因素,整治难度大且难以长治久清,应从综合整治理念出发,在通过对河道内涝和污染源进行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用系统化、多维化的治水理念进行整体规划,通过提升渠道的排水能力和防洪排涝能力来实现水安全,同时采取“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的技术路线,从污染源头着手治理,控制污水流入河道内。

本项目施工完成后,黑臭水体已不存在,渠道排水顺畅,没有出现暴雨后周边居民房子被淹的情形。项目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取得良好的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黄泥内涝城中村 黄泥水作文大王·低年级(2022年3期)2022-03-19“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2期)2022-03-08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建材发展导向(2022年2期)2022-03-08赤脚黄泥郎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19年1期)2019-03-06挖“黄泥公公”新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16年3期)2017-06-01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杭州·党政A(2016年5期)2016-10-21从一个村到一座城决策探索(2014年1期)2014-02-19人心如秤短小说(2004年9期)2004-09-06

推荐访问:南宁市 黄泥 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