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陈秋月

[内容提要]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教育进入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已有近三十年历史,其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影响高等音乐院校本专业方向的生源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多元化的专业音乐培养模式不断深化,传统的“基础式”教育教学已不能满足高校对德才兼备优质生源与社会对德艺双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渴求,因此改革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的教学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在这一体系建设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重要内容,以期未来我国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方向的教学体系愈发成熟、完善。

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教育进入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已有近三十年历史,随着专业音乐教育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仅具有单一电子管风琴演奏技能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需求。部分高校按照本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高级演奏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其生源素质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此外,就本专业乐器的特性而言,已远远超出了一件单纯演奏乐器的范畴。因此,摒弃把教授单一演奏基础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旧理念,特别是改革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体系迫在眉睫。在建立和完善适应新时代需求、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服务的教学体系过程中,以下几点应着重加以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各方面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对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专业音乐院校中,如能把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与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民族精神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则无疑会有效地培养艺术类学生在成长的重要阶段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引入电子管风琴演奏教学当中,以期能够培养出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电子管风琴这一乐器有其独特性,虽然与钢琴、小提琴等非本民族乐器一样来自国外,但其从发明到进入我国也只有数十年历史,因乐器相对较昂贵,普及程度相对较低,学术空白较多,原创的电子管风琴作品主要来自国外的作品,而国内的电子管风琴作品,尤其是具有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且大都为改编作品。因此,“洋为中用”的理念在电子管风琴的演奏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恪守专业、思政同向同行的教授原则上,在作品选择与编创作品上更要强调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以爱国主义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身体力行地在课程中渗透历史与政治教育,鼓励学生以体验、探究的方式来挖掘作品的历史内涵,以辅助演奏编创。形成一套以民族曲目为核心、以思想理解指导艺术表现的教学原则,根植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正确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引入专业课的教学中,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演奏和编创电子管风琴作品中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电子管风琴这件非本土乐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毫无疑问,电子管风琴“演奏”从专业方向的称谓即可看出其“音乐表演”的专业特性,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用更为宏观的视角去审视,也许不仅仅是“表演”这么简单。

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最大的特点无外乎两点,一是其强大的音色库和音序器功能,二是丰富的现场演奏功能。很显然这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只有第二个特征属于“表演”范畴,而从实际演出市场和乐器社会普及度等层面考虑,其仅属于“表演”层面的比例则相对更少了,也就是说,电子管风琴这一乐器的最大特征,很可能是“其强大的音色库和音序器功能”。那么,这与“表演”专业有多少联系呢?如果此层关系没有理清,音乐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可能是只会“机械”演奏练习曲、复调、乐曲等不同时期、不同体裁音乐作品的“演奏”专业学生,此专业方向与钢琴、小提琴等传统音乐表演专业就没有本质区别了,但是不要忘记他们的乐器特性是完全不一样的。

作品是电子管风琴艺术的生命。由于国内对于创作技术的研究开展较晚,故而照比电子管风琴艺术的发展规模而言,创作作品在数量上依然严重不足。虽然这是所有新兴艺术门类的共同问题,但解决这种问题仍然是必要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在专业比赛与舞台演出的实践证明,离开了编创的电子管风琴是没有生命力的乐器。其在音乐院校的专业教育也到了瓶颈期:“作品数量有限”、“风格相对单一”、“编创作品质量不高”等都是制约本专业发展的屏障。要想使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可持续地健康长远发展,必须从学生了解此件乐器的初期便开始将其准确定位在“基于一定编创能力”的“表演”专业,这与其他“表演”专业不同,把“改编与创作”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从中等音乐院校中便开始渗透,势在必行。

一直以来,专业音乐院校主要把“演奏”方面的教学作为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钢琴教学的影响,如指法、音阶、琶音、练习曲等基本功训练充斥着整个学习过程。从牢固建立扎实基本功的角度来说,这些训练无可厚非,一个连车尔尼299 练习曲都无法流畅演奏的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艺术性的电子管风琴独奏作品。但也不能一味的只强调“基础性演奏”训练,特别是不能把“演奏”训练作为电子管风琴演奏教学的唯一重点,而应把“编创加演奏”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甚至适时把其作为“重点”的内容进行教学。

