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演化、能力变迁及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吴赐联,林 晶,甘健胜,朱 斌

(1. 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 福建江夏学院 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江夏学院 会计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3.福建江夏学院 数理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4.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比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创新理论”[1],指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即通过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通过新的组合方式引入生产体系。熊比特的创新观点为现代创新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Kanter提出主流与新流创新的概念,拉开了从主流与新流创新视角探讨企业创新轨道升级变迁的序幕[2]。Kanter[2]指出,企业创新中要同时兼顾主流和新流业务,在主流业务创造稳定的业务收入条件下通过新流创新实现在新兴领域的技术领先,最终新流创新将逐渐取代原主流创新成为新的主流创新。Kanter从技术动态演进、新旧技术更替的视角阐述技术进步,为后人研究企业新旧技术转换和变迁提供新的研究框架。主流与新流创新如何演化?主流向新流实现技术跨越的动力机制是什么?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构成有何差异?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提升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领域已经有学者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一些理论成果。本文拟对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理顺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本节就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的概念、特征差异、冲突与协同及动态演化过程进行综述,梳理不同学者的不同研究观点。

(一)概念

Kanter[2]将企业通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主营业务领域的创新活动视为主流创新,而在主流创新衰退前,通过新想法在新兴领域进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跃迁的创新活动视为新流创新。此后,Ehrnberg[3]从技术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提出新流创新是指新产业的出现,新技术取代旧技术。Atoche[4]认为,主流创新是产品、设备和工艺等传统业务的改造与革新,而新流创新则表现为开发新产品、研究新领域、开拓新业务,最终提升企业在前沿领域的创新能力。Milé[5]认为,主流创新表现在核心业务流的整合和创新,并以此来维持组织的稳定,其目的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客户满意度、缩短周期和提高效率,而新流创新更注重于形成新的商业流,创造新的客户价值,通过系统的客户整合来开发新的商业领域并为客户创造价值。Kong 等[6]认为,主流创新是基于持久性技术的创新,是满足主流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新流创新主要是为满足目前主流产品无法满足的客户的需求而进行的创新。陈艳华等[7]提出主流创新立足于企业传统业务,支撑企业主营业务发展,促成主流技术范式确立、技术体系生成的主导性技术创新活动。新流创新伴生于主流创新,通过新技术的孕育和累积,实现技术轨道跃迁的驱动性新潮技术创新活动。

由于研究视角差异,有些学者将创新活动分为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突破性创新与渐进性创新。Benner等[8]在研究组织流程管理和控制时,提出探索式和利用式两种不同的创新行为。王林等[9]指出,探索式创新是企业热衷于高风险的创新项目,通过探索全新的知识、技术和流程以实现产品技术更加新颖和多样;
利用式创新是为保证现有知识、技术、流程和原来组织构架一致,企业仅将创新资源投入现有领域,为现有产品带来更高效率。Abernathy 等[10]最早定义突破性创新,它与现有的创新实践完全不同,并创造了新市场。突破性创新是一种技术、产品、过程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强调技术性能重大跃迁与市场格局的颠覆[11]。渐进性创新是扩展现有的产品和工艺,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而引起的渐进且连续的创新,虽然某个时期的创新成果不显著,但具有巨大的积累效果[12]。

(二)特征差异

Kanter[13]运用案例研究主流与新流创新的特征差异,指出主流创新主要通过其利润率来评价,具有一定发展历程和稳定性,在投资、传统和政策方面具有一定的累积。新流创新则根据市场进入程度、市场份额等来评价,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高强度性、高度自治性和知识密集性、不稳定性、独立性等特征。朱斌等[14]指出,二者的创新价值网络有差异,主流创新主要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来改善原有的价值网络,而新流创新则通过突破性创新以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新的价值网络创新。吴赐联等[15]指出,主流创新具有先发性、主导性和渐进性特征,而新流创新主要体现为后发性、突破性和风险性特征。

(三)冲突与协同

当主流和新流创新因创新资源的需求而产生冲突时,如何在主流中管理新流创新是关键[16]。Kanter[13]指出,主流和新流创新文化存在冲突,为解决文化冲突,主流与新流不同的需求须被认可且自治管理,应强调新流的成果对主流的价值性。当然,也有学者从协同的视角探析二者的融合问题,在企业创新演进过程中,二元创新是交互作用和互相补充的[17]。Lawson等[18]基于思科公司的研究案例,指出二者失衡可能导致大量的人、财及物的浪费,企业应将主流的效率与新流的创造性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更优创新产出。Sonia[19]指出,顺序方法和并行方法是主流和新流业务平衡的两种方法,在顺序方法中,主流和新流开发具有相互抵触的特征,而在并行方法中,二者是互补活动,可以同时进行。朱斌等[14]通过构建主流和新流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和复合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以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为例进行验证,提出自主创新企业应有效把握二者的创新协同度、合理分配创新资源,才能实现技术跃迁和创新升级。任大帅等[20]利用Lotka-Votelrra公式实证研究主流与新流之间的竞争、冲突与协同效应,发现在主流与新流创新演化过程中,二者表现为周期性的冲突与协同交替。

