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lski,综合征误诊为脑干脑炎1例报告

邓江山, 赵 飞, 陆 磊, 赵玉武

由于解剖结构比较复杂,脑干病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其最典型的定位诊断依据是脑神经所支配结构和偏侧肢体“交叉性”病变。如果“交叉性”不明显,与常见的脑干临床综合征表现不相符就导致定位诊断比较困难。脑干的病因复杂,部分疾病发病率低,临床诊断常常容易被忽略。但脑干疾病一般病情较重,如果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治疗,有可能延误和加重病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动脉夹层和脑干脑炎都属于发病率较低的疾病,本文报告1例椎动脉夹层导致比较罕见的延髓梗死Opalski综合征的诊断过程,与脑干脑炎相鉴别。

患者,男,26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声音嘶哑4.5 h”入院。患者晨6:00起床后发现右侧肢体稍无力,当时尚能持物和独立行走,伴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恶心欲呕,无头晕头痛,遂来我院就诊。追问病史,患者24 d前出现发热、咳嗽咳白粘痰,经自行服用抗生素治疗后目前体温已恢复正常,仍有轻微咳嗽咳痰。否认头颈部外伤史及颈部按摩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8 ℃,脉搏78次/mion,血压135/63 mmHg,呼吸18次/min。神志清楚,构音含糊,双瞳孔直径3 mm,对光反射灵敏,水平和垂直眼震,右侧面部针刺觉较左侧减退,咽反射减弱,悬雍垂左偏。右侧上肢肌力IV级,下肢肌力IV级,左侧肢体肌力V级。左侧肢体针刺觉较右侧减退。右侧腱反射减弱,左侧腱反射正常。左侧指鼻、跟膝胫试验阴性,右侧指鼻试验和跟膝胫阳性。双侧巴氏征阴性。急诊辅助检查: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均未见异常。入院初步诊断:定位:脑干,定性:炎症可能。诊疗经过:入院次日,患者呛咳明显,不能进食,右侧肢体无力加重。查体:右侧上肢肌力0级,右侧下肢肌力III级,右侧巴氏征阳性。复查头部CT仍未见明显异常。完善腰椎穿刺检查,压力190 mm H2O,白细胞1*106个/L,蛋白质:0.27 g/L。患者吞咽困难,给予留置胃管,鼻饲营养及对症支持治疗。由于入院后病情加重,考虑脑干脑炎可能,予以地塞米松抗炎,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患者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入院后5 d,完善头部MRI检查表现为右侧延髓DWI高信号,ADC低信号,提示延髓梗死。头部3D-TOF MRA提示右侧椎动脉V4段管腔狭窄。仔细阅片后提示狭窄段夹层可能(见图2)。修订诊断:延髓梗死(Opalski 综合征),右侧椎动脉夹层。予以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营养支持及康复治疗。患者3 m后恢复自主进食,能独立行走。

图1 急诊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

图2 头部MRI及MRA。a)DWI和 b)ADC示右侧延髓背外侧梗死,c)T1W和d)T2W显示显示右侧椎动脉腔内血肿,e)头部MRA原始横断面图像显示不同层面椎动脉双腔征(粗箭头),f)3D TOF MRA显示右侧椎动脉线样征(细箭头)

根据本病例其发病时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考虑如下定位诊断:患者有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右侧软腭降低,咽反射消失,呈典型球麻痹症状——疑核、舌咽、迷走神经损害;
恶心欲呕、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
交叉性感觉障碍(右侧面部及左侧肢体)——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及脊束核损害,左侧脊髓丘脑束损害;
右侧共济失调——小脑及传导纤维损害可能。综合判断,患者有交叉性感觉障碍,结合球麻痹表现,病灶定位于延髓。本患者青年男性,起床后发现异常,发病时间不明且病情逐渐进展,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因素,故首先考虑感染引起自身免疫性脑干脑炎可能性大,其他的病因尚缺乏相应依据。在完善腰穿脑脊液检查,不能排除脑干脑炎诊断后,早期予以糖皮质激素抗炎治疗。按照常规诊治流程完善影像学检查,提示明确的血管性病变后,此病例诊断得以修正。