其一,一味进行单纯“基础性演奏”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电子管风琴与传统键盘乐器有所不同,作为一件新兴的具有独特个性的电子键盘乐器,其没有钢琴、小提琴等拥有数十年甚至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乐器那样,拥有庞大的作品群支撑,如果仅演奏传统声学管风琴作品,便失去了其“电子”的意义。虽然同属于键盘类乐器,但钢琴那些浩瀚如烟的作品,是不能直接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的,电子管风琴虽然是一件功能非常强大的乐器,有着“一个人的乐队”美誉,但因其出现历史较短且作品数量相对有限,如果只把“演奏”训练作为唯一的教学重点,很容易导致学生们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电子管风琴这件具有“多元化”特性的乐器,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二,关于专业定位在前文中已有阐述,在实际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包含编创的内容。如音乐学院附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演奏技能等方面的掌握一般为较初级的状态,因此编创教学的内容设定和要求应具有初始性和基础性特征,即要以一个“启蒙式”的状态进行教学设定,使学生从认知与深入了解此乐器开始便在脑海里打下烙印:我的专业方向并不是单纯的演奏一件乐器,其中还涵盖改编和创作电子管风琴作品。这样一来,从初始状态下就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自己准确界定为集“演奏与编创为一身”的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学生。在教学中还需要注重从学习客观规律出发,逻辑严谨清晰,注重从音乐构成与乐器架构等本质问题出发,从根本上阐释问题。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大多没有完整系统的和声学、配器学等作曲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不太可能完整地去编创器乐作品的,所以这个阶段的编创性教学应更多地以“想法”、“独立思维”、“个性展现”等软内容为主,即在学生综合能力达不到的改编内容上可以提想法、说效果,教师以“示范模式”帮助学生去完成最终的改编,此方面的指导需要教师熟练掌握电子管风琴编创技能,并以启发式的语言风格展开由浅入深的探究,强调知识的通用性,将复杂的知识体系解构为易于理解的微小结构,利于学生展开“举一反三”式的创造性运用。

其三,善于挖掘“天才型”优秀人才的潜力。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是一个离不开“编创”的演奏专业,那么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培养具有专业、娴熟、个性的“编创”能力。作为一件新兴的电子键盘乐器,无论是从其乐器本身的特性还是其现有作品来看,电子管风琴所演奏的和适合演奏的绝不仅限于传统音乐作品,结合其在音色库及音色编辑处理等方面的特性也能完美演绎现代音乐作品(包括爵士、拉丁、摇滚、流行等)。从电子管风琴作品编创角度来说,编创具有现代音乐风格和乐队形式的作品更能体现出其“电子键盘”乐器的特性,除了具备作曲、配器等相关理论知识外,灵感、创意、个性等主观性音乐感知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听传统音乐(主要指西方管弦乐)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听的是“技术”;
而听现代音乐则是把“可听性”放在第一位,即作品是否“好听”、是否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具有“灵感”这个能力有很大程度的“天然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对简单的作品编创训练,激发学生自主思维习惯和能力,把具有这种“天然性”潜力的学生发掘出来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编创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训练,使其逐渐成长为真正意义的“编创型”电子管风琴演奏人才。

教育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突破传统课程设置的思维模式,基于现有传统电子管风琴课程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更努力展开学科间交叉合作,以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虽然比照依附乐队而存在的一些乐器而言,电子管风琴是一种具有高度独立性的乐器,但其演奏中所使用的音色、技法等很多元素都来自对其他乐器门类的学习与借鉴,故跨门类的合作依然有助于拓宽电子管风琴创作及演奏的空间。

电子管风琴一直以来主要是以“独奏乐器”的方式存在。的确,无论是从其乐器本身的设计特性还是为其量身定做的作品或改编作品,均体现出其独奏的特性。但是,随着时代进步,文化和音乐的全方位融合创新,单一的独奏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电子管风琴这件“全能”乐器的需求。电子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合奏、电子管风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或合奏、电子管风琴与流行乐队甚至民族乐队的合奏已屡见不鲜,专业音乐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把合奏课内容纳入电子管风琴专业教学当中。