(四)动态演化过程

关于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动态演进规律,Anderson 等[21]对计算机、水泥和飞机制造等产业的创新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发现主流技术在演进过程中会被新流技术所打破。Cohen 等[22]指出,企业创新能力能持续将知识和想法转化成新产品和新工艺,主张当企业在组织及产品内部具备自我革新机制时,新流创新应不断寻求、拓展与开发新兴领域技术创新,并将之转化为新的主流创新。Atoche[4]指出,主流创新主要是通过产品、工艺与制度的革新以升级企业已有的技术,新流创新则是利用掌握的新知识和技术来发展新业务,二者可能出现层级跃迁的机会窗口。Zhu等[23]基于案例研究主流与新流创新在“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动态演化过程。朱斌等[24]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企业二元创新动态演进进行实证研究,构建了基于创新生命周期的二元创新动态演进系统动力学模型。朱斌等[25]结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将主流向新流演进划分为创新生成、创新变异、创新选择和创新协同4个时期,绘制主流技术生成到主流与新流共生协同的动态演进逻辑图。朱斌等[26]借助演化理论,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的影响关系模型,以青岛海尔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主流与新流创新在协同发展和转换过程中影响关系的变化进行验证,提出新旧创新流的转化机理。朱斌等[27]引入转换风险将主流与新流创新转换过程划分为转换前、转换中、转换后3个阶段,研究不同的转换阶段面临的不同风险类型。欧伟强等[28]运用多案例研究,绘制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演进图谱,提出二元创新演进路径及其与之相匹配的创新战略。

本节从静态、动态和主流与新流3个视角,总结不同学者对创新能力的构成的研究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推演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规律。

(一)构成维度

针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构成,现有研究主要从静态、动态和主流与新流划分3个视角进行阐述。第一,静态视角。张凌等[29]从自主创新投入、研究开发、创新生产、新产品营销和创新管理等5个角度刻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朱卫东等[30]界定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并从创新原动力、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可持续性能力等视角解析创新能力的构成。许庆瑞等[31]在研究转型经济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演化路径时,将创新能力分为二次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骆大进等[32]从价值链和价值网络视角构建包括6个显性能力和4个隐性能力的企业创新能力体系。第二,动态视角。徐宁等[33]从动态视角构建技术创新动态整合模型,认为投入能力、产出能力和转化能力共同构成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熊胜绪等[34]基于动态能力内含的企业变革思想,界定了动态能力并从企业感知和识别技术机会能力、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组织变革能力等角度解析创新能力的构成。苏敬勤等[35]基于供应链动态整合视角将创新能力分为局部型、定制化和协同型创新能力。第三,主流与新流视角。吴赐联等[15]在主流与新流技术特征差异的基础上,构建包括资源集聚力、集成创新力、协同创新力、网络协调力、技术变革力、技术转化力的主流创新能力序列,包含技术识别力、技术原创力、动态创新力、协同进化力、颠覆创新力、技术驱动力的新流创新能力序列,并探讨创新力之间的演化提升机理。

(二)动态演化规律

关于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许庆瑞等[31]基于海尔集团的研究案例,提出以二次创新能力为起点,向集成创新能力过渡,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态累积过程。郑刚等[36]研究发现中集集团的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制造能力、模仿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路径演化。Dutrenti等[37]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要经历常规创新、基础创新、中级创新和先进创新等阶段。刘海兵等[38]指出,后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是从模仿创新能力到初级二次创新能力到成熟二次创新能力再到集成创新能力,最终走向原始创新能力的演化过程。吴赐联等[15]在界定了主流与新流的6个创新能力序列基础上,运用比亚迪汽车的创新案例,采用“主导要素-主导能力-主导绩效”的研究框架,揭示创新主导要素对创新能力升级和主流向新流创新跨越的动力机制。吴赐联等[39]在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集基础上,运用比亚迪汽车的创新案例,分析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序列的演进规律,主流创新能力对新流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机理。

创新能力是由多维能力序列构成的能力集,能力序列之间存在演化和变迁过程,本节梳理创新能力序列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探究推动创新能力的有序提升的内在机理。创新能力是企业基于内部知识和外部信息,并将内外知识有效整合进而转化为能为企业创造市场价值的多维度综合能力。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提升受企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Ehie 等[40]指出,研发投入正向影响创新能力。Casanueva等[41]指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部门之间的知识传递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的知识创造能力。Lin等[42]指出,了解客户需求和竞争者的战略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Mina等[43]提出,用户、供应商和大学能够为企业提供创新所需的外部知识。Pertuz等[44]以哥伦比亚Valledupar的中型公司为样本,研究参与领导的文化、工作环境和福利、思想和组织结构、专门知识的开发、外部知识的利用、再生和个人活动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除此之上,影响创新能力演化的因素还包括网络权力与资源整合[45]、知识整合能力[45]、吸收能力[46]、创新节奏[47]、团队学习[48]、市场技术[48]、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49]等因素。