脑干脑炎是指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或副肿瘤引起的一组脑干综合征,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或低热病史,主要表现单侧或双侧脑干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容易引起单侧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和同侧皮质脊髓束损害体征、小脑体征,意识障碍较轻[1]。脑脊液改变符合病毒性脑炎的特点,压力正常或轻度升高,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头部MRI T2加权像和Flair像高信号,缺乏特异性。由于该病无特异性,一般在缺乏病原学的情况下,诊断仅仅依据临床表现,但需要排除脑干梗死、多发性硬化、脑干肿瘤、吉兰巴雷综合征。根据以上诊断标准,本病例易误诊为脑干脑炎。该患者为青年男性,缺乏脑血管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发病前没有颈部按摩、外伤史,且发病时间不明,逐渐进展,没有脑血管病发病急骤的特点,在完善影像学检查之前很难考虑到血管病变。动脉夹层的发病率较低,也是临床比较容易忽略的青年卒中类型。当头部MRI提示延髓梗死时,本病例得以确诊为脑干梗死,进一步颅颈部MRA血管检查提示梗死病因为椎动脉夹层。颅颈部血管夹层形成的原因较多,有先天血管发育异常和获得性外伤。其中以外伤最常见,包括整脊和按摩治疗,任何头颈部的旋转和俯仰动作,甚至包括不易被察觉到的咳嗽、喷嚏等动作[2,3]。本例患者否认外伤、颈部按摩相关前驱事件,且属于睡眠中发病,引起椎动脉夹层的病因不明。

由于缺乏Horner综合征表现且伴有与脑神经病变同侧的肢体偏瘫,该病例临床表现不符合经典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既往研究显示完整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比较少见,如果病灶位于延髓背侧浅表位置,可能较少累及交感神经纤维,故不出现Horner综合征[4]。本病例伴有右侧肢体偏瘫,非寻常所见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而属于比较少见的伴有同侧偏瘫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即Opalski 综合征。Opalski综合征由法国人Opalski在1946年最先报道,其核心症状应该是伴有同侧肢体偏瘫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由于累及的具体结构不同,症状群很有不同[5~7]。皮质脊髓束分布于延髓腹侧,病灶同时累及延髓背外侧和腹侧较少见,可见于延髓半侧综合征(Reinhold综合征)、Babinski-Nageotte综合征和Cestan-Chenais综合征[8]。由于形成的锥体交叉常位于延髓下段和颈髓以上交界处,所以以上延髓综合征均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无力。而由于个体锥体交叉平面差异,Opalski 综合征是因为病灶累及延髓锥体交叉以下的皮质脊髓束[9,10],导致同侧肢体偏瘫。其责任血管可能是脊髓后动脉、椎动脉夹层引起延髓穿支动脉阻塞[11,12],或者椎动脉机械压迫[13],利用影像学技术如弥散张量成像(DTI)成像可以明确显示受损位置在锥体交叉以下[14]。尚有另一学说认为,该病是由于同侧脊髓小脑束传导功能障碍,导致同侧肌张力降低,表现为肌力下降[15]。本患者出现右侧病理征阳性提示皮质脊髓束损害,而非共济失调引起。

本病例展示了1例少见的Opalski 综合征的确诊过程。位于脑干部位的疾病病因复杂,病情较重且容易进展,需要尽快明确诊断和给予相应治疗。通过该病例认识Opalski 综合征,有助于临床上更加有倾向性的早期完善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猜你喜欢 脑干椎动脉脑炎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19期)2022-11-04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典型病例大全(2022年13期)2022-05-10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2022年5期)2022-04-11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22年1期)2022-02-14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年6期)2021-12-21C57BL/6J小鼠与豚鼠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比较研究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年6期)2021-12-21小儿患感冒家长绷紧脑炎这根弦家庭科学·新健康(2019年1期)2019-03-0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婴幼儿耳聋的诊断价值及早期干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27期)2011-12-31颈性眩晕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推拿治疗临床研究按摩与康复医学(2008年4期)2008-05-15警惕病毒性脑炎的“偷袭”为了孩子(孕0~3岁)(2001年3期)2001-06-13

推荐访问:脑干 脑炎 误诊