其一,应开设电子管风琴合奏课程。通过对不同形制乐队作品的改编,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好还原原作品的主要意境与音响效果,但毕竟是一个人在演奏和操控,对于一些较大型的管弦乐队作品,其还原度肯定是要打折扣的。如能结合好电子管风琴乐器自身的优势,由两、三个人甚至四、五个人,按乐器组、声部等形式进行划分,共同演奏完成将大大提高对原作品声部细节和音响效果的还原度,同时在缩谱、声部分配、音色制作等改编过程中,会更加具有可选择性和可操控性。电子管风琴之间合奏课程的开设需要做好如下开课准备:一是选择具备电子管风琴作品演奏和编创能力的教师。无论是哪种乐队、哪种形式的合奏课程,绝不单纯是带领学生排练乐谱那么简单。乐队的排练、演奏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特别是没有指挥的乐队形式,更需要演奏者具有一定的编创思维。因此,一名具备此项能力的教师会直接影响对学生这方面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在带领学生们合奏演奏的同时,指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演绎和合理的改编尤为重要;
二是选择合适的合奏曲目。就目前来说,适合中等学校演奏排练的曲目范围不多,因此教师应带领、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作品的改编,寻找演奏难度不大、大家耳熟能详的小型管弦乐队作品或作品片段,按照开课分组声部分配计划进行合理改编。乐曲风格应多样化,古典、流行等风格作品均应涉猎,这样学生演奏自己改编的作品会更积极更容易出效果;
三是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以观摩课的形式授课,即选择具有舞台效果的场地授课,其他学生在台下或四周进行观摩。此种授课形式,将对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舞台形象和气质以及综合音乐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使笔者对部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舞台实践经验,深有感触。除了专业主课以外,合奏课也是较好训练学生舞台实践能力的途径。

其二,有条件的院校应把合奏课的规模由电子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合奏拓展至电子管风琴与其他形式乐队的合奏,这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编创与实践配合能力方面,又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如果说电子管风琴与电子管风琴的合奏还没能脱离“模拟其他乐器”的范畴,那么电子管风琴与其他形式乐队的合奏则可以说是突破模拟范畴,具有真正意义上乐队与电子管风琴的合奏,这种合奏形式是电子管风琴之间合奏的进阶与升级。与上文提及的不同,电子管风琴与乐队合奏课程的准备与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应根据院校具体的专业开设、学生情况制定合奏规模,如可以进行电子管风琴与流行小乐队的合奏,可以进行电子管风琴与小型管弦乐队(不同规模或形式,一般是与弦乐组、木管组或选择性的部分乐器合奏,与整编制的中大型管弦乐队合奏不太现实,所以一般不选择)的合奏,也可以是电子管风琴与民族乐队合奏,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作品编创能力,其与不同形制乐队的合作是教学形式、内容与教学环节改革的重要内容。与何种形式乐队进行合奏,可能是目前制约电子管风琴与乐队合奏课程开设的最大障碍。因其牵扯的不仅是授课场地专业性等相关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他相关各专业学生的课程统筹安排、各声部分谱的改编等问题,因此与乐队的合奏课程编排较复杂,不是单一一个教学单位能解决,需要院校层面进行整体统筹、协调,制定统一的培养计划;
与电子管风琴作品改编相比,与乐队合奏作品的改编则更为复杂,因合奏乐队的组成是根据具体院校实际情况而定,不可能有现成的作品进行排练,此类作品的改编需要具有作曲技术理论学习和相关乐队实践背景,又对电子管风琴乐器有所了解的教师才能胜任。这样,才能带领学生对不同风格和乐队形式的作品进行乐队与电子管风琴化的改编与演奏实践;
与其他形式乐队合奏的课程一定要以一个开放舞台实践的形式授课和检验,应按照学期或学年进行正式舞台演出实践,这样既能丰富院校舞台演出氛围,又能提升学生舞台实践表现能力,同电子管风琴间的合奏相比,与乐队的合奏更具舞台效果和感染力,更具创新性。