技术更新换代是技术生命周期的重要特征,正是由于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的不断演化提升,才能使企业的技术得以升级换代。Kanter[13]指出,影响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主要包括新流创新、开发活动、主流业务能力、原材料和产出等。Milé[5]归纳总结了Kanter的研究成果,并对法国直升机公司的二元创新管理战略进行研究,认为企业战略联盟能够有助于企业挖掘外部创新能力,在内外创新能力形成合力的基础上推动新流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提出建立由关键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和产业链上其他参与者组成的战略联盟网络以提升新流产品的研发能力。Metz等[50]研究发现一些新的有利因素如电子商务,持续性发展导向和加速的新产品研发可作为二元创新能力演化的潜在贡献因素,对创新能力产生潜在的影响。吴赐联等[15]以企业家精神、创新文化、技术溢出等为主导要素,分阶段探究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的演化进程,提炼主流向新流技术跨越的动力机制。方金城[51]基于环境动荡性视角,探究标杆学习对于主流和新流创新能力的影响。

创新绩效是创新结果的综合体现,科学合理的构建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创新绩效的前提,研究创新绩效提升的影响因素是转变思路、提升创新水平的关键。本节就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阐述。

(一)评价体系

首先,基于静态评价的视角,吴赐联等[52]根据二元创新的特征差异分别构建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隶属度和相关性分析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筛选,构建的创新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反映企业在二元创新领域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2018年,引入基于正态云的创新绩效评价模型,通过中国6家汽车企业的创新数据,对企业的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并测算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对企业整体绩效的贡献度[53]。其次,基于动态绩效评价视角,吴赐联等[54]利用半结构性访谈法构建二元创新动态绩效评价体系,绘制能够体现二元创新动态绩效演化的模糊认知图,以汽车企业为研究案例,利用计算机模拟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动态绩效的演化进程和关键变量对创新动态绩效的影响机理。

(二)影响因素

Lawson 等[55]从动态能力视角探讨了Kanter提出的二元创新概念模型,重新构建了主流创新、新流创新与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模型,指出愿景与战略、资源配置能力、组织智商、创造力与思维管理、组织结构与制度、文化氛围和技术管理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朱斌等[56]基于创造力理论,对团队创造力进行向例与变例、过程与结果的二维度、两阶段划分,研究其对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任大帅等[57]研究了组织创造力和高层管理风格对企业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适应型领导直接正向影响向例组织创造力和主流创新,间接正向影响新流创新,有限授权领导直接正向影响变例组织创造力、向例组织创造力以及主流创新。

本文系统梳理了主流与新流创新的概念和演化,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的构成、演化及影响因素,相对客观地描绘了二元创新能力研究的全貌。现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的研究设想。

(一)研究结论

(1)主流与新流创新隶属于两种不同的创新轨道,二者的技术特征、孕育模式差异明显,主流向新流的技术跨越存在线性顺轨和非线性技术跨越两种演化模式。

(2)处于不同技术轨道的主流和新流创新会因创新资源争夺而存在周期性的协同与冲突交替状态,需要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协调,化解冲突,促进企业实现技术协同和跃迁。

(3)根据主流和新流创新的特征差异,分别构建的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序列能够更加精确的展示二者能力层级的差异。在能力提升方面,主流和新流创新能力同时受到一些普适性要素的影响,如创新基础设施、政府激励政策、区域协同创新环境、金融环境、企业原始技术积累、科研团队异质性、外部知识的搜寻吸收整合、企业社会网络、创新文化等。除此之外,新流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到领先型创新战略、寻求技术突破的创新文化、完善的交互记忆系统、快速回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领先用户的创新灵感等特征性要素的影响。

(4)针对主流与新流创新绩效的评价,学术界除了注重静态绩效评价,还将其研究拓展到动态绩效评价,评价结果能够反映企业长期绩效的变化趋势。

(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针对主流与新流创新的研究已经取得较多的成果,对于企业认清技术轨道演化规律,明确创新能力升级的动力机制,制定促进技术转轨的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然,该领域还有值得学者进一步研究的空间。首先,研究者一致认为主流与新流隶属于不同的创新轨道,具有不同的技术层级,两个技术层级之间的要素有效协同,资源有效分配,冲突化解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其次,主流与新流创新能力的构成已经有些研究成果,但主流能力对新流能力的提升是否有促进作用,二者是否存在相互促进现象,现有研究尚未揭示。再次,创新能力对创新绩效具有直接正向或者间接促进作用,但细分成主流和新流创新后,主流(新流)创新能力到底如何影响主流(新流)创新绩效,是否存在交替影响的现象。最后,目前针对主流与新流创新的研究均立足于企业微观层面,而针对产业这个中观层面的技术创新、技术轨道跃迁升级则需要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动态创新能力能力 国内动态卫星应用(2022年7期)2022-09-05集聚类型、城市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5期)2022-07-23国内动态卫星应用(2022年3期)2022-05-23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3期)2022-04-16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4期)2022-04-15国内动态卫星应用(2022年1期)2022-03-09动态环球慈善(2019年6期)2019-09-25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5期)2018-02-10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7年3期)2017-08-22

推荐访问:演化 变迁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