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促进文本解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李 琴

品读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技能。学生只有具备了品读文本的能力,才能准确地掌握文字要义,体味文字之美,感悟文字深层意义,才能真正读懂文章。品读文本是与文本的一次对话,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阅读能力也不同,因此,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学情特点,降低阅读难度,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字词的理解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正确打开文本的“钥匙”。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对有深层次含义的词句,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品读,细细咀嚼,联系上下文读,直至读懂弄通。品读文本是抽丝剥茧的过程,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品读。

例如,要读懂《我们家的男子汉》这一篇文章,首先是扫清阅读障碍,这一篇文章中有“徽、谜”等15 个生字。其中还有多音字“强”,翘舌音“唇、尚、嘱”等字,教师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词。或者让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生字词,弄清字音字义。这样就能降低阅读难度,为文本品读奠定阅读基础。另外,教师要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品读。例如,文中写道:“他一声不吭,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当别的孩子哭时,他才想起来哭。哭声嘹亮,并无伤感。”学生反复读几遍,能从句中的“镇静”“并无伤感”体会到作者风趣幽默的文字风格。

可见,在文本阅读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字词的理解环节,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字词含义,扫清阅读障碍。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自主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进一步体味文本的语言之美。

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精妙之处,这是能准确表达作者情感、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是文章最有价值的内容,也是阅读理解中最值得关注的地方。教师应当明确,这些精妙之处主要是由作者通过某些词句、修辞手法等方式表现出来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教师的准确指导,学生常常会将其忽略,或者无法体味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从而不能进行深层次的品读。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品读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某些特定的字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实现品读技能的提升。

以教学《落花生》这课为例。这篇文章是许地山的作品,教师可对作者稍作介绍,以帮助学生了解其写作风格,奠定学生的品读基调。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借物喻人的方式,用一家人谈论花生的好处,揭示了“要做一个不图虚名、默默奉献,对社会有用的人”的道理。这一篇文章文字朴实无华,篇幅短小。因此,教师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方式,指导学生体验文中角色,从而感悟句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特别是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中父亲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对比的句子时,教师应当进行适当的提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呢?把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了?是怎么比较的?”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便能深刻体会到父亲将几种植物进行比较的内在含义,即花生虽不好看,可是很实用,因此,做人要谦虚低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对话,体悟人生道理,也是其品读“精妙”的价值所在。

可见,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品,领悟文本语言,抓住课文的精要处、关键处、精彩处仔细品味,从而了解文章主旨。同时,在品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学生的品读能力。

品读离不开反复阅读。读得多了,文意自然领会。读得多了,才能阅读出字里行间的意境与情趣。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也是字词积累以及语言、语感的培训提升过程。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朗读、吟读、诵读、分角色读、精读和默读等。但“读”也应讲究带有目的地读,并不是完成任务式地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全程指导,增强对学生阅读的导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一读了之。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运用创造性的引导手段帮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并根据阅读内容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从而让学生领会教师要求反复阅读的用意,真正提升学生的品读能力,实现对其能力的强化。

以教学《匆匆》一课为例,这篇文章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也有珍惜时间的劝告。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采用范读、细读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并且指导学生对重要的段落反复阅读,从而体会文字之美与主旨要义。在导入环节,教师可设置情境:“在这荏苒的校园时光中,大家都有着非常美好的回忆,下面请大家互相讨论一下,你的校园生活中最令你难忘的事情。”之后,教师询问:“忆起往事,大家都是什么样的心情呢?”学生回答:“不舍,觉得时间消逝得太过匆忙。”教师借此导入文题,也为学生营造了理解课文的绝佳课堂氛围。接下来,教师先范读课文,帮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在集体交流阶段,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问题提示,反复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例如,学生在朗读文中第三自然段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语句时,找到“洗手时,日子从水盆里过去……”的句子,感受到时间短暂易逝;
读到“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这一句时,感受到时间于无形中消逝。

可见,品读不是朗读,是精读、深读,有目的地读。教师指导学生品读文本时,一定要利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评赏析,品出文本中的意蕴,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品读能力的强化,并不局限于各种方式的“读”,在语文学习中,“读”是基础,而“写”是巩固。品读这一学习技能,不仅是为了品味文章的优美词句,感悟文字传达的浓厚情感,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其中的遣词造句、行文思路、写作框架等,并积极运用。因此,教师应当认识到“读写结合”对提升学生品读能力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而从“写”入手,实现教师对课文的教学延伸,促进学生的拓展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从实质上有效提升品读能力,并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实现对语言知识的实践与运用。

以教学《荷花》一课为例,这篇文章饱含作者丰富的想象,并且展示了对荷花姿态的详细描写,尽显荷花的美,令人对自然美景充满向往之情,引发读者对自然的热爱。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词、造句时,可以通过分段朗读、逐句品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并由教师提出仿写要求。例如,在赏析第二自然段时,作者运用 “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绘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多角度展现了荷花各式各样的美。教师借此要求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并给出相关的语境:“课间的校园真是热闹,同学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接下来,教师还可增加难度,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植物。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先进行交流,巩固学生在品读之后对作者语言用法的把握。

可见,教师应当注重自身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始终将学生的学习需求放在首位,在帮助学生提高品读技能时,不应只做“表面文章”。在学生品读之后,还应要求学生进行“写”的实际操作,这比朗读、分析更为有效,能帮助学生从实质上把握品读的技巧,提高品读技能,同时也为其写作积累较为实用的素材,为其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品读是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章思想的重要渠道。在品读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指导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思想。与此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过程中,要逐渐培养学生过硬的品读能力。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文章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2年4期)2022-05-17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艺术评论(2020年3期)2020-02-06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本期文章英文摘要当代经济科学(2017年3期)2017-07-03端午节的来历学苑创造·A版(2017年6期)2017-06-23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克拉玛依学刊(2013年5期)2013-03-11小排经“点化”大文章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2009年4期)2009-04-27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7期)2008-12-19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祝您健康(1991年2期)1991-12-30

推荐访问:解读 文本 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