其三,无论是一件乐器还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单一的与合作的应该并存,取长补短。单独演奏是电子管风琴最大的优势,也是其最具有魅力的一面,其强大的音色模仿能力和现场操控设置是其他任何一件乐器也无法比拟的。但是其强大之处,也恰恰是其短处——模拟真实的乐器,与其他乐队合奏课程的开设与训练便是极好地对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扬长避短”——真实乐器音色声部留给真实乐器演奏,模拟音色声部和其他需要现场操控部分及电子音乐部分、特殊音效部分等继续让电子管风琴发挥其优势。

随着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定位的改变,具有辅助性质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开设势在必行。

其一,应考虑开设“键盘和声”类课程。对于键盘和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是编创电子管风琴作品的基础,没有扎实的键盘和声基础为支撑是无法完成器乐作品的编创。就目前普通音乐院校而言,可能还有不具备开设“键盘和声”课程的实际问题。因其学生可能连“基础乐理”等相关知识还没有学扎实、掌握好,怎么可能学好运用好键盘和声呢?这是一个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音乐类高校还需要开设一至两学年的乐理、视唱练耳等相关基础课程。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不高,不开设就无法进行其他辅助性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深入学习。要解决这一现状,作为音乐类高校重要优质生源地的附中应该首当其冲,强化“基础乐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中学阶段至少有一学年时间系统学习键盘和声等相关课程知识,这样大部分学生在升入大学以后会体现出较为全面的基础知识水平与较高的综合素养,从而增加具有发挥编创性、创造性思维类实践课程比例,使原有的问题逐步趋向“良性循环”。

其二,在课程设置的改革中应增开作品赏析类课程。电子管风琴虽然属于现代电子键盘乐器,但其脱离不开管风琴的“影子”,除发声原理方式不同外,其键盘结构布局、演奏形式等方面与管风琴有诸多类似。相对而言,管风琴作品是唯一不用进行“专门改编”,即可在电子管风琴上演奏的作品形式。因此,对于传统声学管风琴及其相关音乐家、作品的了解,对于学习本专业方向与提升综合音乐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除了管风琴以外,对于其他键盘乐器和电子乐器的了解也同样重要,特别是电子乐器中关于音色编配制作等相关内容,应尽早让学生了解并参与实践,这些对于学习、编创和演奏电子管风琴这一具有“多元化”特点的乐器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应在专业音乐院校中开设乐队总谱读谱、乐谱制谱、电子音乐等相关课程。由于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对各类型乐队总谱的读谱和缩编能力,而在部分音乐院校中很多学生没有此方面的基础,开设相关课程也只能是让学生“匆忙”地了解相关知识,并不能从创作的角度对其进行“深读”和“理解”。如果这一能力在中学阶段便具备,进入大学后,对于作品的改编、缩谱等相关实践将会事半功倍。

对于电子管风琴演奏方向的相关课程设置改革应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能在中学阶段解决的基础课和辅助性课程,就不要带入大学,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上。当然作为中学阶段所开设的上述相关课程,可以根据学校师生等实际情况对授课内容及深度进行调整。

“开什么样的花才能结什么样的果”,在含苞待放乃至已经“开花”的阶段,应该把握住其“根基”是红色的、健康的、向上的;
应该提供给它不同的养分,这样才能使其漂亮、艳丽又不失芬芳 ;
应该准确定位身份、实施精准培养,才能使其结出累累硕果。我国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方向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存在:正确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树立价值导向引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具有准确的专业定位——具备一定编创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演奏人才;
具有完善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基础理论、实践、人文类型课程全方位覆盖模式。

仅以此文与从事我国电子管风琴演奏教育教学的同仁们分享笔者的一些思考,通过此文抛砖引玉,以期未来我国电子管风琴演奏专业方向的教学体系愈发成熟、完善,能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艺双馨的电子管风琴复合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管风琴乐队乐器 学乐器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武汉琴台音乐厅管风琴的设计与应用音乐生活(2021年6期)2021-09-16花的乐队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21年20期)2021-08-10乐器小太阳画报(2019年5期)2019-06-25七问管风琴科学与技术(2019年15期)2019-04-16花的乐队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8年17期)2018-09-06乐队指挥小溪流(画刊)(2018年9期)2018-03-18帕切贝尔的管风琴宝藏音乐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01乐队指挥小火炬·智漫悦读(2015年5期)2015-06-05奇妙乐器琴童(2009年7期)2009-07-20

推荐访问:管风琴 演奏 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